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09-9-7 14:28:53

胸中块垒腕下奔涛——王铎之书法与人生

胸中块垒腕下奔涛——王铎之书法与人生
  王铎似乎是为书法而生。终其一生,王铎为书法痴狂,为了书法,他可以“沉心驱智”,可以“割断情欲”。年少家贫,他以树枝在地上练字;中年流亡,他唯叹难求佳墨;他长期“自订功课”,每天写一万字,临帖达到任取一字皆能“如灯取影,不失毫发”。即便对王铎的人品横加指责者,也不能不承认,这个人在书法上投入了无数的苦功和心血。

  对于自己的人生使命,王铎48岁那年就有了清晰的感知:“我无他望,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但人生毕竟无常,大约王铎自己也难以预料,他的“好书数行”,会在怎样的人生境遇中完成。在此之后,那个时代越发动荡,王铎本人“丧考妣,亡妻女”,又深陷政治漩涡难以自拔,所经历的人生种种苦痛磨难、内心种种彷徨无计,只能借书法得以宣泄。大约也因此,他手中的笔摆脱古人牢笼,为情感所驱使,奔腾舒卷,有了自己的面目,在“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中和之美外,建立起一个与之联通而又迥异的“雄强姿势之美”,营造出充满力的激烈冲突的书法世界。他最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风樯阵马,殊快人意”。

  因身为明朝重臣而降清、仕清,王铎被视为“贰臣”,人品备受责难。受此牵累,王铎书法的价值也一度遭到贬抑,但其中光芒终难遮掩,近代以来,人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吴昌硕认为他“有明书法推第一”,林散之尊他为“唐怀素后第一人”,启功则极力赞他“笔力能扛鼎”,认为“五百年来无此君”。

  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王铎的书法深受欢迎。尤其日本书法界,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有人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观点。对王铎的推崇,日本还衍生了一个书法派别,称为“明清调”。

  近日,我们来到王铎的家乡——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在他故居的五进院落中徘徊流连,凝视他的自画像,观赏他的遗墨及碑刻,试图感受300多年前的气息。

  【家庙镶嵌国宝】

  老城村很安静,我们的车驶过村中窄窄的街道,很少遇到车辆、行人,农家院落里,偶尔有一两声狗吠。

  这个村,曾经有六七百年是孟津县城。五六十年前,县城迁移,这里逐渐演变为“老城村”。过去,北面的孟津渡是洛阳通向黄河以北的要道,老城地控要津,相当繁华热闹。如今孟津渡早已废弃,而老城也如赋闲的老人,安详悠然。

  王铎故居在老城东部,规模很大,有五进院落,名叫“再芝园”的后花园占地面积更大。有老城墙的时候,这座宅院及后花园,恰恰占据了城的东北角。可以想见,在数百年前,这里是孟津县数一数二的豪宅。

  不过,故居的绝大部分建筑是近些年重建的,老建筑仅有王氏家祠等。孟津县文物局正在对王氏家祠进行维修。这座祠堂不十分高大,但所用梁柱之粗大敦实,令人惊叹。据孟津县文物局局长杨长生介绍,这个祠堂最有价值之处,是镶嵌在墙上的90块王铎书法石刻,叫做“《拟山园帖》石刻”。王铎死后,他的儿子王无咎买来90块汉白玉,花费7年时间,精心将父亲的《拟山园帖》制成石刻。后来,王氏后人将这些石刻镶嵌在祠堂内墙上。这套石刻是王铎创作高峰期的作品,也是明末清初极为重要的书法资料,共10卷79帖1.8万字。1993年5月,这套石刻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按照《王氏宗谱》记载,孟津老城的王氏家族是山西移民后代。明朝初年,山西洪洞人王成随当时的移民大潮,移居巩县(今巩义)黑石关,不久再迁到孟津城东双槐里。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王铎在这里出生,他已是移民的第十代。

