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 发表于 2013-11-27 01:37:17

姚典中论书十条屏



老徐 发表于 2013-11-27 01:39:15

海峡两岸百岁文化大师姚奠中、张光宾台湾世纪相遇全纪录 (研讨会访谈)

登高望远—海峡两岸百岁书画大家
姚奠中、张光宾作品展研讨会发言及访谈


谢季芸(台湾中国书法学会原理事长)
  登高望远展览是两岸历史上的壮举。两位老人历经坎坷却都依然坚守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不容易,令人敬佩。他们都是我们的标竿。   
  姚奠中这位伟大的老前辈我从未见过,但是对他认识的第一印象来自接到此展览请柬上的那几个字“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8个字让我很震撼,不但是内容,字也是铿锵有力,朴拙带着坚毅,那种包容的内涵让人很惊讶!然后又看到了照片,身体非常硬朗,让人肃然起敬,是非常崇高的一位老者的感觉。来到现场,看到字后更是让我非常的敬佩。姚先生篆隶各方面都很好,他从章太炎先生那里学来的。章太炎以大篆为主,行草略有涉猎,姚先生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姚先生各体兼备,行书草书都很好。草书更狂,篆书的飞白也很好,一般人写不出来。他用毛笔不太讲究,有时用秃笔。姚先生是一位国学家,他的字不光是技巧,是从他内心发出来的字,尤其他这十条屏论书绝句,从古讲到今,把书法历史都写出来了。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作品现场看更震撼。姚先生经过百年历史的洗礼(包括文革磨练)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我听了姚先生的孩子大云、力芸谈他父亲一些事情,他很坦然面对一切苦难。文革期间烧锅炉他都很认真,烧的最旺。所以说,一个人呢,自始至终对每件事情都坦然面对。胸怀之博大非常不容易,能看得出来,最后那张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是他一生全部的表现。
  两岸的两个老人两百岁,一个是在大陆土生土长长大,一个是因为政局变化来了台湾。台湾人热爱中华文化根深蒂固。我的老师曹秋浦先生谈到写字要写大陆体,大陆胸怀宽大,写出来有气势。台湾岛小,格局小。姚先生写的作品老练浑厚,好像看到我老师曹秋浦先生写的字。两岸中华文化交流分不开,这是自然的共同发展。
  这个展览非常好,我已经看了三次。

苏士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副主席)
  此次展览是暨今年上半年举办的“海峡两岸四老(启功、台静农、王静芝、陈其铨)书画遗墨展”之后,我们举办的又一个展览。不同的是,前面的四老是去世的,今天的是二老是健在的。相同的是,他们均是海峡两岸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文化大家,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集大成者,均代表了两岸传承中华文化的高度。
  我在开幕式讲话中对二老均有三点认识:即姚奠中先生既是国学大家,也是书画大家、教育大家。张光宾先生既是书画大家,又是鉴定大家、书画史论大家。姚奠中先生23岁成为章太炎的研究生,25岁创办到汉国学讲习班,35岁担任贵州大学国文系主任,36岁后在山西大学讲授文史哲60年,98岁捐资百万创办国学教育基金会,100岁著述《国学之道》并在电视上讲国学。漫漫100年,姚先生都在弘扬国学、传播国学,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家。姚先生又是教育大家,他在南北高校执教70年,培养弟子千千万。姚先生又是享誉全国的书画大家,2009年荣获中国书法界最高奖——兰亭终身成就奖。张光宾先生是书画大家,他师从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师,他自创“焦墨排点皴”的笔法,让中国山水画写实风格融入抽象造型,将中国山水画带出新的视野。张光宾先生又是艺术史理论大家,他长期研究元代书画史,著作《元代书画史》等著作在学术界有重要的影响,有“ 元代书画史活字典”之称。张光宾先生又是鉴定大家,他解开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真伪的历史悬案,在两岸产生了重要反响。
  目前,海峡两岸都面临着中华文化复兴的重任。中华文化复兴,我们不仅要宣传老先生们成就,我们更要从娃娃抓起。目前,我们正在海峡两岸推广中小学书法教育进课堂,在电视上举办汉字书法大赛。这些事将影响到几亿少年儿童传承中华文化问题,得到了两岸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


