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锋 发表于 2010-10-22 11:29:52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一韩天衡

说明:本人撰写的《当代篆刻二十人系列评论》于2008年下半年起在《羲之书画报》“篆刻批评”栏目连载,现发表于此。文章尚存在诸多不足,像批评对象的选取,对篆刻家艺术水准的定位,以及对具体作品的看法等等,权且作为一次学习的机会,希望得到朋友们的理解和支持并请多提宝贵意见!还有很多优秀印家未能选入,颇为遗憾。打算在今后另开专栏进行重点推介。谢谢所有关注本帖的老师和朋友们!

                                                古风堂主人 傅德锋敬上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一
韩天衡










傅德锋





篆刻这门最具中国特色的古老艺术形式,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始,逐渐开始复苏,经过展览文化30年的洗礼,篆刻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焕发了青春。全国各地,印社林立,名家辈出,群星灿烂,蔚为大观。古玺印的神秘斑勃,秦汉印的浑穆奇伟,明清流派印的绚丽多姿都在当代篆刻家的刀石撞击之下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弘扬。



但倘若要说到对当代篆刻具有发韧和开创之功者,当推上海韩天衡先生。



韩天衡印学功底深厚,具有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他在深入研究古玺秦汉及明清诸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迥异前贤的雍正典雅的写意印风,其中尤值得一提的便是他那圆润盘旋、典雅融畅、绚烂多姿的鸟虫篆印作,并能够将他的创作实践智慧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精辟见解,让自己充满激情的创作实践得到清晰而系统的理论观照,不至于使其空无依傍。从某种意义来讲,韩天衡无疑是高明的。



篆刻自元代王冕发现石质印材以来,大批文人的参予,一方面有力地提升了篆刻的艺术品位,使其由当初主要以实用为目的社会功效转向自觉的艺术审美;另一方面篆刻也由此走下神坛,流向民间,至明清两代,各种风格形式愈加完备,流派众多,在大大丰富了篆刻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形成了又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非学养深厚,见识超凡者,岂能轻易有大的建树?



如果以“事件”作为划分现代与当代的“分水岭”的话,现代篆刻大家齐白石、来楚生、方介堪等,宗秦法汉,出入明清,各自确立了自己的独特印风,他们在篆刻的发展历程当中,无疑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事件”后篆刻在新的历史时期迅速崛起和繁荣做了有益的铺垫。“事件”结束,书法篆刻在新的社会形势之下得以复兴,其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篆刻家,韩天衡无疑是当中的突出代表。



韩天衡篆刻极具特色,刀法朴厚,笔意盎然,他在风格范式上能不为古法所囿,但在一招一式之间却又能准确显露出他扎实的传统功底。因此,他的篆刻既能为注重传统的前辈篆刻家所看重,又能激起勇于探索新境的青年印人们的创作热情。他曾这样说道:“我在探索往昔篆刻和印学流派的认识上,开始归纳了奇中见平、动中寓静及雄、变、韵的探索目标。我自认为强调奇、动的效果,能获得不凡的抓人的第一印象。”我们仔细品读韩天衡的一些优秀之作,确实能体会到韩先生所描绘的这种感觉。如朱文印“万毫齐力”之奇逸跌宕,白文印“天下为公”之雄浑朴厚,白文印“吉祥如意”之错落有致,朱文印“万古”之婉约多姿,鸟虫印“月色书香”之意象瑰奇……



韩天衡治印在字法上能够与他意象生动,别开新境的草篆一脉相通,融合自然,天趣流荡,化机尽显,让人在似曾相识中又别具一种奇丽变幻的视觉感受。他在章法的安排上独具匠心,起承转合间,既能保持印面的平稳,又能透出一股诱人的灵气,在松紧适宜的布局中示人以平中见奇、动静相宜的美感。他在刀法的运用上,并不斤斤于一冲一刻,而是在冲刻结合、悠游自如中使其字法与章法得到近乎完美的彰显。而且在韩天衡的篆刻当中,刀法被提到了与字法、章法对等的地位,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他使刀如笔,达到了刀笔合一的高超之境,令人观之叹赏不已。



读韩天衡印作,既能从中感受到东坡词句“大江东去”的阳刚之气,又能体会到柳永笔下“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之美,如壮士拔山,似公孙舞剑,激起观者的诸多遐想……



当然,在他的刀下有时也不乏失败之作,但这相对于他的成功,只是美玉微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一韩天衡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