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7-29 20:44:44

横跨中西 双峰并秀 --记书画大家郭北平



    2007年,两件震惊轰动西北画坛的盛事在陕西悄然发生,而且,这两件大事的主角都是郭北平。一件是郭北平创作的巨幅油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一举中标签约"中国近现代100个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填补了西北画坛的油画空白。另一件是郭北平创作的巨幅油画《林则徐视察澳门》,以869万元被拍出,从而跻身《2008胡润当代艺术榜·拍品排名》第82位,创造了当代西北画坛艺术作品拍卖的最高记录!

       郭北平,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等职。在当代中国画坛,郭北平是一位独具特色的艺术大家,虽然土生土长在文化积淀深厚的长安大地,但他艺术的触角却横跨中西,在国画和油画领域创造了双峰并秀的艺术奇观。郭北平的国画,尤其是花鸟画颇具中国画风特色,题材取自生活,构图布局精巧含蓄,花鸟用线勾勒,淡彩渲染,笔法洗练,在简单的笔墨和清爽的画面中,表现出一幅深邃而轻松优美的意境。郭北平的油画,在忠实于"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同时,探索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从写实出发,向写意深入,将体积性的造型与写意性的笔触融为一体,以肖像画为主攻,把色彩表现与光影对比、形象的典型性和绘画的表现性巧妙地结合,创作出大量凝重大气,独具一格,神超物外的佳作。 郭北平最早以国画出名,而以油画成名于世。郭北平的写意花鸟画成就,奠定了他在当代国画领域的中坚地位。郭北平的油画艺术,使他成为西北画家的代表性人物,他引领着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趋势,开创了中国当代油画"新写实主义浪漫学派",被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刘文西誉为"当代中国油画第一人"。

       西安美院附中的"小才子"

       土生土长于古都西安的郭北平,祖上几代人都没有以书画为业,而他与书画结缘,完全是兴趣所至,在不情愿与情愿中,他逐渐走向艺术的殿堂。 郭北平的家在西安市骡马市,与著名秦腔剧团"三意社"和多家画室相邻。"近朱者赤",从小喜欢写写划划的郭北平,经常出入于剧团和画室,看美工画海报,学画家画画,天资聪颖的他竟然成了他们共同的朋友,美工们时常给他教一手吃饭的绝活,尤其是百灵画室当画家的同学父亲,经常传授他画画的技巧和方法。听之于耳,记之于心,动之于手,在美工和画家的点拨熏陶中,郭北平的画画水平突飞猛进,小学时就戴上了一个响当当的外号--"郭画家"。 初中时期,各门文化课全优的郭北平依然没有卸掉"郭画家"的帽子,兴趣广泛的他不仅担任原西安市21中美术组长,还兼任乐队队长。初中毕业前夕,学校接到通知:凡参加体音美考试的学生,可以不参加支援"夏收"劳动。郭北平于是选择了参加美术考试,在歪打正着中,一张预备录取通知书寄到学校,他被西安美院附中提前优先录取。 郭北平考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的理想之梦,被西安美院附中抢先搅醒了。1965年9月,在叹息和失望声中,他不得不走进西安美院附中的校门。壮志未酬的郭北平,身在西安美院附中,心却在北大、清华,他常常打探调换专业的途径,询问老师附中有无转行报考其他大学的可能。梦想难灭的他,曾含泪写出一篇《最难忘的一件事》,抒发他的内疚和痛苦。当时,西安美院附中的数理化教材比较简单,一心想考重点大学的他,常常向老师请教更高深的知识,为"脱离苦海"做准备,曾被老师和同学视为"异类"。 在事与愿违,不情愿与情愿,理想与现实的痛苦抉择中,文革突来,中国所有大学停止招生,郭北平那颗骚动不安的心才趋于平静。在西安美院附中毕业的前一年,郭北平终于潜心学习美术,认真地画素描、静物和国画,凭借扎实的绘画功底和超人的天赋,他迅速脱颖而出,出类拔萃成为学校的"尖子中的尖子"。在中央美院、鲁迅美院和西安美院当年组织的学生作品交流中,郭北平技压群雄有2幅作品入选,而且获得一致好评,他也由此得到了"小才子"的荣誉。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7-29 20:47:04

