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15-10-5 20:28:54

汲古斋主人对话11届国展状元:曲庆伟/蒋乐志/王大禾/林景辉/乔延坤/刘小龙

                                          当代书法英雄榜——汲古斋主人对话全国11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者纵横谈
                                                                                                                        /李启明
                                                                          引   子
  全国11届书法展已经评选、展览结束了,我作为一名网络媒体人参与了国展的一些过程,也和包括国展评委、中书协展览部工作人员,国展获奖、入展书家,书法网友都有过一些沟通,在其中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这一次延续我在10届国展对话的模式,又邀请了全国11届书法国展获奖作者做一个对话。选取的六位获奖作者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如曲庆伟先生是三届兰亭奖获奖作者,三名工程作者,这一次又是国展行书获奖,在书坛是唯一大满贯的获奖书家。林景辉先生在第7届中青展就开始获奖,是一位国展老获奖作者。乔延坤先生是河南年轻书家的楷模,隶书由汉涉秦,高古厚重,不被时风左右。王大禾先生,一手漂亮的二王书风能代表当今书法的主要取法风标。刘小龙先生,是一位来自西部甘肃的书家,年轻、沉稳、谦逊,是目前年轻书家的代表,蒋乐志先生兰亭奖获奖后,国展又折桂,他而且是高校老师,是文化界的精英。希望这样的对话能带给观者不一样的感受,这一次对话延续我一贯的风格,喜欢思辨和尖锐,还希望对话能聊出深度,而不是在给他们六位获奖书家做一个锦上添花的工作,我是想通过对话,发掘书法家内心对书法的敬畏,对国展的思考,对书法文化的认识,但能达到那一步,我说了不算,对话者说了不算,读者说了算。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15-10-5 20:33:26

                                                                                                       对话者:
汲古斋主人:
  李启明,中国知名书法评论家。策划过:《汲古斋主人对话10届国展获奖作者纵横谈》,《书法家的幸福生活》,《当代书法英雄榜》,写过十万字的当代书法评论文章,有文章发表于《全国11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学术文集》,《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文化报》等等报刊、网络、文集。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15-10-5 20:34:52

曲庆伟:
  曲庆伟,字慕远,别署凌寒斋主人。1970年生于黑龙江省延寿县。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当代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副院长、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五十名家之一。
  书法作品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全国青年书法展、全国行草书大展、全国扇面书法展,全国百家书法精品展、当代书法名家工程千人千作书法大展、五百家精品展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赛三十多次。
  曾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提名奖、“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林散之奖”提名奖、第八届黑龙江省文艺奖一等奖等。《中国书法》当代书坛六十位中青年名家提名,《书法》杂志首届中国书坛青年书法家百强榜百强,中国书画》杂志提名“黑龙江省十大青年书法家”,首届黑龙江省“德艺双馨”书法家,黑龙江省书法创作贡献奖,哈尔滨市书法创作成就奖,哈尔滨市政府天鹅文艺创作奖等。
  发表出版:《中国书画》《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等专版或专题介绍;西泠印社出版《当代书坛书家---曲庆伟卷》;书法报出版《制高点国展最高奖书法家曲庆伟卷》,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跟书法状元学书法系列丛帖《楷书千字文》《楷书弟子规》《楷书三字经》等。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15-10-5 20:36:11

 蒋乐志:
  蒋乐志,山东临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博士,师从欧阳中石、叶培贵教授,现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王羲之书法院副院长。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十三次获奖。
  获奖情况:
  2005年中国书坛新人新作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高恒杯”全国书法大展三等奖
  2006年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大展二等奖
  200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一等奖
  2006年全国首届草书大展二等奖
  2007年《中华情》全国美术书法作品征集巡展获奖作品
  2007年山东省书法创作贡献奖
  2008年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林散之奖
  2008年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三等奖
  2008年山东省书法创作贡献奖
  2009年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
  2009年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奖”二等奖
  2009年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
  2015年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
  2015年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15-10-5 20:37:44