  从王铎的名和字看,他的父祖辈有很深的文化功底。古人的字,是一种辅助名,所谓“字以表德”,与名之间必有某种内在联系。孟津县政协常委、地方文化史研究者李根柱先生介绍说,王铎字觉斯,其名与字的搭配是很有讲究的。“铎”是一种鼓乐器,形如大铃,宣教政令时,用以警众,其声令人警觉,“如呼寐者也”。“觉斯”语出《孟子·万章》:“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王铎的名与字搭配巧妙,宛如自然天成,并且蕴含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看似简单的几个字,若没有深厚文化素养,断难有如此妙想。

  王铎出生时,他家已数代耕读传家,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是秀才,祖父王作的长兄王价更是万历二年进士。不过,王家虽然世代书香,却并不是富裕之家,更不是如今看到的豪门般的王铎故居。后来,王铎家更是陷入极度贫困之中。王家本来有良田200余亩,在王铎少年时代,他父亲王本仁遭“里中豪富构陷”,家道中落,仅余13亩薄田。而这时家中人口不断增加,王铎本来有一个姐姐,这些年又添了四个弟弟、两个妹妹。按照现在亩产,有13亩地的人家,至少应该能吃饱肚子;但过去农作物产量大约只有现在的1/3,人均一亩多地,吃饭都会成为大问题。因此,在王铎少年的记忆里,家里常常“不能一日两粥”。为了让子女们免受饥饿,他的母亲陈氏不得不将陪嫁的“钏珥链 鬻之市,以供朝夕”。但即便如此,“麦稻缺,买粗饼,不能遍诸儿”,孩子们吃个半饱,母亲则只能胡乱吃些野菜充饥,这是王铎早年刻骨铭心的饥苦贫寒。直到富贵,王铎依然难忘母亲的话:“子勿忘我饼尽腹饥时,女勿忘我钏珥鬻币时也。”

  由于家贫,王铎6岁就开始帮助父母干活,放牛、看庄稼、照顾弟妹,没有机会上学读书。虽然如此,家道中落,却让少年王铎萌生强烈的读书求仕愿望,闲暇之时,他喜欢拿树枝在地上写字。大约这种写字方式,让他对汉字的字形、结构产生莫大兴趣。13岁时,他偶然得到一本残缺的王羲之《圣教序》,如获至宝,天天临习,三年后,字字逼肖。

  当时,双槐里村民很难想到,这个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字的孩子,后来竟然成为部长、副总理,竟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书法家,并在孟津城里盖起了大宅和家祠。而这个“失学少年”能安心向学并最终学业有成,可说是三个孟津文人撑起的“希望工程”。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09-9-7 14:29:54

胸中块垒腕下奔涛——王铎之书法与人生

  【“希望工程”之旧模式】

  贫困而艰难的生活中,王铎勤奋好学,倔强而独立。他的表现,引起了舅舅陈耀的注意,在王铎14岁时,陈耀将他接到自己家里,亲自教他学习诗文。

  难得的机会,让王铎格外珍惜,他日夜苦学,并展现出过人的天分。两年后,16岁的王铎考中秀才,离开舅舅家,进入县学读书。此时王家贫困依旧,王铎并不以为意,放学回来等候吃饭的时候,仍拿树枝在地上练习书法。

  这一年,16岁的王铎娶了媳妇,妻子马氏是附近花园村人,比他大两岁,她的父亲是河北香河县令马从龙。尽管王铎家十分贫寒,但这位慧眼识才的马县令仍毫不犹豫地将女儿嫁给了他。从此,王铎在经济上得到岳父的帮助,在18岁时,他甚至前往山西蒲州(今永济县)河东书院读书,并开始学画。

  不过,马从龙对女婿的资助并没持续太久。因为人耿直,他“拂大吏意”,被迫辞官返乡。到家的时候,这个多年的“县委书记”仅带回20两银子的积蓄,的确算得上是位清官。

  王铎20岁的时候,他的大儿子王无党出生,岳父丢了官,再没能力资助他,他家生计十分窘迫。这时陈耀再次站了出来,“时相资给”,令他能安心学业。而王铎的苦学和勤奋,在孟津学子中,已是相当闻名。有人回忆说,那时的王铎,“四壁孑无长物,唯书充栋,一切造访交际宴集悉屏去,日坐卧充栋书中……”他自己也表示:“无他好,无他性命,只读书耳。” 21岁时,王铎前去参加乡试,却没能考取举人,但有多年科举考试经验的陈耀从来没有对他失去信心,多次对他说:“子不忧不第。但得志后,不骄于位,不暴于里,如是,则吾始为汝一抚掌,可乎?”

