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朴 发表于 2007-9-16 23:23:13

散文 《浙行散记》

浙行散记周俊杰又是一个暮春三月。
去年曾应邀赴绍兴兰亭,于丛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乘兴挥翰,畅叙幽情。今春又与十几位书坛道友再赴兰亭等地,进行数日的学术考察,也可以说是学习、访问。时间短、活动多,虽走马看花,却收获甚丰。简略记下所看、所感、所思,虽雪泥鸿爪,然亦游目骋怀,作为人生记录,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人文绍兴
作为国家颁布的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享有此称谓是当之无愧的。这个并不算很大的城市,以历史文化的厚重富甲江南,有“山青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都,名人荟萃之地”之盛誉。
以现已发掘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始,绍兴已有近七千年的历史,而一两万年前,这里即有人类居住。首次有文字记载,则是《竹书纪年》:“周成王二十四年,於越来宾。”而在历史上名声显赫的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0年在此建都,他努力发展经济、军事、文化,并卧薪尝胆,以令后世赞叹不已的韬光养晦精神和充满传奇色彩的种种策略,最终战胜了原比自己强大的吴王夫差,两千多年以来,他与范蠡、伍子胥、西施等人一直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他的这种韬晦精神,已成为中国人处理家事、国事和国际事务重要的战略思想。兹后,这里又孕育出了王充、王羲之、谢安、贺知章、陆游、杨维桢、王阳明、徐渭、张岱、章学诚等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画家等足以光耀于史册的人物。而近现代,则又产生了影响历史进程的秋瑾、鲁迅、蔡元培等革命家、文学家、教育家等重要人物。
我走访了绍兴几乎所有的纪念馆、故居和名胜,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择其几家记之。
也许,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青藤书屋——徐渭纪念馆”是全国面积和规模最小的一个。要进馆,车须停在不足一米宽的小街街头,再步行数百米才看到一个不大的黑色门楼,门外有块金属制的带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馆名牌子。进了馆的大门,面前是一片栽有数十竿竹的小庭院,再往左侧向前,有一个半壁长满青藤如天井一般更小的小院。紧靠青藤天井,有一小一大两间房,小房内挂一副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大屋里面立柜上挂了几张徐渭书画的复制品,平柜中摆了数十种当代出版的徐渭文集、作品集,再往右门看,仍有一如天井似的小院,如此而已。然而这一切对我们来说,却极为震撼,在如此光线暗淡的屋子中,我们是在与一位历史上于书于画于诗于文于戏曲均卓有大成、一生坎坷的旷世奇才对话,并聆听他的关于艺文的高论。他的“凡临摹直寄兴耳,铢而较,寸而合,岂真我面目哉!”“时时露己笔意,始称高手”等关于书法的识见;他的《墨葡萄图》、《杂花卷》、《黄甲图》等水墨淋漓的画作;他真情洋溢、独杼性灵的文章和诗歌;他的《四声猿》杂剧,都是我们耳熟能详且视为经典的理论与作品。它们不是一般性的书写,而是灵魂与激情的燃烧,是一种内驱力化后精神高度的结晶。尼采所说的“你的寒冷使人炽热,憎恨将人诱惑,放逸使人心醉,讥诃可动人哀怜”的名句应该说用于徐渭更为确切。他是中国的梵高,也可以说梵高是荷兰与法国的徐渭。然而当我想到十年前我首次到荷兰,在离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不远,有着精美的建筑及数以千计梵高及毕加索等原作的“梵高艺术馆”时,再面对如此尽管精美、富于中国风格而格局未免过份寒俭的“徐渭纪念馆”,则不免使人唏嘘不已。我想,此馆应再扩大数倍,将之办成藏有大量原作、史料,可供参观、学习、且具研究性质的综合性的中型艺术馆。这虽是一种设想,但也绝非空想,恐也不能算作奢侈之想吧。
