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德 发表于 2015-4-29 16:00:25

张景岳先生写陶

本帖最后由 杨华德 于 2015-4-29 15:56 编辑

            乐陶“喜共紫瓯吟耳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自明代陈曼生始,紫砂壶一直与文人墨客紧密相连,作为中国茶文化雅具,阳羡名壶享有盛誉。近代以来,书坛画苑名士与紫砂艺界的合作日益密切,设计制作巧妙的壶体,再经过名家书画,其意境与紫砂紧密切合,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中的独特存在,书法茗壶也逐渐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正以高雅艺术近距离走进人们的生活。    此艺术雅集由书法大家张景岳先生和国家级紫砂工艺美术师吴永明联袂奉献。永明先生精选黄龙山上等紫砂料,历时数月,充分展现巧手慧心,在壶型的设计、制作上既立足传统,又不乏新意,臻于至善。景岳先生亲赴宜兴,以壶当纸,或篆隶或行草,或名言佳句,或经典诗作,皆潇洒灵动,妙趣横生,不失为画龙点睛之笔墨。继而,永明先生通过扎实的陶刻技艺精彩呈现出景岳先生的书法艺术,正所谓书画与壶艺珠联,墨香与壶韵璧合。    这批为数不多的“文人壶”展现了书艺与壶艺同构的文人雅致和情趣,紫砂壶与书法形意相融,韵味浓厚,壶依艺术而贵重,文化随壶而传播。    把壶艺,助饮茶兴,益人兴致。艺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乐于紫砂艺术赋予的那份淡泊、宁静,美与和谐。
紫砂壶之半月组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诗句的美妙意境,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不同的作者在创作时,对“半月壶”的构思都有不同的想法,如何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这往往是作者用心参悟之处。此“半月组壶”质朴无华、典雅端庄,托盘、壶体和书法艺术的巧妙融合,更让其独具情趣,前者呼、后者应,犹如一则小品美文,散发出的韵味淡远而绵长,更淋漓尽致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紫砂壶之仿古 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征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一气呵成。
紫砂壶之润珠
此壶由仿古改良而成,整器厚重,呈容天下之势。有好壶者言:“有憨态,自有福报也”。
紫砂壶之双波玉蝉
壶体呈上敛下丰之势,身筒略高,壶腹底部尤为饱满,完全是壶面过度而成,之下更觉壶体饱满圆融,直嘴壶流,势头微微下压,爽利、果决;圈把略见沉稳之势,与柔曲的壶嘴相应和;壶把上端肩部一只金蝉,更显匠心独具,意味深长。
紫砂壶之饮瓢
石瓢,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顺畅,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石瓢”最早称为“石铫”,见于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被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紫砂“石铫”改称“石瓢”,缘于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饮瓢是“石瓢”的演绎,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紫砂壶之西施
  首创者徐友泉,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改良后的西施壶,雍容华贵,生动灵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景岳先生写陶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