       聆教名家的成长之路

      其实,西安美院附中的几年学习,只是郭北平在艺术领域的实践,而在参加工作后的10年内,他的艺术创作才开始拓宽,直到日益成熟,登峰造极。 因为郭北平在文革初期"不识时务"地钻研专业,不热心参加组织活动,而且喜欢读书特别是外国"资产阶级流毒"书籍,他被戴上一顶"白专"帽子。1969年,西安美院附中毕业的郭北平被"流放"陕北,分配到宜川县文化馆接受继续教育。处于艰苦环境中的郭北平没有气馁,生活的磨练反而使他变得更加坚强,他拿起画笔画陕北的风土人情,画身边的生活故事,开始了真正的以美术为业的创作道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丰富,画画才能出众的郭北平两年后被借调到延安革命纪念馆,专门从事画领袖像和设计展版。1971年,他又被抽调到由石鲁担任顾问的陕西省美术创作组,与刘文西、蔡亮等名家一起进行集体创作。 在美创组的一年里,郭北平和各位名家研究创作技巧,切磋各种创作方法,特别是和石鲁的多次接触学习中,大师的言传身教让他在艺术创作中受益终生。修改《褒河夜战》和《山区放映队》两幅反映夜晚生活的国画作品时,他目睹了石鲁用一整天时间以焦墨为主色重新创作出版画《褒河夜战》,画面的效果更加富有感染力;而在《山区放映队》中,石鲁以淡墨入笔,加入没骨技巧,表现语言更加新颖。接受石鲁等艺术巨匠的艺术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启发,郭北平不仅拓宽了创作思路,创作技巧和方法也日渐丰满。当年,郭北平创作《边区小姐妹》时,他先用油画再用国画,在写实与写意两种不同的风格中开始尝试。他和王有政(现为著名国画家、陕西省美协常务理事)创作的巨幅国画《毛主席视察南泥湾》参加了全国美展,郭北平一举成名,时年他仅22岁。

       一年以后,省美创组解散,郭北平按规定必须回宜川县文化馆,爱才惜才的省上领导费尽周折,才把他正式调到高手云集的西安特种工艺美术厂。在以后的七年多时间里,郭北平从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工作,其间开始了对花鸟、山水、人物等国画的全面涉足。西安特艺厂这个群体以国画名家康师尧为师,其中有崔振宽、江文湛、王炎林、史永哲、侯声凯等当代名家,他们的结合形成了一个纯正的学术研究群体,一起外出写生,一起遍访名家,一起纠缠着传统与创新的话题。奠定郭北平对中国画及中国文化的全面领悟,正是这宝贵的七年。

       多年的艺术积累和创作实践,已经在国画领域站稳脚跟,而且稍有成就的郭北平又要实现他的人生转折,文化基础好、素描功底实、造型独特、悟性极高的他决定改学油画。1980年,郭北平考研于广西艺术学院阳太阳导师名下,专攻油画。作为一代国学大家和画坛巨擘,阳太阳先生早年曾东渡日本学习国画和油画,晚年带研,他的基本出发点仍然是横跨中、西的新民族理念,当然,阳先生已经从事国画多年,于是郭北平的这种同步研究,自由出入于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治学方略也就成为必然。3年读研期间,郭北平铭记导师教诲,多习作夯实油画基本功,多读书开拓知识面,跟随导师遍游全国名山大川写生,遍访刘海粟等国内画界大家学习交流。植根于民族传统的同时,融汇西方的表现手法,郭北平的这种主攻油画,兼容并蓄的成长模式也就一直持续至今。

       双峰并秀的国画油画艺术

       油画最像自然,追求相似,而国画更像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国画与油画,原属东、西两个完全不同背景的文化,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格局中,中国的油画家属于"引进西学"的浪潮中首当其冲的角色。但有一个似乎无法回避的现象就是,其中许多有识的大家巨匠,如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阳太阳等人,或改良、或合壁、或回归,在他们学习西方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作为自己根本的课题。

       郭北平出名于国画,成名于油画,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国画、油画穿插进行,对他来说,这既是一种休息方式,也是两种艺术相互促进发展的实践探索。郭北平的油画作品,在酣畅淋漓的写实中,气韵深厚师法自然的基调,高度概括的笔墨等都得益于他国画的丰富底蕴和学养。他的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借鉴油画的造型进行创新,写意融合写实,画面既有含蓄的超乎想象的悠远意境,又有真实的令人共鸣的心灵震撼。

       油画是通过透视、解剖、色彩等自然科学,把逼真地再现自然当作最主要的手段和目的,而国画则是从社会科学出发,重人文和意象,"外造师化,中得心源",绘画只是一种手段,通过写形来达意抒情、借物写心和抒志畅神。郭北平很早以前就起步于国画,从宜川县文化馆时的《山区放映队》、《胜利炮声》、《知心话》入选省美展,到省美创组时的《边区小姐妹》、《毛主席视察南泥湾》入选全国美展,再到西安特艺厂时创作《延安新春》、《时光》等获得业界的赞许,他的国画题材广泛而全面。虽然他后期潜心于油画,但从2000年开始,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郭北平,在间隙中又拿出了数量颇丰的写意花鸟画创作,而且品位上乘,引起当代画坛的一片关注。