绍兴市中心,竖立着并非很高的秋瑾烈士纪念碑,于右任以独有的魏碑体书写了蔡元培先生所撰的碑文。靠墙立有秋瑾全身雕塑像,照壁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巾帼英雄”几个大字。我站在碑与塑像面前,一百年前在此地就义的秋瑾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形象愈发高大。我仿佛看到她就义前所写的“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充满悲愤和血泪的句子,虽然并非一首完整的诗,但这是对秋风秋雨的凋零败落年代的真实写照,是对革命起义失败的痛惜,也是对她充满了挚爱的祖国未来命运的担忧。我又记起了她被捕前所写的另一首恐五尺男儿也难以写出的如此悲壮的诗:“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需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尽未满,中原回首肠堪断。”严格讲此“诗”无韵无律,非诗非词,面对即将被捕的凶险时刻,她任感情奔腾,且大有一泻千里之势,悲之极,痛之极,恨之极,爱之极,如此刚烈奇女子恐历史上仅此一人而已。面对纪念碑和雕像所穿透的历史,我还能说什么呢?只有“无语凝咽……”
青瓦白墙,典型的江南建筑;乌蓬小船,穿梭在依街而流的小河上。新建的鲁迅纪念馆,在离咸亨酒店不远的步行街上,显示了远较其他纪念馆的宏阔与气度——这里已投资了数亿人民币,完成了前两期工程的设计,改建、扩充了原来占地很少规模很小的旧的馆址,据说还将再投资数亿总数达到十个亿元以进一步扩大其规模——这里的人们不惜一切投入,因为鲁迅就是绍兴的化身,是绍兴人民的灵魂之所寄。与这里的人们交谈,无一不感到能作为鲁迅的同乡而感到自豪。
我在街上和纪念馆中漫步,毗连的数以百计的房间固然充满现代感,但我还是钟情于小小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青草茵茵的小园和灯光颇为沉昏的书房,我仿佛看到幼年鲁迅的身影,看到他在这里捉蟋蟀、摘花草、读古文、写作文的情形;看到他突然得到梦魅已久的《山海经》时的欣喜;当然也看到他“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里……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前为“久病的父亲去买药”的隐痛;我还在售书处翻着从小就稔熟于心的鲁迅的小说与杂文,作为文学家和战斗者,他的思想与文笔影响了数代人。我可以说是读着鲁迅的书长大的。休息时,我与同道在街头茶馆的室外阳伞下品茗,看着巨大广告上以木刻形式所作的鲁迅像——那大概是赵延年先生早年的作品吧——我突然想到近十几年有人想否定这位文学巨人,我便又忆起了杜甫的名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已经成为国人精神支柱的鲁迅及其作品,几只蚍蜉的蠕动和叫喊,只不过是瞬间即逝的悲鸣而已。
穿过许多石桥小巷,我们来到名为笔飞弄的蔡元培故居。古色古香、尽量恢复原貌的设计,似使我们回到了19世纪后半页到20世纪上半页,那是中华民族所经历的最为苦难和政治上多变的年代。然而当清同治六年(1868)在教育、学术、思想上一直影响到至今的蔡元培先生出生后的数十年中,他便以其独具的变革思想,使一千多年的私塾改变成为现代的教育体系。在几进的楼上楼下,我们看到了被翁同和称赞为“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的蔡元培年少便被授予新科进士和翰林庶吉士的过程;看到了他主编《警报》、任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的革命历程;也了解到了他留学莱比锡大学后返国任教育总长,大胆进行教育改革的勃勃雄心;而他在法国组织的勤工俭学会,吸引了周恩来、蔡和森、陈毅、邓小平、李富春、聂荣臻、王若飞等一大批年轻的革命者的创举,又为中国培养了革命的中坚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雷厉风行地整顿了衙门式的旧式学堂,提出了新的办学方针,亦聘请了辜鸿铭、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马叙伦、李四光、朱家骅等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学者任教,提出“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校方针……而这一切,毛泽东在蔡先生1940年逝世之际,则给予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高度评价。
我惊异,一个并非很大的绍兴,几千年来,何以向国家贡献出如此多的优秀人才。我参观了绍兴所有的名人博物馆和故居后,才深深感到,绍兴数千年来除经济上的优势外,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追求变革的伟大理想,良好的人文环境,宽厚的胸怀和巨大的包容性,始终是绍兴向前发展并孕育出众多人才最根本的原因。毛泽东游绍兴时,深为绍兴出如此多名人所感动,写下了一首颇为有名的诗,同时也道出了凡到过绍兴人的感受:“鉴胡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魅力兰亭
