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08-9-29 14:57:12

书法史上的“关公战秦琼”



书法史上的“关公战秦琼”
——请教陈传席关于“兰亭序”和“祭侄文稿”的书法排名


       最近在《美术报》上陈传席教授发表一篇美文:“《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引起了许多网友的争论,对于这次争论,笔者想提出自己的一些有别于陈传席教授的拙见,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广大师友教我。

  陈教授在大作中比较了“兰亭序”和“祭侄文稿”的艺术水准后认为“兰亭序”不及“祭侄文稿”有八大问题。我仔细拜读后,觉得有些可以归类,大致总集了一下,一:“祭侄文稿”比“兰亭序”格调高,笔酣墨畅,气迫雄强;二:用笔“祭侄文稿”是圆笔多,而“兰亭序”是方笔多,气势不开张;三:“祭侄文稿” 下笔运笔皆十分自然,不做小技巧,不刻意为之,而《兰亭序》是刻意成分较多,造作,不自然。

  其实我看了陈教授的文章以后,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侯宝林和郭启儒的相声《关公战秦琼》,两个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心情的作品被陈教授创造性的拿出来比较,确实富有想象性。对《兰亭序》为什么被历史上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陈教授没有作说明,这里我想补充一下。

  王羲之“兰亭序”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赞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这幅伟大的作品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会稽的兰亭修禊,曲水流觞,赋诗抒怀。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

  王僧虔《论书》讲:“洽与右军俱变古行,不尔,至今犹法钟﹑张”。所谓“古行”就是楷书,草书发展成独立以后初期的质朴,厚重的书风。这里提出王羲之的继承和创新的一大功绩。孙过庭说的更明白:“(王羲之)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草﹑行﹑楷书都已完成了过渡阶段,书法已经成为独立的观赏艺术,所以王羲之的创新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所以《兰亭序》它的意义不仅是作品的艺术性,我们不能把它的开一代书风的创造性而忽略,所以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评论家将它排为“天下第一行书”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

  关于《兰亭序》和《祭侄文稿》气势问题我认为基本上无可比性。首先是人,王羲之是道家思想,清心寡欲,无为而为,及时行乐,有着洒脱飘逸之气的潇洒之人。而颜真卿是忠君报国,死而后已,顶天立地,充满浩然之气的伟岸之人。其次作品,一个是游山玩水,酒足饭饱,小资生活,然后有点发点感慨书的作品。而颜真卿《祭侄文稿》是侄子颜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怎么比较,就是比较了又怎么科学。

  关于用笔的问题,一个是方笔,一个是圆笔,笔法不一,用笔不同,怎么比。你能说圆笔就比方笔更先进,更富有表现线条,表现力度。我认为不对,举个不恰当的比喻,京剧中是梅兰芳的青衣好,还是盖叫天的武生好,怎么比法,我不懂。而陈教授根据自己的喜欢竟然文中写道:“如《祭侄稿》中“何图”的“图”,“爰开土门”的“开”,与《兰亭序》中的“俛仰之间”的“间”和“固知一死生”的“固”,一比较就明显地看出来了。又如《祭侄稿》中“阶庭兰玉”的“兰”,和《兰亭序》中第二行“兰亭”的“兰”,更明显地见出这一问题”。有点主观了,有点将自己的已见强加给我们书法爱好者了。

  对于历史上将王羲之推举为书圣和他的书圣地位的确定,笔者在《青少年书法报》2008年12期2版《我们在攀登书法的高峰》已经谈到,确实有帝王的喜好的原因,《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可我们细想,“《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姚淦铭),请问晋朝之前谁能做到一副作品里有如此多的变化表现,它给后来者带来的影响和师法,变化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就是陈教授喜欢的颜真卿也是王羲之的正宗传人,据卢携《临池诀》载,智勇得家法传虞世南,虞世南传陆柬之,陆柬之传其子彦远,后传张旭,张旭传颜真卿。所以颜真卿也是王氏一门。根据中国的传统,不可能将徒子徒孙的作品临架于祖师的头上,没这道理。何况本身就不具备超越的理由,和对后世书风的影响。

  对于陈教授所推崇的王羲之的《姨母帖》,我也在上博看到其真迹,它还有明显的隶意,古朴,是王羲之的渐变过程中的并不成熟的作品,这牵涉到欣赏者的审美观,这里我不做比较,看个人喜好,客观上它确实没到让书法爱好者“十日不知肉味”的感觉。

  对于两件作品谁是无意于佳乃佳,我认为都是,对于陈教授的观点我认为有点牵强,这么浅显的道理本文不做深入的探讨和笔墨。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有些东西不好用斗量,用秤秤,还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渊源有自,尊重书法发展的脉络。不对之处请法家批评。


道玄子 发表于 2008-9-29 15:50:45

夜语风荷 发表于 2008-9-29 15:58:54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有些东西不好用斗量,用秤秤,还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渊源有自,尊重书法发展的脉络。不对之处请法家批评。

赞成楼主的观点。艺术之美、之格,本来就没有既定的标准。

感谢分享这么精彩这么用心的好文章,辛苦了~~~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08-9-29 17:28:42

原帖由 道玄子 于 2008-9-29 15:50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谢谢。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08-9-29 17:29:23

原帖由 夜语风荷 于 2008-9-29 15:58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赞成楼主的观点。艺术之美、之格,本来就没有既定的标准。

感谢分享这么精彩这么用心的好文章,辛苦了~~~
谢谢领导的表扬,我将继续努力。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08-9-29 17:30:14

原帖由 李钧长 于 2008-9-29 16:14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李兄,你不应该,我到了你的地盘就给个表情帖,我郁闷。

八里人 发表于 2008-9-29 19:11:16

张立宇 发表于 2008-9-29 19:49:58

有道理,支持。

江苏萧竹 发表于 2008-9-29 21:05:30

无聊的命题无聊的人讨论

巧工司马 发表于 2008-9-30 08:12:30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书法史上的“关公战秦琼”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