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立君 发表于 2009-12-2 06:31:06

孟鸿声书法艺术展

孟鸿声书法艺术展

邹立君 发表于 2009-12-2 06:32:51

孟鸿声书法艺术展

邹立君 发表于 2009-12-2 06:33:27

走进孟鸿声先生的书斋

邹立君 发表于 2009-12-2 06:34:19

雅致就不用说了

邹立君 发表于 2009-12-2 06:34:59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此言甚佳

邹立君 发表于 2009-12-2 06:35:40

读书破万卷,谁说得来?

邹立君 发表于 2009-12-2 06:36:12

临窗而望,品茶静心

邹立君 发表于 2009-12-2 06:37:00

现在虽是冬日,夏日的景色窗外确是——————绿荫弥漫

邹立君 发表于 2009-12-2 06:38:14

夫子循循善诱人
——须臾斋问学记
张国豪
  我所用的这个题目是著名学者启元白(功)先生在一九八一年“纪念陈援庵(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上所写恩师陈垣先生纪念文章的题目,启先生的这个用题也正是我对今天所写主人公的感情表达,所以就权当借花献佛了。

  须臾斋是学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孟鸿声先生的斋号,今天的主人公便是他。

    我跟随孟鸿声老师治学已有4个春秋了。从孟老师身上我受益匪浅,今天所写这篇小文章,只是说几句内心话罢了。

  接触“孟鸿声”这个名字很早,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有个七八岁的样子吧。我那时学习书法,经常被家里人带着去拜访一些书界前辈,诸如:杨振寰(须生)先生、筱藩王一川先生、梅江王赣先生、云翥张云铸先生等等,这些先生都是淄博乃至山东地区著名的书法前辈和学者,虽然这些先生均已下世,但是他们确是我人生的书法启蒙恩师和做人的楷模。由于经常去的缘故,便从这些老先生的口中知道了一位德学兼备型的人——孟鸿声。这是我对孟老师第一次的“认识”。后来,家人又带我去拜访了原山东省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邹振亚先生。在邹先生的“韦绝簃”里,我又一次听到了“孟鸿声”这个名字,我至今仍记得邹先生对我说:“国豪,有机会让爷爷带着你去认识认识孟鸿声老师,你愿意吗?”我满口答应下来。谁知这一答应并且实施确是若干年后的2005年,地点是济南,那年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等联合举办了“蒋维崧教授九十华诞暨从教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我并不是受邀者,所以那时淄博地区就孟老师一人参加而已,在那次会上孟老师提交了学术论文《两宋书学的理学精神》(收入《蒋维崧教授纪念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版),这篇论文一经发表立刻受到了山东学界、书界的好评并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带头作用。

    从济南回淄博的路上,我心里就一个事情:拜访孟鸿声老师,如果可以的话,让他收我做弟子。但是心中还是惴惴不安,生怕像孟老师这样的学者兼书家不会见我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于是我便将孟老师的学术论文和有关学术著作,统统拿来读,读完了《两宋书学的理学精神》又读了《至刚至大的学者书家马叙伦》再之又读《反哺稷下》、《中国书法赏临体系》(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写书名,原中国书协副主席刘艺作序,黄河出版社出版)等等,一篇一篇,一本一本。从这些字里行间我觉得孟老师是那样的可亲,做学问那样的认真、扎实,似乎又觉得孟老师是那样的可亲、可敬。这时脑子中便产生了一个字:去。于是我拨通了孟老师“公之于众”的电话,此时对面传来了“您好”、“请”“阁下”等亲切的字词,顿时我的那一点惴惴不安也被打消了。于是我们双方便约好了时间、地点,到了孟老师家中,首先是书香气,孟老师坐拥书城,被书环绕,一看便知是典型学者的府宅。一见面,孟老师就说:“辛苦了,请坐,我也是读书人。”这句话一下子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这次的交谈足足一个半小时,我起身要走,孟老师拉住我,说:“国豪,留下吃饭。”我心中十分不安:我今天耽误了人家这么长的时间,又要人家请我吃饭,这怎么行呀?这其中也掺杂着感动:这样一位著述等身且身居要职的领导能和我这老百姓共餐,没有一点架子,是这样的平易近人```````