王大禾:
  王大禾男,1970年出生于浙江平阳,现居苍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特聘书法家,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创作委副主任。
  近年书法篆刻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展一等奖、“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陶渊明奖”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金山岭长城奖”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全国第六届楹联展二等奖、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二等奖、全国第三届扇面艺术展二等奖、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纪念傅山诞生40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高恒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提名奖,“莲花水城”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首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精品大展一等奖、第二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精品大展一等奖、“万山红遍”浙江省书法大展优秀作品(最高奖)、第六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银奖,第四、第五届全浙展篆刻铜奖等。
  书法篆刻作品参加: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500家精品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全国第五、六届篆刻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首届草书大展、全国第二届扇面展、全国第二届行草展、全国第二届册页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第四、五届楹联展、全国首届篆书大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展、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大展、全国首届楷书展、“赵孟頫奖”全国书法展、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钟繇奖”全国书法展、“西狭颂”全国书法展、“云峰奖”全国书法展、“三苏奖“全国书法大赛、“沈延毅“全国书法大赛、、“孙过庭奖“全国书法大赛、“乾元杯”全国书法大赛、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祭侄文稿”全国书法大赛。参加墨舞神飞-全国草书名家上海邀请展、中国-宝鸡首届‘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
  获《书法》杂志2010年度书法风云榜最具实力奖,2011《中国书法》中青年60家入围。入编《书法》杂志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作品、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青少年书法》等专业报刊。作品入藏中国文字博物馆、浙江美术馆等众多文博单位。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温州百家百集-王大禾书法作品集》卷。先后被评为温州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苍南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苍南县首届杰出人才;获得温州市人民政府文艺创作“银鹿奖”,苍南县人民政府文艺创作“金鹤奖”等。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15-10-5 20:40:05

林景辉:
  林景辉,男,1971年4月出生于福建惠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石狮市政协之友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全国青年创作骨干高研班学员;2013年中国书法家协会进万家“先进个人”;2014年于福州举办个人书法展并同步出版《林景辉书法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福建省十大青年书法家”;2015年被中国文联、中国书协评为“向人民汇报——文质兼美优秀基层书法家”。
  曾获: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三等奖
  全国第八届群星奖优秀奖
  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展获奖提名
  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三等奖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
  全国首届篆书展获奖提名
  全国首届手卷展全国奖
  全国第二届手卷展全国奖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2013~2015《书法报》兰亭诸子奖
  福建省第五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
  福建省第六届百花文艺奖三等奖
  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
  福建省首届“八闽丹青奖”金奖
  福建省首届书法兰亭奖一等奖
  福建省第四届艺术节金奖
  连续七届蝉联泉州市“刺桐文艺奖”
  参展: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扇面展
  “二王帖系”全国百名青年书家精品展
  全国第二届草书展
  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
  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
  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2011年中国书协优秀会员展
  全国第三届青年展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15-10-5 20:41:23

 乔延坤:
  乔延坤,1974年2月生于河南鲁山县。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青年书协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
  获奖(中书协):十一届国展优秀奖、四届兰亭奖佳作奖、五届兰亭奖佳作奖、瘗鹤铭奖优秀奖、妈祖杯优秀奖、魏晋风度优秀奖、三苏奖优秀奖、王安石奖优秀奖。
  入展(中书协):九届国展、四届正书展、首届大字展、首届青年展、三届青年展、三届隶书展、七届楹联展、首届小品展等20多次国展。
  合编(著)新华出版社《书法》教材、故宫出版社《书法》教材、河南文艺出版《书法艺术》教材、河南科技出版社《书法》教材、河南美术出版社《写字》教材、湖南教育出版社《书法练习指南》教材。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15-10-5 20:42:34

