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编辑 发表于 2009-8-5 16:23:34

『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学术研讨会部分专家发言摘要




『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学术研讨会
部分专家发言摘要




主办: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学术支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室
承办: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
时间:2009年6月21日
地点:京西宾馆
学术主持:申万胜


申万胜(中国书协副主席):
张海先生刚刚在杭州、上海、南京三地举办了『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本次展览深深感染了三地的同行及各界人士。这次张海先生书法展览影响深远,为全面阐释张海先生的艺术成果,今天特别邀请了全国部分著名的教授、学者、理论专家、新闻媒体以及各界朋友来参加『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学术研讨会。
在此,我代表中国书协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并向张海先生表示诚挚的祝贺!

杨志今(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办『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学术研讨会。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文联,向前来出席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以及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张海先生表示诚挚的祝贺!张海先生于四月三十日在杭州、五月二十日在上海、五月三十日在南京相继举办展览,受到杭沪宁三地书法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反响热烈,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今天这个学术研讨会也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张海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优秀的书法工作者。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张海先生从事书法组织工作和书法创作,几十年来,躬耕砚田,潜心钻研,为书法事业的发展和自身书法艺术的提高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担任中国书协主席以来,他坚持以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为指导,坚持书法艺术的正确方向,带领和团结广大书法家,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张海先生的书法是一个从不断探索到逐渐成熟稳定,从功力积累到风格确定的过程,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并结合时代审美需求,融入个人的才思激情,融会贯通,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其艺术风格堪称阳刚之美,雄健之美,苍浑之美。他篆隶草楷四体兼擅,尤以隶书和行草最为突出;其隶书以简、隶融合和鲜明的书写性在当代书坛自成一家,被评论界誉之为『草隶』,他的小草结体简炼,典雅隽秀;大草气势豪迈,老辣苍劲。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他在书法创作的同时,进行了诸多理论方面的探讨,就书法事业的长远发展、人才的培养及精品的推出等,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而深邃的艺术见解,在书法界引起广泛关注,对当今书法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海先生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书法展览,受到国内外书家的广泛赞誉和好评。这次张海先生以他自信、轻松、潇洒的心态走进江南,成功举办『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源于他广博的知识、高超的笔墨技法、正大的书作气象,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情怀。我们相信,张海先生的书法展及其学术研讨会,将对全国书法的创作起到积极的引领与推动作用,张海先生也将继续以他的自信与谦虚、豁达与勤谨不断向更高的标准迈进。

陈洪武(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
这次学术研讨会是张海主席在江浙沪三地书法展成功举办后的一次回顾与总结。值此,我受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同志的委托,谨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向百忙之中出席今天学术活动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朋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向张海主席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张海主席以其独特的创造精神,在当代书坛影响深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他扎根文化积淀厚重的中原大地,率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书家,在墨海中弄潮,在传统中开掘,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风格特色的河南现象和中原书风,引起了书法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许,使河南一跃成为全国的书法大省,也确立了他在艺术创作和组织领导上的独特风格及地位。五次书代会张海先生当选中国书协主席之后,团结并带领中国书协主席团,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繁荣和谐、创新有为』的当代书坛的发展思路,积极与中国书协分党组密切配合,实施了改革专业委员会、完善展览评审机制、加强学术研究和理事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繁荣书法创作、提升学术形象、建设和谐书坛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中宣部、中国文联和全国书法界的广泛认可。
张海主席的书法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他四体兼擅,尤以隶、草、楷最为突出。张海主席的隶书刚正、苍雄、劲健,有一种阳刚俊健之美。他的隶书实践以东汉分书为底本,将简、帛、残纸作为一种『语汇』活化在书法作品中,成就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色彩的『张海风格』,被评论界称之为『草隶』。张海主席的行草书既不同于帖派文人书法,也不同于传统碑派书风,属于一个独立的创造体系。其行草书行气鼓荡,奔放自由,老辣纵横,每每给人一种震撼与享受。其楷书以魏碑为灵魂,以行草为血脉,大胆地融入了己意,与古人今人拉开了距离,构筑了自家风貌。张海主席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还在于他的创新思维、创作模式、创变手法的丰富与多样,他的这种开阔的视野和探索精神给我们以启迪。
多年来,张海主席在创作之余,勤于思考,就当前及今后书法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想法和工作思路。他九十年代曾提出『代表作』理论,并主持举办了当代书家代表作展,在书界引起巨大反响和广泛关注。以后又陆续提出『精品意识』、『经典意识』,二○○八年在《光明日报》发表长篇论文《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一文,在书法界引起了热烈讨论。前不久,讨论的文章以《时代的呼唤》为题结集出版,对促进书法创作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海主席虽已年近七旬,仍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从火热的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适时提出引领书坛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他情系书坛,鞠躬尽瘁,老而弥坚,以一往情深的挚爱之情为书坛工作、为书坛服务,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关心书界,培养提携后学的无私襟怀令人敬重。他积极拿出自己的稿费,资助学术活动,推动书法创作,表现出了一位老书法家的精神风范!
这次学术研讨会,是对张海主席近几年来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研讨,也是一次难得的学术活动。请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艺术视角,对张海主席的书法艺术和当代书法发展状况,各抒己见,为书法艺术的深入发展提供学理上的思考与借鉴。

