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收藏 发表于 2010-9-29 09:54:03

汉代画像原石拓片拍卖小品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墓葬装饰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在石材上雕刻的画。因为其雕刻方法有一种是线刻,像是用铁笔在石头上的刻画,所以被命名为画像石。但陕北地区出土的一些画像石也有在雕刻基础上的绘画,如雕刻出人物形象的大轮廓后,眉眼细部及其服装颜色则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这种亦刻亦绘的艺术形式就是“画像石”。实际上,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从平面线刻到浮雕、透雕应有尽有,已经远远超出了画的范畴。因此,画像石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专用名词,其内涵就是两汉时代刻画在墓室或陵园建筑上的石刻图像。
作为墓葬装饰,画像石主要刻画在石椁、墓室、墓地祠堂和墓阙建筑上,是完全为墓葬服务的装饰艺术。因此,画像石题材在主要围绕丧葬目的的同时,还有当时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环境、状态、面貌、形象的记录以及对与于黄泉地下、神仙天国等等不可知世界的理想描述。这些来自汉代民间的图像使我们在与历史久违了两千多年之后,得以目睹当时的社会生活真相,认识和了解通过文献、文字所不可知晓的汉代社会形象,了解汉代人们以画像石艺术形式为我们展示的汉代习俗和理想追求。
汉画像石概况
汉画像石主要分布于四个地区:黄河下游的山东苏北区、河南南阳区、陕北和山西西部的榆林绥德区、四川一带。
从画像石发掘和出土情况看,黄河下游地区画像石出土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时间跨度也比较大,大约从西汉前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南阳地区则以西汉晚期和东汉中期为多,墓葬形式多为砖石混合墓,画像多布置在墓门和横梁以及立柱上。绥德和榆林地区多为东汉中晚期墓葬,画像主要装饰在墓门部位。四川汉画像石则以石棺和崖墓为期主要特色。
山东、苏北地区发现的石椁画像墓不仅时代早,延续性强,而且藏量特别大,一座墓地动辄数十、上百甚至有成千座石椁,以每座石椁四块画像计算,其数量就十分客观。大型画像石墓如安丘董家庄、沂南北寨、临沂吴白庄等不但闻名全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至于武氏祠、孝堂山等小祠堂画像更是闻名遐迩,其画像拓片甚至被当作重要文物予以流传收藏。
西汉时代,山东、苏北地区的画像石主要刻画在石椁和墓地祠堂上,到东汉时期,则刻画在石质或砖石混合的墓葬、石祠堂、石阙等墓地建筑部件上。其雕刻技法各式各样,有属于绘画范畴的平面线刻,糙面减地,凸面线刻,也有属于雕塑范畴的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等。总之,举凡两汉时代所能见到的绘画和雕刻技术,在山东画像石的领地里都能够寻觅到踪迹渊源。可以说,如果要研究两汉时代的平面和立体艺术,山东地区的画像石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资料库。
和雕刻艺术相媲美的是那丰富多彩的画像内容。一部大千世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间现实,乃至神仙鬼怪、奇禽异兽以及中外交流、当代时事几乎无一遗漏的汇粹到了画像石里。如同东汉时期文人王延寿所论:“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其目的在于“恶以诫世,善以示后”(《文选?鲁灵光殿赋》)。
作为墓葬建筑的装饰,画像石中一个突出的主题是关于死后究竟向何处去的问题。不想死,但又无法和生命自然规律抗争,于是便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未来世界,寄希望于荒诞不经的神仙社会。大量成仙、求仙图像显示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执着、留恋和对来生的美好向往。为了达到超度天国的目的,人们竭尽全力的企求保持住现有的身躯,希望以现在的样子和状态进入神仙的领地,过上心仪已久的舒心生活,于是,保护身体不腐不坏,防止一切对身躯有可能造成侵害的因素,构成了画像石内容的重要主题。
