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松章 发表于 2007-7-30 09:30:51

中原印风论文——曾广:中原印风的原创性和地域性

中原印风的原创性和地域性



曾 广


   
       从全国展中河南篆刻的创作的水准和盛况来看,篆刻作品的确让河南篆刻作者做大做强了。大阵容大制作首先显示出河南的创作队伍的整体是在不断增强,其次也展示了河南篆刻作者的创作空间,思维模式和艺术观念在进一步的拓展和更新。中原印风同中原书风应该是同步的,只不过是对中原印风的关注少,缺少研究。不过,观众的眼睛(包括网谈)透过中原印风写意的或精工的手艺活同时也议论着不少印作刻的吃力笨重,印面内涵苍白而技巧繁琐累赘。不少印作的所谓夺目,精到,完全取决于东拼西凑和修修改改,忽略了印作的表现性与审美品质的创造。其实创造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作者大综合素质更高更美的反映与要求。我们欣赏篆刻作品如果得不到愉悦的审美享受与艺术感怀,那是记忆的表现偏离了审美价值的判断与追求,同时也说明篆刻家的价值取向与表现能力有待提高。当篆刻作者不注重积累只图速效,创作激情淡化,对篆刻的本质美熟视无睹时,自然而然的就转向技艺的修饰与时尚的追逐,这种沉迷于修饰,拼凑移植的玩法,或片面追求精细,片面追求新奇的做法必然会使刻印技巧疏离于本体,孤立于情感内涵表现之外。

       取法古玺,写意古玺,以书风带动印风具有古厚灵动的鲜活特征是中原印风的主要特征。中原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中原印风,七大古都中原占据多数,地上文物与地下文物均居全国前列。先秦古玺中原据多,是其它地域不可比拟的。在郑州,开封诸多的篆刻作者中珍藏着大量的古玺原印,这些丰富的营养直接滋润着河南的篆刻作者。使之创作时更容易直接从古玺的交流中获得视觉上和精神上的真情实感与心灵启迪,并在价值取向以及篆法,章法,刀法以及特定的气氛中引发作者发现有关篆刻美感因素的敏感性和表现激情。可以说,在篆刻的创作中对技法的发掘和锤炼与艺术情感的体验自始至终是融为一体的。技法即是表现,篆刻的技法和艺术的个性是不重复和富有生命力的。我们的篆刻“展览型”的作品恰恰由于过分注重技巧制作的完整性和工艺性,其手法与风格面貌与篆刻的原创性相比显得僵硬和程式化,它不仅缺少了古玺印风那种活泼灵动,轻松自然,生动有趣的表现,更是缺乏原创作品所蕴藏的这种朴实,诚挚的情感和对艺术表达的诚恳与执着。

       本文从当代中原印风创作的概貌和印象出发看待篆刻创作与价值取向问题的关系,并以原创性,地域性为题阐述中原印风作者的原创性,篆刻作品的内涵与地域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既是中原印风初具规模创作的特点和成就,也是当代篆刻创作的核心问题和争论焦点。这里有必要对篆刻的原创性和地域性两个概念作些解释。

       原创与原创性的概念是有所区别的。原创是对某种篆刻创作方式的称谓,它相对于临摹,抄袭,移植,拼凑而言有其规定性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总的说来,它推崇的是以自己风格的篆书来刻自己风格的印。靠自己的观察,理解去发现和创作的行为。而原创性的含义不同,它似乎更宽泛。它是指篆刻创作不受他人风格的影响,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与思维方式及独特要求来完成创作的,是完成的篆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是高层次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至于地域性,可以这样理解:指篆刻家创造性地运用本地独特的篆刻资源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地篆刻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到印作上,表现本地域特有的思想情感,使篆刻作品具有明显的地域气派和地域风格。