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十分感谢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为我举办的这个研讨会。大家能在百忙之中出席座谈会,我表示真诚的感谢和敬意!在方方面面的帮助支持下,『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在江浙沪三地的巡展圆满结束了。展览虽然结束了,而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在学术层面上的得失,还需要认真总结。在座的都是全国知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对创作和理论有精深的研究,也都认真看过了展览,希望大家对我的创作以及当代书坛现状,作一番深入的剖析,相信是很有意义的。
下面我先简要介绍自己在筹备这次展览中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
展览的缘起
当代书法已进入一个展览的时代。展览形式是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是全面认识作者创作水平的重要窗口之一。印刷品虽然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面貌,但作品原件和印刷品不能等同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展览对于一个书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二○○四年七月一日,我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展。迄今五年过去了,这五年对于一个书家来说应该是创作的最佳时期。无论从年龄、体力和艺术阅历都是不可多得的,一个艺术家一生中能有几个这样的『黄金五年』呢?我看二、三个就不错了。所以这个时期我总有一种创作和展示交流的欲望,有一种无形的责任感,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于是陆陆续续创作了一些作品。
展览之所以选择在南方,大体上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二○○四年在北京举办过展览。二是八十年代初期,河南书法刚刚起步,我们把北京和江浙沪诸省市视为榜样,我们曾多次到南方寻师会友,近三十年过去之后再会师友,是一件很向往的事情。三是历史上南北书风有一些差异,南北书家审美追求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把这种差异看成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影响到不同艺术风格间的正常交流。我认为即使风格不同,在碰撞中相互切磋,互相借鉴,这并非意味着消解书家不同的风格和追求。四是即使在信息时代,南方朋友对于北方一些书家的了解也相对较少(包括对我本人),尤其见到原作更少。加上市场上造假泛滥,也给书家带来许多无奈。这些不真实的印象无疑对书家的形象是一个严重损害,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江浙沪三地巡展。
二、展览构思的过程
书法展相对于绘画、摄影来说是比较难办的。书法样式少,且色彩单调,所用材质也有局限。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手段来达到最佳效果,引起观众的兴趣,调动观众的激情,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根据自己的情况,我是这样考虑的:
1、以四种书体为基点,把展览分四个部分,尽可能给观众留下丰富多彩的印象。不至于视觉疲劳。
2、展示四种书体,是建立在对自己充分自信的基础上,因为自己多年来在几种书体上都下过一些工夫。当然有主次轻重之分。我从1965年开始参与或主持举办各种重大时事图片展览,在长达十多年时间内,工作促使自己对各种书体广泛涉猎,深入钻研。比如标题要写魏碑,既写传统的魏碑,又要写新魏体。再如篆书,开始是给中小学生讲课的需要,久而久之便有了兴趣。
3、最后一部分『我的心声』,是考虑通过四种书体和文字,表达一种情感,希望构成一种新的『展览表现形式』,目的是加强与观众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是对前边的呼应。
三、创作体会
准备展览作品的过程,是自己学习、思考的过程。我曾提倡书家要有精品意识,自己尽量身体力行,积极实践。
1、对每件作品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确实无法再提高了才肯罢手。有一件作品,本来已选入隶书佳作解析,且已经制好版了,但自己认为还有提高的余地,于是马上停止印刷,最终创作出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
2、打造一件精品,并非简单重复,而是深入挖掘其内涵,使笔墨技巧发挥到极致,力求不留遗憾或少留遗憾。有些作品甚至是逐字逐句,反复推敲,直至满意为止。通过创作,我对古人所说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有更深的体会。
3、书法创作的过程和诗的创作有所不同,要一气呵成,不能或很少能停停写写。因此,在创作过程中,由于书家专注于技巧的发挥,因而在内容上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正像成熟的播音员,即使有文字提示有时也会出错一样。有一两件作品,自己很满意,但有错漏之处,在短时间内又难以重写,我没按照通常的补救办法,而是用印章补救。既纠正了疏漏和错误之处,又保持了作品的完整性,这也算是一个小创造吧!
4、我在《学书三问》中提出三个问题:一问自己耐得住寂寞吗?二问自己精品意识强吗?三问超越自己了吗?这三个问题像一种无形的压力,时时笼罩着自己。我的体会是一个书家要时时给自己加压,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5、如果说展览取得了一些成功的话,应当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巡展规模大、时间长,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凝结着许多朋友的心血。中宣部、中国文联的领导关注和支持,江浙沪文联书协和中国书协各个部门的努力和多家媒体的支持,是这次展览成功的重要保证。借此机会我向关心、支持这次展览的所有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岳川(北京大学教授、书法所副所长):
对张海创作和展出的文化现象,我想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个人心性境界提升的十年一境
人生大抵是按十年一境——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都说明人生十年一境。很多人写书法一辈子不断重复自己,没有经历十年一境,没有像蛇蜕皮一样不断新生和伸展。而张海先生却在不断超越自我中获得十年一境。这触及了张海创作难度中对三个『书法悖论』的解决:
第一个悖论是写隶书之『碑』却重视『帖』。他在庙堂气甚浓的汉隶《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颂》等碑的高古风格中,掺入了汉简笔意,并且在笔法上以草书来写,其风格夸张变形,用笔连绵缠绕,本来写碑是要写得厚重、宽博、大气,甚至是凛凛然,他却写得飘逸、超脱,并把草书和楷意融入隶书中去了,强化了草体意味,转折处楷书笔法的掺入,用墨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被书法界称之为『草隶』。写碑而重帖,这就是悖论!
第二个悖论是他在历届书协主席的书法创作中不同于前人的用笔用墨变化。舒同先生写字饱蘸浓墨,而黑胜于白;启功先生写字也是字字饱满,很少有飞白;沈鹏先生书法用笔轻灵舒张,尽管出现的飞白和渴笔多一些,但是仍以黑色墨迹为主。
前三位书协主席是以实笔和浓墨为主,那么张海是以虚笔和飞白为主。从书法笔意墨色变化中,寻求时代审美精神的变化,可以说,抓住了线条笔意和墨色新变就抓住了当代书法『生生之为易』的本体。
第三个悖论是中西艺术身份和价值立场的位移。最近二三十年中国书法家,年轻一代大部分是以日本、韩国、西方的书法美术作为自己书法创作的亮点或者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地方,导致各师其主,流派众多。张海先生不穿别人的鞋,坚持以我为主。虽然是『以我为主』,但也观看他人,他不是背过身去不看。他不是离开本根的致命一跃,而是探索摸索前进『半步』,我称之为『半步主义』!

书法公共性语境中的主流精神
中国当代书法的公共性要突出主流精神,张海先生的书法具有面对国际书法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特质,其主流书法风格使其在创造性的书法品格中,将继承优秀传统和把握艺术规律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出,张海书法兼具个性鲜明与雅俗共赏,正大气象和阳刚之美,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社会的双重关注。

当代书法理论思想探索的前沿性
张海先生除了书法创作和组织工作以外,他在当代复杂的书法理论思想的前沿推动性上,也有自己的考虑。我注意到近十年来,张海先生在每一关键时期都能提出影响整个书坛的观点。无论他在河南任书协主席还是在中国书协任主席时,都把中国书法的国际化建设推进、书法的『大国形象』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张海先生不认为七十岁就老了,这个时候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期。同样,在理论上,张海先生做到了差不多是五年到八年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这对于一个老人而言,难能可贵。
最后,想给张海先生提一点意见。有些大作品远看时感觉墨气缺少扑面而来的气势,在笔墨过分枯渴时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在自己作品中实现多元化——可以写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的,也可以写一笔枯到底的作品,让自己的作品多元化,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胡抗美(中国书协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我看了张海先生的展览,也听了刚才张海先生本人的体会,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值得思考。
首先,他说自己是人老书未老,我觉得他是书老人未老,他有一种不老的激情,有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近三十年的书法活动中有一种现象,一些书家一旦成名之后基本上都有功成名就的那种懈怠。然而艺术的追求是发展变化的,不进则退,因此有些很显赫的书家慢慢悄无声响了。但是,张海先生的这次巡展说明他仍然在追求、在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张海先生的创作状态十分安静,常常是一个人在独处中完成构思与创作,既便创作丈二巨幅作品,也是一个人完成,可见他创作的态度十分严谨,要求也非常高。
第二,在社会上认为张海先生以隶书为最,我看了展览之后,我不太同意这种看法,我看他的草书和篆书写得很好,我在展厅认真读过他的篆书,从造型到用笔都非常好。
第三,刚才介绍资料中说,张海先生四体兼擅,可我在展厅看到了篆隶楷行草五体的表现,我认为,还是行是行、草是草为宜,因为张海先生的行与草都很有特点。
我觉得我们研究张海先生的书法要从整体上把握,要把这次『书法南下』与当年的墨海弄潮『北上』结合起来,要把他个人的书法成就,与他对中国书法事业的贡献结合起来,要把他的书学思想和『创造力的实现』结合起来,不能仅仅从书法形式,更不能仅仅从书法的技巧、技法这个层面来看问题。如果对于刚刚出道或者是刚刚成名人的展览,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去研究,我觉得对于张海先生来讲,应该从更深层次把握,从总体的角度把握。
张海先生的这次书法展览主题是『创造力的实现』,我认为这个主题充满着想象力,首先是展览的作品,这一批作品的创作本身充满着想象力,无论是前面的评论和张海先生的个人体会都说明这个问题。其次是作品与展览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力、想象空间,所以,他这种创造力包括了新思想、新观念、新追求,创造新的风貌,新的风格,暗示一种新的事物。


