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胜 发表于 2008-12-12 16:49:35

隶书宋词三百首赏析


【隶书    宋词三百首   赏析】

宋词欣赏之--点绛唇



                        

宋词欣赏之一

点绛唇



[原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作者]

王禹偁,(954-1101),字元之,巨野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长洲知县,右拾遗,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因直言敢谏,屡遭贬谪。他十分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他用自己的诗文对华靡的文风进行了改革。著有《小蓄集》,存词仅一首。



[意译]

柔细的雨丝深怀着幽恨,
乌黑的云儿满含长愁
江南啊,你依然称得上山清水秀
那水边的小村,
那捕鱼的渡口
有一缕炊烟,袅袅升起,

天边远征的鸿雁啊,
万里长空振翅翱翔
远远地望去,如同缀连地一起紧凑
回想一生来历历往事,
此时我的凝神注视
可是,谁又会理解我
倚着栏杆,是什么情感袭上我的心头?

[ 本帖最后由 张悦胜 于 2008-12-13 16:42 编辑 ]

张悦胜 发表于 2008-12-12 16:53:11

[赏析]



这是宋初最早的词篇之一,也是王禹偁传世的唯一词作。词中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热情。

在此应说明的是,词在形式上不同于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大多数都分片,每片作一段,其中,分为上下两片的为最多。分片是由乐谱规定的,片是音乐演唱一遍之后暂的休止,而不是全曲的终结。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个曲调。

王禹偁这首《点绛唇》(余曾专门对此词牌进行了介绍),从开篇到“一缕孤烟细”,习惯上称为上片,从“天际征鸿”到结尾,是下片。在上片中,作者借柔细的雨丝浓黑的1云层来写离愁别恨,既刻画出江南多云多雨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水乡的喜爱之情。“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三句就是作者对水乡喜爱之情的形象化写照。下片,笔锋折冲,宕开一笔,以“征鸿”作衬托,以暗线方式写出作者对自己不能从征的失落。看这词的结尾,以设问终曲,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宋史*王禹偁传》中说,王禹偁中进士后,曾任长洲(今之江苏苏州)知县,他与当时任吴县知县的罗处约友善,所谓“日上与赋咏,从多传诵”此词大约作于这个时候。王禹偁是北方人,他能够以北方人的视觉来捕捉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用墨不多却生趣盎然。“孤烟细”我不禁想起了唐诗人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作者将这一诗句略加改造,从而与水村渔市巧妙结合,于是展现了一幅水乡泽国的特异风光,别有兴味。虽然,作者并没有着力于风光景物的刻画,只不过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所以当“征鸿”从“天际”掠过,作者便禁不住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感叹和遐想。

征鸿,在古代诗词中往往寄寓不同的思想情感,一是以鸿鹄高飞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二是借飞雁抒写离愁或传递音信,寄寓一种思念之情。这首词中的用法,我以为就是第一种情感。每当读及此词,我常常想起司马迁公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借陈涉之口所说的“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作者大概也是用这句话的寓意,来说自己大志不遂,叹一声,唉,谁会凭栏意?

张悦胜 发表于 2008-12-12 16:55:15

[词牌]


《点绛唇》又名《南浦月》、《点樱桃》、《十八香》、《沙头雨》等。双调。上、下片不同调。上片四句,下片五句,共四十一字。上片二、三、四句和下片二、三、四、五句押仄声韵。

(正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张悦胜 发表于 2008-12-12 16:56:59

[传说]



       点绛唇的传说还是从才子江淹说起吧。

       江淹是南北朝时候的奇才,诗文词赋都写得好。“梦笔生花”“江郎才尽”两个成语都来自他。其实寻常写东西的人何尝不期待自己也有一段飞来奇遇,可以不费功夫文章天成。就像小时候听了神笔马良的故事,哪个孩子不盼望自己拥有神奇本领。南北朝时贵族门阀制度严苛,不似唐宋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寻常读书人那时还根本奔走无门,没有出头之日。像江淹这样出身贫寒,靠文章得到赏识,跻身仕途,而且还能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历经宋、齐、梁三朝而全身而退,实在也算一个足堪分析的个案。至少他肯定不是后人附会得那样是一个因为生活安舒了而心性懒惰的人。