  前途很光明,但眼下却困难重重。此时王铎的书法已颇具功力,但却不足以作为谋生手段。那个时代,科举考试几乎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除此之外,很难有改变自己和家庭困境的机会。王铎最困难的时期,是25岁那年,那是公元1616年,北方爆发大饥荒,贫困的王家,面临断顿的窘迫。这时,王铎在孟津西烟寺读书,曾任大司寇的孟津人乔允升返乡任教于此,他对王铎大加器重,令其他弟子受学于王铎,王铎因此得到经济来源,赖以度过荒年。

  随后数年,王铎多在他舅舅家读书。1619年,舅舅陈耀考中进士,对于28岁的王铎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两年后,他考中举人,随即到北京准备会试,第二年三月考中进士,名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这半年多时间,可说是王铎梦幻般的岁月,他连科及第,带给他的家人、家族一连串的惊喜。

  李根柱先生说,在那个时代,考中进士无疑就是一个奇迹。会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每次取三四百人不等,明代近三百年历史,共举行会试89次,取进士24846名。这些数字,足以说明考取进士是多么不容易。而王铎14岁开始读书,用了16年时间,实现了那个时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创造了一个寒门奇迹。而在他成功的背后,有着一个旧日的“希望工程”模式:一位出身贫寒的杰出学子,得到亲友乡谊中有识者的帮助,从而获得读书上进的机会,进而取得过人的成就。王铎考取进士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一个地方文化积淀、人才积淀的重要性,同乡亲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提携,或许历来是中国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模式。

  【翰林院见识千年法帖】

  考上进士不久,王铎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有研究者说,按照明代的体制,进入翰林院就意味着步入了通往中央权力中心的门户。根据《明史》记载,自明英宗之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

  王铎能进入翰林院,一方面因为庶吉士的选拔标准是“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他当之无愧;另一方面大约也是得到了别人的推荐。有人认为,推荐他的是当时任职翰林院的商丘人侯恪(侯方域的叔叔),但有人认为更可能是他的同邑师长、曾经赏识提携他的乔允升,这时乔允升已回到北京,出任刑部左侍郎。不管如何,这是王铎一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他此后官做得很大,但也经历了太多宦海之凶险莫测。真不知道对于他来说,这个转折是福还是祸。

  不过,进入翰林院的王铎有一点绝对不会后悔:在这里,他见到无数前辈高人的书法、绘画真迹。任职翰林院,就有机会看到皇家内府所收藏的各种书画,各个朝代的刻帖碑拓、名人真迹,相当于进入中国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宝库。曾经以地为纸习练书法的王铎,此时如一个穷小子突然变成大富翁,他如饥似渴地观赏、临摹,用功之深,无人能比,周俊杰先生《书法知识千题》中有一段描述:“当时秘阁所藏法帖部类繁多,编次混乱,但随便举出一个字来,王铎便能立刻讲出该字的源流和诸帖异同,毫厘不爽。”王铎主张书法理应学古,不可妄为,只有学古才能创新,这话应该包含着深刻的个人体会。而在翰林院的七八年时间,应是他翰墨生涯极为重要的积淀期。在翰林院,他也结交到几位志同道合的书友,他们相互影响,最终都成为书法史上重要的人物。

  30岁考中举人,31岁考中进士,随后进入翰林院,对于王铎来说,不仅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创造了一个寒门奇迹,而且也给他的家人、家族带来一连串的惊喜和荣耀。王氏家祠中的这通石碑记述了王铎的人生与成就。(来源:大河报 姚伟/文图)

位于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的王铎故居

森豪正室 发表于 2009-9-9 15:49:1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胸中块垒腕下奔涛——王铎之书法与人生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