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朴 发表于 2007-10-22 10:13:25

周俊杰--就有关国展诸问题答《书法报》记者问

记者:能否为读者介绍一下中国书协举办的早期国展?在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这几届国展有那些得失,对以后的展览起到那些作用?
周俊杰:1980年在沈阳举办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其时中国书协未成立,评委由五位老书家组成。它对沉寂了数十年的中国书法界来说,无疑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对刚刚复兴的中国书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展在沈阳展出后,又到北京、郑州等地进行了巡展,观众以数万计。但将其置于历史的角度回过头来看,其审美的总体选择基本上继承了民国的佘绪,新的艺术观念乏善可陈,可以这样认为:此展开创书法进入一个新时代的意义远比艺术本身要大得多。
全国二届书展1984年在北京举办。中国书坛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学论战,对书法作为艺术空间规定性的认识和理解已经远远超过民国及50至70年代。一部分优秀的中青年书家脱颖而出,展出的作品中已有为数不多但能体现时代审美特征又颇具动力的作品。8开以上的大作品也开始出现在展厅中。碑派及师法王铎等豪放的风格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和神经,并由此引领了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趋向。但组织者却开辟了一个“名人馆”,凡当时各届名人的作品不经评选即可堂而皇之地进入展厅,而其水平之低劣,使观众几近于愤怒。还有一个很让人不满的事:历届全国展场出版了作品集,而第二届却不知为什么没有出版,这给研究当代书法史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全国三届书展1987年在郑州展出,巨幅作品明显增多,碑派继续占主导地位。而1989年在北京展出的全国四届展,基本奠定了以复兴古代艺术豪放的民族精神和人生命本体自由的意心感与以传统、时代、个性相结合为特征的书法新古典主义的历史地位。此后数届国展出现了碑帖结合或文人书法与民间相结合的创作走向的多种风格,但大的格局却是沿着“新古典”的路子在走,并且在传统与现代这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一同比一届更为深入。到了近期评选的第二届兰亭艺术创作奖,则进一步显示出了“新古典”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这给研究当代书法史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全国三届书展于1987年在郑州展出,巨幅作品明显增多,碑派作品继续占重导地位。而1989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第四届书展,进一步突出了古代艺术中豪放的民族精神,强化了人生命本体追求自由的童心感;整体上对传统的深入,对时代精神的张扬和个性的强化,这一切构成了书法新古典主义这一当代作为主流的艺术流派。此后数届国展出现了碑帖结合或文人书法与民间书法相结合的创作走向和多种风格,但大的格局都是沿着“新古典”的路子在走,并且在传统与现代这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一届比一届更深入,结合得更好。至今,能体现当代艺术最高水平者仍然是国家级书展,作品总体上显示的是中华民族复兴期作为大国的正大气象,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不容动摇,也动摇不了。刚刚评选的第二届兰亭艺术创作奖,则进一步显示出了新古典的创作思想和创作特征,体现了作为主流艺术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记: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二十五年来为当代书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您作为参与者,对俗投国展的读者有那些建议或忠告?
周:要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但不必太计较入选与否,心态要放平,只要创作出个人最高水平的作品就已经达到了目的。
记:每届国展来临之前,投稿作者是最忙碌的了,有的全家禁声,有的一晚用几刀宣纸,等等,这些无不反映出投稿者的心理状况,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认为这个时期应该怎样调节心理以使自己发挥最好水平?
周:一些报刊总是刊出些对投稿者写了多少刀宣纸进行讽刺的文章,其实大可不必。举办国展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显示自己实力的机遇,要紧紧抓住这些机遇。真正的好作品都是在注意力集中,连续数天创作中出现的,平时练习的作品其水平很难与集中精力创作的作品相比,这恐怕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体会。但在集中创作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既要调动起创作的兴奋点,又要控制住这种兴奋点的过度张扬,使兴奋、激情化为自然的流露。艺术创作不会控制激情与创作中没有激情同样是不成熟的表现。
记:十几年前,广西现象给人的启发之一就是“评委好色”,在这次行草展和兰亭奖上,很少看到单纯的白宣作为创作的材料了,对于用纸,您有什么建议?