从护卫辟邪到升仙脱俗再到教育警戒,这是画像石内容发展的“三部曲”。辟邪是为了保护好躯体,以便顺利升仙,教育警戒虽然与延续其子孙家业有关,但最根本的也还是为了延续墓主接受祭祀的权力,使其世世代代享受着人间的香火,享受着历史的礼拜。
画像石艺术形式为什么在两汉时期倍受青睐和欢迎?
这里既有经济的因素,也有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同时也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春秋战国的封建化改革到两汉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而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使得人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认识,精神生活也因此而五彩缤纷。众多人们在尽情享受安定富庶生活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未来的发展,关注人死后的去向。
有钱便有闲,便有空去寻觅去琢磨一些新奇观念和文化,于是,神仙方士应运而生,普天下的“奇技淫巧”风从云集,在黄河下游这样一个经济条件十分优裕的场所里找到了用武之地。画像石作为一门新的装饰艺术,很快便在这里流行开来,并进一步发扬光大、登峰造极。比较起来,世界上最早在石头上刻画的是古埃及,然后是希腊半岛以及两河流域。古埃及将画像刻画在墓室的做法和汉墓画像石的做法有许多地方几乎完全一样,比如,画面的分层分格,人物加榜题,主要人物形象高大,而侍者或宾客相对渺小等等。这些相似之处,很容易使人们产生联想,把汉画像石与古埃及的墓室画像联系起来。另外,画像中所见一些半人半兽的形象,与希腊和两河流域的图像如出一辙。这种种因素和着丝绸之路乃至更早一些的草原之路的交流,为寻找画像石的源头提供了十分有趣的话题。
黄河下游一带,一直是一个十分富庶开放的地区,战国秦汉时期为什么首先在燕、齐地区出现了大量神仙方士,诞生了那么多奇谈怪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与来自草原之路的文化交流有关。在神仙方士思想基础上诞生的道教何以最先在中国的北方(燕赵地区)和东方(齐鲁地区)发生,其思想渊源也应该与这两大地区活跃、开放的思想文化有关。
总而言之,汉画像石作为一种史无前例的艺术形式,在中西交通日益频繁和密切的西汉时期诞生,应该是东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是世界文明的一个组合品。不同的是,这种艺术形式在被吸收到中国传统艺术的行列里后,便很快被同化和改造,并按照各个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的需要而改变着面貌,成为当地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是为什么一提起汉画像石艺术总是被誉之为“博大精深”的缘故吧。因为画像石的背后蕴藏着的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有机结合的精髓。
所谓石墓主要是为区别于石椁墓而提出的概念,实际上不单指完全由石材筑造的墓葬,其中既有全石墓,也有砖石混合墓,其主要特征是墓葬已经由单纯的石椁进而发展为多室墓葬,空间和范围较之石椁墓葬大大扩张,丧葬习俗和观念也因此而发生了重大变化。石墓画像就是这些墓葬之中带有画像的石刻。
画像石墓形式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如河南南阳地区冯君孺人墓就是王莽天凤五年的画像石墓,但大量画像石墓流行于东汉以后。这些墓葬在形制方面,开始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住宅形式,其内部结构安排了客厅、寝室、厨房、仓库甚至庭院。其具体表现形式则是前后室或前、中、后室,并由此而发展扩充为附属左右耳室以及多个侧室等形式。不过,不管怎么变化,其基本形制都是由墓门、主室和附属侧室等组成,带有画像的石块或石板一般都安置在比较显眼的墓门、前、中室四壁或者过梁、横额以及立柱上。