孙晓云(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
张海主席选择江、浙、沪三地办展,是看重这里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也是对于三地书法事业的极大支持。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这次张主席的展览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张海主席是在任期间第一个办个展的中国书协主席,也是我们江苏省美术馆第一次接待的中国书协主席的个人书法展览,这个意义也是非同一般,在任主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切切实实地推动全国书法发展,关心中国书法的命运。
第二,从我们江苏省美术馆来讲,是近年来参观人数最多的一次,可谓人山人海,展览开幕式之后每天还是不断有很多人来,到展览结束还有人来问,这是近年来没有的。
第三,张海先生此次展览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篆书和草书,尤其是篆书非常精彩,用破锋和行草的笔意,自然潇洒,随意任性,体现了一个『写』字,充满一种活力,充分展现了性情,对于整个书法界尤其是篆书界有相当大的启迪作用。

刘一闻(中国书协理事、上海书协副主席):
我们从事创作实践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是难度,创作一定是有难度的。现在有些人在很多场合把从事艺术活动说成是『玩儿』,要造就一个书法大家,或者说造就书法名家,玩一定是玩不起来的,玩只能是玩成一个小家碧玉。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话,一定要有非常认真和严谨的态度。张老师展览最后的一段文字《我的心声》说:『艺术的精品力作是继承与创新的结果,艺术创作是呕心沥血的艰苦劳动,我不相信精品力作产生于不经意间。』我看了很受感动,搞艺术创作是有难度的,这个难度包括跟书法相关的用笔、结体,以及整个章法的运用,这些具体的技法都要用心。要实践这些技法,完成这些技法,而且要使这些技法在自己心里建立一个高度的确非常难。所以说创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第二个方面是高度,你的作品除了看到你的难度,反映在技法的一招一式中,还有作品的高度,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我们追求的这种诗境,才是我们人人都想,未必人人都能达到的高度。张海老师正是以一贯严谨和扎实的精神,脚踏实地实践自己这一神圣事业。没有这样的态度,就难做成一件事。书法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我们要搞好这个事业,没有认真踏实的精神,那是断然不可能的。


赵学敏(中国书协理事):
张海先生的书法展览是我这几年看过的个人书法展览当中,最成功的一次展览。
第一,张海先生的书法展把人的心和神都牵动在他的书法上了。我一进展厅,眼球就被吸引住了,心灵感动,甚至震撼。好的作品往往能够给人一种像魔力一样的感应和神悟。这次展览集中了那么多力作和精品,自然会使人心神震动。
第二,展览的书法作品整体性鲜明,给人的印象是『正大气象』。作品从头到尾无论是内容、书体和形式都非常连贯,真、草、隶、篆都充分体现出来了,而且大字与小字都很有特色。
第三,充满了时代气息。我认为这是这次张海书展成功的关键。笔墨当随时代,要做人民和时代的笔手。张海作品内容和形式都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群众,所以感染力就很强。

徐利明(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
张海主席在书法热潮兴起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从当代书法的参与者进而成为中国书协的领导者和书坛领袖,他从学书青年成长为著名书家,代表书家,作为一个典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书法热』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在当代书法史里面,张海先生建树了两大历史功绩:一是将河南建设成为书法强省。二是作为全国书法评审的主要领导者,作为书协主席能亲临评审现场,深入细致地对待书协举办的各项展事活动,包括学术活动,亲临现场解决评审中出现的重大而具体的难题,提出并实施两权分离诸项重大改革措施,这些做法应该说是从张海主席开始的,这也反映了他为人为事严谨勤勉的作风与态度。
再谈第二个感想。张主席的书法,个性强烈,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博大的气象,有那么一种雄浑的时代精神。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种书法气象。他善于作大幅的作品,形式感很强,在墨法上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他大胆的尝试,并且在这大胆尝试的书风里面又内涵着一贯的严谨性,这与我前面提到的他为人处事严谨、诚恳是有内在的联系。这里也体现了『书如其人』的传统美学观。
我认为他的书法基于传统,同时我又看到其中有日本当代书法的影响成分。他的书法的笔墨、字形,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书法在这三十年演变发展中和日本书法的频繁交流所造成的一种现象。我们对于书法创作上的风格的创造,对于自己书法发展取向的思考,不仅要有古还要有今,不仅要有中还要有外,国外书法中一些好的有益的成分我们也应该吸收。
此外,对张主席的书法,我再谈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我觉得他用的毛笔的强健程度是超常的,它的优点在于弹性很强,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按下去,铺开来,笔画的毫丝会非常分明,缺少中间层次,甚至形成双勾。缺点是缺少细节,不够含蓄,变化不够丰富。当然,有局限性才会形成风格,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分析。

吴震启(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办公室主任):
我对于张海主席将近三十年的关注,得出『三成三美』的答案:成人之美,成业之美,成艺之美。
看了展览和集子,如果多一部分原汁原味的手稿,更有文人气息和价值。很欣赏后记中对生命和艺术的深度认知。
即席口占一首:
从艺经年探路艰,古稀问道意何闲?
竿头百尺思心境,又做学童再入山。

胡传海(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杂志执行主编):
张主席的书法作品整体给我的震撼很大,就像文学上的宏大叙事,那种大手笔的存在,给人一种很完整的场景感。能够有恢弘的叙事和宏大的场面,造成一种巨大的情感和观赏视觉上的冲击,这是张海主席这次展览给我的一个深刻印象。