对于书法家来讲,“兰亭”无疑是个至为神圣的地方。其名出于越王勾践植兰和汉代设置驿亭。又因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在此饮酒赋诗,并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而享誉天下。一千多年来,官方和民间曾多次修茸,而康熙皇帝则亲自为之题名刻石,足见皇家对书圣之重视。近年来,作为景区,从原来几十亩面积扩至数百亩,但时下的中心景区基本仍为明清之格局。为弘扬古越灿烂的文化,绍兴市政府于1984年做出决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邀请海内外著名书家雅集兰亭,流觞赋诗,挥翰泼墨,研讨书学,以重振昔日文化之盛事。1985年4月,绍兴市首届艺术节开幕,除在兰亭曲水流觞处挥翰赋诗外,同时举办了“绍兴市书法大奖赛作品展”、“现代书法名家作品展”、“明清书法藏品展”等活动。此后每年一届,除具体活动上有变化外,兰亭的雅集是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去年我和朱关田、王冬龄、朱以撒等应邀参加了第22届兰亭书法节开幕式后,冬龄在主席台大墙上一口气写下了草书《临河叙》,笔墨酣畅,颇有气势,亦王君之精品。之后我等又穿上晋人服装,于曲水流觞处,临流饮酒,赋诗泼墨。我凑了一首绝句:“三月江南花满襟,风骚旧梦自相寻。兰亭真迹谁人见,千古曲觞流到今。”不料新华社拍一通稿照片,我在中间正举杯小酌,第二天河南发行百万份的《大河报》便发了大照片,一早朋友从郑州打来电话,问我是否在浙江兰亭,为何事而去,我即又回应一首:“会稽暮春青草茵,鹅池古道众相寻。禊文胜境君闻否,翰墨千年挥到今。”兰亭笔会结束后,仍觉话未说完,便又凑得七律一首:“碑亭曲径自西东,峻岭修竹淡转浓。碧水偏从石上过,桃花总落玉盘中。黄藤数盏笔成梦,紫墨一池字化龙。莫谓人间乏晋韵,一王二撒又周公。”并注:“王:浙江王冬龄;撒,福建朱以撒也。”当天下午召开了“全国书法与网络高端论坛”,主办方竟邀我这个网盲主持会议,我听了许多以往不了解的网络情况,对我可谓一次网络扫盲。一二十位代表发言后,我也做了较长总结,总结中提到网络在当代书坛的重要性,谈到它的超时空、超自由、快捷的特点,它对书坛应有的监督作用,对书法整体格局的影响,自身的发展规律及生存问题等。最后又提到,一个好的网络应具有学术性、严肃性,而不应是个人发泄私愤的工具,这样才能真正争取到在当代书坛的话语权,才会为广大网民所认可,并表示今后我将从头学起,成为一个新的网民。
今年由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绍兴市政府、兰亭书会等单位组织以学术委员会成员为主的“著名书法学者兰亭行活动”,共邀请15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赴浙江各地进行学术考察,但并未讲参加兰亭笔会,故我也未做任何准备,连印章都未带。但4月19日,早晨从宾馆上车后,作为领队的小汤姑娘说我们一行还要参加第23届中国兰亭书法节等一系列笔会等活动,虽意外,却也都很乐意。天公似乎也特别配合,风和日丽,气温适中,天特别蓝,树绿得又特别柔和。到了兰亭,修篁成林,挺拔中又轻轻摆动,似在向人们表示欢迎。未进兰亭正院,大门口即看到着古装的女孩排为一列,热情迎接与会代表和参观的人群。沿小路进院,曲径通幽的石路两边不时有穿着晋代服装的男女儿童在案上把笔写字。有的则在用棕刷子表演着在刻石上制作拓片,旁边还有专门介绍拓片工艺流程的基本知识。到了内院,有两组儿童分别在沙盘上用长长的尖头木棍写字,写过,即用平板推平,我想,这大概是体现锥画沙的用笔感觉吧。路边,有一泓湖水,数只白鹅在惬意地戏耍。一通刻着“鹅池”二字的碑廊立在路旁,这应该是喻示着右军爱鹅的传说。再往里走,即可看到由康熙书写的“兰亭”碑刻及碑廊,许多人在此排队照相,一是为纪念此行,恐怕更重要的是要沾一下书圣的仙气,或者说是让书圣之神灵附体,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艺术水平。