       国画的最高境界是意随笔到。郭北平的花鸟画,一直都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游走着,水墨混色的魅力,使他的作品滋润迷离,引人而又感人的视觉冲击,充溢着冲和的色彩与时代的韵味,赋予传统一种新意。《紫藤花》、《春色将阑》、《鸟语图》、《结庐在人境》等,崎岖新颖的构图,水墨淋漓的自由着色,虚实相间的反衬,以小见大言情壮物的立意,不仅符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规律,也暗合了中国古语"境由心造"的艺术信条,看似信笔而画,实则显示出作者浓厚的国画底蕴和坚强的创新精神。艳丽但很协调、沉着而又明静、浓淡层次分明的用色,以精简之笔勾勒物之神态的写意,将西方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绘画完美地嫁接,静中有动,朴实热烈,笔墨潇洒的花鸟画,以其浓郁的传统意识和时尚的现代气息,给人们带来一种妙尽自然荡涤凡尘之思的美。

       画者心也,书者情也,所谓书画同源。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也是国画艺术独有的特色。那题诗的书法,点划和字行排列更与画面珠联壁合,成为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题诗书跋不仅对绘画意境的升华产生强烈的映带之致,还会更加强化其感染力和表现力量。郭北平年少时曾学习临摹欧阳洵、孙过庭等名家的书帖,书法成就非同小可,他喜欢写字,西安街头常能发现他给商家题写的牌匾。郭北平的夫人李望平教授为西安大唐芙蓉园仕女馆创作的《连廊组画》,在大片留白处,他的长段书法题跋,更是增加了组画虚实相映的高深韵味。虽然油画不需要题跋做记,但在花鸟画创作中,他的书法艺术却为整幅作品增色不少。郭北平在"写意"、"畅神"的艺术创作中,或引用古诗,或抒发感受,而呈现给读者的不只是精美的艺术作品,还有美妙的意境和字如其人的笔墨!郭北平的花鸟画,还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绘画中融汇了书法线条的中国画技巧的艺术特色,花的枝条,鸟的腿脚,都以简约而恣肆交错的线条勾勒而成。他以书入画,横面抽取、概括自然物象,融入情思意境的创新手段,创作出一幅幅洒脱空灵、气象万千的绝品佳作。在不断的探索中,郭北平尝试着把中国艺术精神和艺术特征,纳入到自我意识诗化的必然之路,这种创新使他逐渐步入中国画的高难境界,他也因此奠定了在当代国画坛的中坚地位。

       郭北平是油画大家,也是一位高产的画坛宿将。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他的油画重头作品连续出击,几乎囊括了20年里所有的全国大展。仅1999年以来的全国美展中,他就夺得了一金二银四铜的佳绩,而且新作源源不断,大有一点"艺术常青树"的味道。

       郭北平油画,森严中尤见随机,酣畅的"写意精神"令人称奇叫绝。他的油画作品,给予人的美感是整体之美,是和谐之美,是结构之美,同时具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流畅气势。1983年,研究生毕业的郭北平回到西安美术学院,在生他养他的家乡迎来了艺术创作的又一个春天。他陆续创作出《高原千秋》、《瑶山居》、《角落里的老人》、《冻土地》、《弘一大师》、《石鲁》等作品,连续参加了全国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及一、二、三届中国油画展,并20多次获奖。郭北平从西安走向全国,从此名声鹊起,令画坛注目。

       郭北平堪称"才情型实力派"的油画大家。他在中西两种文化中自由出入,娴熟地驾驭着具有高难度的西方油画艺术语言,又精湛地表现着中国当代人物的心灵。郭北平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且富有神采,既有中国淳朴与豪放的大秦之美,又有西方柔情与细腻的人性关怀。郭北平深得西方油画的内在精髓--将油画视为表达情感的媒介,在自由的创作中敞开自己的灵魂,他的极具写意的肖像、人体、静物和风景,都在有意无意地表现着中国人对待自然与生活的态度,即散淡怀抱、畅神抒怀、情志相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情趣。从写实向写意深入,将造型与写意相融汇,郭北平纵横捭阖的用笔、用色技巧,使作品既有动态的气韵,又有耐人寻味的色彩,既有厚重与力度,又有轻松的视觉快感。欣赏郭北平的油画,留给人的是一种神超物外、远离世俗的亲切从容的心境。

       震惊画坛的两件盛事

       陕西画坛大师云集,西北画坛更是群星灿烂。而在2007年,两件轰动陕西震惊西北画坛的盛事悄然发生,使得业界关注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郭北平的身上。 2007年,"中国近现代100个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公布招标结果,郭北平创作的油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成功中标!在20多幅油画作品中,郭北平是西北地区的惟一。这一盛事不仅填补了西北画坛的油画空白,也再次让郭北平扛起了西北画坛代表的大旗。 "中国近现代100个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启动于2005年,由中国文化部立项,已纳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工程"。该项目国家投资1亿元,每个创作工程100万元,2006年面向海内外招标,2007年开始签约创作。截至2008年3月,郭北平已经完成了这个4×2米巨幅油画创作工程的初稿,正在等待国家专家评审组修改定稿,2009年初正式交付。

       2007年6月10日,郭北平创作的油画作品《林则徐视察澳门》,被北京荣宝拍卖公司以869万元成交价拍出!这件盛事使他跻身《2008胡润当代艺术榜·拍品排名》第82位,成为西北画坛第一人,他也因此创造了当代西北画坛艺术作品拍卖的最高记录!

