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08-9-28 07:20:20

怎样正确理解“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怎样正确理解“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书法报》2007年第37期21版《帖学五人谈》中一段张荣庆,孙晓云,胡传海三先生关于 “怎样理解‘惟笔软而奇怪生焉’”的讲述,使我心生疑惑,想写出来请教诸先生及方家。

       在《帖学五人谈》关于“惟笔软而奇怪生焉”讲述中,张荣庆先生首先谈:“蔡邕是大书法家……他染翰作书,即以相对于竹木棍要柔软的毛笔蘸墨在竹木简牍或缣帛上写字,点画的意态,竟能产生非常奇妙的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或谓感染力﹚,所以他才发出‘惟笔软而奇怪生焉’的感叹。”胡传海又补充道:“以前用的是以狼亳笔为主,现在人有了羊毫和兼亳,加上有些人采用高执笔,所以,在偃仰起倒的过程中有很多意外效果,我看到过一些人写草书就充分运用笔欢的特点,写出了原先无法预料的感觉。”从二先生的论述中,可读出他们对“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解释是“用毛笔的软亳能写出千变万化,出乎意外,无法预料的书法艺术效果。”

      对于此解释,笔者不敢苟同。据孙晓云先生《书法有法》第15章,《笔杆直径》一文讲,西汉笔杆直径一般为0.4厘米,而以蔡邕生活的东汉,笔杆直径也不过0.6至0.7厘米,笔亳那就更细。据孙先生讲“以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笔杆都保持这个直径尺寸。”当时制笔用的毛,都是用上好兔箭毛或紫毫制成。试想,这么细的毛笔,沾上以天然矿物颜料磨成的墨粉调用,加之特硬、挺、健的亳,以竹木简牍为载体,怎能写出张、胡二先生说的那种效果?蔡邕生活在东汉,他不可能预知道明清以后毛笔制作得变化,怎么可能讲出这样的话。

      但和张、胡二先生观点相同的声音却充满了整个书法界,许多书法文章经常将此句作为笔法运用精妙的佳句频频引用。难道就只有这一种声音吗?我翻阅了大量书法资料,终于在《书谱》1985年二期,总63期,找到侯开嘉先生写得一篇《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新释》大文。文中,侯先生认为,汉朝人用软亳笔作书,容易使书法遭到挫败。侯先坐对这种话的解释是“惟有用软毫笔就会写出不合规范的线条来。”﹙“笔软”理解为软毫笔,“奇怪”理解为不合规范或丑怪。﹚

       侯先生将“奇怪”解释为“丑怪”,与诸多书法理论家将“奇怪”解释为:“非常奇妙的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或谓感染力﹚”应更具合理性。在宋徐铉的《说文解字叙》中有一段话:“采史籀、李斯、扬雄之书……而隶书行之以久,习之益工;加以行草八分,纷然间出,返(反)以篆籀为奇怪之迹,不复经心。”可见古用“奇怪”之类词目为反义词,乃贬义。

       但侯先生和张荣庆、胡传海先生一样,对“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中的关键词,“笔软”都理解为硬的反义词,是柔软的意思。那么,古代汉浯中,汉朝人怎样使用这个“软”字呢?《史记·货殖传》曰“妻子软弱”。班固《汉书·贾谊传》曰“坐罢软不胜者,不罢软,曰下官不职”。一个解释为“柔弱无力”,一个解释为“柔懦”,两种解释与“柔软”的意思亳不搭界,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呢?

       世传蔡邕《九势》是一篇原则性、概括性、技巧性相结合的书法理论文章,要将这句富有争议的一句话理解透彻,笔者认为要综合将这段文章咀嚼一下,读几遍。“夫书肇于自然”,蔡邕首先讲万物沿用了“一阴一阳谓之道也”的宇宙结构学说,然后明确“力”为书法的第一个要求,而且画大笔墨强调“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这里“用力”指“指力,腕力,肘力,腰力”﹙可参考季伏昆《中国书法辑要》2000年版235页﹚。“肌肤之丽”指书法线条就如人的肌肤一样有皮有肉,有血有骨,有立体感,流动感,韵律感。这句话巳经详细地讲述了线条构成的几大因素,何种方法才能达到美感,从正面把观点进行了阐述。如象张荣庆和胡传海先生对“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理解,那就是重复论述,违背常理,不合逻辑。古人言事状物喜用对比或正反两方面来述评,笔者以为应认定“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是从反面进行补充论述的。

       鉴于此, 理解“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句的“笔”,应将它定性在“用笔”,而非“毛笔”。“软”根据汉人解释为“软弱无力”。 “奇怪”引用侯开嘉先生的解释为“不合规范,或丑怪。”综合起来也就是:“如果用笔软弱无力,就会产生不合规范,奇异丑怪的线条来。”这样的解释也许更符合蔡邕的原意。

森豪正室 发表于 2008-9-28 08:57:44

荣阳 发表于 2008-9-28 09:26:51

言之有理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08-9-28 09:31:53

原帖由 森豪正室 于 2008-9-28 08:57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您的关注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08-9-28 09:32:37

原帖由 荣阳 于 2008-9-28 09:26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言之有理
谢谢

道玄子 发表于 2008-9-28 11:05:22

夜语风荷 发表于 2008-9-29 16:20:53

我更加相信那句话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读书人很多,重要的其实并不是读什么,而是怎样去读。

钦佩楼主的态度,更赞成关于“笔软”的观点。

为您鼓掌。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08-9-29 17:28:00

原帖由 夜语风荷 于 2008-9-29 16:20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我更加相信那句话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读书人很多,重要的其实并不是读什么,而是怎样去读。

钦佩楼主的态度,更赞成关于“笔软”的观点。

为您鼓掌。
谢谢您的关注,我会继续努力的,请批评指教。

周维军 发表于 2008-10-3 08:31:06

关注中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08-10-3 08:41:52

原帖由 周维军 于 2008-10-3 08:31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关注中
是老乡,刚刚知道。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怎样正确理解“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