衡正安(江苏省书协驻会干部、理论家):
张海先生十多年前所提出的代表作问题,至今都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不仅对书法创作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而且对书法评判体系的建立、书法批评的健康开展,以及后人对当代书法艺术水平的评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陈振濂(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海主席这五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执政,之前在河南书协执政,站在历史的大视野上,我更倾向于把他放在历史人物的位置上,而不是书法写得第一名的位置上,当然他是书法写得好的人,但是,这个时代书法写得好,从启功、沙孟海、沈鹏先生,写得好的有的是,没有办法确定谁一定是第一,但是,在这五年的任职中,或推延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中间,对于中国书法的贡献,张海的意义就凸现出来了。
墨海弄潮展,国际书法展,国际临书大展,包括后来代表作的讨论,包括呼唤经典大家的讨论,这些课题都不是局限在某一笔,某一划的概念上,一出手就是胸怀天下。
当然,作为一个时代的书法界的领军人物,如果自己写得不好,就没有号召力;如果自己有相当的实力,做一些超越自身的影响力的工作,就会做出更大的业绩,这可能是这三次展览张海主席给我们的启示,与其把他当成写得最好、个人风格最鲜明的书法家,还不如作为一个时代的领军人物,可能更能概括这三十年来张海主席所做的工作。
第二是影响,没有一种书体是可以覆盖全书法的,但是,一种思想和理念可以覆盖,这样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的进步和思想的拓展,它可以影响整个书法界人人都在关心的问题。比如说,比较直接的就是经典和代表作问题。能在任职期间提出不断引人思考的一些问题,还很有挑战性,很多问题我们没有注意到,这样的思想活力,如果出现在三、四十岁这一代年轻人身上还可以理解,但是出现在六、七十岁年龄人的身上非常惊讶。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品是小影响,思想张力拓展影响是覆盖一个领域的大影响,这方面,我定位的张海主席是思想艺术家。
说到张海主席的三个提问,最后一个提问是问一问有没有超越自己。这一点对于书法家来说,可以说是非常具有震撼的,书法家的创作,其实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旦形成一种个性风格,不断的复制、重复,非常懒惰的沿袭自己,还说这是我的个人风格,这个时候一个书协的主席用展览来证明,我能不能超越自己,是难能可贵的。

戴小京(中国书协理事、上海市书协副主席):
我们从张海先生的身上看到了他通过艺术实践不断深化他的艺术思想的发展进程,因为张海先生长期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致力于创作和组织工作的人,但是,由于他的勤于思考,敏于观察,将组织领导书协工作中产生的体会和想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对于中国当代书坛发展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文章。
从这次集中推出的四篇文章来讲,也是不断递进,互相联系,环环相扣的一个理论体系。这其中关于代表作的思考,还有时代呼唤经典大家的提出,是一个文化建设者时代责任感的体现,我觉得是对于自我的勉励,也是对同道的勉励,这些文章都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刘宗超(河北大学教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张海书法展给我的印象是正大而独特。正大者,是说张海书法的慷慨大气,雄强率真,端端正正,不拘小节。展览的作品基本为白纸黑字,极少使用色纸,未有拼贴做旧之法,也未用当前国展中五花八门的新奇形式。书写内容皆为刚健有为的诗词内容,或自撰对联,绝无小气、低靡之音。独特者,是说张海书法的创造性。我认为其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独特体式和独特笔法。独特体式表现在张海书法所形成的独特面貌。张海先生诸体皆工,均形成了自家独特的风格。但诸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其八十年代形成的『草隶』『草篆』和近年完善形成的独具一格的『破锋行草书』。以前看到的多是他作品的印刷品,在展览中首次看到那么多精彩原作,只有看原作的时候,才能看到具体的运笔运墨之妙,很震撼,很独特。

张海草书气象浑朴莽苍,老笔纷披,酣畅淋漓,墨气四溢;细看则丝丝入扣,牵丝掷地有声,锋散而神聚。他巧妙运用了毛笔在行笔中出现的随机状态,笔锋化一为多,虚散空灵,有不可重复之妙。其『破锋』笔法之妙,有形又无形,全以气运。笔法的纷披挥洒之处,颇有复杂情趣和令人捉摸不定的意向,面对原作使人浮想联翩。这一行草书的独特意象属于张海书法的独创。
从『草隶』到『破锋行草书』,标志着张海书法独特笔法已经形成。张海笔法来自传统又形成了鲜明的自我风格,是对书法传统的突破和补充。

蔡祥麟(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外联部主任):
张海先生是多年来从书法组织岗位一路走来的,不仅对于河南和全国书法界的工作,甚至是文联工作我认为都做得很好,有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在此提供一些小资料,前几天登记自己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西,上世纪评审委员会张海先生是副主任,我是秘书长,我年龄最小,那段历史我认为很重要,整整十年。我体会很深,当时根据全国书坛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构想,张海先生作出很大的努力,他有很深的思考,在一个时期书法界总是没有,写得好或者不好,没有任何的评定标准,书家既缺乏社会认可和待遇又缺少努力方向,张海先生设想书法要评创作员之类的分级设想,这个原稿就是张海先生亲自起草的。还有,今天我们知道兰亭奖,九十年代中期创作委员会已经提出一个设想,叫『兰亭书圣奖』。如何评,张海先生也有一个手稿在我那里。在此机会说一下,那十年创作评审委员会对于中国书法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贡献,张海先生作出的贡献更是比较突出。
张海先生他的身体力行,通过这次展览,清晰地向社会传递一个信息:书协工作人员不仅仅是书法工作者,其中也不乏书法艺术家,张海先生为全国各地书协驻会人员做出了榜样。
赵雁君(中国书协理事、浙江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张主席的展览可以讲是盛况空前。我在浙江省博物馆工作十年,主要的展览工作就是我做,而且可以讲,浙江这十年的艺术大师的展览都是浙江省博物馆重点推出的,对于这次展览规格之高,受众之广,前所未有,后来我反思这个现象的时候,这不仅是艺术表现力,还有张主席很大的人格魅力。
我们都认为搞个人展览很难,实际上展览本身就是作品,怎么样把这件大作品做好,使观众、专家都能接受,作为书法展更难,三个不同的展厅,要达到统一的视觉效果,非常之难,江苏美术馆我没有去,我们看了其他的展厅,办出了一样好的效果。把展览的结构放在一起来展示,这恰恰是作为现代博物馆传播美学所需要的,张海主席做到了。

倪文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海先生的展览反映了他自己的心声,我感觉他一直在思考,艺术的精品力作是思考和创新的结果。张海先生说:『我仍将努力探索,直到生命蜡烛燃尽的最后一刻。』书法家办个人展览,是要努力去探索,超越自我,思考未来,不断给自己出难题。张海先生的南方巡展,更在于他高瞻远瞩,在南北艺术交流方面浓重写了一笔。把北方人的豪迈、雄强、果敢,毫无保留的展示在南方观众面前,其横扫千军的气势,让人遐想,令人陶醉。南北交流非常需要,我们一定要看原作,看原作效果是不一样的。一件作品代表不了一个书法家的创作风格和特点,我们要看他一生的作品,看他主要的笔墨语言和创造。

从秦汉到清代,隶书的造型和笔墨都在变化,只有长期探索,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张海先生隶书的高明之处,就在碑简之间,追求率真的笔性,方圆兼施,枯湿互生。今天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绝不能脱离传统。这是张海书法展览带给我们启示。

于曙光(中国书协理事、中直书协秘书长):
张海先生应该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艺术兑现了创造力的实现,独占了制高点。能将篆隶楷行草结合起来的人很少,张海先生达到了,可以说他开辟了一种新的技法体系。
张海先生在我的心声中写到,珍惜自己的作品,不是敝帚自珍,觉得生命的可贵,每一幅作品都是有限生命的一部分,自己珍惜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珍惜。因为他的宽和品格,我谈一谈对他书法艺术仅供参考的建议。
隶书一些字的点划草书意味浓了些。篆书,应增加金石味,草书,这是张海先生创造力实现最突出的书体,我很赞赏张海先生的草书,其中精品《望海潮》,是另是一种风采,使人称绝,也有让人猜字的地方。
相信张海先生海纳百川,用豁达的精神和学者风度思考。

