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 发表于 2013-4-21 02:42:43

老徐 发表于 2013-4-21 02:42:51



申万胜:刚刚本一先生从精神生活讲得比较多,这二大部分都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从弘一法师的前后二个阶段,书法艺术的这种变化,谈到由繁到简,由刚到柔,这种状态的变化,所以说弘一法师从佛法到书法都达到了最高境界,这不是一般人能练出来的,无论从佛法对书法的重要,还是书法对佛法的重要,讲得很深刻,我们听到也很受启发。下面请大家继续发言。


张坤山:今天参加这个张荣庆先生组织的“妙乐雅集”非常荣幸。我见到荣庆先生,我第一句话讲,今天这个议题好,“佛法与书法”,这也是缠绕在我心里很长时间的一个问题,所以有这么一个契机,有这样一个专题性的讨论,我想在当前书法界很有必要。特别是今天请了十几位高僧,更为今天的雅集增添了说服力,增加了书法家对佛学认识的深刻程度。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方面。从书法和佛法来讲,这是两个很重大的课题,佛法是在人的精神层面得到提高和升华的一个境界的东西,书法是在提升人们文化方面的东西,还是有些区别,但是它们的联系是很多的。佛教的祖师是释迦牟尼,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由印度的佛教转变成中国的佛教,成了中国人信仰的一种支撑。我想佛教是解决人的根本问题,解决人的什么根本问题呢?佛学是解决了却人的生死,人的最后归宿的问题,它很深。像弘一法师这些人,研究了诸多佛教的问题,他已经看透世间,成熟了。因此,他皈依到佛教去了,成为一代律宗大师。佛教讲清净,人心向善,这些对我们社会思想与人的道德品性都有良好的影响。我想第一个就是五戒十善,要想用佛教研究一些书法的问题,如果五戒十善认识不到,解决不了书法的问题。我们研究佛教和书法之间的关系,更多的书法和书法家要从佛教里面吸取一些营养,来加强我们书法创作的修养和修炼。像弘一法师是一个特例,弘一法师以外还有赵朴初先生,他也是一位很伟大的人物。我们到过八大处,那里有个很大的墓碑上面的《心经》就是赵朴初先生写的。赵朴初先生一生,利用佛教思想来研究书法,他的书法里面充满着佛教色彩。我们书法家来研究佛法,不管是抄《心经》也好,抄佛经也好,历代都是有的。我想根本不在这个地方,根本就是怎么在道德品质上和自身修养上符合佛法。我曾经拜访一个老方丈,84岁了,他在密云的山里,一个人在山里修行三年零七个月,无依无靠,他就是每天去村庄化缘,三年七个月后他开悟了,他明白了世间是什么,明白了人的来生与去处,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他现在85岁了,还在山里,这就是一种思想。书法家就要有这个思想,也是一个苦字,没有吃苦的精神,没有吃苦的思想,没有吃苦的过程,书法练不出来,这个境界是达不到的。

老徐 发表于 2013-4-21 02:43:01



申万胜:刚才坤山先生就佛法要研究解决的人生问题,谈到了书法家要从佛教经典中吸取营养,核心的问题是无论书法和佛法都要排除自我,心中无我,摒除功利和名利的影响,才能达到这种高度和境界。讲得非常好,下面请大家继续发言。