       话说回来。江淹的五言古诗有许多怀古忧思之作,那时候的诗还没有后来格律的约束,好象是长在乡间蓬勃的花草,自然舒朗。江淹虽是北人但在江南长大,吴烟楚辞对他有很大影响,诗中不乏香草美人之喻和飘摇怅惘之思。有一首写一个美丽女子游春,路人争赌围观的盛况:

       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
       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
      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

       这景象,竟使我想起了时下一些明星出现时,他的这丝那丝们疯狂地呐喊和恨不得抢上前去拥于怀中的狂热。这一个美丽的江南女子出外游春,在春天的二月,乘着微微的春风,伴着新绿的草,去到桃花津踏青赏花,她的容貌“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区区八个字便让一个江南美女跃然来到面前,那么行人们呢?“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都走不动步了,把她比作洛川神,就是说美若天仙。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追星。

       古人形容女子形貌,一般着眼眉目,好象唇并不很受重视,唇只要小,重在吐气如兰,樱唇轻启,全在一个动态。如若画在画上,只看周肪的“簪花仕女图”就可明白,那唇色当真只是一点,上下各画一个小半圆,合在一起可不是一颗樱桃。画这样的妆,好象必要把脸涂得雪白,眉点得漆黑,以显得那唇的红——怎么好象日本艺伎的装扮?也许他们本来就是跟我们学的——所以才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的时尚彩妆,这个江淹倒还与时俱进呢,据说他的相貌也不错,要不怎么叫江郎?这种风尚到了唐肯定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成一时之流行,丰美仕女们穿短襦长裙,肩披丝帛,短而粗的眉,凤眼樱唇,额饰花钿。一个个像画在墙上的蝴蝶,风吹过,好象随时还可起舞,丰满的体态和飘逸的舞姿也不觉得矛盾。

       《点绛唇》这样的曲调最初一定是歌咏女子情态的,曲调轻灵婉转,虽是小令,上下片换头,节拍也不一样,想来当初唱起一定是莺燕清婉,精巧喜人的。后来曲调虽失,但从秦观和李清照的词中仍能体会出其中幽美灵动的感觉。只是已跟美人彩妆没有关系了。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少游贬居郴州,对桃源的向往体现在许多诗文里,此一阕烟水迷茫,风起花落,尘缘渐忘似有禅意了。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麽,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这是苏轼的《点绛唇》,有自比东晋时六州都督庾亮的意思,那庾亮号征西将军,有一番文治武功。但苏学士自更旷达高远。

  最喜欢的《点绛唇》当然还是要数易安的这首: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好处自是不必多说,这样的天真娇憨情态比那些个男诗人们的揣度想象何只动人百倍。虽然词讲究个“要渺宜修”,但纯以男人口吻描摩女子情状,总好象不妥,写得太好太真,反让人生出不舒服的感觉,要么轻佻要么有点变态。所以读易安没有丝毫障碍。只是回想易安人生,快乐的日子也如花谢叶落,梅熟子散,让人心痛。易安年轻时候的词句里这样的欢欣喜悦还有许多,可是“眼波才动被人猜”的日子后来成了永不再来的回忆。                     

网站管理员 发表于 2008-12-12 20:14:56

这帖子整的好啊.期待新的精彩

张立宇 发表于 2008-12-12 20:36:23

欣赏学习。

张悦胜 发表于 2008-12-12 21:10:31

原帖由 网站管理员 于 2008-12-12 20:14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这帖子整的好啊.期待新的精彩

当我发出这个帖子的时候,我害怕能不能完成
隶书宋词三百首








按顺序








[ 本帖最后由 张悦胜 于 2008-12-13 16:43 编辑 ]

张悦胜 发表于 2008-12-12 21:19:29

原帖由 张立宇 于 2008-12-12 20:36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欣赏学习。

谢谢

[ 本帖最后由 张悦胜 于 2008-12-17 10:54 编辑 ]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8-12-12 21:25:18

好贴,感谢分享!

张悦胜 发表于 2008-12-12 22:26:51

下一个主题:


酒泉子

[ 本帖最后由 张悦胜 于 2008-12-17 10:57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隶书宋词三百首赏析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