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 发表于 2010-5-16 08:23:43

登堂赵明书法篆刻教学集评

  徐正濂老師的評論
  趙明作古璽印蒼茫郁勃、跌宕老辣,獨步一時,印壇早有公論。天下刻古璽者多矣,以某觀之,趙明勝人處至少有三:一,文字結體豐富。不拘鐘鼎、甲骨、陶文,趙明皆能拈為己用,而渾然一體之效非常人可及。二,點畫狼藉、線條恣肆,輕重粗細一任自然而皆能落在實處。繁復中有秩序,飛揚中無輕薄。三,奇詭莫明、變幻不測,而神氣健旺是始終之旨,以不可名狀而又能真實感覺之精神貫串之,則縱然變化無端而趙明始終在也。某以為,以神形兼備稱趙明之古璽決不為過。某以為,他日神在而形去,則天下莫之能抗衡也。
                                徐正濂 2005年酷暑

[ 本帖最后由 赵明 于 2010-5-16 10:04 编辑 ]

赵明 发表于 2010-5-16 08:24:59

  為趕時間,恕我不一一細注。依我看,有些作品極好,非特我刻不出,便“大家”們也無能為。如要投稿,我以為不特“新作品”,完全應該有自信心。缺憾是難為其大,而在展覽上或許會被忽略,展覽的評委我想未必比我更懂。這也沒辦法,有些印章無法放大。還有個注意的問題,有的印章最好附邊款,說明一些文字篆法的出處,以免被自以為懂文字的評委莫明其妙地涮下去。請再努力。
                        徐正廉匆匆 1995年2月16日(信札)

赵明 发表于 2010-5-16 08:26:17

  來信及印作讀過。對于你近年來的進步非常欣慰,印作不斷有新意,并已形成自己的風格。在線條方面,看出您的探求。上海徐正廉的印線條質感不錯,自然爽勁之中有柔和感。劉石開的印線條最近變化很大,但不為人理解。
  金文是您入印文字的基本素材(當然包括金文時代的璽印文字、陶文等),也成就了您的基本特點。我意見非章法特別需要時,盡量少用冷僻字,異體字,以利于為人所解讀。僅供參考。
                          李剛田 1995年2月19日(信札)

赵明 发表于 2010-5-16 08:28:39

  印法古璽印是條廣闊的路子,古璽印中所表現出的美與現代藝術有一種契合。目前篆刻界能刻好古璽印的很少,我自己也刻不好,您選古璽印的路子,很可貴。您的璽印的水平我認為比書法要好。您對于古文字熟悉,用字的路子就寬。寄來的印中有些非常好,如“華質相半”、“東晉”、“公孫大娘”、“壽璽”、“丁二仲”、“王績”、“殘陽如血”等等。古璽印是條充滿生機的路子,也是條險路。變化過分會失之于野,故要多思考,把握創作火候。另外漢印的基礎也要打好,把漢印之靜與古璽印之動結合,走出一條個性的路子。
                           李剛田 1995年5月4日(信札)
  您的印取法古璽,創作思想有深度,難在處理好幾個關系,即創作中古璽與漢印結合的關系,線條的流動與印章的安靜的關系,氣勢與內在韻味的關系。難矣哉!您所刻的有許多好印,不再一一評述。
                          李剛田 1995年7月29日(信札)
  趙明同學入印道數年,潛心篤志,日有所得,漸入佳境,大有骎骎欲度驊騮前之意。
  趙明深入古璽及古陶印之中,于其間獨辟蹊徑,于當今印壇日新月異中別開一生面。
  夫篆刻之道不過入古出新四字。入古既深得新自在,驀然回首之間,趙明得之矣!
  丙子正月剛田讀過漫記數語
                       李剛田跋《趙明篆刻乙亥集》(1995年)

赵明 发表于 2010-5-16 08:29:58

  趙明的篆刻,在用刀、用篆等方面均很講究,別具一格。所刻作品盡管不大,但從中已可窺見作者在篆刻創作上所下的功夫與認真程度。不足的是他的邊款,相對其印面而言顯得較弱,如果連邊款方面更進一步做到與印面兩者之間的統一,就更好了。總之,趙明的篆刻,所走的路子較正,經過努力是有希望的。
                          劉一聞《〈全國第六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展覽獲獎作品〉我為什么推薦他獲獎——獲獎作品評委談》《中國書法》1995年第六期

赵明 发表于 2010-5-16 08:30:54

  寄來篆刻蛻片拜讀,篆刻文字以“易識”為選字原則。君所刻印,若沒有你自己的“釋文”,愧我這位“專家”也無法猜度。“專家”不能看懂,群眾更奈其何?如是,君之作品將注定無法發揚光大了。有關這個問題請參考毛澤東文藝思想,如何?
                           石開 1997年7月19日(信札)

