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月斋 发表于 2008-9-4 22:29:47

伴月斋笔记四则

(一)裸体和衣裳


    衣裳本来就出于实用的考虑,一为生理上的御寒,一为心理上的遮羞。随着社会的进步,衣裳也被赋于审美的内容了。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人材七分衣装。一个人穿着漂亮,回头率自然会高。书法作品的装饰就如人的衣裳。网络上齐玉新在【国展忽悠学】就说:把买来一本成品册页直接书写比喻为裸体的姑娘;而自己精心制作、设计形式的册页比喻为穿着时装的姑娘;而册页评选如同时装选美大赛,那么,现在你愿意你的姑娘赤身裸体去参加比赛还是打扮好了去呢?!所以,现在很多书法作品装饰手段越来越多,从书写内容、表现形式、制作手段、装裱方法、题跋款式、印章调制,费尽心思,不惜一切代价。在制作手法上,更是花样翻新,或纸上打蜡,或茶水浸渍,或砂纸打磨,或挥洒盐水,令人眼花缭乱。但我们必须明白,装饰手段只能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它改变不了本质。珠光宝气只有跟人的内在气质协调才是真正的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终究是惹人厌的。书法也是这样,你就是设计得再好,装潢得再漂亮,但却“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还是不入法眼的。

伴月斋 发表于 2008-9-4 22:30:28

(二)黑和白

    古代有个人,讨了一堆老婆,因为“须己斑白”,让大小老婆帮他“镊之”。大老婆怕他显得年轻,为小老婆“所悦”,“乃去黑者”;小老婆希望他年轻,“乃去白者”,结果,“不逾月颐颔遂空”。虽说是个笑话,但刚好说明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趣味不同,写作品,读作品都是各取所需,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文学阅读中不是有个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吗?但一个问题是,只要是自己认准了的趣味,就要坚持下去,然后在个性这条中轴线上“东奔西突”,不断进行充实调整,丰富自己的语言,不要盲从这风那流的,否则就会变成黑也没有,白也没有的“四不像”了。

伴月斋 发表于 2008-9-4 22:31:08

(三)简约和繁富

    广告学中有个典型案例:有个人开花店,挂出一块巨大的招牌:“这里卖最鲜艳最美丽的花。”后来顾客建议简化,先去掉“最鲜艳最美丽”这几个字,改为“这里卖花”,再建议,改为“卖花”,又建议,最后只写一个“花”字,后来一官员来了,说“那个‘花’字挡住了室内这些美丽的花朵。你有这么大的橱窗,完全可以摘下广告,人们透过玻璃,看见鲜艳的花朵,就会知道一切。让你的花卉用自己的风姿为自己做广告吧!” 商人采纳了这个建议,小花店的生意从此一天比一天好。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联系到书法,那就是简化与繁富的关系。像隶书就是将繁复诘诎的篆法简化为率直方折的线条,形成减省篆法的"古隶",又如弘一的书法,他剔除了大量无意味的东西,笔画没有明显的起收笔痕迹,也无抑扬顿挫的书法“法度”, 线条在运用过程中显得简约,但这线条坚韧富有弹性,柔中有刚,力量无比,对他的风格起到了决定作用。借用歌德评价希腊艺术时所言,“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再确切不过了。当然这种简约,应该是既雕既琢后的简约,绚烂之后的平淡。

伴月斋 发表于 2008-9-4 22:31:50

(四)大和小

    前不久下载了一些电视连续剧,30多集,看得天昏地暗。闲时也看些小品之类,倒也轻松快活。原来,不管大戏也好,小品也罢,好看就行。大与小并不是主要问题。书法上似乎也有大作品和小作品之分,大作品主要是现代展厅用,作“壁上观”,“所关注的是作品的整体气势,注重作品的整体形式美,突出作品的外向视觉冲击力”。(洪亮《书法新经典时代的来临》--《中国书法2008年第八期》)。像王鐸的巨幅大轴,迅疾的节奏, 焦渴的笔墨,欹侧的结体,夸张的造型,绵密的章法、让人心惊肉跳。小作品适合“案上读”,“在把握作品整体的同时,对作品细部的辨析尤为细腻,注重作品的韵致和笔法流美,内涵丰富和内在文化张力”。(洪亮《书法新经典时代的来临》--《中国书法2008年第八期》)。如魏晋简札,“皆吊哀候病,叙暌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但其中的高雅气息正是后人所难以企及的。大有大的好处,小有小的妙处,把小品硬撑大,那就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哈哈。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9-4 22:46:45

很有哲理,受益。

老金 发表于 2008-9-4 23:24:55

好文

百川 发表于 2008-9-4 23:30:29

拜读

杨顺翠 发表于 2008-9-4 23:44:36

好……

巍巍昆仑 发表于 2008-9-5 09:46:14

李贵阳 发表于 2008-9-5 11:11:22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伴月斋笔记四则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