张学群:来参加这个雅集非常高兴,雅集设了这么一个研讨题目非常好,“佛法与书法”,这个题目很大,但是我认为也是值得我们从事书法的同志思考的问题。书法与佛法,在形而上的层面有相同之处,道和理是相通的,但是在形而下层面我感觉也有相通的。现在有不少书法家、书法同道在研究禅意书法,在书法上怎么来表现禅意,那种超脱,那种清净,那种纯朴,我认为搞禅意书法的人就是在形而下的层面来探讨书法与佛法的关系。我们有不少高僧大德、僧人,相当一部分也在写字,而我接触到的这一类书法家有不少出手不凡,一写就能写出禅意,同别人感觉不一样。刚才几位老师讲到林散之,也是一个佛教徒,他的书法里面带有很深厚的禅意,他的书论和诗词里面反应了很多佛法内容和思想。这说明书法与佛法确实是相通的。我对佛法没有太多研究,感觉佛法既深奥也简单。首先感觉深奥,佛法里有博大精深的哲理,佛教经典里也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确实比较深奥难学,但是佛法也很简单,实际就在每个人心中,在我们生活当中,在自然当中。在佛法里讲德性,就是讲道德,这种德性是先天具有的。人来到世间以后,这种天性,这种德性被世间蒙蔽了。所以说佛法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剥开尘雾,使人本身自有的天性和德性开发出来,显现出来。佛法自始至终讲觉悟,佛法就是正觉教育,告诉人们,使人们具有智慧的教育,简单来讲就是境界,做人要有人生境界,书法也要有艺术境界,这就是从佛法角度来讲境界。佛法的境界是讲自求而不是外求,靠心灵的自悟得到。佛法更多讲究的不是求人而是要求自己,不是从外求,而是从内来求,从自心性情当中来寻求。佛家讲究弘扬佛法,实际就是让大家处理好这几个关系,第一个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佛家特别讲善,讲解。第二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是更重要的。佛家特别讲究顺从自然,自然而然。第三就是佛家讲究人与天地包括鬼神的关系,特别是处理好天地的关系。所以佛法里我感觉道理既深奥也简单,和人生、和世间是相通的。正因为如此,我看到佛法里对我们学书法有很多帮助,能够给我们一些感悟,初步考虑最起码有这几个方面,一个是佛法里面讲渐行,也讲顿悟,书法更不用说了,书法也讲渐行。学习书法首先要一步一个脚印,从无到有一步一步来。但是也讲顿悟,书法学到一定程度会豁然开朗,如果悟不出来可能就是一个写字匠,成不了书法家。实际我们书法创作,书法学习过程中,好多都是顿悟阶段。所以说佛法讲究渐悟,也讲究顿悟。这对我们学习书法有很多启示。

佛法里还讲专精。干任何事要讲究专精。我们学习书法可能专精到一定程度比博取更重要,他是一个更高的层次。比如说佛法里讲究心意,讲究自悟,从内心里找原因。书法可能在学习过程和创作过程也要,单从创作的表层找原因找不到,关键是要从内心和思想找原因,还是思想品味的问题,内心修养的问题。这对我们学习书法是非常有启发的。佛法的核心就是讲究道,就是哲学,就是讲究辩证法,书法更要讲究辩证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辩证哲学或者艺术哲学,一阴一阳谓之道。书法里面充满了辩证法。处理好辩证法,书法水平就提升了。作为一位真正的书法家,就是很简单的黑白关系。能处理好黑白之间的关系,在书法里面就能基本把握,当然还有其它方方面面的关系。有的书里还逻列了一百多种关系,实际就是辩证法,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彼此分不开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不断地制造矛盾,制造矛盾就是辩证法,在这个基础上平衡矛盾,实现和谐。

书法讲究净,就是清净。禅宗里讲禅坐,静坐就是讲修养。书法更要讲净,书法如果心不净,就进入不了状态,进入不了层次,进入不了创作状态。所以书法和佛法有很密切的关系,对我们学习书法有很多启示。我认为在书法和佛法中要研究具体的关系和具体的问题,有哪几个关系呢?一是要研究书道和禅道的关系,书法和佛法之间的关系,把握这个规律。二是书慧和禅慧的关系,书法是智慧之学,禅学更是智慧之学。这两个智慧是相通的。三是书境与禅境的关系,书法讲究意境,禅也讲究意境。讲究人生的层次,人生的品味。包括内心的修养,也是一个境界问题。四是书意和禅意的关系,书法要讲究意,讲究意识的纯化,那么禅意更不用讲了,就是修行之学,更要讲究纯化。五是讲书心和禅心的关系。我认为在书法与佛法的大题目下,这几个关系是值得我们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思考的问题。研究透彻这几个关系,对我们书法创作绝对有很大帮助,肯定能把创作搞好,今天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老徐 发表于 2013-4-21 02:43:10




