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方 发表于 2009-4-23 21:27:07

书法官员与官员书法现象浅析

书法官员与官员书法现象浅析
田方

广东书协主席陈肇基被双规了,于是引出书法官员与官员书法的话题。
书法官员指的是书人组织团体的高层管理人员;官员书法则是一种文化现象。陈肇基是书法官员,但以其广东政协主席的权大位重来说,他首先还是官员书法。以一个执掌政协大权的一号人物为何甘屈兼书协主席?有人说,他喜欢书法,想为继承发展书法艺术出份力;也有坊间传:他图谋通过书法作品的交易洗来路不明的钱。笔者资讯有限,不能妄断其实。但陈肇基这一兼职的其中奥妙,却也值得玩味。说实在话,陈在书协主席位置的这几年间,在推动书法基础教育、书法的创作及承办九届国展等活动中还是做了一些有益工作的。但是,不为社会上普通人所知,陈的书法作品价值这几年也攀升了不少,而且,行情看涨,求字的人越来越多。身兼书法官员和官员书法两重效应,价高市俏就顺理成章了。假如陈不是一个贪官(看来很难说),以其高官位置,应该不会像平民百姓那样缺钱花。但是,在当今有的官员把权力和位置异化为一种权利的资源后,陈肇基有条件利用体制所赋于的头衔和权威去兼得一些不违规也不违法的文化商品利益,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就是为什么书法官员越来越多的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艺术品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书协成立、换届,虽也有人暗中较劲角逐,争的是一个名望,与钱袋子关系不大。看这十几年来,位置多了,争的人更多了。何故?一是书协位置高低与艺术价值成正比。只要你拿过几枝毛笔,在报纸上涂鸦过,就有人“名家”、“大家”地吹你、捧你,时间长了,自己就不知天高地厚了,“名家”、“大家”的润笔费也就心安理得地照单全收了。二是不用辛劳回报极高而风险极小。工者要挥洒汗水,技者要磨炼能力,智者要吸取知识,这都要长期辛苦的脑、体力劳动付出,方能获得回报,修得正果。但书法官员不一样,不需要像一般的书人那样十年苦练池水尽墨。有几分书法功力最好,没有也一样有人追捧。而且,不用像某些行政官员那样,私分小钱柜背处分、窑塌死人被撤职、贪污受贿坐大牢。几枝笔,一刀纸,财源滚滚而来,有取巧者,连税都不用纳。有心机者,再来一些说论包装一下,还可能名留书法近史(青史就不可能了)。如此看来,书法官员的位置有如此的吸引力,也就不奇怪了。
探究起来,书法官员的出现应该源于官员书法。古今中外,都有位高权重的官员偶尔在某时某地题个字、签个名的先例。但这些活动,更多的不带功利性,而只是具备社会政治、文化像征意义的行为,人们看重的是题字者的威望和品格德行,而不是他写的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受授者也不会封个利市什么的。只有当书法作品完全被赋于商品属性后,官员书法才因其官位的影响力而凸现出其价值来,也才有官员书法的说法。这就诱使某些私欲膨胀的官员“书法”一下,捞点外块。胡长青就是个例子。不能一口否定官员书法都缺少艺术成份。毛泽东、周恩来、舒同等许多老一辈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书法就为人称道仰慕。但就当今社会来说,官员书法真正有几分艺术造谐的恐怕很少。一些官员书法洛阳纸贵,倚仗的还是其位置和权力。官员书法因其所处的行业位置局限,不可能以书法为业而置本职工作不顾,于是,就有醒目且具一些笔墨功夫的官员想方设法往书协位置挪动,摇身一变而为书法官员。这样,本职与爱好兼顾、权利与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书法官员现象的产生弊多于利。首先,事实上由于付出与回报不对等造成对大多数书人的不公平。许多书家毕半生甚至一生的许多时间精力去攻研书法,作品的价值却远不如半桶水的书法官员,这能让人心理平衡么?其次,书法官员的作品进入市场,由于其短缺的艺术价值被官位头衔的光环所掩盖,很容易造成艺术价值评价的错位与颠倒,甚至扭曲人们正常的审美标准,造成书法艺术市场的混乱与人们审美情趣的变态,进而损害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再次,作为一种消费品,书法官员缺乏艺术品位的作品被消费收藏,随着时过境迁,很可能成为一堆文化垃圾,浪费了社会资源,且可能为后人所哂笑。因此,书法官员还是少为好。让那些懂艺术、有名望、品行正、有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来掌管书坛,岂不更好?
陈肇基兼任书协主席的动因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破解。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现实的文化体制下,其成因主要不是个人因素而是体制因素。因此,要消除书法官员或官员书法现象,只有深化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2009.4.22)

森豪正室 发表于 2009-4-23 21:58:18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12-9-27 09:26:0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法官员与官员书法现象浅析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