  从那时起,我便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向孟老师请教有关哲学、历史、宗教、书法、文学等十余种学术问题,每一次孟老师都会让我“心满意足,满意而归”,每一次孟老师都是耐心传授且不时授之我“渔”,使我终生受益。这时,我坚信遇上了一位“大儒”。

  在我向孟老师问学的过程中,孟老师也不时向我讲起他个人的求学、治学之路,这些经历着实让我振奋且让我受益终生,下面我就将我所知道的孟老师求学、治学经历略述于下:

 孟鸿声老师自幼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祖上是前清的秀才,是地方上的著名的儒士。孟老师的父亲是山东省著名文史学者、书法大家七十二泉楼主王墨仙(讷)先生的入室弟子。所以,这样的家庭文化氛围与孟老师以后走上文史研究、书法研习并成为当地书坛的领军人是分不开的。
 
  中学毕业后,孟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坐落于玄武湖畔的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书法专业,师从于陈大羽、王秉舟、黄惇、徐利明诸先生,这些先生都是在中国书画、理论做出巨大贡献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孟老师便牢牢抓住这一珍贵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认真、刻苦攻读,为以后的书法研习铺平了道路。孟老师认为:不管学习书法、篆刻等艺术学科,首先要将《说文》仔细研习,且要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有所提高。为此,孟老师买了许多版本的《说文》,诸如:段注《说文》、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桂未谷(馥)注《说文》等等,孟老师通读了这些著作且不时做笔记,为以后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四年的大学学习,练就了一身的本领,但孟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从那时起,孟老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还经常带队出去实习参观,他认为要像太史公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那个时期,淄博的书法教育总体成绩在山东省的排名很靠前,这其中与孟老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在这期间,孟老师通过恩师、南京艺术学院教务长、著名教育家王秉舟先生介绍认识了淄博学界的泰山北斗—王赣先生。王赣先生,字梅江,临淄区稷下耿王人氏,山东省著名周易学家、淄博市周易学会首任会长。著有《古易新编》、《大衍新解》,首创二进制易棋。王先生很喜欢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因为他好学深思且有钻研、创新的精神。王老外出开会便带上这个年轻人,孟老师也在此阶段感受了中华易学的博大精深,他便在王赣老的指导下刻苦攻读流传于世的各个版本的易经,并写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论文来。笔者曾见到孟老师在此期间研究陈抟老祖书法的文章,孟老师把老祖的书法与古代碑刻文字以及康南海(有为)先生的书法相比较,得出了惊世骇俗的结论。我深深佩服孟老师的高深的学问和“温故知新”的本领,并建议他拿出去发表,孟老师却摇摇头说:“写的很不像样子,自己留着看行。”从这看出孟老师是多么谦虚、严谨呀,我认为这正是一个真正学者所具备的优良品性也。

  再后来孟老师决心考北京大学哲学门,功夫不负有心人,孟老师如愿以偿的考进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进入学校后孟老师先后师从冯友兰先生门生余敦康先生、楼宇烈先生张岱年先生学生陈来先生、李中华先生、朱伯崑先生门生王博先生等等,孟老师在哲学门里如饥似渴地攻读中国哲学史上经典的学术著作且常常思考,总结事物现象,经常向教授请教问题,孟老师常对我说:“自己绝不要拿着常识当学问,这样你便永远不会进步,做学问千万不要只停留在叙述层次,一定要多思考,做前人不曾做的事情并且要做到“道不欲杂”这样才会有突破。”我牢牢记住了孟老师对我的教诲,认为这是对我的最好教导,对我以后治学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的。