赵明 发表于 2010-5-16 08:32:07

  大作拜讀,傾佩無已。諸位所言皆極是之言。事師正濂兄之點撥之功尤稱珍貴。篆、刻二者密不可分,是于足下之作最能證明。此與時下以雕琢為能事者更別乎天壤矣。
                           劉一聞2006年3月18日(信札)

赵明 发表于 2010-5-16 08:33:51

  寄我印樣甚佳。忽憶三年前,正成(劉正成)囑評當代印家二十人。君與河南查氏原屬備選之列,因見君作品有限,猶豫間詢之二同人,以致選了他人。今讀此集,知君之藝當在十五人之列。拙眼昏昏出此誤,自責不已也。
                            石開2006年3月22日(信札)

赵明 发表于 2010-5-16 08:35:15

  趙明的古璽在中國也可以算是一等的,樸拙、凝重,舊氣氤氳。趙明的線條感非常好,豐富凝練,不輕滑但又不滯重。要說巧妙,趙明很少將線條作直接的屈曲,他的文字可以說是各種橫、直、斜線拼接而成。這樣,線條的質量感就凸現了。趙明以前少刻朱文大印,這次見到“實踐”,發現他能用復刀使長線條豐富、老辣、精到,較前大勝,令我嘆服。齊白石說,畫畫“太似近俗,不似欺世”。我想這道理于篆刻也是相通的。所以趙明真正的突破是要刻得“新”一些,不要太似古璽,太局限于古璽,雖然“似”于我等常人也是極不易的。
                  徐正濂《〈江蘇青年十八家印選〉讀后》(1999年)

赵明 发表于 2010-5-16 08:36:40

  我是在一個初春的雨夜想起趙明的篆刻的。
  我至今也弄不明白為什么會在一個雨夜想起他的篆刻。獨處書齋,仰臥竹榻,聽窗外雨打梨花,應該想起些才子佳人的趣聞軼事才對。但此時趙明的篆刻卻在我眼前晃動,且越來越清晰。
  我與趙明是同門的師兄弟,—起拜在海上徐正廉先生的門下。同門的還有河南谷松章.浙江施曉峰,山西劉剛、江蘇仇高馳、山東王瑞等90余位。雖多數沒有謀面,卻都神會久矣。趙明在師兄弟中最為徐先生厚愛,先生稱:“趙明的古璽在中國也可算是—等的,樸拙凝重,舊氣氤氳”。并將一幅錢君匋先生的書作贈于趙明以示褒獎。在我們那一屆學員中受此獎賞者僅三人而已。
  徐正廉先生在印壇有一等的好人緣,趙明也是好人中的一等。在同他的談話中可以感受到江蘇文人語音里那份特有的儒雅與和氣。但我卻未曾想到他是一副胖胖的模樣,而且眉目之間還透出一股威武之氣。我猜不出是這份威武讓他刻出了雄渾樸厚的古璽風貌,還是古璽的雄渾感染了他的威武,一切都無從知曉。
  對于篆刻線條的處理,是趙明足以驕傲的地方。在他的篆刻中,對刀法的要求近乎苛刻,并力求做到極致,因此所刻出的線條沉穩凝練,不滑不澀,耐人尋味。他自己總結了一套刻古璽所特有的刀法,認為現在有人是用刻漢印的刀法來刻古璽,因此沒有古璽的味道。如此說來,趙明這套刻古璽的刀法便是他的專利了。趙明在向徐正廉先生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不同于一般學員的地方。他不去追求與先生刻得像與不像,而是去探尋先生的精神內涵,去領會先生的處世哲學,去掌握先生的學習方法。然后,加上自己對藝術的感悟與勤奮,從而有了今天的面貌。現在看來,決定了趙明這一生不是一名刻字匠而成為一位篆刻家的原因,是緣于他的博學與儒雅,是緣干他有豐厚的藝術理論做基礎。在《朱白相間印初探》、《古璽印與古印陶之比較研究》中的精彩論述,足以讓眾多同行為之傾倒。對擅篆刻能著文的人,人們總會報有特別的好感。
  現在人們對于趙明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希望他不要固守古璽一路,能夠殺出一片新天地,我倒覺得創新固好,然尚且不急。打一下防守反擊也不為錯,畢竟都還年輕。去用心研習一下書法,玩玩古董,多看看書,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我現在想來,趙明的古璽也確有獨到的地方。擺在面前讓人肅然,讓人遐想,這也許正是我在那個前夜想起趙明篆刻的原因吧。
             楊中良《你聽·我說》1999年11月2日第44期《青少年書法報》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登堂赵明书法篆刻教学集评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