       1999年,文化部主办"迎接澳门回归中国艺术大展",核心命题作品就是创作《林则徐视察澳门》。3月份,文化部有关负责人首先和郭北平预约,但是考虑到当年既要创作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的《石鲁》,又要完成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丹青无言》的创作,教学任务繁忙的郭北平不得不委婉拒绝了盛情预约,创作任务最后交给了澳大利亚一位华裔画家。然而时间到了9月,华裔画家创作的作品因为偏离主题,被专家评委"枪毙",文化部再次请求郭北平出手"救场",盛情难却的他只好受命于危难之际,研究史料,搜集素材,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之中。 1999年,50岁的郭北平在亢奋中连续创作完成了《石鲁》和《丹青无言》两幅大作,没来得及休息调整的他还得继续创作6×3米的巨幅历史油画《林则徐视察澳门》。在艰辛的创作中,郭北平夜以继日,每天爬上爬下百余次,一次不慎从高空仰面摔下,他在地上静躺了许久,各关节动过方知并无大碍,于是咬牙重新披挂上阵。每天14个小时的忘我工作,在挑战自己和享受心智的100天中,郭北平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艰巨的创作任务。这幅巨作在文化部专家组全票通过,而且获得第一金奖,随后在北京和澳门展出,均产生轰动效应。 澳门文化局曾计划收藏《林则徐视察澳门》,但计划最终搁浅。这幅画随后被出售流入市场,2005年曾被上海一家拍卖公司以176万元拍出,2007年则身价飙升以869万元拍出西北画坛艺术品的最高记录。

       勤于探索的画坛大家

       郭北平是一个实践多于理论表述的画坛大家。他多年所坚持的写实绘画的灵性表现和经典意味,不是出于固执,而是喜爱。画布上法度精严的探索使他兴奋,宣纸上的渍化化和文人笔意也使他兴奋,他从长期锲而不舍的探索中发现,虽然国画与油画是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但作为艺术,二者之间最多的是相通。

      不论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标国家重点创作工程,还是《林则徐视察澳门》创造西北画坛艺术品拍卖的最高记录,郭北平依然如故在艺术的瀚海中不停地探索。郭北平认为,作品填补西北画坛油画的空白,是对他艺术探索的检阅,而作品被高价拍卖,只是社会对他艺术探索成绩的肯定,身兼画家和教授的他,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又必须不断地探索创新,为当代画坛推出不朽的艺术作品,引领学术队伍为学生传授真正的艺术知识,助推当代中国艺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西北画坛代表性画家的地位无人撼动,艺术成就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已经功成名就的郭北平并没有沾沾自喜止步歇息。感受西部、感受北方和感受中国是郭北平艺术探索的主题,在繁重的教学和芜杂的行政事务之余,他2008年的创作计划安排得艰巨紧张而有条不紊。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之外,还为延安革命纪念馆创作一幅3×2米的历史油画《12月会议》,创作6×3米《林则徐视察澳门》的姊妹篇巨幅作品。

       "画画多年,未曾大变,至今仍不欲大变,只是忙于津津有味地挖掘深井。至于打出来的是水、是油、是煤或是岩浆,因为乐在其中也就无暇顾及了。"这是执着的郭北平艺术探索的理念。生于陕西长于陕西的郭北平,他的大部分创作时间是在西安,十三朝历史古都底蕴厚重的传统,对艺术发展来说,既是滋养又是包袱,生活的慢节奏造就了普遍的正统观,崇尚含蓄,较少对潮流的关注和跟风,所以为写实画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尽管郭北平是一个杂家,他的题材选择和画种的涉猎太泛太宽,但他的多方位探索和风格演变,始终却没有偏离过表现性写实的坐标。 俗话说,通则达,达则久。勤于探索实践的郭北平发现了东、西方文化相通的艺术规律,他于是游刃有余地在国画和油画领域纵情驰骋屡建功勋,他于是一次又一次成功地书写着璀璨的艺术人生!