连胜彦(中国书法学会名誉理事长):
   两位都是在国学方面很有研究,都是书画大家,也是教育家。张光宾先生担任学会顾问,对中国书法学会一直指导不少。中国书法艺术基金会成立之初,张先生第一次便捐100万,第二次又捐了400万,非常了不起。他慷慨捐助,奖掖后学。两位老人都是学问深厚,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这个展览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两岸文化交流有了高的起点,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共同的事业做好,扩大交流,发扬光大。


沈荣槐(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理事长)
  这次展览是一个意义深远、具有突破性的、相当高度的展览。他代表了两岸历史艺术的高度、文化的高度以及视野的高度。两岸百岁老人历经了一百年的流金岁月,看尽了世事沧桑,体会了深刻人生,他们藏于中,形于外,把心中思维、理念、情感发之于笔墨。姚先生书法非常老辣,有丰富的内涵。姚先生历经很多磨难,但能够坚强走过来,具有不折不挠的意志。在书法上书如其人,我们看到他坚强的生命力。书画篆刻是中国读书人三大修养,传统中国读书人兼备这三种修养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姚先生这方面的造诣非常深厚,有高度,有内涵,所以他的人文精神在这三方面艺术上有充分的表现。



老徐 发表于 2013-11-27 01:39:54

登高望远—海峡两岸百岁书画大家
姚奠中、张光宾作品展研讨会发言及访谈


赵学敏(全国政协书画副主任 中国书协理事)
  两岸世纪老人相约在台北共同举办展览,这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两位老人都是民主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两位百岁老人,他们不论在学术上、书画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均是令两岸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学人代表。两岸民族团结、交流首先是文化的交流,文化交流应该站在“振兴中华,复兴民族”的这种高度。此活动主题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岸关系要登高望远精神。两岸关系登高望远目标就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我自己参加这个活动很受教育。对后学者来说,更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两岸的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上来从事两岸文化交流,这是两位老人对我们的启示,他们对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陈传席 (中国人民大学博导、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两位老先生我都知道,他们的书画都有很高的成就。他们的成就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书画是一种文化的呈现。有的人提出了书画主要是技巧,有的人提出了书画主要是学问,我认为5%是技巧,95%是学问,这两位先生都是有学问的。艺术是意识形态的反映,诗歌,书画都是“态”,有无学问皆能从中窥见。两位先生书法都很厚重。张先生书法厚重中有潇洒,姚老厚重中有朴拙,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大环境有关。第二个问题,我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救中国,但能救世界,中国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和大自然和睦相处。全世界如果都用中国哲学,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和平的。西方的科学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毁坏这个世界。这两位先生的长寿和中国书画、中国的文化有关系。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推广到全世界,世界就会安宁,人类就能长寿。第三点就是姚先生的观点,我们要守住中华文化的正脉。西方的现代艺术惯用泼、甩、打的各种技法,这个不可取,我们要发扬我们的正脉。中西结合这个观点我不赞成,要借鉴可以。实际上早期徐悲鸿先生提出了中西合法比较好,中西结合缺乏主体意识。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严复提出中西学问分之为两立,合之为两亡。严复最反对中西结合。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鲁迅提出拿来主义。姚老、张老他们坚持的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正脉。中国的汉字,中国的文字是我们统一的根基。中国文化不亡,中国就不会灭亡。中国人一定要发扬中国的文化。国父纪念馆举办此次展览,就是在宣传中华文化,是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的盛举,祝展览成功。


