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彬 发表于 2010-2-2 11:06:37

感人至深。

清水菱 发表于 2012-6-7 08:07:38

不服不行,楼主就是有水平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12-7-20 08:07:11

法库论坛 发表于 2013-3-13 22:14:45

支持一下吧,确实是不错的贴子。

西湖老豆 发表于 2013-3-13 22:54:14

亚傅青山 发表于 2016-6-6 09:27:48

谢谢啦,辛苦啦。感谢感谢!











static/image/common/sigline.gif
除湿机http://www.dna100.com小店出售各类空气处理设备,淘宝店铺搜索“方凌电器”就可以找到。

值班编辑 发表于 2018-8-1 08:20:59

营造思想“磁力场”
号角犹疾旗正展,将士征战尚未还。
就在北京城建集团等单位数百名将士于北京胸科医院全力奋战、英勇拼杀的同时,又一场举世关注、规模浩大的抗击SARS的战役,在京北风景秀丽的小汤山吹响了冲锋的号角。
    4月22日,针对十万火急的疫情蔓延形势,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5月1日以前,在昌平小汤山,以最快的速度抢建一所专门收治SARS患者的大型传染病医院。
七天七夜,168小时,要建成一所建筑面积为25000平方米、拥有1000张床位的传染病专科医院,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此前,世界上拥有500张以上床位的传染病医院,建筑周期至少也需要两年时间。
无疑,这是一份非常的考卷,这是一项非常的工程。
    非常考卷需要非常人来解答,非常工程需要非常的队伍承建。
    国难当头,临危受命。
    “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有难,我们必须为党效力,为国分忧!”
    危难之时,具有军人和国企双重血脉的北京城建集团再一次挺身而出。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无准备之仗。
    因为,此役没有留出调集人力、物力、财力的任何时间,没有一点大战前的任何征兆,命令下达之时,决战已然开始。
    这是一场只能胜利、不许失败,乃至违背战争逻辑的战役。
    因为,此时首都北京SARS患者人数在直线上升,SARS病毒在疯狂的吞噬人民的生命。队伍没有出发,已经被“敌人”包围。医院早建成一天,就多一批患者获得新生。疫情如火,战争开始之时,就约定了胜利凯旋之日。
    4月23日拂晓,北京城建集团所属一、二、四、七、亚泰、安装等六大公司的主要领导,率领由近4700名员工和大批机械设备组成的精锐队伍,迅速到达指定的施工现场,实现了7700平方米基础工程的全面开工。
    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对北京的旅游警告;
    这一天,北京城里出现了抢购商品的骚乱现象;
    这一天,被称之为“首都抗击SARS关键一役”的小汤山医院抢建战斗正式开始。
    特殊时期,特殊任务,注定了这场奋战的艰苦卓绝。
    据《北京日报》报道:“小汤山医院是一项非常规的工程,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程,更是一项救命的工程。紧急决策,紧急设计,紧急开工,在近万名建筑大军完成集结时,施工图纸还没能赶出来,只有一张简单的平面图;水、电、道路等配属设施以及各种材料都是未知数,从常规的眼光看,施工条件根本不具备。”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困难,挑战着建设者的意志,也极大地调动着建设者的潜能。
    没有坐标,没有水准点。工程指挥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就凭借多年的施工经验和对特殊病房的独到理解,创造性地确定施工方案。
    没有临时道路,没有加工场地,工人们人抬肩扛,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把施工材料抢运到现场......
    就在从首都四面八方迅速集结到现场的近万名建筑大军全面展开施工的时候,北京城建集团于进驻小汤山工地的当天下午两点,突然接到了一道特别的“军令”:保障整个施工现场的临电供给、天黑之前必须全部亮灯。
一纸军令,不仅使北京城建集团四公司第一设备安装分公司的20名员工成为万人大会战的尖刀部队,也使这个集团成为保障整个小汤山工地正常运转的血脉和动力中枢。
要知道,北京城建系统六大集团、大大小小上百个单位在25000平方米的广阔作业面上参加会战,至少需要6台以上发电机、近百个电闸箱和数千米电缆线,这些材料要在四个小时之内紧急调运并安装到位,实在是难以实现的极限目标。
极限,考验着参战员工的智能;极限,也激发着参战员工超越极限的挑战性格。
“宁可其他工地全部停工,也要保证小汤山用电!”城建四公司党委的态度斩钉截铁。
于是,一台台发电机从内部各单位紧急运来,一车车的电缆线从各施工工地火速送达现场……
放线、布管、接线头、安装闸箱……20名员工就象高速运转的发电机,把浑身本领象电流一样顷刻间转化为工作效率。
当太阳落山、彩霞未尽之时,两万多平方米荒芜嘈杂的现场骤然灯火通明。
如果说这通明的灯火拉开了小汤山大会战序幕的话,那么,接下来近万名员工用热血和汗水在万米大戏台上演绎的撼人心魄、惊天动地的大戏,也就交错纷繁的全景式展开,并以其波澜壮阔的气势,浓缩在未来的七天七夜里。
七天七夜,时间,是以分秒计算的。
七天七夜,建筑,是用血汗浇筑起来的。
城建一公司承担了其中60间,共计2000平方米的彩色钢板结构房屋施工任务。按理说,这样的工作量,对于善打苦仗硬仗的城建人来讲,并不在话下。问题在于,他们的施工位置处于整个现场的咽喉地带,是六大集团材料运输和人员往返于现场与总指挥部的必经之路。机械、车辆川流不息,作业人员熙熙攘攘,每天从这里穿梭的车流人流不下于数万次。在这样的环境中施工无异于急流中架设浮桥,既凶险又艰难。
再凶险也要向前冲,再困难也要坚决拿下!
深夜、黎明、白昼,一梯队、二梯队、三梯队,600人的队伍轮番作业,交替冲锋。
人们的眼熬红了,往头上冲把凉水继续干,腿浮肿了,搓揉敲打几下接着练,累的实在支持不住了,倒在地上打个盹爬起来再战。
此情此景,北京市质量监督总站站长张玉萍看在眼里,感慨万千:“政府在关键时刻还得靠国企—我们的子弟兵……虽然平时没能怎么关照你们。”听完老大姐的话,在场的几位管理人员因熬夜而干涩发红的眼睛顿时潮润,用力提着沙哑的嗓音表示:“大姐,您放心,我们拼了!”