刘小龙:
  刘小龙,1982年生于泾川。别署厚斋、省吾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创作骨干、首届西部书界楷书研修班成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师、甘肃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平凉市书协副秘书长、西王母印社副社长。
  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最高奖,第七届新人新作展最高奖,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最高奖。入展第十届全国展,手卷展,青年展,行草展,隶书展,册页展,小品展、西部书法展等。文章、作品先后刊发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写字》杂志,《平凉日报》等媒体。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等媒体先后采访报道。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集《当代名家书金刚经-刘小龙卷》、《刘小龙书法艺术》、《刘小龙书法作品集—小楷卷》。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15-10-5 20:46:58

  一:汲古斋主人: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以下简称11届国展)是史上评选时间最长的书法展,制定了厚厚一本的评选标准。评选是分初评和终评,而且评委初评和终评的评委是不同的,本省不好提名本省作者,老师不好提名学生等等一系列严格规定,大家的评价是风清气正了,但我也听到若干的不同的声音,说这样的评选制度好,但评选出来的作品好多都是“近亲繁殖”。如行草书是二王和明清一路大行其道,隶书是《礼器碑》的天下,篆书是时人的翻版,这样的问题您怎么看?这样的问题可以改变吗?还是这就是书法比赛展览的必然结果?:
  
  曲庆伟:首先,我非常感谢启明兄对我的信任。只是可惜他做的十届国展的访谈我没见过,其中的精彩我也无从得知。我是一个低头做事的人,很少关注别人的评价。只要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就应该有这种自信。对书法的学习源于我的热爱,自然地融入我的生活,坚持了很多年,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本来就不值得炫耀的。我只能感谢书法艺术在我的生命里给予我的快乐,面对古人留下的宝贵书法遗产,我只是感觉自己的浅薄与无知。敬畏古人,敬畏传统应该是书法人都具有品德。我只是生活在基层的一个普通的书法作者,人微言轻。这次能接受启明兄的采访,是因为启明做事的认真热情与周到。
  这个问题看起来挺复杂,但细思之,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组织者,二是投稿者。先说组织者。这次国展是在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后举办的。在整个社会反腐倡廉的大环境下,办一届风清气正的书法国展是大势所趋。整体上看,这次国展办的是非常成功的。第一,严格按征稿启事的要求办事,说道做到。比如,过期投稿的一律退稿,让一些书法好手无缘本次国展。这种做法,似乎有点不近人情。却是投稿者违约在先,既然投稿,就要遵循游戏规则。也警示后来者,不可再犯。第二,这次评审,制定了严格的评审规则,报道很多,这里不再啰嗦。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亲历了获奖作者的面试,就看出了不一样的地方。面试的作者与评委分开,用餐住宿都不在一起。偶尔,有遇见的评委的,评委老师们都板起面孔,表情严肃。一向以和蔼著称的洪武书记,我是熟悉的,但也没和我打招呼,我更不敢在此时“冒犯”领导,更谈不上寒暄。考场更是纪律严明。进入考场,手机一律上缴。按编号入座。考场静悄悄的,那个严肃劲儿我似乎又经历了一次高考。我尝想,有些高考的考场纪律还未必能赶上书法国展的考场。现场评分,最后现场出结果。我们比的很紧张,怕自己发挥不出最好的水平;也很舒心,因为这是一次阳光透明的评审,即使没有得奖也不失为好的一场经历。第三,展览办的有声有色。在中国美术馆,获奖和入展者受到最高的礼遇。同时,推出国家图书馆的全国名家邀请展和金石拓片展,名人手稿展;国家博物馆的甲骨金文书法特展以及正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石渠宝笈特展。这些都极大的开阔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眼界。同时跟进学术论坛,付申,丛文俊,曹宝麟,黄惇等著名学者奉上了一场场学术盛宴。所有这些,我们都见得到,我不说,大家也都看得到。一场书法国展办到这样的高度,超过了以往。我只有点赞了。再说投稿者。有评选,就有竞争。如何能胜利出现,这是投稿者首先想到的问题。功利性的驱动是必然的。有的想靠国展成名,有的想靠国展入会。现在,行草书二王书风一统天下,可细究一下,不过是几个当代几个学王名家的翻版。真正对古人挖掘的,有自己想法的作品并不多。有些名家占据了书坛的制高点,经常做评委,搞讲座,带学生。想参加展览的爱好者自然趋之若鹜。现在的信息发达,传播快。名家火了,作品就火了,克隆他们作品的人就多了。这样做可以短时间出成绩,不必花上十年八年的苦工,何乐而不为?实际上就是急功近利。名家的审美左右了追随者的狭隘视野。这些作品很难写出自我,写出高度,也是很正常的事。你想,全国的书法爱好者,就在《书谱》,《十七帖》,《大观帖》,《圣教序》等有限的字帖里讨生活,风格能不接近吗?就像吃饭,整天就吃三五种食物,营养不会丰富,身体就会出问题。隶书的情况也差不多,好不到那里去。这种现象不可能在一个国展就会马上改观,要慢慢的来。我想,这样的局势还会延续下去,三五年也改不过来。跟风现象体现在一个人身上,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学习目的的盲目性。真正成熟的书法家要拒绝跟风,避免跟风。
  
