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照剑 发表于 2007-10-31 11:58:19

访法源寺奚白和尚

访法源寺奚白和尚


刘照剑



       昨天应书法篆刻家修诚兄邀请去法源寺访友,中国佛教学院本科生奚白兄。也是我们的道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初次见面,此兄给我感觉很儒雅、平和,个子不高,身材微胖,带一眼睛,文质彬彬。一双不大的小眼睛里透着智慧的光芒。见面很是热情,相互对作品吹捧了一番,在禅房里聊了一会,奚白兄带我们参观了整个法源寺,法源寺是全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法源寺在宣武区法源寺后街,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的东侧,占地约6700平方米。它是北京市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名刹。法源寺始建于唐初,原名悯忠寺,明改崇福寺,"安史之乱"时改名顺天寺,明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溶进行修葺,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始用今名。 法源寺于1955年重修,现为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

       法源寺寺坐北朝南共四进院落。第一进有天王殿,内供奉布袋和尚和铜铸四大天王造像。第二进有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两菩萨,为明初造像。抢厦梁上悬挂乾隆御笔“法海真源”匾。第三进有观音阁(又称悯忠台),陈列历代石刻,阁后为毗卢殿,供奉明代铜制五方佛像,其中层为四方佛,佛面各向四方,上层为毗卢佛。再后是大悲坛,陈列唐和五代人的写经,宋、元、明、清版经文。四进为藏经馆, 陈列东汉、东吴、北魏、北齐及隋唐石雕造像,其中以唐感享三年造像最为珍贵,而明代木雕佛涅槃像,长可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法源寺历经火灾、地震及战乱破坏,多次重修但寺址未变。法源寺内花木繁多,初以海棠闻名,今以丁香著称,至今全寺丁香千百成林,花开时节,香飘数里,为京城绝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拨专款二次修缮,并于此设置了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文物图书馆,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会议在此召开,1980年鉴真和尚塑像由日本回国在此展出。现该寺是北京地区佛教徒活动的重要场所。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不过现在看到的法源寺只是寺庙的三分之一,其余的被居民占着 ,现在的政府虽尽了努力,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让人深感遗憾。

       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单单的宗教文化,儒道佛三教合一形成了中文化体系的精髓。参观完寺院,到了晚饭时间,奚白兄提议留我们吃顿斋饭,我很是高兴,平生无缘常进寺院,更谈不上吃斋饭。我们欣然应允,一会功夫奚白兄即端来三盒素饭,打开盒饭,有豆角、白萝卜条、土豆米饭。奚白很不好意思,我却很满足,不大会就吃得干干净净。平时我是不吃米的,但出于对佛的虔诚,今天我粒米不剩。斋饭后,奚白又领我们参观他们的课堂,进入学堂,走廊里迎面而立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的“知恩报恩”四个大字,镌刻在红木架上,在课堂大厅有一书案,是奚白平时练字的地方。奚白很高兴的铺纸拿笔,让我俩挥毫,推辞不过,也就写了两幅。修诚兄以小楷见长,小楷隽雅古朴,却挥毫小隶一幅,很是精彩。最后让奚白写了幅,我说一定带走,此生还没和尚的字。

       休息片刻,奚白又安排一会参加一个拜师仪式,是一位古琴演奏家招弟子。邀我们旁观,以前从未见过这场面,便应允前去。仪式在经堂门前院中,经堂门前放一桌子,三把椅子,有专人主持仪式,篆刻家少白为介绍人,寺院一资深师傅为师徒证明人,先生居座正中,主持人宣读仪式开始,先是行叩拜礼,林小姐虔诚的顿首三拜,然后老师、证明人、介绍人一一讲话,我们列席旁观。在此见到了熟识多年未曾谋面的朋友书法家扬中良先生。仪式最后有老师现场演奏一曲,然后弟子再弹一曲,最后老师拥抱一下弟子,至此仪式结束。我们又回到了奚白的禅房,继续纵论人生,我提了很多平时对佛教及僧徒生活不解的地方求教了很多,和尚一一解释作答。和奚白谈了好多有关做和尚的理由,很多问题我现在不好理解,这么年轻有才华,为何要选择出家做苦行僧。比方说像我们这些人,经历过社会的磨难,人生百味。而看破红尘的人,可能出于某种因素而不愿在受此煎熬,图佛门清静,而剃度出家,亦有情可原。可你们正值弱冠之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况读的都是研究生及本科生,为何那!和尚道:你们长成就一番事业,取得功名。我们想要成佛,志向不同而已。其实也是,人生有多条路,而他们只是选择了和我们想法不同的道路而已,同样会达到生命的彼岸。看着奚白在上网玩牌,听音乐,我担心现在的社会信息这样便捷直观,网上的东西会不会对你的思想产生影响,现在和原来的和尚不一样,旧社会的和尚是没办法受到这些直面的冲击的。奚白解道,在现在的社会做和尚是挺难的,不过,我们看到一点引诱的东西时,思想便极力修炼自己往更好的地方修行,只有这样才能挑战各种诱惑,并最终超越它。我无奈的摇摇头,自叹六根未净。俗心未除。信仰不同,追求亦不同,正如我原来所想的,奚白出家也是受到很大的阻力的,首先父母就不干了,无奈他坚定信心,一头撞到南墙的主,铁了心了。父母也只有任之。