       正值艺术创作黄金年龄的郭北平,正扬鞭策马纵情驰骋在艺术探索创新的征途,我们期待他重铸艺术经典,再写艺术辉煌!(来源:新华网 记者 田柯)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7-29 20:49:28

纵横捭阖在传统与现实之间
解读郭北平先生的油画艺术


文/冯民生


       在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大行其道的当今社会,要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似乎变得十分困难,这是由于艺术的评判标准越来越模糊和逐渐泛化的缘故。于是,一些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庸俗之作,披着艺术的外衣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艺术的殿堂。从这种现象看,在艺术领域似乎已经没有了二元的好与坏、优秀与平庸、高尚与卑贱之分,艺术的评判标准好像真的已经模糊。其实则不然.在艺术领域人们还是有一个心知肚明的标准.它无时无刻不在引领着人们去辨别艺术作品的好与坏、优秀《室内风景之一》162×130cm 2003年与平庸、高尚与卑贱。可以肯定的是,如今评判好的艺术作品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的继承;二是对传统的开拓。前者反映了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和传统技巧的掌握,后者则反映了艺术创作对时代的顺应和对创新的诉求。在艺术创作中只有使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优秀的程度。这点也印证了苏轼的名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可见艺术创造是在传统基础上和时代背景中的创造,是传统与现代的高度结合,郭北平先生的油画创作就突出地体现出了这种艺术的创造规律。他的作品既承载着传统绘画的审美趣味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彰显着当今时代的审美追求洋溢着现代风采,他徜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抒写着彭湃的激情和对艺术的独到感悟与理解。

       当我们直面郭北平先生的油画作品时,会被他的作品所流露出的油画语言的纯真之美所感动。大刀阔斧的笔触感、丰富华实的色彩组合、以及画面的整体韵味所透出的"灵光",都成为感人至深的审美元素。我们看到了油画的历史被凝缩在一幅幅画面之中,既有传统的审美趣味,又有现代的形式美感,传统绘画所要求的形体逼真和色彩丰富同现代绘画所张扬的视觉冲击力被熔为一炉,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样画面蕴蓄了丰富的审美意味和厚重的人文关怀,使观赏者在品味油画本体语言的同时往往也被画面所表现的人物所感染,无以言表的崇高之感油然而生。我们从他早期的《高原千秋》(1983)、《两个花剑手》(1989)等作品中已经明显地看到了这一点,画面是在油画语言的充分凸显中,言说着思想,一切意愿、情思都以审美关照为基础得到了充分的诉诸和表达。在《高原千秋》中,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是众多人物幻化为挺拔而浑厚的黄土高原.巧妙地表达了对铸就高原灵魂的人民群众的歌颂,达到了既有象征又有展现的表现目的:画面中,高原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悠悠岁月的历史变迁,尤其是诉说着中国**和人民群众血肉与共的联系,谱写了一首赞美伟大和勤劳的英雄诗篇,使观者在得到美感享受的同时,也生发一种肃然起敬之感。如果说在《高原千秋》中画家主要是以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以达到象征的表现目的,油画语言的追求是不自觉的,而在《两个花剑手》中画家对油画语言的追求则是自觉和理性的。《两个花剑手》以引人入胜的刻画和趣味十足的处理使人感动。画面明显地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因素,以"传神写照"为最高宗旨,画面中的一切造型因素都围绕着传神而展开,都被统帅在一种妙不可言的整体气韵之中,以一种随意的笔触处理画面,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有意的高妙处理,使画面经营显得松动而灵巧。难能可贵的是画面把具象与抽象因素相结合,具象使画面所指得以确定而变得真切,抽象使画面的能指无限扩展,增加画面趣味,目l发无尽联想:同时画家把激情和技巧有机融合,激情借助技巧得到张扬,技巧依靠激情而得到淋漓的发挥。画面人物因此而被表现的有趣而不失真实,整体氛围非常突出。可以说在《两个花剑手》中.由于画家把具象与抽象、激情与技巧有机地融合,画面也不失传统与现代的两极,而且使他的油画语言变得老道,渐入佳境,开始成熟起来。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7-29 20:50:54

郭北平先生深知在油画表现中传统的表现方式只有转化为现代艺术的审美因素才能使作品具有现代性而为当今的社会所接受,因此,他在研究和继承传统表现技巧的同时,一直在思考如何使画面表现语言体现出现代的审美趣味。郭北平先生在长期的油画艺术实践中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并深谙油画的传统技法。也许在一些熟练油画传统技法的画家那里,这一点可能成为包袱,桎梏他们的发展。而在郭北平先生那里,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传统表现技法,成为他联结传统与现代的重要因素和融会中西的支撑点。我们从他近几年的肖像画中就可以清楚看出,他把传统表现技巧转化为现代审美因素的实践轨迹。譬如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的作品《石鲁》(1999)和他的代表作之一的《弘一大师》(1996)等作品,就体现出传统与现代因素的完美结合。在《石鲁》中.画家不仅仅是停留在再现的传统因素和要求上,而是以炽热的感情把对石鲁的敬仰之情注入笔端,注重表现出石鲁桀骜而高洁的性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画家在色调的选择上就别具匠心,超越了自然真实的再现而上升为一种不失再现的表现层面,用凝重深沉的笔调和奔放大块的笔触突显油画的特有语言,并使画面的色调成为阳刚、力度、张力的显现.这样就使得画面在整体气氛上符合了主题和表达主体感情的需要。