“我们拼了,我们拼了!”

这不是几个人的声音,也不是一个单位的口号,而是北京城建集团10万员工的呐喊,是北京城建集团10万员工向SARS开战的宣言。
在这样的呐喊声中,城建七公司员工楞是靠人拉肩扛,把数十吨沙子、水泥、石子、屋墙板等材料运到了施工现场。
在这样的呐喊声中,城建二公司员工硬是靠肩挑手提,将几百立方米的施工用水,从200米外一桶一桶的提到工地。
在这样的呐喊声中,数百台挖掘机抡臂作业,数百台车辆疾驰往返,数百台电焊机弧光闪烁,数千名将士挥汗如雨。汇聚成一幅气势恢弘、雄伟壮丽的立体画卷。
机器轰鸣声、钢铁摩擦声、电锯尖叫声、哨声、喊声、电话声……声声交织震撼;挖基础、浇注混凝土、砌墙铺砖、安装设备管线、搭建房屋盖板、搬运材料、布设空调风箱……施工错综交叉;人员、车辆、灯光、月光……声影光电交向呼应。有时,大雨滂沱,人们的汗水雨水一起往下淌,着装的固有颜色已经湮灭,个个变成了“泥人儿”。
根本分不清哪个是干部,哪个是员工,往往民工找不到队,队找不到公司,公司找不到指挥部,有的面对面或背靠背还在用电话联系;有时,供电出故障,现场光线昏暗,往往此单位错给彼单位干了活儿,甲单位错拿了乙单位的材料,这个集团的人员撤离现场时错搭了那个集团的车。人们心里只明白该干什么、该如何干,但有的连大单位的归属都搞不清;人们只知道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满脑子都是干活和时间,但却往往忘记了今天是何日,此间是何时。长时间连续的重体力劳动,十多个小时一顿饭的特殊进餐制,打乱了人们以往的工作习惯,也打乱了人们的人体生物钟秩序。累倒的、困倒的……一个接着一个,虚脱的、中暑的……一批接着一批。亚泰公司副总经理党明事后回忆:“工地南侧的小山坡上,横七竖八的躺满了劳累、困倦的员工,那情景就象硝烟弥漫的战场一样悲壮。开始,我们还心疼员工,后来就连自己也倒在了他们的身旁!”
苦点、累点还不算,最难接受的是工程计划的一变再变。
小汤山医院的建设是超常规的,设计随疫情变化,任务随疫情增加。往往早晨建起的病房,晚上就要更改,今天挖好的基础,明天就要无条件填埋。
城建七公司最初承担的2排共16间病房的施工任务,24日上午基础已经快完工了,可下午3时任务就变成了2排32间,当板房和顶板基本就要建好时,晚上8时指挥部又要求把其中的6间改为护士中转房。次日,指挥部看他们能干,又把其他单位施工的32间病房的施工任务交给了他们。
小汤山医院最初设想定位在野战医院,后来又定为按照一级传染病医院标准建设,这样,城建一公司承建的西段病房区全部改为治疗区,刚刚立好的墙体全部推倒,已经完成的室内洗浴和外排污系统全部作废,改装框式空调机和通风系统。像这样临时改变设计,随时安排突击任务的事情,几乎天天发生。
然而,天天发生的不仅仅是设计更改和临时突击任务,还有在完成突击任务过程中,发生的许许多多催人泪下的故事。
4月27日上午9点,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的一支民工队撤下来后,还没走出现场,一个小个子队员就突然晕倒在地,不醒人事。正在工地指挥作业的城建一公司副总经理魏越,三步并作两步,赶忙将“小个子”抱起,紧急送到离工地最近的小汤山疗养院。他焦急的在诊疗室门口踱来踱去,不时将脸贴在门玻璃上向里张望。一会儿,人被扶出来了,医生冲魏越大喊:“你们怎能这么用人,病人啥病都没有,纯粹是疲劳过度给累瘫的。”魏越一阵心酸,紧紧握住“小个子”和民工队长的手,感谢的话还没出口,这位民工队长抢先说道:“什么都别说了,多保重吧,你们国企领导对工人就是比私企好,跟你们干,爽!”见此,刚刚醒过来的“小个子”也哽咽着表示:“今后只要工地需要,我还上!” “SARS疫情这么厉害,你们不怕吗?” 魏越关切的问,“我们两个都是十几年的老党员了,敢来工地就没把SARS放在心上!”民工队长自豪的说。听罢,魏越二话没说,向他们挥挥手,“你们撤吧。”

