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9-23 10:08:09

徐唯辛油画作品欣赏

徐唯辛简介


  1958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197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1981毕业于西安美院,1985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后获得硕士学位。1987毕业于中国美院油画系,硕士学位;历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政协委员。1987油画《馕房》获首届中国油画展大奖;1999油画《酸雨》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 2003年油画《工棚》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银奖,并获北京市政府文学艺术奖和北京市美术作品展览佳作奖等。

  1958年 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
  1972年 在乌鲁木齐市第五中学始随美术教师李大用先生习素描
  1975年 作为知青下乡插队至三坪农场
  1978年 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
  1981年 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分配至新疆外贸地毯进出口公司从事地毯图案管理工作
  1982年 调赴新疆和田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创作油画《背水》
  1983年 创作油画《集市》、《布市》
  1985年 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
  1987年 油画《馕房》获首届中国油画展大奖;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赴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
  1991年 在台北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1993年 赴西藏拉萨居住;游历西藏北部;创作油画《酥油茶馆》
  1994年 《酥油茶馆》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从西藏拉萨返广州
  1995年 油画《圣地拉萨》始创作
  1996年 油画《圣地拉萨》创作中
  1997年 油画《圣地拉萨》完成并入选“1997当代中国艺术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徐唯辛油画集》
  1998年 《酸雨》创作中;完成油画《过道》之一和之二;当选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名家精品·徐唯辛油画作品集》
  1999年 油画《酸雨》创作结束,入选广东省美展,获银质奖;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铜奖
  2000年 作为中国百年160位杰出油画家之一编入6卷大型典籍《20世纪中国油画》;油画《酸雨》入选20世纪中国油画展;参加“世纪之门”当代艺术作品邀请展: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四工作室做访问学者;Shirley Chang女士、张闾蘅女士赞助首次在香港举办个人作品展
  2001年 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任教
  2002年 在香港举办第二次个人展
  2003年 始创作油画《工棚》;油画《过道》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品展;《龙年1976》创作中;作品和创作情况在《东方艺术》杂志“中国著名油画家工作室访问” 专栏发表
  2004年 油画《工棚》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及北京《世纪风采》展,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北京市政府文艺奖、北京市政府文学艺术奖和北京市美术作品展览佳作奖;《打工图》、《1976·龙年》入选“世纪风骨50家展”。
  2005年 4月任北京油画学会副秘书长。 油画《打工图》作为特别邀请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天安门鸟瞰》、《核设施风景鸟瞰》参加宋庄艺术中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当代艺术邀请展”;《核风景》参加澳门“城市皮肤——当代艺术邀请展”;赴北京郊区、河北、山西等多家国营与私人煤矿下井体验生活,始创作大型肖像《当代众生相系列——工农兵》。
  2006年 参加“七人现实主义油画展”、“世纪风骨——第3届双年展”;摄影作品《大四情侣》入选平遥国际摄影节“画幅决定态度展——当代摄影邀请展”;始创作大型肖像系列《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当选艺术学院副院长。
  2007年 应寒舍艺术机构邀请赴台湾访问,上海美术馆“劳动者之歌”个人作品展;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9-23 10:08:47

作品名称:《被瓦斯烧伤的矿工》
布上油彩250×200cm2006年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9-23 10:09:10

作品名称:《川籍矿工》布上油彩
250×200cm2006年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9-23 10:09:34

作品名称:《酸雨·之二》
布上油彩200×130cm 1999—2002年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9-23 10:10:04

作品名称:《工棚》 布上油彩
200×220cm 2003—2004年
(获第十届美展银质奖)

河南王翌霖 发表于 2008-9-23 10:10:15

工夫了得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9-23 10:10:27

作品名称:《酸雨》 布上油彩
220×340cm 1997—1999年
(获第九届美展铜质奖)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9-23 10:11:58

