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进水 发表于 2008-11-12 19:28:52

苏东坡启示录

苏东坡启示录
  不知从什么时候形成的观念:艺术领域的书法中还必须具有学术领域的“学问气”。
  
 先秦两汉时期的书法是无所谓学问气的。书法作品的制作者是不知名的工匠,书法的功用也是实用性的,因此,当时人纯粹是让书法自流,在其中很难有什么明确的审美观念追求。
 
     魏晋、 隋唐,作为早期书法艺术发展的两座高峰,给书法的艺术构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丰富成分。王羲之是文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不是封疆大吏,就是内廷近臣,个个满腹经沦,主要注意力放在政治斗争上,书法仅是“余技”。尽管他们有意或无意地认识到书法艺术是治国平天下的有效工具,至少有助教化、宣人伦的功用,因此他们达到了一个个辉煌的高峰。但在书法中主动寻求一定的“气格”或以纯欣赏为目的的“韵味”,倒还不甚明显。只有到了宋代,由于帖学的掀起,文人书家们主持书坛,纯欣赏型书法作品的蔚为风气,各门类艺术如诗、文、画的审美观念,通过文人书家对书法施加的影响,书法中抒情写意风气的兴起等等一系列历史条件的成熟,这种重修养、重“学问气”的审美风气才有了相当广泛的市场。并为宋以后的书法创作与欣赏观念形态的新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标志。

    苏东坡为什么会成为划时代的书法巨人呢?除了出色的技巧、俊雅的格调、焕发的神采之外,黄庭坚另有评: “予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 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

     瞧!这才是他人不及的所在。不是技巧,也不是神韵,而是一股“学问文章之气”。学问是指全面的学术修养;文章则专指诗文。在这里,有一般学者笼统的素养,也有较专门的文学家的功底。山谷认为,这是与笔墨直接有关的东西。

    “学问文章之气”,通俗地说,就是“读万卷书”,笔墨中有此,则格调不会流于市井,技巧不会流于炫怪。欣赏趣味一高,作品气格也随之而高。诗文中的欣赏法则,同样可以作用于书法,从而保证书法审美观念的不沦于俗。

     “学问文章之气”一渗入书法,还会使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更为隽永深远而有厚度,耐人寻味;不浅显轻薄、一眼见底,不呼号叫嚣,一泻无余,从而使一件静止的书法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神采,而杳然悠然,不知其所起所止,显得巧夺造化而不露斧凿之痕。

  至少在目前,一个书法家应该是个文学家或学术家,这样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书法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一代中不应遭到中断。
(注:以上文章均为陈振濂所著)

森豪正室 发表于 2009-5-20 01:01:39

韩进水 发表于 2009-5-25 12:53:45

岱樵 发表于 2014-1-10 09:07:4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东坡启示录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