  王大禾:古人云:“取法乎上”。纵观历代法书,像“二王行草”和《礼器碑》等能称得了“上”的帖也就那么几个。梳爬一下行草书后会发现除了二王你的选择余地并不大,取法敦煌残纸恐失之于疏陋,效法宋人往往易陷于习气积重难返,师法明清需要胆识气魄,而碑帖结合的行草路更是泥泞不堪,等等各种顾虑,相比较之下二王倒是个不错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讲,书法是性灵的载体,走在前面的探索者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考量,如果能在二王这座高峰中登高揽胜,大行其道也无妨,大约“英雄所见略同”,当然没有自我的模仿只能是推波助澜的存在。书法的从艺者心目中的书法不应该仅仅有比赛国展,不必纠结于一时得失和浅显表象而淡化了心灵的修炼。
  
  林景辉:这届国展无疑是最公开、公平、公正的一次成功的展览!但其代价往往就是共性(中庸、无硬伤)作品占绝对上风。我们都清楚,展览是阶段性的竞赛结果,而不是培养真正的书法家。因而,评选强调入古,是健康积极的。而展览面目趋同一方面或许是有存在跟风的现象,也有对于上一届或几届的热门延续或改弦更张。特别是近些年来,院校书法的兴起以及如雨后春笋般的培训冲刺班,造就了大批青年好手。而很多优秀的导师(书家)对于时代书法和展览的深入研究、获奖书家及评委都会有大部分追随者。从历届展览来看,几乎每个展览都有不同的倾向,这是常态,也不能说是坏事。当然,盲目跟风,作为书手是极不理智的。退一步说,每件获奖入展的都精彩,获奖就很难产生了。
  
  蒋乐志:和以往相比,本届国展的权威性、学术性、专业性以及公平公正性,是最毋庸置疑、最具公信力,也是被大家普遍认可的。评审机制的不断完备,为推出更多的书法人才和艺术精品、推动当代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制度上的保障。好的评审制度似乎与“作品好多都是‘近亲繁殖’”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是对书家作者的束缚,我倒觉得本届国展可以充分体现出“多样包容”。尽管会有一些风格接近的作品,也不必过多担心,毕竟在书法风格的追求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书家各有所好,凡是传统的、经典的东西都可以去不断地去学习和深入挖掘。
  