       我原来看过一则小故事,据《修行本起经卷下游观品》记载:“太子深处宫中,未闻人生疾苦,曾四度御马出城,见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蒙出家修道之志。回宫后恳请父王允许出家,净饭王固不允,即以四愿再请:一者不老,二者无病,三者不死,四者不别,父王若赐者,当断出家愿。”其父无言以对,即于当晚,夜出王宫,自脱衣冠,执法自剃为沙门。奚白讲,每天清晨在钟鼓的催促下,洗漱完毕,便披上一袈裟,仪表庄重的进入大雄宝殿,准备早课,殿堂佛事是由一位维那(负责举腔)掌握,其程序是礼佛,昄依,发愿,会向等。这一系列的活动有念有唱,有立有行,有跪有拜,它是僧人日常修持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年累月不间断的早课,不仅能使僧人的韧性、毅力有很大的帮助。有人称出家佛教徒是苦行僧,而早课坚持苦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僧人难能可贵的精神很大程度上的就是这种战胜自我懈怠精进求道的长久的心。

       今天上午我在单位上班,修诚兄便早早来电,晚上与和尚一起吃饭,我们到的时候,和尚早在饭店等候了,并且又带两位和尚来,一位法号田和,一位妙戒。这两位都是在读的研究生,因为奚白要回苏州寺院了,怕我们再到法源寺没人接待,便把两位师兄介绍给我们认识。以续佛缘,为此我深深感谢奚白的细心安排及情谊。晚膳一素为主,荤菜照顾我们个别的馋嘴兄弟。席间我烟抽的最凶,修诚兄说有法帮我戒烟,我立即追问什么好法子,他慢慢吞吞的问,你现在抽多少和的烟,我说五到十元左右,他说不行,这烟抽的太次了,我问多少合适,他不言,让我往上说,我从二十到四十一包,看他还在摇头。那干脆就抽软中华得了,修诚方才说好。并说一定要自己买六十多元一包,别人送的不要。这样你每天就抽不了两包了。此言一出,惹得众人哄笑,我转念一想,也是啊,如此控烟未必不是好办法,如再每天抽两包,怕是饭就没得吃了。我哭笑着摇头,真是一馊主意,不过容我在痛快两天再行决断。如此法可行,当即许下,京城饭店随你挑选。看着和尚那笑眯眯的小眼,我有些发沭,怕是被他看透了,我怕难以戒掉。不过和尚有五戒戒得,为何我戒不得,况戒其一。自叹意志力不如和尚。

       屋里的空气太闷了,便搁下笔,拿支烟出去走走,小胡同的两边房子里不时传出大小、雄浑,细微等不同因律的鼾声,交替错落,细听起来,倒别有风韵,大街上是那么静谧,凉风吹来,浸入肤下。颇有几分秋意的样子,真爽啊!远处荣宝斋工地上不时传来机器的轰鸣声,随意四处走走,到前面十字路口一台阶上坐下,深深的抽了几口烟,享受着这份宁静、孤独。一会来了一老汉,是荣宝斋建设工地的工人,看我半夜在这怪奇怪的,便主动走来和我攀谈,老汉78岁了,还干通宵活,是河南周口市的人,简单的聊了几句,真是可怜的老者,这把年纪了,还在为四十元而通宵达旦的干。北京的夜和白天温差很大,尤其是今夜。街上的风凉的让人受不了,我只好告别老者,想想还有几幅创作未完成,回去还要继续,现在已是凌晨三点了,看来是今夜无眠了。借普贤菩萨警众偈作作结束语吧!“是日已过,命已随减。如少水鱼,斯为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夜语风荷 发表于 2007-10-31 13:25:45

刘照剑 发表于 2007-10-31 13:44:24

感谢浏览.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07-10-31 16:15:29

拜读.

森豪正室 发表于 2009-1-29 02:59:26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12-10-12 15:05:16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12-12-4 21:34:1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访法源寺奚白和尚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