值班编辑 发表于 2018-8-1 08:22:49

两天后,当这支队伍经过休整再次奉命驰援工地时,队长看到的魏越和一直坚守在现场的几位公司领导,人人已经瘦了一圈儿,个个眼睛布满血丝,眼眶塌陷,嘴唇干裂,嗓子哑的说不出话来,只能用双手比划交代任务。见此,他的眼泪夺眶而出,回过头去高声喊:“弟兄们还等什么,跟我冲吧!”
高喊声中,一个个象“小个子”般的勇士站了出来,一群群冲锋陷阵、不怕牺牲的英雄般人物涌现出来。
工程进入后期,需要安排少数技术熟练人员进入隔离区作业。经过反复筛选,公司决定由经验丰富和技术纯熟的杨大军和唐承林来完成这项工作。但是,这么危险的任务,怎样做两人的工作?要知道,此时,大批SARS病人已经陆续入住,而作业面就在隔离室外,里面就住着SARS病人,空气中散发着高浓度的SARS病毒,作业环境十分危险,进去后,就有可能出不来。几位领导研究半小时的对策,还是觉得无法开口,最后,公司领导给项目经理10分钟时间做两人的思想工作,如果做不通,领导就要亲自进隔离区。结果是出人意料的,项目经理找到二人后还不到两分钟就如释重负的回来了。“领导别的不要说了,我们来就是抢险的,别担心,我们上。”听了二人的话,公司领导感动的什么话都说不出来。进入隔离区前,领导亲自给两人穿了一层又一层防护服,拉了一遍又一遍衣扣链,叮咛嘱咐了一句又一句注意事项:“记住,到里面后,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拉开口罩,万一撑不住了,赶紧出来,我们随时替换你们”。送到门口,又对两个人的防护着装进行最后一次检查,并含着眼泪,目送他们走向隔离区、走向工作面。
“这样的感人事迹,在小汤山工地比比皆是,数都数不清。”同样始终盯在现场的城建二公司副总经理房本轩,不止一次发出这样的感慨。
进入小汤山施工现场没几天,来自江苏的普通民工汤文和,得知父亲与岳父同日去世的噩耗,为了不耽误工作,身为长子的他,默默选择了留下,只是按照当地的民俗,为亲人寄去了自己的一缕头发以示哀思。在老人下葬的那一刻,他流着眼泪,朝着家乡的方向跪下磕头,为父亲送行;同样,来自湖南湘乡的民工徐世友三兄弟,父亲去世,三兄弟放弃“尽孝”,全部坚守在小汤山工地。
在小汤山医院建成投用后,需要有人留下“保驾”,民工陈应林和于新杰挺身而出,主动向党组织递交请战书:“我们有工作经验,就让我们上吧,保证完成任务”。从此,他们每天全副武装,两三次出入SARS病房,修洗手盆、通坐便器、维护电路,与SARS病毒零距离接触。一个星期后,当领导安排工友替换他们时,他们表示:“我们现在很好,已经熟悉了病区环境,不要再换人了,还是我们俩干吧,我们只要在这里呆一天,保证把工作干好一天!”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埋头苦干;不讲任何价钱,只讲默默奉献。此时此刻的小汤山工地如同有一股巨大的魔力,吸引着所有建设者舍生忘死,慷慨赴难。
如果说这个魔力是一个巨大的“磁场”,那么,单位与单位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行为力量的互相吸引,就形成了强大的磁力源,这个磁力源就是城建人战胜SARS的决心和信心,就是城建人长期培养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而这种情操和精神的原动力,就来自于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榜样力量和先锋模范作用。
当工程进入白热化阶段,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龙华率领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来了,他们与一线工人亲切交谈,与民工一起推车抬楼板。年近六十的集团公司总经理郁志桐与职工一起风餐露宿整整四天三夜。
“我是共产党员,让我上!”工程任务下达后,集团公司、一、二、四、七、亚泰、安装公司等参施单位的吴竞军、魏越、房本轩、梁伟明、苏才、党明、谢春来几位老总几乎同时发出同一个声音。
“领导就意味着责任,领导就要冲锋在前”,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程占华,在病危的老父亲躺在病床上反复呼唤他的乳名中去世的时候,他没能满足老人临终前见到长子一眼的愿望,始终坚守在工地,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单位所有参战员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巨大的。