陈维德教授(台湾明道大学博导)
  看了姚老师的资料我觉得姚先生的确是一代奇人。姚先生的书法,好多学者推崇备至,我个人也有同感。我跟张光老结缘快十年了。张先生指导我们绘画非常认真,非常热心,有求必应,不讲代价。性格非常好,修养特别高,他常常讲一句话“放轻松”,任何事情放轻松就好,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也是他得享高龄的一个重要秘诀。他做学问非常认真踏实,张先生后来到故宫做调研员,潜心研究,他认为做学问一定要由博转精。他最后聚焦元代书画研究,他写了元四大家著作,可谓现代的经典之作,他的研究旁及元代各大家,并称为元代书法的活字典。在书法方面,他在二十多年前就写了一本《中国书法史》,他从古文字到明清书法均有研究,我们明道国学研究所以国学和书法为主轴,以光老的《书法史》经典之作为教材。他在台湾德高望重,获最高文艺奖。光老早年山水人物,花鸟都画,晚年创焦墨山水排点法,加上抽象的造型,使中国山水画提升到一种新的境界,开创了新的艺术形式,对我们艺术工作者有很深的启发。最值得我们称道的是,他非常豪爽,对金钱毫不再在乎,对书画学术事业大力支持,一拿就是十万二十万,并成立了奖学金,还给故宫捐了一大笔款项,作为艺术发展的基金,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赞助书法事业,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是一位大善人。这两位百岁人瑞登的高,看得远,经过很多人世坎坷,仍以坚毅不拔之志做研究做学问,去创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姚先生也捐了100万人民币成立了国学教育基金会,张老又捐款给他的母校中国美院。他们这样的精神就是登高望远,他们都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中华文化学术正脉的传承不遗余力,这些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学习。


徐富昌 (台湾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姚先生创作的这些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个历史的记录,体现出很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风骨。他继承了章太炎先生经世致用的精神,始终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持有高度的关注和责任感。他很早提出的“十教条”就有非常鲜明的章氏风格,也是他个人学术观和他人生观铿锵自律的精神写照。姚先生的这种精神与当代大学教育明显不同。现代大学模式分科太细,逐渐显示出它的弊端,主要存在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品德,重规范管理、轻个性发展,重西方科学文化、轻中华传统文化。这种应试教育和市场化的偏向,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忧虑,尤其是在大陆。我相信,姚先生这个国学观点,文史哲不分家,而以小学为主,对当前大学分科太细以及缺乏生命教育的弊病,应该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姚先生的书法,大体来说是高古大气,雄浑典雅。他兼善五体,他的文化艺术和国学底蕴极其深厚,非一般人所能及,他诗书画印非常全面很难得,当代这样的学人少之又少。他是一位通儒,一位大儒。凡是与姚先生接触过的人,都感到其浩浩荡荡的学问,不知深几何广几何。的确不是一些专一方面的教授可比。姚先生治学的广博令人称奇。大陆著名学者周汝昌、霍松林、冯其庸等都对姚先生给予高度评价。


陈鸿森 (台湾中国研究院史语所教授)
  海峡两岸两位百岁耆老共同举办此次书画联展,是两岸艺坛的盛事。去年我曾在山西大学参加姚先生国学研讨会,见到姚老师他身体非常健康,非常硬朗。众所周知,张光宾先生鉴定《富春山居图》的学术贡献和他在书画史的研究,特别是元代书画史造诣精深。姚老的大作,我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拜读。他师从章太炎先生,他经历了抗战、文革等历史阶段,饱经沧桑,极其艰苦,但他讲习撰述不辍,时时不忘以贤为本,非常可贵。学术之外,他兼通艺事,书法各体兼善,又精篆刻绘画,造诣之深在山西无出其右者。姚先生同时具有兼济天下的情怀,他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以他丰厚的学养来造福人民,兴邦社会。从政教学之外,他善于养生,为百岁人瑞,更值称道。姚先生的道德文章,学问修养,影响深远,他许多弟子各有建树,卓然名家。比如弟子刘毓庆,及再传弟子郭万金等等,他的学术和人品瓜瓞绵绵,难能可贵。作为后学,祝愿姚老德业常青,此次展览在台交流更是两岸的盛事。