申万胜:刚刚学群主席也做了很好的发言,讨论的问题一路在深入,也从书法与佛法是相通的,都贯通了双方的这种精髓。也谈到内心与外化,人与自然等等关系。谈到了五种关系,讲得很好。下面请南京定山寺的主持智光法师发言。


智光法师:有机会来到这里参加“妙乐雅集”向诸位书法家学习是非常愉快的事情。这次雅集张先生又帮我们每个寺庙化缘了一部大藏经,对此表示感谢。我是一个出家人,偶尔也写写字,对佛法与书法的关系没有专门的研究,但今天既然是这么一个主题,对不起诸位老师,我只是讲一讲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佛法和书法是两件不同又相关联的事情,佛法研究的是生命的增益,佛就是觉悟,觉悟增益。而书法是为艺,是为六艺之一。那么在什么地方他们关联起来呢,我个人觉得学佛的人未必都写字,写字的人未必都学佛。所以我觉得学佛的人首先是从各个不同角度来领悟生活的真谛。因为修行的关系,从表达心境程度上来讲,有一些僧人也写字,还有一些专门以写字来表达性情的,这样他就进入到书法的境界,象智永法师、怀素等等,成为一个专门用书法表达他们所悟之境,并以此来弘法的佛教的书法家。我认为书家入法有多种,书家入法,对法的理解也不一样。因为对于法的理解有很多种层次,有一部分书家写字已经不是为了单纯写字,而是把写字当成一种艺术,当成以表达心境的方式来写字,他在这个层面上就和佛法相近。在这个层面,也有的学道家的思想、儒家的理念,也有一部分书家讲禅意,讲禅意和佛法就有了关系,互相有了学习的需要。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和尚悟了道以后,就是要为大众服务。佛法讲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叫做追求真理,第二句话叫做开启智慧,第三句话叫做服务大众。服务大众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内容就是以书法来服务大众。书法是一个专门的知识,是一定要学习的。他悟道的时候不是从书法入道,他入道以后,他想用书法来弘法,就有一个学习书法的需要,所以从事于佛学修行的人,在学书法这个问题上,是一定要谦虚地向书法家们学习,懂得大量的书法知识。然而从书法入道,就喜欢佛法,而从佛法入道来讲也是很困难,因为道是无形的东西,而艺是有形的东西,有很多规矩。从很多规矩里面超越了而进入无形,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佛法尤其是通过那些直接能够帮助超越的佛法,比如说禅来完成艺术上的升华和蜕变的过程。我不知道这样讲对不对。人的生命有很多种能力,其中认知上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思维为特点的语言文字表达系统,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个是以启悟觉知为特点的智慧的系统,这两个系统在人的认知上是不一样又相互有关联的。人启悟了觉知,如果他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话,没有办法传达和记录下来,离开了语言是没有办法表达的。佛法可以帮助书法家们,让他们从书法的逻辑语言,找到一个突破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回到生命的本源。让自己从书法入道,又从道回到书法,让书法成为一个载道之体,让书法变成一个表达他心境的一个东西,来推动书法的发展。


老徐 发表于 2013-4-21 02:43:19

老徐 发表于 2013-4-21 02:43:30

老徐 发表于 2013-4-21 02:43:36



    申万胜:家顺先生做了很认真的准备,讲得特别深入。他谈到书法与佛法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包括结合二种的途径、方式、理论以及要达到的境界,谈到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和影响,讲得很深刻。下面有请刘恒先生!
   