目前所见东汉早期的墓葬多为前后室形制,前室横置后室竖置,其基本形态如同“T”字形,像西汉时代出殡用的“幡”(如马王堆帛画形态)一样。前室宽敞,后室狭窄,前室陈放随葬物品以及祭祀用品,后室存放棺椁。中期以后,墓内的室逐渐增多起来,其结构也日渐复杂化,在单后室的基础上,有了双后室甚至三后室等多后室的样式,西汉晚期出现在南阳一带回廊式墓葬也在全国各地流行。到了东汉晚期,墓葬的规模越来越大,墓室面积多在一百平方米以上,如临沂市吴白庄汉墓,面积就有一百三十多平方米,安丘董家庄汉墓,则是一百一十平方米。这些大型墓葬,为了扩大内部空间容量,还在墓室中增加了立柱、过梁以及半月形屋脊等,使地下的墓室俨然成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屋宇,画像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大,其内容也日益复杂丰富起来。
根据不同墓葬画像布局和安排,不同题材的画像分别被安置在墓葬的不同部位。如神怪、战争等辟邪威慑内容多布置在墓门、立柱、天井和后室等场所,具有人间气息的现实生活和历史故事等一般都安排在前、中室四壁或过梁上。从画像布局位置可以看出,墓门等出入口或容易被侵入的部位安排的题材主要是辟邪的内容,前室象征的是庭院,画像内容则与室外有关,中室象征客厅,画像则以室内观赏为主,后室是寝室,画像自然要围绕安息设置。另外,墓室是墓主的阴宅,所以,在画像布局方面也处处以墓主为核心,按照墓主生活的要求和习惯安排。如墓主应该身居主位、正位、上手、面南的位置,画像就以此为中心分别设置。
在雕刻技巧方面,早期的石墓画像大多比较粗糙,在细节方面不很注意,晚期则比较讲究,各种技术手法都有运用,这里既有常见的糙面线刻,减地线刻以及浅浮雕、高浮雕、透雕,也有像祠堂画像那样的磨光线刻,还有减地凸面彩绘着色等等形式。这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画像石制作的技术日益娴熟,即使在一些交通不那么发达的地区,出土的画像石墓依然和发达地区一样,没有太多的地域差别。这些迹象也表明,到了东汉时期,以画像石形式装饰墓葬的习俗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
在题材内容方面,和石椁画像取材不同的是,墓室画像在辟邪、升仙和地下生活的基础上,加大了生活方面的内容,如出行的出马越来越多,歌舞宴饮的场面越来越大,来访的宾客也是一拨接一拨,络绎不绝。墓主在地下生活的越来越安逸舒服,墓室成了地下的厅堂庄园,黄泉世界成了墓主乐不思蜀的天堂。
东汉时期,是历史上比较重视儒家思想教育的时期,可以说真正落实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是东汉时期。西汉以来的“孝道”思想在东汉时期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与选拔人才、升官发财直接挂钩,表现在社会生活方面就是厚葬风气的弥漫,这一方面导致了墓葬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也使得画像内容向着儒家的规范要求*近。以往墓葬中很少出现的教化内容也被引进到墓葬之中,以往比较简单的地下生活更加复杂和丰富,象征的抽象的内容被进一步具体和细化,死者在地下的生活被安排的应有尽有,舒适无比,墓室甚至比地上的房屋还排场体面,墓室画像也更加丰富多彩。以沂南汉墓画像内容为例,这里不但有浩浩荡荡的车马出行,有气势恢宏的胡汉战争,而且还有礼仪规范的吊唁活动,有场面壮大的歌舞庆典、庖厨宴饮和收获储藏。在生活细节方面,还细腻地刻画了武库马厩,起居内室等等。升仙题材丰富的临沂吴白庄汉墓画像,除了玉兔捣药等常见形式外,还增加了争夺仙药、夸耀仙药以及获取仙药和升仙的种种方式。其中以服食仙药长生和乘坐快捷交通工具抵达仙界的方式最多,这说明,东汉晚期的人们比较普遍的相信通过服食药物可以长生的同时,乘坐快捷交通工具也可以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那就是到达了神仙的世界,也可以和神仙一样与天地同寿。这种通过速度改变空间的认识,反映两千年前人们难能可贵的时空观。
石墓画像显示的东汉社会意识,一是炫耀,炫耀门第,炫耀人气,炫耀门生故吏的众多,炫耀车马地位,炫耀日常生活,炫耀丧葬排场,炫耀家庭和庄园的 富庶及其保卫力量的雄厚。二是追求,追求得道成仙,追求超升仙界,追求西王母东王公的庇护,追求来世理想的幸福生活。三是担忧,担忧地下墓室不安全,担忧阴宅遭侵扰,担忧身后的财产家业被他人掠夺,担忧子孙后裔不成才。

艺术收藏 发表于 2010-9-29 10:01:37

以上全是原石拓出

每张30元起价 加一手10元 联系方式QQ;978184281 电话15855726272

艺术收藏 发表于 2010-9-29 10:02:32

挥点小毫 发表于 2010-10-18 20:43:3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代画像原石拓片拍卖小品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