现实精神和品格
——徐唯辛的油画艺术

邵大箴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油画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风格多样和新人辈出,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艺术家们从不同的方面探求油画语言的表现力。写实油画在多元格局中重新焕发出光彩,从描写崇高、神圣的场面和塑造英雄人物走向描绘平凡生活和普通人民大众,从“理想化”走向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社会急剧变革中劳动大众和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受到了艺术家们的关注。一些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艺术家们,用自己的画笔创作了不少有现实品格和现实精神、发人深思的作品,塑造了一些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在涌现出来中青年油画家中,徐唯辛备受人们关注。

       徐唯辛受过系统的学院训练,他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和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硏究生班,获硕士学位,掌握了坚实的造型基础。这段学历对他的艺术成长十分重要,但同样珍贵的是,在青年时期他作为“知青”在农村劳动过三年,并在基层做过群众艺术的普及工作。他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大众的了解,对他后来的艺术方向影响很大。在实践中,他懂得了艺术与社会、与大众的关系。他认定包括从西方引进的油画在内的美术创作,“负有积极参与中国社会进程的责任。”(徐唯辛:《随笔几则》)在人们大谈艺术的“现代性”、排斥或否定写实主题性油画,并模仿西方现代主义的风格样式时,他发表意见,认为在当今中国社会具像写实油画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认为“题材的选择相对于纯粹的形式探索更具有重要意义”。他主张用理性的精神来描绘社会现象,以“表现画家的思考和人文精神”。他说:“这是中国写实绘画的出发点,也是从事具像写实绘画艺术家的骄傲。”(同上)总之,徐唯辛是一位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写实油画家,他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在学生年代徐唯辛就心仪古典艺术,严格训练自己的写实油画技巧。他的早期作品多以自己熟悉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如《布市》、《集市》(1982)、《汲水》(1984)等。他不是以猎奇的态度处理这些题材,也不是单纯地描绘民族风情,他关注的主要是周围劳动者的生活,他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用心于环境的描绘,努力刻画善良、勤奋的普通劳动者形象。1987年,他的作品《镶房》获首届中国油画展大奖,在油画界崭露头角。之后,作品《酥油茶舘》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1994),《酸雨》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1999),《工棚》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2004),《打工图》(三联画,2005)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我国,一位艺术家连续多次入选全国性美展并获奨,是较为罕见的现象,这不仅表明徐唯辛有雄厚的实力,更说明他是一位有强烈进取心和探索精神的艺术家。

       在表现当代社会问题的油画作品中,徐唯辛不满足于表面现象的描写,而是通过表现人的感情和内心活动来引起人们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如《酸雨》(1997)。他是最早反映“农民工”生活状况的艺术家之一。他敏感地发现中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人群城市农民工的处境。这一为数众多的群体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为城市建设付出很多,但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忧虑。与一些以怜悯态度对待农民工的文艺作品不一样,徐唯辛在描绘农民工生活时,首先肯定他们的尊严,表现他们的力量和美,避免任何丑化的成分。这在人物较少、构图较为疏朗的《打工图》(2004)中是如此,在描写农民工恶劣居住环境、画面人物众多的《工棚》(2004)中也是如此。画面上的每一个人是真实的人,聚在一起的众人又有统一的气氛,人物形象本身在叙说,作品的主题藏在画面之中。在这一点上,徐唯辛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坚持正面刻画劳动者形象的原则,坚持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统一。

       在缜密的构思、严谨的写实中表现人物的神韵,是徐唯辛艺术风格的鲜明特征。他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他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是有感而发。例如为创作《圣地拉萨》(1995),他深入西藏体验生活,酝酿、构思和创作历时两年多。他不断研究艺术规律和大型油画的创作原理,辨证地处理题材规定性与创作过程中偶发性的复杂关系,善于因势利导地处理画面;他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增加质材和感觉表现的厚度;他精心经营形与色的关系,注意画面的整体色调。他的作品既有大的视觉效果,也经得起人们反复的推敲与琢磨。

