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报书画天地 发表于 2014-6-6 21:19:58

文摘——中国人,要懂中国字 ■ 唐吉慧

                                  中国人,要懂中国字                                                    ■   唐吉慧     大学时的古文字课,是一门同学们从不上心的课。我还记得上第一堂课时的情形,年逾五旬的老师一脸学究气,表情不多话不多,没有想象中满嘴“之乎者也”这样让人讨厌的话。老师并未与我们讲中国文字多深奥、多悠远,而是指导大家对着《说文解字》看自己名字的意义:“了解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总不坏吧,顺便作篇短文吧。”他木木地说。因为喜欢书法篆刻,我对中国文字向来心怀敬畏,所以立时好奇、查起自己的名字来。唐,大言也,从口庚声。《庄子天下篇》中荒唐之言,这“唐”字就作大言讲。所谓大言者,乃夸大之言辞也。《史记·高祖本纪》写道:“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吉,《说文》:善也,《广韵》:吉利也……文章写完,我突然对文字产生了兴趣,几堂课下来,发现原来中国文字那么有趣,相同的字,在不同的情境之中写法完全不同,诸如凉快的“凉”和世态炎凉的“凉”,茶几的“几”和几乎的“几”,意义不同写法不同,古人绝不乱用。      近日一档电视新闻节目吸引了我,关于写中国字的,记者走访几所高校的学生和部分公司白领,让他们在一份测试卷上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中国字。结果不理想,大部分的学生和白领提笔忘字。有个镜头,教室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布满英文句子,一位学生说他们学习的重点在英文上。一位白领解释,日常办公无纸化,除了签名,别的字基本不写了。这真糟糕,笔不提了,字如何不忘?作家王蒙慨叹:“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型,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进入现代文明的我们竟然不如古人了。      我们竟然不如古人了,因为时代不同了。当代人生活紧张,谋稻艰难,谋粱辛苦,他们在快做方案、快画图纸、快开会议、快完成指标,哪还有心思在书斋正襟危坐,用毛笔、墨汁、宣纸、砚台,去摇曳中国传统文化那一点枯燥寂寞的薪火。不消说他们,许多作家学者不是早已搁置起笔杆敲起键盘、运用着电脑文字处理软件吗?写稿容易,看稿容易,审稿容易,编稿容易,一切容易,手稿消失了;通过电子邮件、手机发信息,信札也不存在了。郑逸梅的时代,老先生收集尺牍数千上万,尺牍上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中国字,不同的风月,换作当下,简直痴心妄想。难怪拍卖行胡适、钱锺书、俞平伯、沈雁冰、沈从文等文人作家的手迹越来越贵。他们不是书法家,生前不以写字为生,身后却字字如金,纸贵洛阳。当然我们也不必为“提笔忘字”过分忧虑,专家说这是“暂时性失忆”,并不影响汉字的正常使用和传承,只是建议大家最好随身带上一本小字典,有字忘了便翻翻,以此增加笔迹的书写感和印痕感。(摘自《美术报》)

书法报书画天地 发表于 2014-6-6 21:20:2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摘——中国人,要懂中国字 ■ 唐吉慧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