    刘恒: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因为上次在河北曲阳我也去了,但是因为有别的活动只参加了上午的活动,没有参加座谈会,这次有机会参加这种“佛法与书法”为主题的座谈,本来荣庆先生说的就是一个茶话会,随便聊聊,结果坐这一看还是很正规的,如果不想一想的话也不敢乱讲,特别是在现场有很多佛教界的高僧坐在这儿,我们对佛教的理解是很肤浅的,接触也很少,但是中国搞艺术的人恐怕多多少少都对佛教有一些感受。刚才曹宝麟教授讲得很系统,佛教传入到中国,从东汉后期进来以后,马上就跟中国本土的文化很紧密的结合起来,作为搞书法的人来讲,这种感受可能更多一些,特别是看古代的一些书法也好,文字的书写资料也好,都跟佛教有很密切的关系。我想理解书法与佛教的关系,我个人感觉有这么两点:一点是很明确的,就是从人类的活动来讲,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佛教属于宗教的,属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求。书法属于艺术的,也是作为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扩展,所以从这点来讲,书法和佛教都不是经济的也不是政治的,都属于文化的,都属于对人类精神的探讨。从这个出发点和角度来说,是有共通的地方。佛教教人向善甚至要考虑到来生的如何如何,所以这一世要做好事,要对社会有正能量和积极的意义。不管来生如何,起码我们现在要做好事。艺术也是这样,它讲究人要把自己在社会上一些没有发挥出来的那些才能和一些比较私密的个人能力,通过艺术活动发挥和展现出来,传达给社会。艺术活动很多,有绘画、有音乐、当然也有书法。我觉得从这点来说佛教和书法有一个共同的取向就是催人向善,使大家能够摒弃社会生活中一些不良的影响而保持一种内心的纯洁和净土。
    再有说到佛教对书法的影响,不可否认主要是佛教影响书法,书法恐怕对佛教来说是一种工具,古代的写经也好,有关佛教的碑刻也好,古代的文字记载,它都是为了弘扬佛法,书法本身并没有对佛教产生什么影响,更多的是对佛法作为一种补充和滋养。因为我们看比较早的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和王羲之他们交往的这些人就有佛教界的人物,他们这种交往更多的是对世俗的艺术家们的一种补充或说是一种借鉴。再往后一个高峰是到宋代以后,苏东坡也好,黄庭坚也好,这些书法家书写了很多有关佛教的内容,我想这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在他们的艺术思想里体现了对佛教主要是禅宗思想的吸收。像苏东坡写的诗,写给他弟弟子由的诗,大家都知道,体现出很浓厚的禅宗思想。从自身做起,自身修养,我心即佛,都是这种思想体现在整个艺术思想里,一直到后来最晚近的弘一法师也好,甚至影响到东边日本的那些书法家也好。我二十年前写过关于弘一法师的文章,关于弘一法师我就想和尚写的书法跟世俗书法家写的的确有面目上的不同。除了中国的高僧之外我也看了其他方面的,主要是传到日本的一些僧人的作品。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叫良宽的和尚,他的字的确在精神内涵和风格面目上都是跟弘一法师相近的,都是摒弃了表面的技巧追求,而追求比较宁静、简单、纯洁的风格,所以我想佛教特别是禅宗方面对艺术的确有很明确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一直到今天在我们当代书法的各种风格里面还是有很明显的类别。因工作关系,我经常能够参加一些全国书法界的评选,发现我们现在既有追求书法的精到、内涵这样一种风格的,也有追求那种简单的,粗放的,淡雅的,当然具体在展览里能否入选是另外一回事,而在这些作者里我们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也许那个作者本身不一定吃斋念佛,但是他所从事的艺术使得他倾心于这样一种面目,这样一种精神方面的追求,这些都是佛教对书法与艺术的影响很深远的一种现象。对于我们今天大家从事的艺术活动跟佛教具体有多少关系,我们今天共同坐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佛教和书法联系的一种体现。我想更深远的是,从古代传到今天的传统,使得我们能够在书法这样一个艺术领域中也能找到像佛教那样净化人心灵的一种感觉,这个是对我们当代也好,对今后的发展也好,对社会和谐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简单说这些,谢谢大家!


