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报书画天地 发表于 2014-6-6 16:55:46

书人画事——牛角挂书牛背睡 ■ 聂鑫森

                           走进齐白石大匠之门(二十)                                                 牛角挂书牛背睡                                                     ■   聂鑫森     在老一辈的画家中,李可染是我十分钦服的一位,他的人品、画品皆为世人所重。他的画斋叫“师牛堂”,其实他就是那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乐于助人、甘守淡泊的老牛!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师牛、画牛,为人民大众奉献了无数的精品佳作。李可染的老师齐白石,因出身于农家,家境贫寒,自小就参与农事、家事的劳作,砍柴、牧牛、扶犁、掌耙。他对牛感情尤深,一生中以诗与画讴歌、描绘牛,既是对往昔农家生活的重温,也是他自我人格的体现。       牛,自古及今,一直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考古学家论证,人类养牛可能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开始,至今已逾万年,牛对农耕文化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牛还与许多政治、军事事件,以及名人名流,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古代诸侯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故称主盟者为“执牛耳”。《左传·哀公十七年》说:“诸侯盟,谁执牛耳?”以后人们便把“执牛耳”引申为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牛还被用于战争,如史册所记之“火牛阵”。公元前279年,燕惠王即位,齐将田单派人向燕军诈降,又用千余头牛,角上缚兵刃,尾上缚苇灌油,夜间以火点燃,火牛前冲,其后是五千勇士,使燕军大败,田单陆续收复七十余座城。       老子骑青牛的传说,古籍中多处记载。鲁迅依照传说,曾写了一篇历史小说《出关》。       还有一个成语:牛刀小试,比喻有大才干的人于小处稍显身手。典出苏东坡《送欧阳生簿去官韦城》:“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       在齐白石的许多画册中,以牛为题材的画格外引人注目。如《一犁春雨》,是个斗方,下端是风摇杨柳,整个画面由一块块的水田构成。在远处的一块水田里,一个农夫身披蓑衣,扬鞭叱牛犁田,人和牛都很小,更衬出雨中天地的开阔。还有斗方《牧童归去纸鸢低》,一牧童倒骑在水中的牛背上,用长长的线放风筝。九十二岁时画的《春耘图》,远景是小山、树林、短桥,近景是穿蓑戴笠的农夫,赶牛耙田。       齐白石不但喜欢画牛的侧面、正面,还喜欢画牛的背面。大笔蘸浓、淡墨,只用一笔旋转涂出牛肥硕的臀部,中间稍留白,画一条往下垂的尾巴,再补上牛的两只后蹄及前面的两只角(牛头被身子遮住,故不画),笔墨极为简洁。       齐白石曾为自已刻过一个印章,印文为“佩铃人”。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齐白石十一岁时,家里让他带着二弟上山,一边砍柴,一边牧牛。家里还买了一个小铜铃,用红头绳系在他的脖子上。到傍晚,家人听到铃声由远而近,就知道他们回来了。         齐白石在晚年忆及此事时,写了一首诗:“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西复东。身上铃声慈母意,如今亦作听铃翁。”在另一首《忆儿时事》中,也写到“佩铃”,诗云:“桃花灼灼草青青,乐事如今忆佩铃。牛角挂书牛背睡,八哥不欲唤侬醒。”      齐白石上山放牛、砍柴、拾粪,还要兼及照顾弟弟和读书。“我上山虽仍带了书去,总把书挂在牛犄角上,等捡足了粪,和满满地砍足了一担柴之后,再取下书来读”(《白石老人自述》)。到黄昏归家时,骑牛吹笛,走在夕光和紫藤花的清香里,心情非常快活。他在《画藤花》一诗中写道:“儿时牛背笛,归去开斜阳。三里壕边路,藤花喷异香。”       著名诗人艾青曾写《忆白石老人》一文,此中写到齐白石与“牛”相关的两件事。       其一,是李可染拜齐为师后,亦苦下功夫画牛,“李有一张画,一头躺着的水牛,牛背脊梁骨用一笔下来,气势很好。一个小孩子赤着背,手持鸟笼,笼中小鸟在叫,牛转过头来听叫声……白石老人看了这画,题了字:‘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八十七岁白石丁亥。’印章‘白石题跋’。”可看出齐白石对后学不遗余力地提携和鼓励。       其二,是艾青在为齐白石看门的太监那儿,买了一张小横幅的字,文中说:“‘家山杏子坞,闲行日将夕。忽忘还家路,依着牛蹄迹。’印章‘阿芝’,另一印‘吾年八十七矣’。我特别喜欢他的诗,生活气息浓,有一种朴素的美。”      齐白石喜欢画牛、咏牛,体现出他一以贯之的平民思想、草根情怀,何其可贵。

书法报书画天地 发表于 2014-6-6 17:02:44



齐白石    国画    春耘图

书法报书画天地 发表于 2014-6-6 17:04:0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人画事——牛角挂书牛背睡 ■ 聂鑫森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