周:用色宣或两种色彩的宣纸拼贴创作确实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也容易掩盖某些不足,但真正能显示出墨色墨韵者还是上等白色宣纸。因为任何色纸都不太调,且大多并非宣纸,而是近于宣纸的机制纸,所以我的创作除个展或出作品集需要总体视角上调整才用部分色宣外,基本都是用目前能买到的最好的白色宣纸。如果十多年前色宣还能骗过评委眼睛的话,那么现在评委们的能力判断出色纸上写的作品如果放在白纸上的真实功力和效果。古人有“纸寿千年”的话,那是指上等好宣,而时下的机制纸恐保存百年都很难。
记:每次大展之前,书坛都流行一种说法,叫评选导向。您对此怎么看?
周:“导向”肯定有,但绝非出于某一两个人,而是能体现其时代审美追求的大部分书家的意志和集体无意识的集中体现。任何个人,不论职位多高,只要提出的艺术主张与时代审美主流不合甚至对立,在国家级书展上都不会得到响应的。
记:作品一到邮局,作者便基本失去了对作品的控制。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品经过邮路、收稿、打开、登记、保存,初评打开、复评悬挂等等环节,很难确保完全不损坏甚至丢失;另一层意思是对评审的不可控。当然,有实力的作者投出后,把握还是大一些。您觉得作为投稿者怎么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意外的发生,增加入展机率呢?
周:投稿者一定要按每次大展的“征稿启事”的要求一项项地认真去做,用挂号或特性专递寄,首先保证邮路的畅通。所谓的“评审的不可控”,至少在这次兰亭奖的评选中不会出现,因为评选前的登记,分类很严格,评选过程前后十一次分组筛选和投票,不够水平的作品想蒙混过关也是不太可能的。但也有这种情况:因为入选数和投稿数的比例差距太大,一些较为优秀的作品也有可能入不了展,这就需要真正的实力较量。在好作品多但又不可能都上的情况下,作品中每一个小的疏忽和不足都会成为落选的原因,所以作者创作作品时各方面都需要认真对待,投稿前反复检查,最后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寄出去。
记:作者投稿的热情被极大的调动,除了书法本身的魅力外,也会有部分现实原因,如入展获奖后会使自己受到更多的关注,会增加自己作品在社会上的认可度等等,这种动力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您觉得需要引导吗对这些现实因素您是怎样对待的?
周:古今中外,艺术家及作品的竞争从来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在竞争的大的环境中,才能使有才能的艺术家脱颖而出。艺术家的右名,带来物质、精神上以及地位的提升也是正常的。但作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如果仅由此作为动力,而对艺术本身忽视或艺术的才情、悟性不足,那么也难以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脱颖”也只能是一种幻影,从事艺术者必须沉醉于斯,甚至视艺术为生命。豫剧大师常香玉曾说“艺比天大”,可发人深省。
记:中国书协提倡“阳光评审”,广大作者可通过新闻媒体观看评审过程,这无疑是中国书法展览的极大进步。您做为评委,是否感觉千百双眼睛盯着自己,压力更大了呢?
周:到合肥正式评审第一天,评委们先学习评审规则和纪律,评委不代表某一省或某一流派,而是代表兰亭奖组委会。张海主席讲话中强调,评委名单是中国文联正式文件批准的,每位评委都要珍惜这次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和全国书法界的委托和信任,这也是对每位评委的考验,所以,我们对这项工作一直是兢兢业业,十分小心。加之评审全过程的缜密、透明,所以这次评审完全可以称之为“阳光评审”。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张海主席及中国书协的所有秘书长、副秘书长、展览部干部都作为工作人员不投票,而是将作品的“生杀大权”交给了评委会,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们确确实实一直都是“感觉千百双眼睛盯着自己”,因为这确实也是对我们人格和艺术眼光的考验。也还可以说,此次评审,没有任何一个人或几个人从头至尾可以左右某张作品的上下下,入选与否的唯一根据是作品的质量。
记:对参与者来说,投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基本都很用心,但在具体的创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自己认识不到的问题,到现场后由于各方面原因被拿了下来比如尺寸不规范等;也会有比较好的作品因为其他原因而不能引起评委注意而饮憾(如悬挂、材质),能否结合您的现场经验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周:前面我已谈到,投稿时要细心研究征稿启事,尽管如此,收到的稿件中还是有一些超高超宽的作品,按要求,不论质量高低,一律不参与评选。评选中的悬挂、楹联还可能分开,而多条屏则叠在一起,一般只显示第一张,所以第一张作品的质量极为重要。材质不可过花,有的用两种以上的色纸拼贴,实际很小气,也很俗气。有些拼贴的色彩很不协调,过份靠这些“外部的”小招数有时会引起评委的反感。此外,不要写大字,一大张上写一两个字的作品从来没有在国展上入选过。而八尺纸仅写四言、五言联也给人份量不够之感,入选的难度甚大。另外,不要跟风,近几年册页入选率较高,所以投册页者颇多,但入选难度相应则低于一般创作,如果不是特别精到,则很难入选,更难以获奖。
记:中国书协今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有了退稿制度,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因为投稿的每件作品的背后,作者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这首先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书协有没有监督机制,以确保这项工作很好进行?