进得内院,早已搭好的主席台上悬挂着“第二十三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开幕式”的大红横额。开幕式办得颇有新意,除领导、代表讲话外,又邀请了王羲之第四十几代到五十几代的中小学生,男女分别身着蓝红古装,集体背诵《兰亭序》,声音清亮,富有节奏,一句一板,甚为整齐,看着听着,我的泪竟流不止。这一项安排得颇具匠心,它预示着以《兰亭序》为标志的古龙山文化将会世世代代传下去。可惜,我在主席台上,只抓拍了个背影,未能拍到正面的镜头。接下去,是由兰亭书法研究所的郑晓云女士朗诵《晋圣辞》,当时未能记全,会后我向小郑要底稿,因去年我与夫人访问兰亭时,毛万宝和小郑一直陪到底,算老朋友了,所以她将此文给了我,特记于此,作为资料,以备今后写这段书史时参考:“山青水碧,竹茂松苍。霞彩飞动,遍地青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翰墨飘香。右军作序,百代留芳。欣逢盛世,民富国昌。丝竹悠久,嘉宾满堂。民族文化,既堂且皇。绍祚中兴,共庆小康,晋谒书圣,维穆维庄。”
开幕式后,组委会安排我们到后边的一个四周有走廊的露天大厅中写字。我因未带书写工具,便借用丛文俊的笔写了明张岱的“山阴道上,接应不暇”八个隶书大字,并以行草落款:“明张岱有此语。二十世纪初,瞿秋白访苏俄后所写《俄乡纪程》中亦引用之。丁亥暮春周俊杰于兰亭。”之后又参观了专为书法节举办的全国书法作品展,展品是经过征稿从数千件来稿中评出的100件优秀作品,其中大部分作者都应邀参加了全部兰亭书法节活动。作者基本都是年轻人,他们对我们这些人都很熟悉,拉住我们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合影留念。展品中不乏可视之为当代的优秀作品,有传统功力,又颇具个性和新意。我与不少作者进行了交谈,他们有思想,有见解,手下功夫又好,在他们身上我明显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脉博,也看到了中国书法的未来。
随后,工作人员将我们请到了曲水流觞处,今年都不再穿古装,穿着很随意。我们每人坐一个蒲团,面前摆了装有茴香豆和酥糕的食盒,跟前有两位穿晋装的女孩,女孩们为我们从水中不停地捞起酒杯,杯中盛的是黄藤酒,也就是当地有名的绍酒,就着茴香豆和酥糕,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右边不远坐着的是刘恒,此君酒量很是可以,不停地让人捞酒与我远远地频频举杯,正饮至高兴处,主持人拿着话筒到我面前,问我来此有何感想,我说:“兰亭已是中国书法及当代大文化的象征和重要的符号,全国书法最高奖以兰亭命名,有如此多的人来此朝圣已说明它有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艺术魅力。我二次参加兰亭书法节一系列活动,感到兴奋和荣耀。此次未能赋诗,特以《兰亭序》文集联一副:‘游目骋怀修短随化,仰观俯察趣舍万殊\’,以献给此届书法节。”接着便又痛饮黄酒三杯,算是过了关。
书法节正式活动了一个上午,下午参观名胜和名人故居。晚上市政府在新咸亨大酒店宴请全体代表后,当晚便乘车去了上虞。
古新上虞
离绍兴几十公里的县级市上虞,可谓古而新的城市。面积虽不大,经济与绍兴其他县市一样,走在了全国的前面。给我们安排的新建五星级国际大酒店,其设计之现代,装修之豪华,集中体现了此地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效应。东南部地区的城市,甚至包括县、乡、镇,其现代化程度普遍比北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要高得多,而只有经济发展了,文化艺术发展才有底气。
说上虞古,从我们参观两处文化设施和古代庙宇便可体会到。早饭后,我们先到上虞博物馆。馆址建在市中心的金宝山上,占地约20亩,沿宽畅的台阶上山,估计有七八层楼高,为馆园一体式博物馆。馆名由鲍贤伦先生所题,亦隶亦篆的结体,显示出强烈的个性。
上虞属河姆渡文化圈,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生活、繁衍,现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居全浙前列。馆藏文物亦相当丰富,有近万件之多。使我们最难忘的是馆中辟出专为《天香楼藏帖》原石陈列的专馆。此数百方碑帖刻石为清代上虞人王望霖经心打造40年而成。从嘉庆元年(1796)始,到道光十五年(1935)告竣,集明清两代几乎所有名人之书作,加以鉴别、遴选,不惜工本,择尤精者勾摹镌石,号《天香楼藏帖》。其时正为帖学兴盛、碑学亦初为显露之际,王望霖此举为帖学继续发展和对清中期文化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此藏帖计内藏8卷,续刻2卷,《诒晋斋法帖》1卷,加刘墉、梁同书合卷1卷共计12卷。我们反复地、精细地观赏着镶在壁上的刻石,品味着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徐渭、唐寅、王宠、沈周、黄道周、张瑞图、王铎、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保、王文治、姜宸英、陈洪绶等人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同又上了一堂明清书法史的大课。藏帖经香港百通出版社出版,惜馆内及上虞未有书售,未能带回一部,亦不免为憾事。