老徐 发表于 2013-11-27 01:41:39

登高望远—海峡两岸百岁书画大家
姚奠中、张光宾作品展研讨会发言及访谈



王福林(国父纪念馆馆长)
  国父纪念馆举办两位国宝级书画展非常不容易,借着这个机会,希望两岸交流再多一些。姚先生是我祖籍家乡的老前辈,对姚先生我是由衷的非常敬佩,张光宾先生在台湾也是非常出色的书法家,他对书画艺术贡献非常多。这次两位大师共同展出引起很大凡响,我希望两岸交流彼此互动,和平的契机就在此当中。
  两位加起来两百岁这是在两岸绝无仅有的活动,特别是在中山先生148岁诞辰的时候,在这边展出,意义更加不同,现在两岸都重视文化涵养传承,包括互动交流,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办展览意义非常重大。
  大陆经过文革之后文化有短程的丧失,姚先生能够渡过这个阶段把文化传承下来非常不容易。台湾目前也面临困境,台湾的文化太多元了,年轻人未必对这方面有所了解,必须靠这些国宝级和站在制高点上的领导多一些导引,我相信,这样的作用是非常不一样的!

原馥庭 (原阎锡山秘书96岁)
       姚先生的书法宝贵的很。今天在国父纪念馆举办展览非常好。很有意义!在台湾中国文化根底也很深,逢年过节大家都思念故乡,祭拜大陆祖先,家家都祭奠。台湾台北的重要街道命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就是礼义廉耻四维八德的传承。两岸这20多年交往一天比一天多,两边互相了解,大家同是一个根。永远忘不了,一代代的孩子都知道。

王真一(台湾山西同乡会理事长82岁)
      这次两位老先生的书画展览在台湾展出,惊动台湾高层领导,也轰动社会基层。在台湾展出是我们山西和山西人的光荣。原馥庭先生96岁高龄闻讯参加开幕式,和我们很多在台的山西人心情都是一样的,我们大家都很高兴。祝展览圆满成功!

曹靜琍 (台北国父纪念馆书法老师)
      姚老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艺术家,他的国学涵养非常深厚,展览中他用自己的诗词评论书法史,行草非常大气。他的篆刻和其他书体很全面,是全方位的艺术家,非常敬佩,能够在台湾看到这么优秀的作品,真是太好了,值得我们学习。