       中原印风早期的先驱和传播者大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李白凤,于安澜,庞白虹,桑凡等他们在篆刻作品创作的方式上与今日展览中的大制作的竞技阵容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个人篆书风格明显,故而与其篆刻风格一致,又有着较好的旧学修养,篆刻创作尽管不太多但是能显示出其个人面目,以至于看了哪方印不看边款也能猜出来是谁刻的。似乎当时的篆刻家要比我们现在的篆刻作者更清楚表现手段的价值在其内涵而非表面形式。当人们把艺术手段弄得过于复杂和花哨时,往往会本末倒置,失去其艺术追求本身的价值,使作品空洞可笑,毫无意义。这个道理今天每位篆刻作者或许都能明白,但在实践中却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无非是先驱们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开阔的艺术视野。在那些年代,有的仅仅刻了几十方印,但文化含金量高,使他们的篆刻作品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当时中国书协还没有成立,也没有什么全国性的展览比赛可言,可展示宣传的场合少。但正是他们对篆刻的传承,带动和影响着他们周围的篆刻作者,培养了中原印风的第一拨篆刻作者。他们肩负着振兴和发展中原印风的重任,研习篆刻艺术,发扬光大。其实篆刻作为民族艺术,其艺术思想,造型观念,笔墨刀语言技巧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体系,而且有着丰厚的艺术积淀。中原印风的第一拨作者的作品能够在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届篆刻展以及上海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第一届群众篆刻大赛和西泠印社全国第一届篆刻品展中得以显彰。这一拨在三十人左右,这是一批了不起的创作群,他们的创作价值取向以秦汉印为主,古玺的取法更为突出。1982年6月21日至7月底省书协在安阳举办了篆刻研究会,沙曼翁,苏白来豫讲学,为河南培养了数十位篆刻作者。可惜这样好的形式以后没有了。以后各地市相继成立印社,扩大了河南篆刻的创作群。比较著名的有河南印社、石淙印社、嵩辉印社、殷契印社、三丰印社、宣和印社等。以后省书协又成立了篆刻委员会,这些都是中原印风的骨干力量。扩大了中原印风的创作队伍。从1—5届全国篆刻展和1—6届西泠印社全国篆刻评展中入选作者来看,河南篆刻作者发展到有四十人左右保持着较高的篆刻水平而且比较稳定,在全国居中上水平,不及江浙沪地区。其实篆刻的分类笔者以为可以分为五大类(当然其中每类可细分若干小类)即古玺类,汉印类,细朱文类,肖形印类,其它书体。中原印风的原创性和地域性是以古玺类为主要取向,包括楚篆入印派生出一批作者。有的作者包容量很大,兼攻。汉印类创作,河南有着较为稳定的创作作者群,细朱文(含鸟虫篆)类中原印风中有着不少的作者,以精工取胜,不可小看(但也有负面影响如:千人一面,走向工艺制作)。值得一提的是肖形印创作近几年河南有着重大突破,无论是全国展,还是西泠印社篆刻评展,河南均有作者入选。在《篆刻》杂志的全国肖形印十佳评选中,河南有肖形印作者当选,这不是零星的创作,偶然的入选,而是成规模的大制作,在全国是很有影响力的创作。它极大的丰富了中原印风的创作内容。其它书体作者比如刻元押、刻魏碑、隶书、楷书杂体在河南也有一些作者,虽构不成主流,但以趣味取胜。以古玺写意派的涨力冲击着印坛是中原印风的主流,兼容并取是它的内涵。中原印风的篆刻家们在掌握深谙篆刻精湛技巧与艺术思想后,自觉的融入中国传统印章艺术的精神与文化因素,使中原印风之初就具有地域文化内涵与气质特征,这从大量的展览作品集中可以体会到这种有别于江浙沪的篆刻语言和审美特征。不管是在篆法、章法、用刀、造型还是印面效果意境营造上都大胆的吸取了与中原文化审美相近的姊妹艺术的表现方法,如中原青铜器铭文、青铜文饰、中原石刻、碑刻、中原剪纸、中原的金石书画。形成了中原印风的独特的创作思想与方法。这种创作思想体现在实践中就是篆刻家对篆刻三法更加注重主体情感的表达与抒发,中国艺术传统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思想使以严谨的篆刻造型观有了笔墨刀意象的领悟和感情挥洒的广阔空间。笔墨刀观念及相关的审美意识在他们的印作中有机的渗进了审美追求,与中原文化的审美要求相融共济,产生了古朴厚重,灵动的笔墨刀效果,产生了点面线有序和构成的节奏感。中原印风第一拨作者现大都在五十岁上下,他们为构筑中原印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的印作质朴、自然、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中原特定的社会现实,人文心态和篆刻作者创作理念与审美追求,他们的很多印作当属经典之作,给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第二拨、第三拨的中原印风篆刻作者已经跟上,而且势头很猛,但是到迄今为止我们包括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对这一批篆刻作者和作品还没有做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河南书协在这二三十年来出版了的书法作品集可以说是多如牛毛,就是还没有出版过一本河南篆刻作品集,这是遗憾。其它的专刊、专集的中原古代印章研究或是中原当代篆刻研究的文献和资料几乎没有,没人去做。省书协要组织力量来完成这项功德无量的事情。当然,我们也有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比如以拼凑掠奇代替创作的篆刻作者不少,以工艺代替精工的篆刻作者不少,只刻篆刻不写篆书的作者也不少,不读书不看报不作理性思考的的篆刻作者也挺多。尽管偶能入选和获奖,但已失去了生气和份量,很难长久。在近几届的全国展和西泠印社全国篆刻评展中,有识之士就曾指出:河南的篆刻不乏厚重和震撼,但缺少轻松随意的逸品之作。