“我是一名党员,我要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听从党组织的安排,我没有钱捐给患者,但我有一颗热爱的心,去付出生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特殊任务,面对集团同心协力战SARS的氛围,河北省承德平全县的民工宋井文首先亮明党员身份,揣着请战书奔赴施工现场。
受这种氛围和精神的感染,年轻的技术员裴小羽在小汤山工程结束后,产生了一种强烈愿望,自己也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到:“在抢建的过程中,我看到了真正共产党员的形象,他们临危不惧,奋不顾身,无私奉献,使我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和感染,自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也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一次的大会战,将影响我一生。”
七天七夜,小汤山工程结束了。
但是,在小汤山野战医院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伟大奉献精神将永远不会结束,特殊时期特殊政治思想工作产生的巨大威力,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保存。
 
 2003年6月4日,端午节,北京下了今年以来最急的一场春雨,电闪雷鸣,雨过天晴灿烂的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照耀大地。
这一天,卫生部疫情通告,当天全国没有一例新发病历,世界卫生组织疫情通告,全球首次没有死亡病历。
危情下的北京,经受了考验,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公共卫生危机处理的范例。
尽管这并不是危机的休止符,但可以确信危机终将过去,危机中确立的科学理念、效率机制、战时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的经验却将由此得于长久的保持,在城市今后的运行中日渐完善以防患未然。
对于我们来说,完成这次采访写作任务是艰难的,深深的自责始终伴随我们之间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写作的过程。我们深知,作为一个宣传干部,应该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中,去反映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可是,SARS病毒毕竟充满危险,为了保护宣传干部的自身安全,多次赴疫区采访的请求都被领导制止。“这里危险!不能冒险!”可是集团领导说这话时却身先士卒,在战场上拼搏得已经分不出领导和工人。采访过程中,我们几乎每一天都被工友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感动着,和他们一起流泪、一起自豪,一起感受鼓舞、体会骄傲。但是毕竟由于客观影响,我们掌握的素材,只是这场战争的一个局部、一个片段,我们记叙的事件,也只是有限的几个人、几件事。应该说,参加胸科医院改造、小汤山医院建设的近万名工友,每个人都有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尽管他们的事迹没有也不可能逐人逐事全面反映,但是共和国的丰碑上分明记载下普通建设者创造的奇迹和辉煌!无名英雄,正是有了更多的无名英雄才铸造了我们共和国的脊梁!历史会铭记,人民会铭记,民族会铭记!
因为我们相信,风雨洗礼过的北京,必定会抖去硝烟征尘,以成熟和理性迎接新的考验!

贾秀平 发表于 2019-3-13 16:52:23

{:1_215:}{:1_215:}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天降大任》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