老徐 发表于 2013-4-21 02:43:46




申万胜:刘恒先生做了很好的发言。他在书界、在理论上也是很有造诣的书家,佛法和书法都同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追求,二者虽然不同领域但是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就是修身养性。特别是谈到了佛教对书法的影响,造就了历史上一批大家名家,甚至出了一批经典的书法作品,这种影响主要是对书家的修身养性这样一种提升精神境界渗透的影响。讲得很深入。下面还有哪位先生要发言?



张世刚:很高兴这次参加“妙乐雅集”,荣庆先生张罗的雅集参加了几次。的确这次题目也很打动我,首先这是一个茶话会,不是一个学术研讨,所以我才敢说几句。如果就学术课题这是很大的题目,特别是佛学、书学两个结合在一起,究竟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座有这么多专家,有佛学家也有书家,我不敢造次,但是是茶话会,我就随便说几句。

大家一致认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跟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的禅宗,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确实是深远的。按照我自己的感受,无论是在哪个方面,无论在学术方面、艺术方面、生活方面,方方面面都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分割。如果单就书法来讲,一部中国书法史也应该是佛教史的一部分,佛教对书法的影响是主要的,书法确实没有怎么改变佛教。
首先我要谈一点自己的感受,中国形成禅宗对中国书法的影响在哪几个方面?首先是内容上。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兰亭雅集”上给我十分钟的学术答辩,我那天也很紧张,他们问我佛教跟书法有什么关系,我那天没有答出来。实际上从内容来讲,中国大量的书法作品,传世的精品,很多都是与佛教有关系,特别是写经体,在书法里也算是一种现象。从书家来讲,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到今天,真正书法家实际很多都是真正的佛学家,人物就不一一例举了,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包括现在也一样。那么关于佛教禅宗的影响,从方法上我感觉还是主要的,主要方法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破迷开悟,实际上就是要发现自己,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是要看明白自己,认识自己,怎么去运用自己。当然这个自己指的是自性,自己本来具有的智慧,不是外来的,怎么能够把它开发出来、认识出来、运用出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是禅宗讲的,于是就形成一个所谓禅境。禅境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个人感觉就是真实,禅境的境界就是真实的境界,是不二的境界,不是对立的境界,是绝对的境界。用这样的境界要指导书法创作,我觉得这是比较好的,特别是书法讲究能品、神品、逸品、妙品。这样的作品在什么状态下能写出来,我自己感觉最终的神品境界绝对不是想出来的,不是设计出来、不是安排出来的,安排出来的东西、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属于能品、妙品,逸品都达不到。为什么达不到呢,就是你的心性还是在思维境界,还是在分别的境界里,还是在设计的境界里,没有到了最高的境界。我们儒家讲,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就是佛家讲的一如境界、真实境界、不二境界。进入这一境界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所以这个作品才是真正的神品,不可重复。历史上记载王羲之写《兰亭序》写了多次都不如第一次,这就说明是不可重复,这是不二的境界才能写的,写多少次也没有第一次写得好,尽管王羲之自己不满意,但是也达不到第一次的境界,所以才能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是在那样悲愤的状态下写出来的,也不可能思考怎么样流传后世,怎么样当成一种不朽的作品。那样的境界实际上也是一种禅意境界、不二的境界。苏东坡写《寒食帖》也是一样的。所以这样一种禅意境界我觉得对于书法家来讲应该去尝试、去体验,不是我们常思维、分别、想象、设计、安排出来的,进入到一种无我的境界、无我的状态。这样写出来的作品都干净吗?都很净气吗?我想也不一定,《祭侄稿》写得很潦草。东坡的《寒食帖》写得也不是很规矩。神品我觉得也不是非得要整齐划一,也不一定,就像荣庆先生写的字,外表看起来很秀,实际上里面很灿烂多姿的,奇崛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我觉得今天这个课题就是关于书法与佛法,这个大课题我也不是做这个学术研究,没有更深的探讨和研究,对书法的理论也没有很系统地作为一个学术工程去探讨。我只是谈一点自己的感受,我也要求我自己经常关照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不二境界,我是不是能够运用这个艺术境界,我想这也对我们的书法创作有一个很好的启示,谢谢大家!