王荣生(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副主席):
张海先生多年前针对书法创作方面提出的关于『一厘米』的创新思想,对于指导当代书法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这一理念明确地告诉人们,书法艺术的创新一定要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既要勇于创新,又要重视传统。他的这一学术思想对于纠正不良书风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导向作用。
张海先生这次展出的作品,每一件都体现了其深厚的书法底蕴,以及绝妙的艺术技能。张海先生作为一个书法大家的成功之处、过人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五体兼擅,积累深厚。他的各种书体,都达到了很高水平。二、控笔能力超人。硬毫长锋,古人很少使用,张海把这种工具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得心应手,而且造就了『枯笔』的独创性。三、兼融碑帖,骨法洞达。张海先生融合碑的雄强和帖的秀逸,从而文质彬彬,一派正大气象。无论是其隶书,还是其行草书、篆书,都是以阳刚壮美为主调,但不失潇洒、灵秀,刚健中含婀娜,沉厚中寓飞动,体现了儒家中和美的美学思想。从而,使当代书法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潘善助(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我以为张海先生技法高度的突出表现就是他的枯笔。在四十余幅作品中,除了少数作品的墨色比较润泽以外,大多数作品出现了较大篇幅的枯笔,并且在楷书、行草、篆书、隶书四种书体中普遍存在,因此,枯笔就成为张海书法语言的重要元素。
综观张海先生的枯笔,我以为大致上可分为四种。一是聚锋枯笔。就是在墨汁将干的情况下写出,这种枯笔往往表现为铺开的笔毛比较密集、比较均匀地作用于纸面,使写出的枯笔丝丝入纸。有时是先合拢后开叉。短点的表达往往是开叉的毛笔一开到底。在多支开叉的枯笔中,有一种开叉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多支散开的笔锋表达着一个完整的笔划,让人产生远观笔划形状清晰,近察笔划形状模糊的欣赏美感。三是湿墨枯笔。在墨汁很多、很湿的情况下,出现一笔枯,一笔湿,一部分枯,一部分湿,枯枯湿湿,枯湿交融的笔墨效果。我以为这种枯笔比上述的两种枯笔难度更高。四是一笔书枯笔。在这次展览中,有一幅纵长246cm,宽59cm的草书条幅,整幅作品正文包括落款的文字为五十九个。这幅作品,张海先生只是蘸了一次墨,从第一个字直到最后一个字,一挥而就。连续大枯的字至少出现了四十多字,而且笔道交代清晰,墨色过渡自然。这不得不惊叹张海先生高超的运笔控毫能力。

蒋力余(湘潭中学高级教师、理论家):
当代书坛领军人物张海先生数十载辛勤笔耕,上下求索,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以卓越的成就名扬上京,誉饮海外。张海的成功对繁荣我国艺术事业多有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根植艺术传统,传承民族文化,高扬时代精神,表现自我个性。

董耀鹏(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能够作为《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支持单位,我们既倍觉高兴又深感荣幸!这次学术研讨会,从更广的领域、更多的视角、更深的层次上,对张海先生的书法创作特点和书法理论观点或者说『张海现象』进行探索、研究和交流,必将在全国书坛乃至整个文艺界产生积极影响,有力地推动书法艺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为当代具有重要影响的书坛大家,张海先生怀着对书法艺术的挚爱,几十年来,潜心研究,辛勤耕耘,诸体皆工,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开创和培育了『中原书风』。梁启超讲:『美术一种要素,是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张海先生视书法艺术为自己的生命,他的书法作品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表现出深刻的审美意味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艺术自信。
作为书法理论的领军人物,张海先生饱含着对书法理论的眷顾,几十年来,孜孜以求,不懈怠、不动摇,对涉及书法艺术事业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高度关注并深入思考,积极倡导书法艺术创新,推动书法艺术理论不断发展。尤其是《关于代表作的思考》、《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等重要著述,引起书法界乃至整个文艺界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关注,对于推动书法界进一步增强理论意识、精品意识和大家意识,其意义和价值不可低估。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意义和价值必将会更加凸显出来。
作为书法组织的领导者,张海先生本着对工作职业的负责态度和对书法事业的敬业精神,几十年来,不为功名所累,不为利益所惑,以特有的热情、心血、责任和使命,注重学术思考,开展书法教育,加强书法交流,培养书法新人,推动书法艺术走向大众、走向世界,促进书法界形成前贤奖掖后进、新人尊重前辈、同仁相互切磋、团结和谐、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张海先生是书法组织的杰出代表,德艺双馨,受人敬仰。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瑰宝,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艺术,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当今伟大的时代,为书法艺术的创新、繁荣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最后,衷心祝愿张海先生书法艺术生命常青,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张海:
听了诸位的发言,感触也很多,我在这儿简单说几句,首先,再次真诚感谢老朋友、新朋友,以及各位书法家、理论家、媒体、领导,大家非常坦诚、直率,还有一些保留,对于我自己的书法和这次展览以及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对几年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想,可能优点多说了一些,缺点少说了一些,但我把大家提出的优点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也是大家对于我的期望,并不是说现在已经真正达到诸位的评价,而且我觉得,远远还不够。
第二点,大家很婉转的提出一些不足的地方,这些我肯定回去后认真进行反思,力争不辜负诸位对我的期望。
第三,到这样的年龄对一些事情能够看得清楚,我自己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还是有限,人类的创造力才是无限的,这样每一个人有限的创造力连接为无限的创造力使社会不断前进。但是,我觉得利用今后有限的几年,争取努力为社会,为书协,为大家多做一些工作,回报社会。
此时此刻,有许多感触,用一句歌词作题目用白话诗的形式写下了答谢词,献给朋友们:
《站在这舞台》
站在这舞台
我的心无限感慨
当年黑发满头
如今已被银雪覆盖
青春早已逝去
古稀仅差一拍
经历了多少风雨
有过多少挫败
有过多少彷徨
有过多少无奈
『定海神针』依旧
儿时志趣未改


站在这舞台
我心里十分明白
能有今天
蕴含着多少师友的关爱
他们无私的教诲
他们宽容博大的胸怀
他们真诚的鼓励
他们深深的期待
使我这个草根爱好者
敢于在坎坷路上大步跨迈
使我这个涉世未深的青年
不怕荆棘阴霾


站在这舞台
感到无比欣慰、无比畅快
多少朋友与我并肩奋斗
多少朋友与我切磋采摘
如今
有的成就辉煌
有的仍在徘徊
他们无怨,因为有付出的快乐
他们无悔,同样有收获的欢快
共同的努力
增添了中国书法事业的辉煌
激励了多少书家走向未来
此时此刻
说什么都显得多余
唯有道声谢谢
是我发自肺腑的表白


