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ly 发表于 2013-11-24 21:13:09

蓝 阳:浅谈“一身之力”运笔法

本帖最后由 hjly 于 2013-11-24 21:29 编辑

                      浅谈“一身之力”运笔法
                                                      广西师范大学   蓝   阳

      书写每个笔画都要用“一身之力”去运笔,这是《笔阵图》最先提出的笔法主张。
   《笔阵图》是我国古代一篇杰出的书法论文,据传为东晋女书法家卫铄所著。作者在这篇仅500余字的论文中,写下了一句含义十分深刻的话,即“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这句话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屡屡为笔法研究者所引用,并成了历代书法家的座右铭,成了大家不断追求的理想笔法境界。
       然而,究竟怎样运笔,才算用了“一身之力”,这样运笔又有什么具体好处,却至今没有人能够讲得清楚。因此长期以来,“一身之力”运笔法在大家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追求目标,谁也找不到通向这个目标的路径。不仅如此,有的人还把“一身之力”,说成是一个人的“所有的力气”或“最大的力”,把大家引向歧途。
       基于以上认识,有人主张在执笔时要“有多大的力就用多大的力”去抓捏笔杆,认为这样就是用“一身之力”运笔写字了。但是,如果在执笔时拼命用力抓捏笔杆,必然引起动作僵硬、发抖,对运笔动作的准确性和精细性,绝不会有任何好处。再说,“笔阵图”说的是用一身之力“送”笔,不是说用来捏笔杆。然而,一支毛笔的重量,多半一两都不到,要运送一支笔,连半斤的力都用不完,又如何有必要、有可能用一个人的“一身之力”呢?
现在,我们有没有办法解释用“一身之力”运笔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呢?笔者认为,用“一身之力”运笔是有可能、有必要的。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理解“一身之力”运笔法呢?
       1、不应当把“一身之力”运笔法理解为用一个人的最大力气或所有力气去运笔,而应当理解为“调动人的整个运动器系统,使它的各个环节合理地互相配合,共同去完成每个笔画的运笔动作”。
       依据笔者研究发现的运笔合理方法,我们在在运笔的每一瞬间,全身的关节有的要活动,其余则要固定。比如,当我们用手指手腕运笔时,全身必须保持稳定;这时候,手指手腕的关节自然要活动,而全身其它关节则要固定,只有这样,手指手腕才能准确地在纸上写出如意的笔画。而当我们通过双下肢和左上肢的关节活动,去推动整个身体移动,以完成大的“行笔”动作时,执笔手的关节就要固定。只有如此,来自身上的力,才能准确传到笔端,才能高质量完成长笔画的“行笔”动作。
       关节的活动固然要相关的肌肉的收缩力去驱动,而关节的固定,也要相关肌肉的收缩力去完成。因此,在运笔的每一瞬间,全身的骨骼肌都有任务,都要工作。这就是用“一身之力”运笔法。
       2、依据笔者研究发现的合理运笔方法,我们在运笔时,既要向笔施加“动力”,又要施加适当的“阻力”。施加“阻力”的目的,是调节笔的运行速度,使之沉稳、准确。这个力是不大的,绝不要求“有多大力就用多大力”。
       可见,运笔的“一身之力”不是指一个人的所有力气或者最大力气,而是指人的整个运动器系统力量的合理配合。当然,《笔阵图》的作者不可能具有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她不可能讲出以上道理。但她凭自己用笔的深切体会,说出了符合科学的运笔经验,所以她的话就显得非常深刻。我们今天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说明她的经验,目的是让这个经验变得具体、明白,容易理解和掌握,从而能够更好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本文原载于《炎黄书画》2000年第7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蓝 阳:浅谈“一身之力”运笔法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