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报书画天地 发表于 2014-6-12 09:34:50

批 评——黄格胜“老屋”系列 ■张 黔

                                        黄格胜“老屋”系列                      作品的文化意义                                                       ■   张 黔     在当代山水画坛,黄格胜的山水画有其独特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自《漓江百里图》长卷以来对“八桂山水”的长期描绘,并逐渐成为“漓江画派”的领军人物,更因为他对这片土地上的“老屋”持久而独特的情感,使其成就了画史中的一段传奇。      很少有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如此长时间地关注自己家乡的老屋。对于黄格胜来说,壮乡苗寨不仅是自己曾经生长于斯的处所,也是自己在离开这片土地后仍然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正如他自己已经意识到的,他是“国内为数不多以民居为主要题材的山水画家,并开拓出民居山水的一种新样式,我在写生中发现了民居的绘画价值,并把它作为我艺术世界中的创作题材”①,将民居当作自己笔下的主要对象来描绘的,当代中国画坛并不乏其人,但如此执着而又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黄格胜应该是第一人。      这些画中的老屋,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如今逐渐在中国大地上消失,城市中的老屋,在声势浩大的旧城改造中早已消失殆尽,而这一进程的广度和深度也影响到偏僻的壮乡和苗寨,如今成片地、完整地体现出一种文化生态的民族村寨越来越难找到了。虽然这是一个不可违拗的历史进程,但将所有的房子都格式化成单一的现代主义风格的文明进程,不仅让人产生怀旧式的感伤,更让人产生一种深入的反思。在面对老屋写生的过程中,黄格胜不禁感叹:“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今的房屋形象恐怕只能在我的画中永恒记载了!”②       这些逐渐消失的老屋让黄格胜的民居山水画在审美价值之外,多了一重文化价值。建筑对于人类来说,远不止如西方某些学者所说的“居住的机器”般简单,相反,它是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佐证和民族精神最直接的象征,是与居住于其间的人有着血肉联系的情感性存在。虽然建筑自身的发展要求坚固、实用和美观,但是现代民居的改造进程却以一种“先进文化”的符号性存在而让传统的老屋难以存在,而其中的价值追求早已不再限于坚固、实用和美观了。这一改造进程也不仅可以从当作“文明进步”这一角度得到解读,同时它还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消极性意义,如民族性的丧失,历史感的遗忘,文化上的不自信,审美上的跟风等。       虽然我们没有看到黄格胜以自己的文化官员的身份向社会积极呼吁保护老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却看到了他在以自己的画笔踏踏实实地做着这一工作。对于他作品的欣赏者来说,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些日渐消失的老屋应该得到保护。而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来自黄格胜作品的艺术魅力。他笔下的老屋,通过画家的精心描绘,失去了现实生活中的老屋的残破、粗糙、偏远,而变得坚实、精致、亲切,画家的匠心和妙笔使得不那么理想的居住环境变得理想而充满诗意。这种诗意,更多的不是哀婉和伤感,而是一种赞颂。      在黄格胜之前也有很多画家画房子,而且画得非常好,如李可染先生的《雨中漓江》《鲁迅故乡绍兴城》等作品,将传统房子的秩序组合及其背后的审美价值充分揭示出来,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但对于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老屋,李可染先生则并未过多地注意,房子的细节也不是他的注意点,他的大量作品中的房子更多地是作为点景形象而存在的,是为丰富画面造成对比需要而出现的,审美价值远远大于文化价值。与前辈画家在表现房屋的审美价值时仅仅将老屋当作一种风景中的存在而从纯粹审美的角度去记录和描绘它们的不同,黄格胜将具有民族特色的老屋当作自己一系列作品的主体,从而使他的作品不仅在描绘漓江之美方面继承了前辈的创作思路,而且从土生土长的壮族画家这一身份出发,他找到了自己真正不同于前辈画家之处。是啊,对于李可染、白雪石等以画漓江著称的前辈画家而言,美丽的广西大地只是他们前来体验生活的“旅游目的地”,而对于生长于斯的黄格胜来说,这里不仅是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且她首先就是自己的存在家园。      家园意识使得黄格胜区分于前辈画家,也让黄格胜在描绘老屋时选择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描绘方法。在观察角度选择上,李可染先生大量作品中的房子是被俯视的,他把对象当成了纯审美对象。而黄格胜画中的绝大多数老屋,则是他仰视的对象。这一独特的角度,让他笔下的老屋变得高大、挺拔,充满了阳刚之气,而与现实中的老屋的低调、内敛完全不一样。但这种仰视又不是高山仰止的那种角度,整体上仍然接近平视,这样就更容易让老屋与观众之间得到交流,更容易产生亲切感,因而形成审美注意。在描绘方法上,黄格胜主要是以线描为其艺术语言,线条生涩、老辣,充满力量感。无论是木头房子,还是以石头、砖头为主的老屋,黄格胜几乎都以同一种手法去表现对象,即让对象变得比实际看到的更坚实、有力、厚重。也许自然和人为因素会让这些老屋迅速消失,但他笔下的老屋却将这一文化存在永远凝定在画面上。在表现老屋的时候,黄格胜不是简单地再现对象,而是对对象进行选择性表现。如某所房子,在现代化进程中,掺杂了水泥类的构件,在画家笔下,这些构件则被还原为木制或石制构件,虽然从狭隘的写实角度看,这有悖于真实,但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这恰恰是更高的真实。      我们与黄格胜先生一样,希望更多的老屋得到保护和延续。在某种意义上,黄格胜老屋系列作品的文化价值越高,意味着其笔下的老屋保存状况越糟糕,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什么时候,黄格胜先生笔下的老屋更多地以审美价值被我们所关注时,老屋的命运才是令人欣慰的。 (本文作者系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注:①、② 《传统山水写生教程》 黄格胜 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第42页

书法报书画天地 发表于 2014-6-12 09:35:55



黄格胜 国画 苗楼秀

书法报书画天地 发表于 2014-6-12 09:39:1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批 评——黄格胜“老屋”系列 ■张 黔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