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筑清幽 发表于 2009-7-11 20:55:27

痛闻季羡林先生仙逝感发

    近来天气一直不好,似晴非晴,浓云密布。沉闷,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今天尤甚之。
    而我如常日一样,不管是阴是晴,下午都是我“泡”书店的时间。不但是因为那里有我最敬仰的学者、作家,有优美动人的文字,而且还可以享受到空调带来的清凉,一解夏日的烦躁,舒舒服服地品味文字带来的趣味。今天正当我如醉如痴般像着了魔一样被书中情节深深吸引的时候,同学来了信息,告诉我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去世了。我一下子就惊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晴,而这种事情同学是断然不会用来说慌的,要知道季先生是我最敬仰的学者、作家之一。仅管之前也曾听说季先生住院的消息,但总认为先生很快就好起来,不碍事。而今天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我是怎么也不敢相信,不愿相信。先生就这样的走了?就这样永远的离开我们了?而此时我的手里正捧读先生的《谈师友》文集,这是先生对已故的老先生的深情悼念的文章集合。
    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岂止于米,相期以茶”。‘米’是八十八寿;‘茶’是一百零八寿。而今年先生已是九十八高寿,还有十年啊,真想先生再坚持一下。可……不过这样先生也已算是“世纪老人”了也很难得!说实话茶寿也并非我所希望的,我真心希望先生永远活下去。这样就可以有更多更新耐人寻味的精妙散文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想会不会有些自私呢?
    事实上我和季先生素未蒙面,也可以说我认识先生,而先生不知我。这也是我最大这憾事!对先生的全部了解只限于先生的著作、文章,而先生的著作百部、文章众多也并非我能力所及。我所读过的只是冰山之角如《贤行润身》、《谈师友》、《谈佛》、《谈师友》《谈读书与治学》、《谈写作》、《谈人生》、《谈翻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的心是一面镜子》等等。而也正是这一篇篇短而精的充满真情的文章给了我一个了解先生更多的机会。儿时、青年、中年、晚年,甚至特殊的十年,以及牛棚的点滴。“字如人面”,“见字如见面”,从这一点来说每天下午我都会得到先生的教导,只不过这是无声的课堂;也从这一点来说,我是幸运的,幸福的。
    对于先生主要研究的学术领域,印度古代语言、巴利文、吐火罗文的译释。我完完全全是个门外汉,专业不同,不敢胡言乱语。而先生之精美深情的散文则是我的最爱。先生的文章,真实、真情、文字朴素,用字巧妙,普普通通的字眼经先生的手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令人回味无穷的绝妙语句,不虚假,不空洞,不做作,处处感情真挚!“没有真情实感绝不下笔”先生一直是这么做的。这也正是吸引我、令我钦佩的地方。同时,我也从先生的文章里学到了许多,给我很大的启发,很多帮助。如先生说,写好一篇文章,不仅要有真实的感情,还要注意文章的塔建,合理的结构是好文章的关键;用字要精练,要巧妙,句子才能活,文章才通,才会有灵气;散文并不是简单地只要能“散”就行,要讲究通体等等诸如此类,作文的技巧,不在赘述。而这些先生竟能深入浅出,对于初时写作的人来说,有如浴春风之感。到少我有此感!此外,季先生博大之胸怀也是值得我们年青人来学习,一句“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之前有日本学者曾声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足见!
    脑不停地在想,笔不停地在写,一气呵成。显然没有了章法,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想起什么写下什么。而我只想把对先生的印象、敬仰之情毫不保留地记在纸上。要离开书店了,我又来到季先生的专著书架前,凝视着,凝视着,许久许久……
      拖着沉重的脚步移出了书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时天下起了雨。我想这是老天在伤心,在哭泣,在流泪,在痛惜一代学者就这样悄悄地远去了,不再回来了。


                                                         七月十一日书于方舟

[ 本帖最后由 小筑清幽 于 2009-7-11 20:57 编辑 ]

森豪正室 发表于 2009-7-11 21:06:30

刘朝辉 发表于 2009-7-11 22:07:10

沉痛哀悼!!!先生走好!!!!

张立宇 发表于 2009-7-11 22:45:04

黄景春 发表于 2009-7-11 23:38:5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痛闻季羡林先生仙逝感发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