     在须臾斋问学的日子里,孟老师不时向我传授琴理和识谱之法。孟老师对古琴兴趣颇深,学习古琴是受恩师王赣先生引导,王先生不仅通晓音律琴理,并收藏古琴若干把,后来孟老师在北京求学期间,师从中国琴会会长、吴派传人吴钊先生。孟老师尊崇古法,每次拜见吴先生都行跪叩大礼,在当今礼法日趋淡化之际,犹为难得。

     今年春节过后,孟老师给我来了一个电话,要我去他家一趟,我便骑上自行车急匆匆奔到老师家中。到了孟老师家中,孟老师把早已签名题赠的新书《齐文化与全球化》放在我的手上,我看到这个书心里很感动,感动有三:一,书上写有“国豪方家指正”字样;二,孟老师的研究条件不好且在这样繁忙的公务、较多的社会应酬的情况之下出版个人专著,十分不易;三,从一定意义上说,齐文化发祥地——淄博市有了一本在社会各种人群中可读、可借鉴学习的齐文化普及读物,像我这样对齐文化研究不知该怎样着手之人提供了很好的教材和范本。

    《齐文化与全球化》这本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从全球化的语境下对齐文化在全球中的理念以及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并从齐文化发祥地—淄博这一视角提出了应对办法。这一部分可以看出孟老师独特的视角和眼光。第二个部分是“和合而谐的齐国政治哲学”。这一部分包括了“和合而谐”的理想追求、”“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隆礼重法”的纲纪原则、“令顺民心”的治国之道、“富民裕民”的强国政策、“举贤尚功”的选拔机制、“树人育才”的教育思想、“禁攻寝兵”的外交政策、“人与天调”的环保意识、“与民同乐”的亲民情结等十个方面,这些方面从各个角度表现出齐文化的精神所在,又结合社会之需要,由此可见孟老师这本书的价值。

     从这本书中,读者不难看出孟老师谙熟先秦诸子典籍并运用娴熟,可见所下的功夫之深。孟老师一直试图从世界文明“轴心时代”的视角来审视稷下学宫的普世价值,并结合同一时代的另一哲学基地柏拉图学园比较研究,得出了两大哲学基地分别形成了东、西方原创哲学的文化合力······

 《齐文化与全球化》的出版算是作为民进市委齐文化调研的“三部曲”的开篇,后又由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市委主委荣玮牵头调研的民进08年的调研课题《进一步确认、弘扬和立法保护淄博历史文化名迹的建议》被市委主要领导签批。为此,市政协将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利用作为09年的三大调研之一。成功的背后却是异常的艰辛,孟老师一人开车,不辞艰辛,挖掘出诸多被淄博人忘却的文化遗迹并结合地方志书、文献,推动了淄博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利用,这便算是齐文化中的器物文化研究是三部曲其二。今年又在荣玮、孟鸿声等老师的带领下广泛挖掘淄博先秦文化的基础上,还追寻了若干淄博近现代文化学人的人生轨迹,让世人了解悠久的淄博文化在现代的传承和发扬,寻找淄博故事,联通过去现在,算是三部曲其三。写到这,我深深佩服民进所作出的光辉业绩,也深深佩服孟老师独到的眼光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至此我坚信遇上了一位“好先生”。

     最近又听说,孟老师已经完成了《李成研究》第二辑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成了对蒲学研究第一人——路大荒先生的系统研究,并撰写出了《路大荒先生年谱》(2009年《山东图书馆百年专刊》);完成了对1983年淄博临淄出土的北魏石刻——《崔猷墓志》的系统研究,并撰写出了《崔猷墓志的艺术价值》学术论文等等。

  写到这里我恭敬地向孟老师家住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真的,像孟老师这样的学者兼政要,在当今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实在太少太少了。所以,我们现在的年轻学人应该向他致敬且努力学习他宝贵的精神并付诸实践!

  电话铃又响起了,得知孟老师又开始撰写《稷下学案》了······


(在写作此文章的过程中,得到民进市委陈艳君同志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2009年6月2日    

邹立君 发表于 2009-12-2 06:39:37

孟鸿声书法艺术展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孟鸿声书法艺术展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