  乔延坤:说实话,展览现场的作品多,见面寒喧聊天朋友也多,所以展览我看得并不仔细,我比较关注的还是获奖作品和隶书作品。当看到这个问题时我才仔细的翻看了作品集,您说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又觉得没有那么严重。
  具体到某种书体,大家都喜欢或都写某一两种帖子,我认为是正常的。首先这些东西一定是经典的,它一定是符合大多数人审美标准的,它的美一定不是特别高深或艰涩的,所以容易被接受。比如有初学者想学隶书,我推荐最多的就是《礼器碑》,我认为对一个初学隶书者而言,《礼器碑》具备所有规律性元素,且不易养成习气。但从获奖的五件隶书来看,没有一件是有明显取法《礼器碑》的。我觉得在今天的评选机制下,一件书写精湛,但取法相对单一、笔法字法丰富性不够的作品不太容易获得更多的认可。因此,我对这种所谓“近亲繁殖”现象虽然是理解的,但同时我希望这只是众多书家取法的过渡,而不是终点。
  后两个问题我觉得有联系,所以一起答。我觉得这个问题绝对可以解决,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书协要减少展览数量,提高展览的质量,我以我自已的经历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说。2012年和2013年,是我投展最多的两年,具体记不清投了多少个展,估计至少平均每月一个。那两年我总是说,我不是在写投展作品,就是在准备投展作品。两年时间,我入展18次,获奖5次,成绩不错,但内心隐隐不安,我觉得我在重复着自己,没有精力深入古帖,没有时间沉淀和积累,学书法不应该是这种状态,甚至忧虑拿到这些成绩到底值不值。可以想象,我作为一个国展老作者是这咱状态,很多年轻作者肯定比我更狂热、更积极,因为一个基层作者除了用入展获奖证明自己,进而得到社会认可,似乎没有其他渠道。不断重复自己,不读书、不思考,学名家、学获奖作品等大行其道,这样的展览我觉得是畸形的展览,是不负责任的展览。只有减少展览数量,把少数的展览做精、做细、做得有成果、做出正能量,让广大作者真正沉下身心,让书法回归艺术本体是必须的,也只有这样,经过积累和酝酿的作品才会百花齐放,就会真正杜绝“千人一面”和“近亲繁殖”。
  
         刘小龙:十一届国展作为中国书协的品牌展览,无疑是近30多年国展最为严格和公平的一次,尤其是评审制度的改革,给新时期书法发展带来了新的航向。从本届国展中各书体作品入选情况来看,隶书《礼器碑》一路的作品大行其道,从整体展览的投稿情况和评审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是这样:国展作为检阅四年一届书法发展的权威活动,她无疑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风向标;也由于近年书法展览的频繁举办,尤其是写小字的作者基本上掌握了展览大致评选作品的标准,所以小字类的作品占据了大半壁江山,《礼器碑》作为隶书的典范之作,无疑也是写小隶书的不二选择方向。基于此,隶书作品小字类以《礼器碑》为取法方向,投稿量大,自然入选的数量居多,这是很正常的。
    自古以来,书法人学书以二王为大宗,书学正统,其书法作品存世量大,取法相对宽泛,行草以二王为主调,也体现出了书法的有序传承和持续发展。当然,由于书者思想、学识、技法等方面的原因,创作上可能出现“近亲繁殖”的现象,这样的情况既是书者急功近利的体现,也是展览风向所致。
  书法展览是推动书法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由于书法活动的不断开展,形成了一部分专业投稿作者群和一大批国展训练教学团队,正是这样的教学团队,致使一部分参与者被牵着前行,比如章法的设计,作品的材料,内容的选材等等,都有固定的模式,所以每个展览看起来都差不多,没什么新意。
  伴随着书法活动的理性回归,书法本体越来越被重视,书法评审的深度改革等因素,千人一面的问题会逐渐得到改观,拼接制作将慢慢退出于书法活动的视线。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15-10-5 20:53:25

曲庆伟/蒋乐志/王大禾/林景辉/乔延坤/刘小龙 作品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汲古斋主人对话11届国展状元:曲庆伟/蒋乐志/王大禾/林景辉/乔延坤/刘小龙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