湖南老兵(92岁)
  我是1949年来到台湾,这个展览昨天来过一次,今天又看了一次,对于姚大师的字画我非常敬佩。这次交流有很大的意义。




老徐 发表于 2013-11-27 01:43:35

登高望远—海峡两岸百岁书画大家
姚奠中、张光宾作品展研讨会发言及访谈


姚力芸(姚奠中女儿山西省姚奠中国学基金会秘书长)
  尊敬的张光宾老人,尊敬的海峡两岸书法界、学术界,以及其他各界的领导和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能够代表我父亲姚奠中先生出席“海峡两岸百岁书画大家作品展”开幕式,深感荣幸和激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的父亲以及全体家人,对大家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我父亲姚奠中出生于1913年,至今101岁了。他目前生活自理,读书看报,写字写日记,接待来访。人们常常问,以姚先生这样的年龄能有这样的生活质量,有什么秘诀呢?
  我长期与父亲在一起生活,也思考着这个问题,总结了几条,与大家分享。
  一、 学养深厚,襟怀坦荡,抗压能力强。
  父亲生活过的一百年,经历了战争、饥饿、政治运动,十分坎坷:
  他从1932年离开家乡到太原求学,1935年到1951年去南方求学、工作,他参加过反日游行、参加过抗日游击队,坐牢、失学、失业,逃难、被解聘,辗转流离近20年,仅在苏皖川贵云五省六市,就生活了16年。
  父亲于1951年回到山西后,1954年肃反,他被隔离审查,1957年他被打成了右派,1958年拔白旗,他是当然的白旗;1959——1961年,他与全国人民一起,忍饥挨饿,1964年被派到山西最穷的县份之一定襄搞四清;1966年文革,他理所当然首先被揪斗,强迫劳动,记得当时他头上的帽子有三顶:历史反革命、摘帽右派、反动学术权威!
  由于不堪忍受凌辱,不少人或生病或轻生,仅仅山西大学中文系,就有两人先后自杀,死的很惨。但父亲面对这一切,却能坦然处之。无论是上山炼铁,还是扫厕所、泥顶棚、修大寨田,他都积极劳动,即使是烧锅炉,他也要研究如何送煤,能烧得更好。他的学养使他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社会,看待生活现象。那时他常对苦闷的我们说:看看历史上那些大功臣,有多少抱冤而死,那些开国元勋,有多少被冤屈的,咱们是一个小小的读书人,受这点苦算什么?他内心深处始终坚信,象那样疯狂的时代不会太长久,坚信国家民族的前途会是光明的。
  1989年,国家经历了一场风波,父亲在接待来访时说了四句话:“宏观辨方向,微观察现实。纵向看发展,横向比差距。”很多人讲话时引用了这四句话。
  二、教育报国,鞠躬尽瘁,矢志不渝。
  1936年6月,章先生不幸患鼻疾仙逝。在章师母的安排下,父亲走上了“章氏国学讲习会”的讲台,为预备班讲文学史。从那时起,父亲开始了近70年的教学生涯。1937年抗战爆发,父亲逃难到安徽泗县,与友人一起创办了“菿汉国学讲习班”,他亲手拟定了教条:“以正己为本,以博学为智,以从义为怀,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勉励师生,共同遵守。他在自己所有的教学生涯中,践行了这样的教条。
  父亲1947年结婚时,无一点积蓄。其实他已经教了十来年书,收入不算少,他把钱支援了流亡学生。在97岁时,父亲率先捐款100万,发起成立了“是山西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至今已资助了20多个国学教育和研究的项目。
  今年春节时,父亲的学生吴瑞先生来访,他说,1952年姚先生教他们时,白天上课,晚上走几里地到学生宿舍去给他们上自习,风雨无阻。我问父亲是谁安排的,父亲淡淡地说,那时招生多,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只上课不辅导不行。七十年代初,工农兵学员入校,程度太不整齐,父亲也是晚上去宿舍辅导。