       中原印风的创作是成功和富有创造性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面的艺术素养使他们的原创性和地域性不留于表面和做作,在理论上也没有盲目吹嘘中原印风似乎遍地开花都是地域精神的喜爱,更没有单方面追求古玺汉印本体语言的纯洁性而保守设防。因此,中原印风在河南的土壤里得到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谈及中原印风时我们可以毫不费力的列出十个八个响当当的人物和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的艺术个性和特色。写意的和精工的都有。有的可以称作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中原印风是他们印作的共同特征和艺术价值的最终体现,他们的篆刻作品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人格力量,正是对中原印风的有力诠释和丰富及品格的提升。在后来者的学习研究中,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拨中原印风的篆刻作者过硬的笔墨刀功夫和兼具书画家、理论家、鉴赏家、收藏家的身份都不能看作是创造有中原印风的唯一手段和条件。他们的印作风格并非是出土文物的变种,而是中原印风在篆刻艺术中的一种创造,是民族的、原创的、地域的,更是时代的和个人的。我们既不能做简单的模仿,也无法从中找出捷径。他们深受中原文化的滋养,且通晓艺术精神与艺术原理,地域性几个字在他们手中并非轻而易举的拼凑和炫耀。

       当代不少青年篆刻作者和追印风者与中原印风的做法恰恰相反,许多人是创作的心力和钻研劲头不足,企图倚仗拼凑的小聪明,把中原印风整天挂在嘴边,来宣扬篆刻的身外之魂,这是徒劳的。其实,成功的篆刻作品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是不需要借助任何解释就能让观众读懂并能引起共鸣的。篆刻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种,脱离了文化载体和作品时,就只剩下石头和刻刀了,还有苍白的技巧。这是没有任何精神和风格可言的。在中原印风的篆刻家作品上我们是能够亲切的感受到中原印风和文化韵味的。而在笔墨刀造型修养薄弱,创作尚不成熟的作者中我们是无法体会到这些的。他们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往往会把中原印风的篆刻观念归结为技术性的因素,认为飘乎、洒脱的篆刻样式就能翻版中原印风的意境风格。而掌握中原印风的灵魂要归功于博大精深的修养和掌握一套凝练与精妙的手法,能从艺术世界中去发现并创作出他们自己典雅大度富有中原印风精神的艺术意境。

       中原印风的原创性和地域性说到底是艺术创造中的精神性,也即中原印风主体精神的表现问题,如若主体创造的精神储量不够不足,再高明的表现技巧和手段也是无法抵达这个境界的。中原印风的作者们在原创性和地域性的探索中无疑丰富了篆刻的精神并拓宽了其形式外延,当代篆刻家如果能从关注篆刻技法语言与形式因素中提升至对本地域文化建设的关怀,那么,篆刻家主体精神性的表现问题和中原印风的凸现与追求将是明朗和具有指引性意义的。有了这个转变和认识,我们对中原印风的创作进程中不同的技艺的借鉴和碰撞将会有更大的包容和理解,不再过分担心会如此这般。事实上的互相渗透是无关紧要的,本质性的东西并没有丢。我们可以知道从精神上去融化中原印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刻的徒有抓人的印面效果,那么只是篆刻作者自得其乐的行为,与艺术创造和学术性建设毫无关系。同样,要把精工印做到极点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是主张以工艺性来代替艺术性为代价。笔者想,如果能在保持中原印风的特性,保持篆刻的基本特性下,那么多种探索都是积极可取的:一是证明篆刻是有多方面的潜在表现力的;二是我们中的大多数篆刻作者可以从中补回我们一直以来最缺乏的四门功课即古文字学和篆书、古典文学和国画,坚实的基础和出色地表现并非是书法家和画家的专利,在全国篆刻展和西泠印社全国篆刻评展中,把写意印玩到极致或把精工印玩到极致具有同样地魅力,这样的作品有的是屡获大奖的。所以体现中原印风的篆刻语言与风格样式是以写意风格的古玺样式为主兼并宽广多样并且是发展的。不管是原创性的还是地域性的都不失本色的创造。这是篆刻艺术发展的规律和艺术交流走向综合的趋势。这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和更加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篆刻艺术发展过程中种种不合理现象以及有违传统的新尝试。

宋昕 发表于 2007-7-31 14:22:44

http://www.ddsfw.cn/bbs/gif/54.gifhttp://www.ddsfw.cn/bbs/gif/54.gifhttp://www.ddsfw.cn/bbs/gif/54.gif

巍巍昆仑 发表于 2009-2-19 16:03:47

森豪正室 发表于 2009-3-5 22:51:5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原印风论文——曾广:中原印风的原创性和地域性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