兴吾堂 发表于 2012-10-26 19:48:58

大丰山人 发表于 2012-10-27 10:35:46

写白蕉写的到位

怡情怡志 发表于 2012-10-27 19:41:38

止渊 发表于 2012-10-27 22:33:21

和启明兄同样的感受,今天初略读一读,改日再一条条细读。
启明兄说此书类似《安持人物琐忆》,实则不然,更类似于郑逸梅《艺林散叶》,孟先生所记,许多逸事,亦我熟悉。特别是关于网络,关于苏州书家人物之事。有一些是竹堂先生的读书笔记,我平时读书时也曾见过,分外亲切。

[ 本帖最后由 止渊 于 2012-10-31 18:46 编辑 ]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12-10-27 22:50:16

古雨 发表于 2012-10-28 08:13:48

孟会祥先生之《竹堂笔记》已沐手而再三拜读.亦包括先生之《村里的故事》.《笔法琐谈》,平日上班则置眼前.出门远游亦随身而带与之同行四海,今则《竹堂笔记》.》.《笔法琐谈》,二书为道友二柏精舍主人陈兄红卫来余茅舍闲叙茶话时见之借而携去,红卫兄乃商山一等才子.于书道颇渊深.拜读孟先生书有日矣.尤未还于我.想是亦同于我为孟先生书之精彩深远所折服之情哉。
尘虑萦怀.懒抚七弦绿倚.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俗世纷繁多扰.亦是余愚之身多庸懒.蒙孟先生厚爱赠书.心中感念敬仰先生不已.窃思得闲暇为拙文数句.以抒感激之情.然终为世间蝇营狗苟之事所困.不曾动笔.及见汲古兄此篇.知汲古兄乃世间重情义之人.而思己之无为于大德.甚感惭愧不已。 
   《史记.孔子世家》:“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古雨曰:富者送人以财.古今不多有也.仁者送以言.孔子师虚心学习.记于心而成于行.受益终身。今者孟先生.积学成健.呕心沥血著成此书.以飨天下痴爱书法之友.真书坛之大幸事也。余亦当常读阅孟先生之书.或可医余之愚.学问能稍长进焉。

[ 本帖最后由 古雨 于 2012-10-29 23:51 编辑 ]

古雨 发表于 2012-10-29 08:35:20

世间万事皆艰辛,唯著书最不易,何哉?诗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梁启超先生言:“中国古代.史外无学.举凡人类知识之记录.无不丛納之于史”.其虽言史.亦见文之于史之关系.文之为千古大事.因之为文要对历史负责.因之为文之态度是需谨慎认真的。今之作家.书法家出书颇便易,易则能多,多而频则近于滥.滥则良莠不齐,可阅可读者不多,如粪土也.多有何益也?余处偏鄙之地,懒于出门,然每出必有或熟或不熟之友赠余其所著之书,多无可阅之处,废话连篇.谬误百出.于人无益?浪费钱财以博虚名.制造垃圾而常不悟,古雨窃以仅己之愚见认为为,近数年书家所著之书多如牛毛,却惟有陈传席先生之《陈传席文集》.林岫之《紫竹斋艺话》,孟会祥先生之《竹堂笔记》《笔法琐谈》等金玉成文.读之如良药.可医人之愚。能经受住时间之检验。

[ 本帖最后由 古雨 于 2012-10-29 22:41 编辑 ]

值班编辑 发表于 2012-10-29 22:04:13

祝贺会祥兄!

古雨 发表于 2012-10-29 23:37:16

或有友以孟先生之《竹堂笔记》同之于陈巨来先生之《安持人物琐忆》,古雨以为其各有千秋,各有妙处.其妙就妙在若宋苏黄之书法.各皆多汲养取法于二王.然米最得二王法.炉火纯青.臻于化境,稍变二王法为米书。苏字能入二王法,亦能出二王法.加以意造.天真烂漫.潇洒出尘。同源而百流.源自同.流已各不同也。孟先生之《竹堂笔记》岂能全同于陈陈巨来先生之《安持人物琐忆》哉。孟先生之书无孤芳自赏之处.颇能与时俱进,近数年书坛许之多事.众皆一同经历过.而先生独具慧心.加之学问渊深.一枝生花妙笔.化腐朽而为神奇.入平凡而出华彩,文简而意远.笔雅而生动。

胡湛 发表于 2012-10-29 23:58:59

读会祥兄文与书,直觉清逸之气扑面而来。
真当世杰俊也!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孟会祥《竹堂笔记》出版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