接下来我们参观“曹娥庙”。我们知道曹娥,是因为王羲之有曹娥小楷帖,但曹娥庙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实出我们之预料。庙背东依凤凰山,面西朝曹娥江,占地6千平方米。主要建筑为三条轴线:中轴有罩墙、御碑亭、山门、戏台、正殿、曹府君洞;北轴有石牌坊、饮酒亭、碑廊、双桧亭、曹娥墓;南轴有山门、戏台、土谷祠、沈公祠、戏台、东岳殿、阎王殿。大庙正门匾“曹娥庙”为沙孟海先生所书。曹娥何人?何以为之建如此规模的庙宇?我们听讲解员的详细介绍,才知道曹娥系东汉孝女,因救父沿江号哭十七天,后投江背负父尸出水,其孝行感动乡里,且正合朝廷迫切寻找一种以破东南一隅的迷信说法的思想,这种思想即从商以来一直被中华民族奉为圭臬的重要美德即一个“孝”字,于是曹娥便成为历代皇权、官僚及百姓所共同尊崇的一面大旗。此庙始建于公元151年,有近两千年的文化底蕴,内中雕刻、壁画、楹联及书法(碑刻)数量之多,水平之高饮誉海内外。以楹联看,于右任、居正、刘春霖、熊希龄、王震、李生翁、马一浮、邓散木等近现代书法大家都刻有精品。而宋蔡卞所书曹娥碑,笔力雄健,风格独具,乃行楷书之经典,亦乃镇庙之宝。
传说王羲之于东晋升平二年(358)到庙中书《曹娥碑》,由新安吴茂先镌刻,遂有右军小楷又一旷世杰作问世。此碑文由东汉辽东太守度尚撰,书体呈扁方,笔力遵劲婉润,古拙而隽美,风格近于钟繇《宣示》、《贺捷》。原作为绢本,后有梁代鉴藏家僧权“满骞”、“怀充”押署,韩愈、怀素、宋高宗、虞集、赵孟頫等题跋。南宋后明确为晋人之作,但明清后仍以右军墨宝流传。原作现藏辽宁博物馆,且为馆藏第一珍宝。但不论此作是否王羲之所书,其艺术水平、文物价值之高乃古今公认。而其内容又关乎上虞曹娥,此人、此文、此作的被推崇是因为这一切均置根于中国思想史、政治史、民俗史、艺术史,由此可见曹娥及曹娥庙的重要意义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许王书原作太小之故(宽仅35.5厘米),按原作刻石有其难度,故主持者将其放大刻石镶于庙中,虽感意味不足,但亦聊胜于无吧。
嵊州朝圣
中午在凤鸣山庄用餐,这是风景十分优美的大山中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饭馆,原料全为山中土产,加之独特的烹饪方法,给人完全不同于城市饭店的感受。饭后则驱车奔离嵊州市二十公里的王羲之故居金庭,此地为右军晚年生活的地方及其墓地。唐代裴通曾写道:“越中山水奇剡为最,剡中山水奇丽金庭为最。”白居易也有文赞誉:“越有桐柏之金庭,善真之福地,神仙之灵墟,亦三十六洞天之一。”王羲之于永和十一年(355)称病去官后,筑室于此,并广交友朋,遍游周围山水,以娱性情。升平五年(361),卒于金庭,年59岁,并葬于此。历代因崇王之故,先后在此建金庭观、雪溪道院、右军祠、书楼、墨池,鹅踏右军池等大型建筑。清道光二十九年王氏后裔立一石坊,刻有“晋王右军墓道”。我们在山下下车后,直奔石坊,并合影留念。又沿山路走200米许,从数十个台阶下向上看到了修茸一新的右军墓。大家还未上台阶,黄惇便突然扑地,朝上面磕了几个头,我抓住了这一瞬,将之拍了下来。他的举动很让人理解,当年我到耀县、汉中、成县访碑,看到姚伯多、褒斜道、西峡颂等刻石时,不是鞠长躬,便是跪下磕头,因为那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我们后世书家赖以生存并进行再创造的源泉。大家拾阶走了上去,看到墓前立有一碑亭,亭内有块两米高的墓碑,正面刻“晋王右军墓”,背刻“大明弘治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吉旦,浙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吴重立”,看来,此碑距今已近五百年。因为上午嵊州市举办了第四届朝圣节,墓的正面摆有许多花篮,送花篮的有中国书协、浙江省及绍兴、嵊州各级领导以及日本、韩国等书道同人。很自觉地,我们十几个人排成两排,在墓前深深鞠了三个躬,以表示对一代书圣的敬慕之情。之后,我们便在墓地前后随便走走,这时我才发现,墓地的位置选的甚好:墓正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四周修篁郁郁,一片碧绿,极为清幽。问当地人,知道背靠的是放鹤峰,东边有瀑布山、走马岗,远处为五姥峰,而卓剑峰与香炉峰左右对称护卫着墓地,我想,王羲之若有灵,一定会在此静静地安息。