       坚信油画在中国、在世界有远大前程的徐唯辛,既有宏大的奋斗目标,又有扎实的、能付诸实践的创作计划,相信他会不断向大众奉献自己的新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6年1月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9-23 10:13:46

功夫在外   

徐唯辛


       我喜欢阅读,只要有时间总要拿点东西翻阅。前些年一人在京,每月要去南方探望家人孩子,每次都乘火车。与其说怕乘飞机,不如说乐于选择在列车有节奏的车轮声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北京到广州路上费时约一天一夜,三联出版社每月一期的《读书》杂志就是在卧铺上大致浏览一遍的。因为平时在画室忍不住拿画笔画画,加上教学和琐事,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只好利用各种点滴时间来读书,不得不去的会议上也偷偷地翻阅杂书。如厕也如此,哪怕随便看点什么,感觉才是享受。

       我家并不是书香门第,父亲只在解放前读过几年私塾,据说还在军队里当过文化教员。5岁左右,父亲开始教我识字,有时写错,还常被体罚,结果还真有效,没入小学就已经订阅了少年报,开始磕磕绊绊地读上面的小文章了。一年级时,已经可以看很多东西。记得老师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读少年报上的故事,我在下面也拿了一份同样的报纸跟着老师悄声念,当时为自己比其他的同学多认识许多字而颇为得意。

       上小学,正值文革“破四旧立四新”,到处都在焚烧书籍字画和打砸庙宇佛像,许多人不愿意把藏书烧掉,就当废纸卖掉以保平安。我家后院恰巧是个废品站,以前里面就是些废铜烂铁,一夜间成了书海。围墙是西北的“干打擂”(用干土夯成),常年失修,从我家小院抬腿就可进入,在小山一样的旧书堆里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看,看完以后把书带进收购站里,再选别的书。书籍像一个通往五彩斑斓大千世界的窗户,对我产生了极强烈的吸引力,丝毫不亚于现在我女儿对芭比娃娃的痴迷。当时小学的图书室一片狼籍,大门敞开无人管理,在里面挑书看书就像个童话里的藏宝洞徜徉。为了多看书,后来发展到和一些爱书的人交换着读,因为家里并没有存书,就以借来的书当作本钱换新书,转个圈以后,再还最开始的借书。后来乱了,弄丢了书,人家老找上门来催要,很是狼狈。

       就在我钻进废品收购站书堆里寻觅快乐的时候,围墙外面文革运动如火入荼,焚烧旧书字画的烟云在天空中袅袅升起的情景到现在还清楚地印在脑海里。

       读书的内容开始是童话、民间故事、小说传记,再后来什么都读,非常杂。民间文学里像农村青年木匠雕出百鸟朝凤的床会飞一类的故事,使少年的我产生无限的遐想,后来有喜幻想的习惯,在作文课的时候,班里同学中就属我最会编故事。

       大学期间,《世界文学》和《世界电影》每期必读。还做过导演梦。因为本人不是搞纯理论的料,黑格尔的《美学》读得十分困难,不喜欢。卡夫卡的《变形记》也是那个时候读的。最近十年,小说已经不怎么读了,只看些传记和记实性的东西。印象最为深刻的有《光荣与梦想》《顾准自述》和《顾准日记》等。

       1976年,严酷混乱的中国社会开始有了开放缓和的迹象,外国文学也开禁了。我也和大人们一起在新华书店连夜排队买书,朦胧间,就像参加一个神圣的仪式,兴奋得一夜无眠。记得买到的是《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和《红与黑》。

       阅读成为少年时代快乐的来源,是启蒙老师,更是我学习绘画的主要原因。那时学校因为“停课闹革命”没有什么可学,但在心智的成长方面,我并没有耽误,甚至还早熟。初一就已经思考生与死这等问题了,那时班主任在学期末写评语的时候,总是批评我“思想复杂”。