老徐 发表于 2013-4-21 02:43:56




申万胜:世刚先生谈了对佛教的真谛,对禅的领悟以及对书法的重要意义,书家要从佛教当中吸取营养、提升精神境界、修身养性,书法才能达到应有的境界和高度。


黄惇:我今天是想静静地学习一下,张荣庆先生数次电话邀请,我也想会会老朋友。前面讲了很多了,都被他们讲光了。讲点不一样的吧。我觉得“佛法和书法”这样一个题目,在我所知道的学术界大概有一两本书,90年代出过一本书叫《中国佛教书法》,是南大的一个不知道是什么人写的,比较简单一些。这样一个题目无非是刚才很多先生谈到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佛教的旨意、佛教的思想对书法的影响,影响以后肯定会产生火花、产生方法,产生艺术作品,影响了一个人,影响了艺术家。第二就是佛教艺术当中的书法艺术占有多少比重,多少分量。我对世界的宗教不太懂,朦朦胧胧知道一些,跟徐本一私下交流,知道一些基督教有雕塑、绘画、音乐,基督教有没有舞蹈我不知道,佛教不但有雕塑,有绘画,应该有音乐、也有舞蹈。伊斯兰教我更不懂了。好象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写的一些文字,象装饰字一样,他们也认为是一种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雕塑、绘画、书法,应该讲书法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内容。刚才讲书法家,前面可以追溯到陈隋的智永〈千字文〉,我想大概有四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抄经,我讲的不是僧人抄经,是艺术家抄经,像刚才张改琴先生讲的敦煌抄经现在也当作艺术来看,我讲的是历史上艺术家的抄经,从王羲之以下,禇遂良的《圣教序》。在去年上海的一个研讨会,我发言时说过就是赵孟頫抄经,我统计了一下有十几种之多,有道家的经典也有佛教的经典。最近一些字从拍卖行出来,被美国的雅虎的老板买下来了,《妙法莲花经》很漂亮,但不全,好像只有六卷。但是这个清代内府收藏的也是不完整的,不止六卷。所以我们看他抄的经,不知要花多少时间。第二种类型我认为是石刻,以北朝时期佛家的造像石刻为大宗,包括摩崖石刻,包括泰山的〈经石峪〉,这种对中国的书法史发生的影响主要是在清代以后。清代以前作为艺术家和书法家写这些东西的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第三种我认为是作为高僧、和尚创作的艺术作品,像刚才提到的智永写的《千字文》很奇怪,我对智永关注过,他不抄经,800本《千字文》,分送各个寺院,不是佛家的经文。去年有机会到智永呆过的云门寺去了一趟,在绍兴。那么智永以下,像怀素创作的《自序帖》、《千字文》等等一些艺术作品。到了晚唐时受他的影响,高闲这些和尚都是创作这些作品。那么这类作品我们在全国的寺庙来看,也有大幅的很狂放的东西。当然作为艺术家像赵孟頫抄经、董其昌抄经都应该是属于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和佛家经典的融合,还可以举很多例子,象怀仁的《集王圣教序》作为弘扬佛法的一个途径,把它结合起来。最后我想讲一个比较特别的,历史上有一个典型的书法家就是董其昌,董其昌的书论我个人认为是佛法和书法最好的结合,作为艺术家接受了思想以后再创造出来的作品,在董其昌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他说书法要“淡”,比如我们吃饭就要少放盐,要淡一些。他说天人粮,就是神仙吃的粮食是无盐的。所以他批评米南宫也是很浓的,大概放了一点辣椒。他有很多思想跟禅宗结合。跟一些重要的高僧交往也很密切。在这样的结合当中,他提出一些著名的观点。他说,书作也好,临摹也好,他提出了一种说法叫仿书,不是照猫画虎,是仿其意而已。因为仿得高超,书法家最真的东西就出来了。所以我想,董其昌的书论当中,用禅悦和书法结合,对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做了些调查,发现文徵明、沈周,吴门书派这些画派的画家及书家,他们已经偶一戏之、偶一玩玩的作品,他们用别人的笔法,或意会别人的笔法来创作自己的作品。我调查文徵明有一件作品,写于34岁,文彭有写于他去世的前一年的跋语,作品当中也有一些仿作。所以我认为第四种作品应该是艺术家接受了佛法,受到佛法影响以后思想明确以后产生的作品。这类作品在弘一法师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因为他原来不是和尚,他原来也画,也写,他一旦找到了跟佛法结合门径的以后,他居然创造出这样有理念、有想法的东西。我看弘一法师的东西最重要的就是淡、静。用《心经》里面的话讲就是“心无挂碍”。如果把这样一个课题能够深入研究下去,今天张荣庆先生起的题目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中国书法的学术研究有很好的贡献。谢谢大家!