站在这舞台
我的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明天仍是平淡的现实
明天仍然面对油盐米柴
但诸位充满激情的发言
永远是我前进的动力
什么都无法替代
不论赞扬的话语多么令人汗颜
不论批评的话语多么言简意赅
我将字斟句酌
用心去实践取裁
没有满足的刹那
只有渴望的成功或探索的失败
没有令人生厌的高调
只有耕耘速度的加快
没有被误解的郁闷
只有永远攀登向上的情怀
没有游弋不定的眼神
只有书坛——伴我终生的平台
我与同道相傍相扶
努力去创造新的品牌
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
向祖国展示中国书家群体的风采

申万胜:一首诗的答谢词语言很优美。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海主席把现在的成功归功于多年的奋斗,归功于大家的支持,归功于当代书坛繁荣和发展,而且,不满足于今天成功,不满足于今天的赞美,更把眼光看到明天,明天还将继续奋斗,因为张主席还将带领我们各位在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上再创佳绩,听到张主席的答谢词我们很受教育。
可以说今天的研讨会开得非常圆满成功。大家的发言,视野开阔,语言中肯,非常有见地,很多观点对书法的繁荣和发展都非常有意义。
根据大家谈的情况,结合我对于张海主席的认识和了解,我就几个方面做一点归纳。
首先,是他的书法创造力的实现。他的楷书,有行草意趣,其篆书点画优雅自如,以浑厚取势,可以说品味不在隶书之下,不少同道对于他的篆书也给了很高的评价。
大家最为熟悉的是他的隶书和行草书,隶书的神情,凸显了一种正大光明的气象。张海先生的隶书,个性鲜明,颇具现代的审美意识。看他的作品,墨分五色,有如一种交响曲,极具奇妙,统一又不失特色,充分显示了张海先生的高超技艺。总之,他的创造力实现,体现在本体的继承和创新上。
第二方面,体现在组织工作创造力的实现上。因为他的身份既是书法艺术家,又是书法组织领导工作者,张海主席在书法组织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大家在这方面谈得非常多,他主持河南书坛工作二十多年,举办了很多的活动,墨海弄潮、在京举办的河南书法周,书法助学金,个人多次出资,在全国重要展赛中取得优异成就,河南的获奖数均居于第一、第二的位置。担任中国书协主席之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是我们亲身参与经历的,设置专业委员会,在重要展览会中,组织评审两权分离,实行理论研究课题的申报,建立书法发展基金会,强调关注西部、关注老年,关注弱势群体,以及为书法服务大局,书法走向世界等等,这些改革措施逐步实施,近几年书协的工作多次得到了文联主席的赞扬和肯定。张海主席多年坚持资助贫困大学生多名,在去年『5·12』大地震中捐赠百余万元,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第三,体现在思想创造力的实现上,他有独到的艺术见解和思路,在书法领域站得高看得远,引领艺术的发展方向,九十年代他曾提出代表作的理论,组织举办了《当代书家代表作展》,引起巨大的反响和广泛的关注。二○○八年在光明日报发表长篇论文,书法界引起热烈讨论,对于促进当代书坛的创作,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老骥伏枥,再铸辉煌。张海主席是勤奋的,年近七旬,还在默默思索,耕耘着,得失任人评说。
今天的研讨会开得非常成功,大家对于张海主席的展览意义和几种书体的探讨,他敏捷的理论思想,坦荡的君子作风,在书法界为我们作出了表率。通过今天的学术讨论,让我们更了解张海,解读『张海』现象。希望这次研讨会给我们一些启迪,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引领和推动当代书坛的繁荣发展。
最后,再次祝贺张海主席书法创造力的实现再创辉煌。


值班编辑 发表于 2009-8-5 16:25:05

『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学术研讨会

部分专家发言摘要

主办: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

学术支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室

承办: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

时间:2009年6月21日

地点:京西宾馆

学术主持:申万胜

值班编辑 发表于 2009-8-5 16:25:47

申万胜(中国书协副主席):

张海先生刚刚在杭州、上海、南京三地举办了『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本次展览深深感染了三地的同行及各界人士。这次张海先生书法展览影响深远,为全面阐释张海先生的艺术成果,今天特别邀请了全国部分著名的教授、学者、理论专家、新闻媒体以及各界朋友来参加『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学术研讨会。

在此,我代表中国书协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并向张海先生表示诚挚的祝贺!

值班编辑 发表于 2009-8-5 16:26:15

杨志今(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办『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学术研讨会。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文联,向前来出席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以及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张海先生表示诚挚的祝贺!张海先生于四月三十日在杭州、五月二十日在上海、五月三十日在南京相继举办展览,受到杭沪宁三地书法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反响热烈,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今天这个学术研讨会也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张海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优秀的书法工作者。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张海先生从事书法组织工作和书法创作,几十年来,躬耕砚田,潜心钻研,为书法事业的发展和自身书法艺术的提高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担任中国书协主席以来,他坚持以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为指导,坚持书法艺术的正确方向,带领和团结广大书法家,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张海先生的书法是一个从不断探索到逐渐成熟稳定,从功力积累到风格确定的过程,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并结合时代审美需求,融入个人的才思激情,融会贯通,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其艺术风格堪称阳刚之美,雄健之美,苍浑之美。他篆隶草楷四体兼擅,尤以隶书和行草最为突出;其隶书以简、隶融合和鲜明的书写性在当代书坛自成一家,被评论界誉之为『草隶』,他的小草结体简炼,典雅隽秀;大草气势豪迈,老辣苍劲。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他在书法创作的同时,进行了诸多理论方面的探讨,就书法事业的长远发展、人才的培养及精品的推出等,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而深邃的艺术见解,在书法界引起广泛关注,对当今书法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海先生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书法展览,受到国内外书家的广泛赞誉和好评。这次张海先生以他自信、轻松、潇洒的心态走进江南,成功举办『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源于他广博的知识、高超的笔墨技法、正大的书作气象,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情怀。我们相信,张海先生的书法展及其学术研讨会,将对全国书法的创作起到积极的引领与推动作用,张海先生也将继续以他的自信与谦虚、豁达与勤谨不断向更高的标准迈进。

值班编辑 发表于 2009-8-5 16:27:02

陈洪武(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

这次学术研讨会是张海主席在江浙沪三地书法展成功举办后的一次回顾与总结。值此,我受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同志的委托,谨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向百忙之中出席今天学术活动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朋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向张海主席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张海主席以其独特的创造精神,在当代书坛影响深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他扎根文化积淀厚重的中原大地,率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书家,在墨海中弄潮,在传统中开掘,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风格特色的河南现象和中原书风,引起了书法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许,使河南一跃成为全国的书法大省,也确立了他在艺术创作和组织领导上的独特风格及地位。五次书代会张海先生当选中国书协主席之后,团结并带领中国书协主席团,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繁荣和谐、创新有为』的当代书坛的发展思路,积极与中国书协分党组密切配合,实施了改革专业委员会、完善展览评审机制、加强学术研究和理事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繁荣书法创作、提升学术形象、建设和谐书坛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中宣部、中国文联和全国书法界的广泛认可。