  还是在十年浩劫之中,工农兵学员入校,教师被揪斗怕了,谁也不敢上课,父亲说,我上吧。谁也不愿编教材,怕被抓辫子,父亲不怕,很快编了10万字的教材。无论何时,无论何事,只要是关系到学生的事,父亲总是最先考虑。
  面对有的学生在喧嚣的社会中,迷失了方向,苦闷烦恼,父亲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识广胸怀扩,静观气自平。纷繁元历历,化育赞生生。”
  三.守护中华文化的正脉
  首都师大吴相洲教授说:“姚先生是中华文化正脉的守护者。”
  从学术上来讲,中华文化讲求修己治人,讲求知行合一,治学特点是文史哲不分。父亲是典型的修己为先,诲人在后,生活俭朴,严己宽人,急公好义。十年浩劫后,他为一些人的平反冤案奔走呼号;评职称时,为国家多出人才坚持原则,呼吁政策。
  不管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父亲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近百年学术,受西方影响,分科愈来愈细。教育上也是如此。
  父亲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持文史哲不分家。教学,他在各高校教过二、三十门课;治学,他从先秦、两汉,到唐宋元明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史哲兼顾。言简意赅,从不为文而文。
  从书法来讲,诗书画印父亲都称之为余事。初中毕业时,他的两位老师就为他的前途争论过。一个说,他应该走书画家之路,一位说,他应该走学者之路。父亲选择了后者。但是教学研究之余,诗书画印是他一生的最爱。他写了600多首诗,象一部诗史,记录了所经历的时代。其中有一些脍炙人口,传播久远。
  而对于书法,他用功甚勤。在获得兰亭终身成就奖时,他说:获奖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名为实宾。一个人不但要写好字,还要重视所写的内容,让书法作品对社会有意义。还是“以用世为归”。在创作上他也践行着这样的观点。无论为谁写字,他总要问一问对方是干什么的。如果是官员,他会写“执古御今”、“秉要执本”、先秦诸子关于修己治人的格言;如果是宣传部门的人,他会写“善为川者,决之使导;善为民者,宣之使言”。如果是商人,是企业家,他写“吾治生产,犹伊尹、呂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史记·货殖列传》)。说到创新,他会写“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说到和谐,他不但会写“和为贵”,更写“和而不同”,“和而不流”。什么内容用什么字体,他也有讲究。上古时代的语录,写篆书,大篆小篆有区别;写行书,行草行楷也不同。正象冯其庸先生所说,姚先生的字,不但是学者字,同时也是艺术家的字,他达到了学者的学养和艺术家艺术追求的统一。
  已故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称父亲是:“于道能悟,于学具识,于艺亦精亦通”的通家,是“功深味厚中华境,学者诗人翰墨师”。
  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称父亲是“博学雄才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
  霍松林先生最近为父亲手书《千字文》作序说:“姚先生的学问、书法、人品,堪为当代典范。”
  而父亲这样说:“我就是一滴水,让人们说得涨成河了。”
  这,就是我的老父亲——姚奠中。