下山后,车将我们拉到离墓地三里外的华堂古村。此村位于金庭卧猊山麓,离嵊州23公里。它以山水为依托,东临平溪、南傍蟠龙山,村中有河,清丽而古朴。我们之所以来这里,是因为全村1500户、4000多人中占百分之九十者均姓王,且全为王羲之后裔。我们在一大厅堂上看到很详细的王氏族谱,从王羲之到现在,从第40几代到最小的58代,十多代人中长幼错落,但每系每脉极为清楚。华堂村房舍古朴,有明清遗风,石坊、牌楼、神堂、戏楼座落在民居之间。民居与店铺紧连,店铺与卵石铺的街道宽度一致,清清的小溪从街边的石下流过,显得紧凑而具亲切感,很适于人居。村东有王氏宗祠,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为目前保留的最古建筑。宗祠座西朝东,三进院,有门楼、大殿、厢房。大殿中供奉着王羲之的神位,我们抱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大殿,默默注视着右军的牌位,希冀他保佑当代书法艺术取得超越性的发展,并世代延绵。
作为华堂村的王氏后裔,承继先业,大部分人都拿起毛笔写字,且入手正统,不骛旁道。村上成立了金庭书会,办学授艺,广布书德。他们还收集了王氏家族历代匾额,建立“百匾馆”,以彰显先辈荣耀和各种匾额书体。华堂村的村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与祖先所留下的宝贵遗产一起构成了一座中国书法的丰碑。
回到嵊州市区,天色已经很晚了。
天一观书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驱车向东部城市宁波出发,目的是看名震中外的“天一阁”书法藏品。
车开了两小时,路过溪口,顺便参观蒋介石的故居。这里已成为一个名气很大的旅游景点,每天前来参观的人数以万计。这里流传着许多故事和奇异的现象及数字,因非本文主题便不再费笔墨了。
到了宁波市,寻找到“天一阁”,已下午四点钟。“天一阁”是声振中外的藏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其创始人为明代进士、兵都右使郎范钦。“天一”其名源于《周易·系辞》郑康成注:“天一生水于北……地六成水于此,于天一并。”合天一、地六之象,以水制火,故名“天一阁”。除主楼外,还设计了许多附阁及假山,院落重重,气局颇为宏阔。“天一阁”原藏书7万卷,后发展为30余万卷,另藏有宋以来的碑帖、字画4000余件及古玩等多种。现在占地2.6万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事先已联系好,市文化系统领导早已在单位等候。我们来不及参观规模令人惊叹的阁内多种展品,而直奔后院尊经阁。此阁建在有花木山石的小型园林中,似殿,似庙,淡雅而神圣。我们走进阁中,看到两位年轻的收藏部女士早已戴上白手套,在一张大案子上铺上了深色的毛毡,等待我们的到来。在“天一阁”看书法原作,是个很高的接待规格,我想主办方一定事先向宁波文化局介绍了我们这十几人的情况,提到我们专程到此一睹历代名作的迫切心情,总之,“天一阁”慷慨地为我们拿出了馆藏名家精品,而我们坐一天车的劳累和诚心也得到了报偿。
不一会,一位女士从库房抱来一些装裱好的卷轴。她首先拿出一件顶多有30几厘米高的长卷,一手按住轴头,一手慢慢展卷。当打开正文仅一尺时,我们都震惊了,原来是黄庭坚的草书长卷《竹枝词》。此卷可谓“天一阁”的镇阁之宝,1987年在北京首次展出时我看过,当时因展馆光线暗淡,加之作品因年代久远,绢本变得更深了,而墨色反而更淡了,又隔着玻璃,故未能细看,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可以最近距离地观赏。此作为黄之精品,线条的力度感,结体的跌宕和多变,加之墨色虽淡却能清楚地看到用笔行进、转折的明显动势。卷后附有沙孟海、徐邦达、启功的跋文。因此卷在“文革”中才被发现,故未见前人的题跋。然而经典就是经典,大家就是大家,书家的地位最后还是要靠作品说话。女士不断提醒我们,不要靠的太近,近则哈气会使作品变形或受损,但每个人还是将头低到离作品一尺的距离。我们还未看够——多长时间是个够啊?实际看一天、一星期也看不够——约20多分钟后两位女士便慢慢将作品卷起,卷实,系上丝带,装进盒中,再置入袋内,才又拿第二件。
接下去按顺序看的是徐渭的丈二行草长轴,张瑞图、董其昌、项穆、丰坊的行草书长卷,姜宸英的临《兰亭序》中堂,最后,又应我们要求从库中取出了傅山的小楷册页。当然并非每看一件都会震惊,历史上的那么多名家,孰高孰低,作品一比便见高下,所以谁在书法史上应占什么地位也是公平的。徐渭的放逸、疏狂,董其昌的潇洒、散淡,张瑞图独特的笔法,傅山小楷的精妙,使项穆、丰坊、姜宸英的作品显得意味寡淡,缺乏激情和才情,尽管他们手下的功夫还颇为过硬,但评价书艺的高低并非仅此一端。艺术家的个性、气质、才华以及对书法作为艺术理解的深度,都会影响到书家创作方向的选择。项、丰等之所以在创作上地位不高,因为他们按自己对书法的理解仅仅走赵、董的老路而不再敢依据个性越雷池一步。艺术家的眼力,就是在对作品的鉴赏、对比中提高的。我的这些感受和观点后来与同行们进行了交流,见解基本一致。这八件作品约看了一个多小时,也就是说“天一阁”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高层次的艺术鉴赏课,使我们的眼睛又过了一次愉快的节日。