       当时估计社会混乱不会一直如此下去,就提醒自己应该学点东西,免得是个平庸的人生。这就是十三四岁的我学习绘画的最初想法。因为对自己未来的设想是自发产生的,所以十分勤奋,加上我自小学时就喜欢绘画,中学正式开始学,进步飞快,一年后,在一次全市中学一个美术展览上,我的作品虽然材料十分简单,仅是黑白墨稿,但已是即有构图又有构思了连环画了。这是由于阅读使我在心智上比一般孩子早熟,一开始就在绘画的初期起了作用。不过这个时候,我还不明白这个道理。

       绘画由于技术复杂一般占用了画家许多时间,而且对技巧的迷醉,许多画家落入钻研的巢穴不能自拔。幸运的是我爱好阅读在先,学习绘画在后。书读得杂,加上不断迁移,地方也走得多,就像在头脑里从各个角度以阅历和思考来编制一个睿智悟性的网,到了中年,网逐渐开始收口成型,技术以外的东西开始起作用,尽管绘画表达的能量有限,但有意无意中,作品逐渐由早期唯美的边疆风情转向了试图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一些思考,题材越来越广泛,处理的手段也更加多样,作品尺寸和场面也越来越大。从《馕房》(1987年首届中国油画优秀奖)、《酥油茶馆》、《圣地拉萨》到《酸雨》(九届全国美术展览铜奖)《过道系列》《龙年1976》《工棚》(十届全国美术展览银奖)和《核风景系列》,变化可谓不小,其中思考的轨迹十分明显。

       将要开幕的第二届中国山水油画风景展览,我入选的作品《核风景》,题材是朝鲜核问题,构图角度为鸟瞰,素材来自间谍卫星的图片。我对国际政治的关心由来已久,有关朝鲜核问题的重要报道都很留意,也有自己的看法。这次的核问题虽然不是发生在中国,但这种特殊武器的致命性,并不受到国界的限制,会对我们每个人产生潜在的危险,何况地点紧邻我国!核武器的拥有,由于当事国制度和责任感的不同,结果就迥然不同。因为平时关心思考这些问题,画画的时候,不由得就把这些带入了作品。另外,我也厌倦了风景画传统的老面貌,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个清新的样子。

       中国社会一直天灾人祸不断,艺术家要是碰巧出身是书香门第,学养方面就高出别人一筹。因为学画的先期投入比较小,中国画家一般都是平民家庭出身,缺少阅读的环境,文化底蕴不足,要是后期不能弥补,在创作上有突破的可能性就不大。

       以前我有个朋友,绘画技术尚可,喜画裸体美女一类的甜美题材,销售火暴。因为是在大学工作,作品受到同事和学生的批评,他的压力也很大。其实他不是不想画有点品位的作品,但就是画不出来,因为脑袋空空如也。此君完全没有阅读习惯,连报纸也不看,闲暇就是看电视,内容也局限在古装言情连续剧之类的东西上,连一般男人喜欢看的拳击和运动直播也没兴趣,别说世界杯足球赛的时候熬夜看决赛了。如果他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即便是画美女,恐怕也会美得高级。

       社会在进步,观众的眼界和鉴赏力已经大大提高,对画家的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天,技术很难成为一件好作品的理由。具有精湛绘画技术的画家已经多如牛毛。绘画作品要发表,要影响别人,画家有责任在作品中最大限度地传达好的信息。怎么使作品呈现动人的魅力,如何选题和营造画面气氛,都需要画家绘画技术以外的学养和底蕴做基础。

       我学画已三十年有余,周围的画家来来去去,有的成功,更多的是默默无闻,虽然原因复杂,但有一条规律,那就是,在一定的技巧之上,凡是喜阅读勤思考画家,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得多。由此也验证了一句老话,那就是:功夫在外。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08-9-24 10:29:35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徐唯辛油画作品欣赏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