       另外,他在油画作品的构图中加强画面的构成关系以体现现代感。我们知道西方的传统油画发展到现代主义阶段,不但注意对本体语言的研究,而且也注重对其他艺术门类成果的借鉴,这样使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甚至现代主义艺术,都以标新立异的具有自我特点的风格样式为价值追求。其结果往往造成对传统绘画成果的否定和对艺术审美价值的消解,成为一种仅为自我陶醉的个人游戏,没有了内在价值。甚至为了达到"惟新是好"的目的,不惜否定油画的根本特点和颠倒本与末的关系。如此看来传统语言的现代体现是一个世纪性问题,需要艺术工作者加以认真研究和探索。但是这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在郭北平先生的油画创作中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他在保持传统油画语言纯正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画面具备形体逼真、色彩丰盈的基础上,在画面构图中渗透了十分明显的构成因素,使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进一步得到加强,画面的现代感油然而生。我们看他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作品《冻土地》(1994)和以抒发悠悠情怀而作的《安西随想》(1993),都是有着明显构成因素的优秀作品,画面充溢着强烈的现代气息。在《冻土地》中,画家为了把两位藏族青年表现的不同寻常,尤其不落入表现的窠臼,有意在画面构图中加强几何感的构成因素,使画面构图显得饱满而不失灵动。在画面视点的处理上,他抬高视点,把两个人物最大限度的放置在画面空间中,并产生游刃有余的视觉效果。在人物和背景的处理上,又明显地加强平面化的处理,使画面中的一个笔触和一条不经意的线条都积极参与到画面整体的建构之中,并成为画面成败的至关因素。在色彩处理上,他更是别出心裁,打破传统绘画中色彩只是表现深度空间的客观角色,把其所孕含的表现情感和精神性的一面激活,使它的表现因素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登场。这样的处理使画面空间别有洞天,在深度中见平面.在平面中又见深度,在空间的错觉中达到审美升华。从画面所包含传统与现代的气息去分析,深度展现着具体,连牵着传统的血脉:平面则言说着情感和精神.跳动着现代的脉搏。当然画家在画面表现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考虑,那就是尽其可能地使画面体现出刚劲而凝重的力度之感,避免在单纯表现深度空间的追求中使画面所蕴涵的张力消弭和丢失,造成画面整体的"韵光"的失落。在《安西随想》中.画家表现的是司空见惯的人体题材,可是这种看似平常的题材,在画家语不惊人不罢休的追求中和充满智慧的创造中得到了升华,使平常的题材成为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这与画家对现代构成因素的运用不无关系。我们看,在《安西随想》中,人体成为画家掌控的文化符号.是画面构成因素的一部分。自然形态被画家依照艺术美的创造规律所改造,把人物引入梦境般的安西所特有的神秘环境中,并以几何化的意识加以处理,使人物与环境交织在环环相扣的构成之中,达到浑然一体。同时我们看到画面并没有因为画家追求几何化的构成关系而产生视觉上的不适,相反画面反映出的千古之思和悠悠情怀所引发的审美感动则更加令人感动和回味无穷。