宁波的夜,如同上海、香港、纽约,市中心与河的两岸高楼耸立,灯火辉煌,霓虹灯变化莫测地闪耀着,完全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我与几位同道坐在大教堂后广场的石条凳上,欣赏着,并沉醉着。几天来,我们的思绪交织在古典与现代之间,身体游弋在山水与人文之间,美丽而文化底蕴深厚的浙江似乎突然使我们明白:我们将古典、现代、山水、人文融会后,才能走出一层层的迷惘,才可能找到艺术与人生一条更为宽广的道路……



2007年4月18至22日于绍兴、宁波途中

风清扬 发表于 2008-1-17 23:08:27

风清扬说话

早想拜访周俊杰先生,希望能当面聆听教诲,可惜还无缘相见!!!!!!!!!

风清扬 发表于 2008-1-17 23:18:32

风清扬再次说话

周俊杰老师的书法气息豪放,大气雄浑中透着理性,有清刚之气,犹如唐之颜鲁公,每观其书总让人感到面前站着一位坦荡智者正在向我们娓娓道来。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7-9-16 23:30:57

周先生字好、印好、文也好。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12.gif

大朴 发表于 2007-9-17 00:46:40

周先生字好、文也好。

人更好!!!

红豆馆主 发表于 2007-11-19 20:08:20

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13.gifhttp://www.ddsfw.cn/bbs/gif1/13.gif

夜语风荷 发表于 2008-1-10 15:21:49

似乎有些明了——他,为何踏出一条如此宽阔茂盛的人生之旅——在古典与现代、山水与人文融会之后,走出了层层迷茫。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7-9-17 12:47:59

http://www.ddsfw.cn/bbs/gif1/13.gifhttp://www.ddsfw.cn/bbs/gif1/13.gif

李二 发表于 2010-12-22 14:57:1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散文 《浙行散记》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