张海主席的书法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他四体兼擅,尤以隶、草、楷最为突出。张海主席的隶书刚正、苍雄、劲健,有一种阳刚俊健之美。他的隶书实践以东汉分书为底本,将简、帛、残纸作为一种『语汇』活化在书法作品中,成就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色彩的『张海风格』,被评论界称之为『草隶』。张海主席的行草书既不同于帖派文人书法,也不同于传统碑派书风,属于一个独立的创造体系。其行草书行气鼓荡,奔放自由,老辣纵横,每每给人一种震撼与享受。其楷书以魏碑为灵魂,以行草为血脉,大胆地融入了己意,与古人今人拉开了距离,构筑了自家风貌。张海主席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还在于他的创新思维、创作模式、创变手法的丰富与多样,他的这种开阔的视野和探索精神给我们以启迪。

多年来,张海主席在创作之余,勤于思考,就当前及今后书法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想法和工作思路。他九十年代曾提出『代表作』理论,并主持举办了当代书家代表作展,在书界引起巨大反响和广泛关注。以后又陆续提出『精品意识』、『经典意识』,二○○八年在《光明日报》发表长篇论文《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一文,在书法界引起了热烈讨论。前不久,讨论的文章以《时代的呼唤》为题结集出版,对促进书法创作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海主席虽已年近七旬,仍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从火热的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适时提出引领书坛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他情系书坛,鞠躬尽瘁,老而弥坚,以一往情深的挚爱之情为书坛工作、为书坛服务,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关心书界,培养提携后学的无私襟怀令人敬重。他积极拿出自己的稿费,资助学术活动,推动书法创作,表现出了一位老书法家的精神风范!

这次学术研讨会,是对张海主席近几年来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研讨,也是一次难得的学术活动。请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艺术视角,对张海主席的书法艺术和当代书法发展状况,各抒己见,为书法艺术的深入发展提供学理上的思考与借鉴。

值班编辑 发表于 2009-8-5 16:27:34

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十分感谢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为我举办的这个研讨会。大家能在百忙之中出席座谈会,我表示真诚的感谢和敬意!在方方面面的帮助支持下,『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在江浙沪三地的巡展圆满结束了。展览虽然结束了,而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在学术层面上的得失,还需要认真总结。在座的都是全国知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对创作和理论有精深的研究,也都认真看过了展览,希望大家对我的创作以及当代书坛现状,作一番深入的剖析,相信是很有意义的。

下面我先简要介绍自己在筹备这次展览中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展览的缘起

当代书法已进入一个展览的时代。展览形式是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是全面认识作者创作水平的重要窗口之一。印刷品虽然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面貌,但作品原件和印刷品不能等同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展览对于一个书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二○○四年七月一日,我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展。迄今五年过去了,这五年对于一个书家来说应该是创作的最佳时期。无论从年龄、体力和艺术阅历都是不可多得的,一个艺术家一生中能有几个这样的『黄金五年』呢?我看二、三个就不错了。所以这个时期我总有一种创作和展示交流的欲望,有一种无形的责任感,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于是陆陆续续创作了一些作品。

展览之所以选择在南方,大体上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二○○四年在北京举办过展览。二是八十年代初期,河南书法刚刚起步,我们把北京和江浙沪诸省市视为榜样,我们曾多次到南方寻师会友,近三十年过去之后再会师友,是一件很向往的事情。三是历史上南北书风有一些差异,南北书家审美追求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把这种差异看成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影响到不同艺术风格间的正常交流。我认为即使风格不同,在碰撞中相互切磋,互相借鉴,这并非意味着消解书家不同的风格和追求。四是即使在信息时代,南方朋友对于北方一些书家的了解也相对较少(包括对我本人),尤其见到原作更少。加上市场上造假泛滥,也给书家带来许多无奈。这些不真实的印象无疑对书家的形象是一个严重损害,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江浙沪三地巡展。

二、展览构思的过程

书法展相对于绘画、摄影来说是比较难办的。书法样式少,且色彩单调,所用材质也有局限。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手段来达到最佳效果,引起观众的兴趣,调动观众的激情,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根据自己的情况,我是这样考虑的:

1、以四种书体为基点,把展览分四个部分,尽可能给观众留下丰富多彩的印象。不至于视觉疲劳。

2、展示四种书体,是建立在对自己充分自信的基础上,因为自己多年来在几种书体上都下过一些工夫。当然有主次轻重之分。我从1965年开始参与或主持举办各种重大时事图片展览,在长达十多年时间内,工作促使自己对各种书体广泛涉猎,深入钻研。比如标题要写魏碑,既写传统的魏碑,又要写新魏体。再如篆书,开始是给中小学生讲课的需要,久而久之便有了兴趣。

3、最后一部分『我的心声』,是考虑通过四种书体和文字,表达一种情感,希望构成一种新的『展览表现形式』,目的是加强与观众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是对前边的呼应。

三、创作体会

准备展览作品的过程,是自己学习、思考的过程。我曾提倡书家要有精品意识,自己尽量身体力行,积极实践。

1、对每件作品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确实无法再提高了才肯罢手。有一件作品,本来已选入隶书佳作解析,且已经制好版了,但自己认为还有提高的余地,于是马上停止印刷,最终创作出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

2、打造一件精品,并非简单重复,而是深入挖掘其内涵,使笔墨技巧发挥到极致,力求不留遗憾或少留遗憾。有些作品甚至是逐字逐句,反复推敲,直至满意为止。通过创作,我对古人所说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有更深的体会。

3、书法创作的过程和诗的创作有所不同,要一气呵成,不能或很少能停停写写。因此,在创作过程中,由于书家专注于技巧的发挥,因而在内容上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正像成熟的播音员,即使有文字提示有时也会出错一样。有一两件作品,自己很满意,但有错漏之处,在短时间内又难以重写,我没按照通常的补救办法,而是用印章补救。既纠正了疏漏和错误之处,又保持了作品的完整性,这也算是一个小创造吧!

4、我在《学书三问》中提出三个问题:一问自己耐得住寂寞吗?二问自己精品意识强吗?三问超越自己了吗?这三个问题像一种无形的压力,时时笼罩着自己。我的体会是一个书家要时时给自己加压,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5、如果说展览取得了一些成功的话,应当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巡展规模大、时间长,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凝结着许多朋友的心血。中宣部、中国文联的领导关注和支持,江浙沪文联书协和中国书协各个部门的努力和多家媒体的支持,是这次展览成功的重要保证。借此机会我向关心、支持这次展览的所有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值班编辑 发表于 2009-8-5 16:28:03

王岳川(北京大学教授、书法所副所长):

对张海创作和展出的文化现象,我想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人心性境界提升的十年一境

人生大抵是按十年一境——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都说明人生十年一境。很多人写书法一辈子不断重复自己,没有经历十年一境,没有像蛇蜕皮一样不断新生和伸展。而张海先生却在不断超越自我中获得十年一境。这触及了张海创作难度中对三个『书法悖论』的解决:

第一个悖论是写隶书之『碑』却重视『帖』。他在庙堂气甚浓的汉隶《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颂》等碑的高古风格中,掺入了汉简笔意,并且在笔法上以草书来写,其风格夸张变形,用笔连绵缠绕,本来写碑是要写得厚重、宽博、大气,甚至是凛凛然,他却写得飘逸、超脱,并把草书和楷意融入隶书中去了,强化了草体意味,转折处楷书笔法的掺入,用墨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被书法界称之为『草隶』。写碑而重帖,这就是悖论!