老徐 发表于 2013-11-27 01:44:35

登高望远—海峡两岸百岁书画大家
姚奠中、张光宾作品展研讨会发言及访谈


白景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展览策划人)

  此次活动所以举办成功,要非常感谢中国书协、台湾中国书法学会、台湾中华书学会、国父纪念馆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是大家群策群力、集体智慧的结晶。
  作为此活动的具体负责人或组织者,我想多讲一点这个活动的来龙去脉。这个展览最早定位在101大楼举办。因为姚先生101岁,101大楼又是目前两岸的最高建筑,所以在这个大楼上举办能更好表现“登高望远”主题。但因为场地问题不便协调,只好移到国父纪念馆。不过国父纪念馆就在101大楼旁边,在这里举办这个展览,丝毫不影响对这个主题的表现,反而因为这个地方的特殊性,增加了此次活动的意义。
   此次活动缘起,是两岸国共最高领导人在会面时提到“两岸要登高望远”“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识”。那么在当下,两岸如何在中华文化上登高望远呢?这使我们想起,2011年纪念辛亥百年两岸书法大展时,有两位世纪老人提供作品,一位是大陆99岁姚奠中先生,另一位是台湾97岁张光宾先生。两年过去了,这两位老人一位101岁,一位99岁,加起来正好200岁。两岸百岁、101大楼、登高望远,这些词汇迅速汇集到一起,于是自然催生了这个活动。
   两岸百岁老人很多,我们绝不是仅仅因为年长到百岁而策划,策划此活动深层原因,是因为二位先生在学术艺术成就上也代表了两岸传承中华文化的高度。张光宾先生在台湾公认是一代书画泰斗、艺术大师,这没有任何争议,他在台的地位类似大陆启功先生当年的地位。他创作的巨幅“蜀道难山水画长卷”以及大量焦墨山水画作品不仅在台湾,我以为放在大陆也恐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山水画的代表作。张光老他又是《富春山居图》真伪悬案的破译者,在两岸书画鉴定界影响很大。他同时在元代书画史研究上成就卓著,代表了这一领域研究的高度,有“元书画活字典”称号,刚才陈传席先生就谈到他年轻时期研究元代书画史看的就是张光老的著作。另张光老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华书法史》在大陆书法理论界影响也很大。
  姚奠中先生是章太炎弟子。我们今天说他在传承中华文化上代表了大陆的高度,绝不是搬出章门弟子这个标签说事,而是姚先生博大精深的文化学养、成就,无愧于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弟子称号。姚先生风雨百年的学术、艺术人生,非一个单纯的研究某一领域的艺术家或学者能够认识。认识姚先生,需要对中国文化有全面修养的通才,需要对二十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史、心灵史有深沉的思考或经历。对姚先生,研究者很多,然而,我认为只有两位长者较为准确地解读了姚先生,这就是周汝昌先生、冯其庸先生。周汝昌先生云:中华古圣贤,其实都是大艺术家......我们素来最重者曰通儒、曰通材。姚奠中先生身为鸿儒…..非等闲可望其项背。….. 姚先生于学具识,于道能悟,于艺亦精亦通。凡我当今与将来的莘莘学子,都可以从这一册艺术表现中领会造诣高深的前辈而生敬心,又由敬心而思希风跻古之信念,则薪火递传,光焰永永。冯其庸先生直接称姚先生是今天“雄才博学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欣逢国学重兴日,四海共望仰巨幡。”
      周汝昌先生、冯其庸先生为什么会这么说,甚至说一些近乎偏激的话语来评价姚先生,我想因为他们首先也是国学大家,是中国文化的通才,也是通儒,才可能和姚先生有这样强烈的共鸣。顺着这两位大儒的思路,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得道入圣者无不都是兼通六艺:周公、孔尼、李斯、苏东坡、傅山、康有为、章太炎、郭沫若……这才是中华文化之正脉。姚先生一生都在践行教学、研究要文史哲不分家,艺术上要诗书画印兼修,而在书法上要真草隶篆均善。我们可以看到,他风雨百年的学术、艺术人生在文学、哲学、老庄,再到诗书画印及文字学都有精湛的造诣。环顾今世中国大地,乃至全世界汉字文化圈,这样的延续中华五千年圣贤风度的通才、全才、大儒,还有几人,冯其庸先生的 “四海堂堂第一人”、周汝昌先生的 “由敬心而思希风跻古之信念,则薪火递传,光焰永永”,实其是他们登高望远看到贫竭的中华文化土壤依然有姚先生的孤独守护的欣慰,更是对中华文脉到姚先生恐成绝响的一种沉重感喟。
  这就是姚先生代表的传承中华文化的高度。
    国父纪念馆是两岸同胞共同尊重的中山先生的纪念地,姚先生老师章太炎先生就是中山先生最早并肩的战友。100年前,中山先生、太炎先生他们这个团队最早提出“振兴中华”口号,100年来,两岸的同胞都是高举者这一旗帜在奋斗,今天大陆领导人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实就是对中山先生口号的继承和发展。
    海峡两岸二位百岁文化大师的世纪相聚,是震撼两岸社会的一件大事,是民族文化史上百年不遇的壮美奇观。两位世纪老人历尽无数的坎坷、磨难之后而在百岁大放异彩,更是中华文化历尽一个世纪凤凰涅槃后走向伟大新生、复兴的象征。
  登上国父纪念馆对面的101大楼,无限风光尽收眼低,此刻,回首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俯瞰今天的辉煌,我们看到了更遥远的未来……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老徐 发表于 2013-11-27 01:49:48

海峡两岸百岁文化大师姚奠中、张光宾台湾世纪相遇全纪录 (姚奠中书法作品)

老徐 发表于 2013-11-27 01:52:57

海峡两岸百岁文化大师姚奠中、张光宾台湾世纪相遇全纪录 (姚奠中书法作品)

老徐 发表于 2013-11-27 02:01:29

老徐 发表于 2013-11-27 02:03:33

论书十条屏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查看完整版本: 姚奠中、张光宾书画展在台北举行(全纪录)(看帖奖作品集)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