       我们知道优秀的绘画作品是崇高的内容与完美的形式合一而构成,艺术家不但要在表现的内容方面做到有所遴选,而且也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从而使艺术作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但是这看似一句并不复杂的话语,要付诸于绘画实践则是艰难的,而且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中又要有现代的面貌更是难上加难。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郭北平先生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在油画表现中追求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把深刻而崇高的理性思考隐含于绘画语言的感性显现中,以完美的感性形式加以体现,这样把传统与现代自然天成地勾连起来,使他的油画作品既承载着丰厚的人文诉求,从传统中萌生,又洋溢着时代气息,在现代中展开。我们看他参加迎澳门回归中国艺术大展并获得大奖的作品《林则徐视察澳门》(1999)和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并获得优秀奖的作品((室内风景》(2003),就很好地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使传统的艺术形式在画家智慧和充满灵性的营构下绽放出感人的现代风采。在《林则徐视察澳门》中,画家在构图中除渗进构成意识和平面感外,还赋予画面深刻的人文关怀。严格地讲,《林则徐视察澳门》是一个历史题材,是特定环境下的历史事件。在表现时既要考虑如何使这一题材直观的展现出来,反映具体的历史事实,又要使这一题材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具有新意,这样就给表现带来了种种的限制。为了突破表现中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表现中的主体性作用,画家对这一真实的历史题材进行了符合艺术创造规律的改造,对事件发有机结合。在《室内风景》中,他又把看似常见的题材表现的耐人寻味,不同凡响。他在画面中把引发联想的时间表象引入画面空间,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几片正在坠落的叶子,使沉寂的画面空间戛然有声.主体形象也因此更加真切,也使观者站在画面前不由得摒住呼吸,凝神静气地聆听画内传出的丝丝声响,室内风景也因此变得赏心悦目,格外灵动。这种利用通感的作用,使观者在空间中感到时间的存在,写实的语言也因此而体现出不凡的现代气息。苏珊o朗格在《艺术问题》里写到,"自古至今,艺术创造的实践都是通过及时地抓住生活所提供的种种机遇而进行的,而艺术的美通常情况下也都被看作是生活中优美的事物的美化或提高。"这样看来把现实事件升华为艺术作品是一件实属不易的创造之举。郭北平先生的油画作品正好印证了苏珊·朗格的话.在看似平常的题材中表现出神奇与不凡,传统语言艺术化作现代的颜面。其中的堂奥来自于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我们知道作为成功的艺术家,能够轻松自由地畅游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长河之中,使艺术作品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审美趣味,达到如此境界之画家应该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郭北平先生恰巧具备这样的素养。郭北平先生在中西文化中广泛汲取营养,以国学的修养化解油画表现中的难题,把中西艺术创造规律融会贯通,并很好地运用于艺术创造实践之中,这样才造就了他今天独特的艺术面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也使他成为丹青的妙手,他的花鸟画和山水在笔情墨趣上别具一格,尤其是把油画的语素渗入国画语言中,使画面流露出清新淡雅的情调,点、线、色、墨韵的巧妙组合,把画面的形式感渲染的格外强烈,他的国画作品如同油画一样也体现出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的高度融合之意味。郭北平先生的油画作品之所以能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高度融合,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在油画表现中恰到好处地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因素和创造法则,把中国绘画中的写意精神贯穿于油画语言的创造中。观其油画作品的总体面貌,不是小心谨慎的描摹,致使作品陷入呆板的地步,而是在有的放矢的刻画与表现中达到收放自如的境地,把西方传统绘画的写实精神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譬如,他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作品《丹青无言》(1999)和全国第十届美展作品《相扶的人》(2004),以及近期为"精神品格"中国当代写实画展而作的《天下黄河》(2006),都是在具象的表现中引入了写意的手法。在《丹青无言》中,画家用生动而随意的笔触,表现出了长安画派领军人物的鲜明个性,石鲁的刚毅、赵望云的豁达、何海霞的谦逊,都在看似不经意的笔触中被表现的熠熠生辉。正是这种中国绘画写意精神在油画表现中的灵魂附体,超越了西方传统绘画中写实必然是时空具体的束缚,巧妙地把写实与写意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相扶的人》中.不但在环境中勾画了正在飘落的岩石,把时间因素引入空间,而且在色彩上跳出了过分真实的羁绊,把经受过磨难的民工形象,用厚拙古朴的色调加以表现,以召唤人类在现代社会不断异化中迫切需要的友情和关爱,并使旨在提倡的互助友爱精神从意象的色彩和环境以及人物的造型中凸显出来,赋予画面极为深刻的象征寓意和人文精神。在《天下黄河》中,画家以一种满怀深情的笔调,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如同黄河一样伴随着岁月变迁,从上个世纪走来。整幅画的用笔刚劲有力,人物和环境浑然一体,坚若磐石,铭刻了岁月的销蚀,但身躯依然坚强。画家在凝重的色彩和厚实的笔触中,赞扬着生命精神和黄河的博大气度,并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有序地勾画在一起。《天下黄河》尽管有着写实的表现特点,但是画面由里到外无不体现着浓郁的象征色彩,处处洋溢着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可以说,正是因为郭北平先生能够自如地融会中西传统绘画的创造规律,徜徉在中西文化的长河之中,把写实与写意的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他的作品体现出深厚的人文价值,实现了传统语言的现代转换,使作品焕发出时代风采。