第二个悖论是他在历届书协主席的书法创作中不同于前人的用笔用墨变化。舒同先生写字饱蘸浓墨,而黑胜于白;启功先生写字也是字字饱满,很少有飞白;沈鹏先生书法用笔轻灵舒张,尽管出现的飞白和渴笔多一些,但是仍以黑色墨迹为主。

前三位书协主席是以实笔和浓墨为主,那么张海是以虚笔和飞白为主。从书法笔意墨色变化中,寻求时代审美精神的变化,可以说,抓住了线条笔意和墨色新变就抓住了当代书法『生生之为易』的本体。

第三个悖论是中西艺术身份和价值立场的位移。最近二三十年中国书法家,年轻一代大部分是以日本、韩国、西方的书法美术作为自己书法创作的亮点或者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地方,导致各师其主,流派众多。张海先生不穿别人的鞋,坚持以我为主。虽然是『以我为主』,但也观看他人,他不是背过身去不看。他不是离开本根的致命一跃,而是探索摸索前进『半步』,我称之为『半步主义』!

二书法公共性语境中的主流精神

中国当代书法的公共性要突出主流精神,张海先生的书法具有面对国际书法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特质,其主流书法风格使其在创造性的书法品格中,将继承优秀传统和把握艺术规律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出,张海书法兼具个性鲜明与雅俗共赏,正大气象和阳刚之美,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社会的双重关注。

三当代书法理论思想探索的前沿性

张海先生除了书法创作和组织工作以外,他在当代复杂的书法理论思想的前沿推动性上,也有自己的考虑。我注意到近十年来,张海先生在每一关键时期都能提出影响整个书坛的观点。无论他在河南任书协主席还是在中国书协任主席时,都把中国书法的国际化建设推进、书法的『大国形象』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张海先生不认为七十岁就老了,这个时候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期。同样,在理论上,张海先生做到了差不多是五年到八年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这对于一个老人而言,难能可贵。

最后,想给张海先生提一点意见。有些大作品远看时感觉墨气缺少扑面而来的气势,在笔墨过分枯渴时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在自己作品中实现多元化——可以写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的,也可以写一笔枯到底的作品,让自己的作品多元化,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值班编辑 发表于 2009-8-5 16:28:28

胡抗美(中国书协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我看了张海先生的展览,也听了刚才张海先生本人的体会,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值得思考。

首先,他说自己是人老书未老,我觉得他是书老人未老,他有一种不老的激情,有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近三十年的书法活动中有一种现象,一些书家一旦成名之后基本上都有功成名就的那种懈怠。然而艺术的追求是发展变化的,不进则退,因此有些很显赫的书家慢慢悄无声响了。但是,张海先生的这次巡展说明他仍然在追求、在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张海先生的创作状态十分安静,常常是一个人在独处中完成构思与创作,既便创作丈二巨幅作品,也是一个人完成,可见他创作的态度十分严谨,要求也非常高。

第二,在社会上认为张海先生以隶书为最,我看了展览之后,我不太同意这种看法,我看他的草书和篆书写得很好,我在展厅认真读过他的篆书,从造型到用笔都非常好。

第三,刚才介绍资料中说,张海先生四体兼擅,可我在展厅看到了篆隶楷行草五体的表现,我认为,还是行是行、草是草为宜,因为张海先生的行与草都很有特点。

我觉得我们研究张海先生的书法要从整体上把握,要把这次『书法南下』与当年的墨海弄潮『北上』结合起来,要把他个人的书法成就,与他对中国书法事业的贡献结合起来,要把他的书学思想和『创造力的实现』结合起来,不能仅仅从书法形式,更不能仅仅从书法的技巧、技法这个层面来看问题。如果对于刚刚出道或者是刚刚成名人的展览,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去研究,我觉得对于张海先生来讲,应该从更深层次把握,从总体的角度把握。

张海先生的这次书法展览主题是『创造力的实现』,我认为这个主题充满着想象力,首先是展览的作品,这一批作品的创作本身充满着想象力,无论是前面的评论和张海先生的个人体会都说明这个问题。其次是作品与展览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力、想象空间,所以,他这种创造力包括了新思想、新观念、新追求,创造新的风貌,新的风格,暗示一种新的事物。

值班编辑 发表于 2009-8-5 16:28:53

孙晓云(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

张海主席选择江、浙、沪三地办展,是看重这里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也是对于三地书法事业的极大支持。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这次张主席的展览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张海主席是在任期间第一个办个展的中国书协主席,也是我们江苏省美术馆第一次接待的中国书协主席的个人书法展览,这个意义也是非同一般,在任主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切切实实地推动全国书法发展,关心中国书法的命运。

第二,从我们江苏省美术馆来讲,是近年来参观人数最多的一次,可谓人山人海,展览开幕式之后每天还是不断有很多人来,到展览结束还有人来问,这是近年来没有的。

第三,张海先生此次展览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篆书和草书,尤其是篆书非常精彩,用破锋和行草的笔意,自然潇洒,随意任性,体现了一个『写』字,充满一种活力,充分展现了性情,对于整个书法界尤其是篆书界有相当大的启迪作用。

值班编辑 发表于 2009-8-5 16:29:25

刘一闻(中国书协理事、上海书协副主席):

我们从事创作实践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是难度,创作一定是有难度的。现在有些人在很多场合把从事艺术活动说成是『玩儿』,要造就一个书法大家,或者说造就书法名家,玩一定是玩不起来的,玩只能是玩成一个小家碧玉。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话,一定要有非常认真和严谨的态度。张老师展览最后的一段文字《我的心声》说:『艺术的精品力作是继承与创新的结果,艺术创作是呕心沥血的艰苦劳动,我不相信精品力作产生于不经意间。』我看了很受感动,搞艺术创作是有难度的,这个难度包括跟书法相关的用笔、结体,以及整个章法的运用,这些具体的技法都要用心。要实践这些技法,完成这些技法,而且要使这些技法在自己心里建立一个高度的确非常难。所以说创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第二个方面是高度,你的作品除了看到你的难度,反映在技法的一招一式中,还有作品的高度,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我们追求的这种诗境,才是我们人人都想,未必人人都能达到的高度。张海老师正是以一贯严谨和扎实的精神,脚踏实地实践自己这一神圣事业。没有这样的态度,就难做成一件事。书法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我们要搞好这个事业,没有认真踏实的精神,那是断然不可能的。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学术研讨会部分专家发言摘要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