周:前几届有退稿的承诺,但都因赞助企业的破产和信用不足而难以落实,损害了作者的利益,更损害了企业的形象。此次兰亭奖组织完善,包括入选费、获奖奖金的发放,既有承诺,则肯定会落实。一个人一个单位如果失去了信用,今后还会有人敢与之打交道吗?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发人深省。
记:据了解,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收稿情况一般在20000件左右,可见国展的参与之众和对书法创作者的影响之深。从20000件选出500作品,可能要牺牲掉大多数人。对落选者有话说吗?
周:落选的情况很多,但作品质量的不足是关键。这次评选,首先是看传统动力,有的人不涉及三代秦汉、魏晋唐宋,最远仅到清及民国,作品的厚度及文化内蕴的不足则很难抓住评委的眼睛。由于入选与投稿数量差距太大,故评选甚严,从取法到个性,从技术层面到内在底气,稍有不足就会在某一关中被淘汰。我以为,入选、获奖故然令人高兴,但也不要把落选看得太重,没什么大不了的事,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汲取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取向与时代同步从而在艺术上来个飞跃。千万不要因此怨天尤人。有极个别人写文章,或在网上发牢骚,甚至搅混水,此种态度更不可取。做为人,做为艺术家,要有雅量,有气度,否则,终究难成大气候。
记:相信关注国展的不仅是参与者,还有一部分人,那就是收藏家。作品从展览到变成商品,您在觉得这是书法发展的一种进步吗?
周:从国展及兰亭奖入选、获奖作品中,我感到当代人的艺术水平,包括技术、形式、内涵、气象,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书法史大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完全不与古代优秀作并列于书法史上。有眼光的收藏家应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代代表书家以及在国展中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书家身上,他们书写着历史,也代表着未来。所谓当代作品“废纸论”的极端论调完全是一派废话,是阳光下一种阴暗心理的反映。我在日本看到过一家美术馆,专门收藏当代中国书画家作品,确为有眼光之举,我们更不能菲薄自己、菲薄时代。
记:现在不少取得成绩的年轻作者,很注意对市场的培育,您觉得有没有必要?
周:作品有无市场,是作品在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不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而只顾市场,那么很容易走到“迎合”这一极令人尴尬和退化的境地之中,年轻人千万要慎之又慎。
记:请您评价一下当前的书法市场,有何建议?
周:当前书法市场有正常的一面,如有眼光的收藏家会关注那些确有水平和才华者的作品,这对于书法在当代健康地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某种角度看作品能够被人收藏与否,也是检验一位书家水平的试金石。但时下收藏界还是较为混乱的,如有些所谓“书家”,水平低俗,却会炒作自己,而收藏并非都为行家,于是一部分低劣之作也堂而皇之走向市场。而更大的问题是,收藏者专看书界的职务,以地位论价,其实这是最愚蠢的收藏标准。时下在某协会任某职的不少“书家”并不会写字,或者水平甚为低下,能任某种职务的原因很多,不仅仅是由于字写得好,这就需要慧眼识别。有些地方只认包括中国书协理事及其以上职务者的作品,其实理事是工作班子,能否当理事,有的和艺术水平有关,不少则无关,如果不具法眼,收藏的作品则将真的成为“废纸”了。
书法市场健康发展还需时日,但收藏者要有真正有水平、有艺术眼光的人当顾问则是关键。而“顾问”还要有艺术良心。近来不是也有个别鉴定大师级的人物将有身份有地位而书法则劣俗不堪者捧为什么“最高峰”的闹剧么。
健康的收藏市场的形成,拍卖会、画廊当会起到导向作用。要推出真正有水平的作者,利用一切媒体推介,集中宣传、展出,由此在收藏界形成正气和良好风气。当然,经过千淘万漉而能在国展中入选、获奖者,应是收藏者重要的选择对象,因为他们的作品,可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代表之作。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07-10-22 11:02:26

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

高昂 发表于 2007-10-22 11:38:49

谢谢大朴兄的精彩发帖,认真拜读,好! 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

曹峰 发表于 2007-10-22 15:13:24

受益非浅http://www.ddsfw.cn/bbs/gif1/13.gifhttp://www.ddsfw.cn/bbs/gif1/13.gifhttp://www.ddsfw.cn/bbs/gif1/13.gif

一剑 发表于 2007-10-22 16:29:27

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http://www.ddsfw.cn/bbs/gif1/6.gif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07-10-22 17:25:06

http://www.ddsfw.cn/bbs/gif1/13.gifhttp://www.ddsfw.cn/bbs/gif1/13.gif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俊杰--就有关国展诸问题答《书法报》记者问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