老徐 发表于 2013-4-21 02:44:03




申万胜:刚才黄憞先生引经据典,深入地阐述了佛法中有书法,书法中有佛法,讲得特别深入。谈到书法文化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书法家写经也是从佛教中吸取营养。同时提高自己,同时书法也是佛教修行的一门功课。反过来对佛教文化也是一种提升。讲得非常好,听得很受启发。下面哪位先生发言。


聂成文:这次荣庆说也就是咱们的“老大”,邀请我参加这次雅集。刚才听了大家精彩的发言,很受启发,这次确实是不虚此行。这个课题我平时基本没有研究,我是属于技术型的人,对理论、对学术好像脑子里占的位置不太多。所以关于佛法和书法的关系,我平常研究得也很少。这段时间我写《心经》写得不少,但是里面究竟怎么回事其中非常深奥,也没弄明白。究竟书法和佛法什么关系?这个题目太大。刚才听了几位发言我受一些启发,回去好好研究研究,争取弄明白。应该说,我回忆一下,学书也有好一段时间了,实际不是一点不了解佛法。主要还是通过好的经典的法帖了解书法和佛法的关系。你看怀素的《自序帖》,《千字文》,还有其他的一些帖,还有我身边的、当代的,刚讲的弘一法师,他比较出名了。那么我身边一些朋友,他们信佛信了很长时间,后来又反水,开始不吃肉,还劝我,有时候就讲弘扬佛法,他自己带头做,做着做着他自己背叛了,现在我都不明白,吃肉不吃肉,喝酒不喝酒是不是佛法。去西藏访问一下,他们喝酒吃肉,还搞男女之间的事。那个都是表面现象。现在我觉得讲的那些虚的我越来越不明白,通过书法这些经典的法帖,我感觉中国的书法艺术传统是一些高僧、书法大师和没出家的一些大家大师共同创造出来的灿烂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大法,都在这些经典法帖里。所以我们学习书法的法则,我们搞书法的专门研究佛法可能不大容易,对佛法没有悟性,那怎么把佛法和书法结合起来?我们就通过书法学佛法,这是个途径。所以通过那些法帖就能把佛法稍微弄得通一点。所以我感觉中国书法艺术,是我们有些高僧大德,出家人和没出家人共同创造的。中国书法的艺术法则是他们提炼出来的,我们后人都是走他们的脚印,把他们的营养吸收过来,发扬光大,取得成就。我们在座的兰亭奖获得者,还有屡次获奖的书法家、年轻的新秀们,基本都是把佛法和书法通过书法的经典作品学习体会出来。所以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法帖的精髓和形成的法则,是我们当前书坛上应该深入学习的不二法门。从我本人来说,我这几十年的实践就感觉到对书法的法则现在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上,还需要深入的琢磨,这也是我们当今书坛的一个共同问题。