       从郭北平先生的油画总体面貌看,他谙熟西方传统绘画的表现技巧,而且他对于造型、色彩的运用都是对西方传统绘画的经典诠释。同时最为突出的是,他用一种审美感动驾驭画面,使人们感到画面激情飞扬。美国艺术理论家萨缪尔·亚历山大说:"艺术一方面产生于艺术家们的一种特别的审美冲动,另一方面又触发了观众的或听众的审美冲动和感情。"郭北平先生的油画作品就是在不断激起的审美冲动中完成的,因此他的画常画常新,"陌生感"弥漫于画面之中,不像一些成名后的画家,一旦风格成熟就无休止的仿造,给观者的感觉一生好像只画了一幅画,陷入难以自拔的自我重复之中。郭北平先生以激情驾驭画面,使他的作品在每个时期和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中都呈现出不同的画面视觉面貌,观者也被这种常新的"陌生感"和澎湃的激情所感染,作品一经光顾,则有流连忘返之感。另外,作者的审美冲动也化作现代的表现语汇而使作品呈现出现代光彩。他对油画语言的独到感悟,使他在油画语言中渗透了中国艺术的创造精神,把作为舶来品的油画成功转变为表达中国人独特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他又凭借其深厚的中西文化修养,实现了中西艺术创造法则的互为体用,在艺术表现中更加自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把中西艺术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艺术实践基础上.从而他的艺术创造能自如地纵横捭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使作品体现出了丰厚而独特的审美趣味,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7-29 20:52:57

厚积薄发郭北平


文/天牛

       看郭北平的花鸟画,很多人都感到意外。郭北平是油画大家,也是一位高产的画坛宿将。从80年代初至今,他的油画重头作品连续出击,几乎襄括了20年里所有的全国大展。仅1999年以来的全国美展中,他就夺得了一金二铜一优的佳绩,而且新作源源不断,大有一点"常青树"的味道。圈内人都知道做到这一点已非常不易。谁曾想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郭北平,在间隙中又拿出了数量颇丰的写意花鸟画创作,而且品格上乘,引起关注。

       中国画与油画原属东、西方两个完全不同背景的文化,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格局中,中国的油画家属于"引进西学"的浪潮中首当其冲的角色。但有一个似乎无法回避的现象那就是,这其中的许多有识的大家巨匠,像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吴冠中、阳太阳等人,或改良、或合璧、或回归,在他们学习西方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作为了自己根本的课题。

       郭北平的国画研究起步其实很早。七十年代初期他在省美创组期间就曾与人合作大幅国画参加全国美展,时年他22岁。在以后的七年多时间里,他从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工作,其间开始了对花鸟、山水、国画人物的全面涉足。80年代以前的这段时间,除了生活的艰困以外,其实是一个心态很平静的时代。这个群体以康师尧为首,其中有崔振宽、江文湛、王炎林、史永哲、侯声凯等人。他们的结合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纯正的学术研究群体,一起外出写生,一起遍访名家,一起纠缠着传统与创新的话题。奠定郭北平对中国画及中国文化的全面领悟,正是这宝贵的七个年头。1980年,郭北平考研于阳太阳导师名下,专攻油画。作为一代国学大家,阳太阳先生晚年带研,他的基本出发点仍然是横跨中、西的新民族化理念(阳太阳先生其时已从事中国画多年),于是郭北平的这种同步研究,自由出入于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治学方略也就成为了必然。他的这种主攻油画,兼容并蓄的成长模式也一直坚持至今。1990年以后,一个特殊的机会,使他的中国画创作的数量骤增。郭北平天资聪颖,悟性颇高,又颇能沉潜下来把事情作到火候,随着大量的实践积累,他的笔墨修养和国画品位也渐入佳境。

       看郭北平当年的一方闲章,他自谦为"客墨堂主",有"客串""玩票"的含意,似乎是玩玩而已。但郭北平的这一玩却玩得认真,玩得深刻,玩得"非地道、非诚恳、非火候分寸不足以罢手"。也正因为此,他的多年蒙养和积累也得以显出来。郭北平在很多年里对他的国画耕耘秘而不宣。用他的话说,他只不过是特别羡慕中国人"因心成画"的高明,窃学而已。难怪偶见他作品的人诧评他:出手见性,直指核心,并认定他非一朝一夕之功也。

       观看郭北平油画,森严中尤见随机,酣畅的"写意精神"和"全龙意识"。观郭北平国画,其舒展平实的笔墨把玩和写形意识的举重若轻,又显露出洒脱空灵的意味特征。

       郭北平说他认为那些才力过早枯竭的小画家,多耽于一招一势的狭隘。郭北平说:"聪明人会较快自我定位而立地成佛也即知天命,有人则不然,长时期不知止会使他飘乎不定如游魂野鬼,兴趣广泛或终无归宿而老死他乡,或厚积薄发而终有独步也末可知也。"(来源:新华网)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7-29 20:55:37

风吹叶落 发表于 2008-7-29 22:37:23

韩进水 发表于 2008-8-31 07:25:14

欣赏学习了......

木命人 发表于 2008-12-25 18:15:45

森豪正室 发表于 2009-1-21 01:34:56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郭北平的油画艺术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