佛法和书法古代共同结晶出来的大法我也说不清楚,但是有一个问题,比如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上,对古代法帖的学习、临摹我觉得现在书坛上还是有点欠缺,我们还停留在表面上,停留在自己的意会上的人很多。深入地好好学习,扎扎实实学习,忘掉自我,去向老祖宗看齐,向高僧大德看齐,向那些书法大家看齐,这些在当代书坛应该好好提倡。这也是当今书坛的一个问题。我们当今书坛在创作水平上,还没有达到最高时期,是在学习和发展阶段,咱们不能说是初级阶段,但起码我们在传统功力上还是欠缺得很。这一点上我们把书法和佛法结合起来,要想结合好,就得好好学习古代的经典法帖,这些是必经之路、根本途径。

还有一些问题包括书坛一些现象,我引起一些思考。书法创作很热闹,有的在各种场合越大越好,像王羲之的小手扎那样的作品很少见了。我觉得作品不是以大小论处的。最后你拍照出来或缩小一看,笔道内涵欠缺,细节不好那也是白扯。三十多年前山东用直升飞机拍照,浪费了多少布,那都是过眼云烟,所以这点在我们当今书坛上图热闹、图表面现象,不扎扎实实深入,这种现象甚嚣尘上,也不利于我们好好学习佛法和书法。

去年我们在江西搞活动的时候我也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拿做作的东西当创新,有些观点说,技巧不是艺术,技法不是艺术,形式感才是艺术,分布才是艺术。我在有些场合明确表示不同意。中国书法艺术不讲技巧和技法,空讲安排,空讲法度那是艺术吗?点画是最基本的东西,离开了点画的精道,谈什么书法家。所以我说当前片面地追求形式,故意搞创新、故意搞个性这个问题,这些东西不解决就容易影响我们好好向古人深入地学习和探讨。而且以做作地追求个性的创作方法,搞书法现代派,故意变形,包括所谓的流行书风,那些东西都是人为痕迹太多。我觉得这点也是跟佛法和书法的本质相背离的。还有我觉得拿习气当个性,一出手就是习气,打磕吧、走路颠脚,那是生理有毛病。现在我们搞书法创作我们也故意整得好像生理有毛病似的,心理有毛病。这些玩意儿我觉得同书法和佛法的本质是背离的。

我是学草书的,当然我也犯过错误,现在正在纠正。我这认识不一定对啊,现在有一股风,不管是得兰亭奖,也不管是哪个展览得什么奖,有一种倾向,以潦草、以草率为能事,觉得这就是能抒发个性、抒发时代、抒发豪情。我曾经干过这事,这是魔道。这几年我集中力量往法度上追求,自然而然地写,追求精到。那年在义乌的草书展览,叫好声一片,那是表演,那是唬人,真正好的东西是静态的百看不厌的东西。最近我在家把我七八年前写的东西整理了一遍,只有脸红,那是什么书法家啊,法都没弄明白呢,书法家头等的是法,你得研究。我都快到七十了,现在身体状况还可以,还不晚,自己好好做一做。我说的是自己实实在在的切身感受。我们现在主要问题是把佛法和书法弄明白,把古人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营养应该拿过来为我所用,为书坛所用,共同创作我们时代的高境界的好风气,这点我感触挺深,所以拿出来在这个场合,我讲这些观点,来点实际的,不要放空的。利用这个机会再说点,荣庆先生。那年在浙江,王冬龄先生搞的那个展览,他邀我参加他的座谈会。我直言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捍卫书法的纯洁性,他花钱请我去,我讲这些挺不招人喜欢。但是都是围绕书法艺术,谁跟谁也没有仇。我觉得我们还是通过探讨,使咱们这个书法的境界搞得越来越高,那才好呢。谬论!谬论!谢谢大家!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查看完整版本: 【关注】癸巳上巳· 妙乐雅集暨“大爱雅安”书法作品赈灾捐赠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