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锋 发表于 2010-10-22 11:39:41

异彩纷呈 争奇斗艳——我看当代楷书创作

异彩纷呈争奇斗艳

——我看当代楷书创作

傅德锋




小楷的极盛时期是魏晋,代表书家是钟繇、二王父子;大楷的极盛时期是唐朝,代表书家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魏楷的极盛时期是南北朝,代表作是《龙门二十品》《爨龙颜碑》《爨宝子碑》等。而当代又无疑是一个楷书复兴的时代,上世纪唐楷风行一时,小楷、魏楷也是紧随其上。从近三十年以来的国字号展览当中出现的楷书作品来看,当代的楷书创作尽管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总体上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

在展览文化盛行的初期,由于审美观念等等的制约,写小楷和魏楷的人还不是很多,大多以写唐楷为主。由于当时的中国书法还处在复苏阶段,“楷书是书法的基础”的理念根深蒂固,而唐楷作为极其端严庄重的书体,自然会成为书法家们的首选。但伴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审美观念的改变,写小楷和魏楷的人越来越多。一般而言,唐楷因为自身具有碑帖众多、整齐端庄等特点,比较容易入手。但由于“唐书尚法”,过于森严的法度和规矩,也限制了书家自我个性的充分发挥。无论怎么写,甚至是一辈子青灯残卷、皓首穷经,到头来也只是“临欧似欧,临褚似褚,写颜像颜,写柳像柳”,很难有所突破。稍后的国展,唐楷就很难登台亮相一展风采了。九届全国书展,河北李国胜以一件唐楷作品一举胜出,获得一等奖,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书坛上引起轩然大波,似乎已经完全退出国展舞台的唐楷又回来了!为此众人惊呼,媒体热议,“激活唐楷”和“今楷”之说,遂成焦点话题。其实,在我看来,李国胜的以颜楷为基础的那件获奖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魏楷的创作理念,想法还是不错的。尽管人们对这件作品的评价各说不一,但作为一种新的探索,还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至于唐楷究竟需不需要“激活”,“今楷”的提法准确与否,本文不做重点讨论。其实,“今楷”到底是什么样的?不管你从文字理论上说得再怎么神乎其神,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相应的出色的作品与之对应。是李国胜的九届国展获奖一类的作品就是所谓“今楷”呢还是经过夸张变形处理的“新魏楷”(姑且言之)就是所谓“今楷”呢?我们恐怕还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我个人认为,“今楷”作为一个书法概念未必科学合理,不一定能站得住脚。但从鼓励、主张和探索楷书创新的特殊角度而言,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我们目前所能做的就是不断深入思考,不断在深入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光说是没用的,有空洞的口号而无实际的内容,那么口号只能永远是个口号,缺乏实际意义,历史最终看重的还是具体的优秀作品。

小楷一直是国展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本面貌都是以学习魏晋时期的小楷为主,作品比较注重形式美感,萧散,精致,洋洋洒洒,逮人眼球。应该说,能够写小楷的书家,其笔底功夫相对而言是比较过硬的,能够从中反映出较强的基本素质。因为,小楷对于相应时代的古人而言是必修课,日常书写必不可少。对于当代的书法家来说,能够写一手隽秀端庄的小楷,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实上,不仅唐楷不易出新,魏晋小楷也是不太容易出新的。从时代的角度而言,要求所有的书家都有明显的与众不同的所谓创新之作,也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太过于苛刻,至少是时间上要有保证。你不可能让一个书法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创出一个“新”来。能够深入到古碑古帖里面,尽可能吃透消化其中之精华已经诚属难能可贵了。一些研究小楷的书家已经具备相当功力,作品初具规模。能够在技法技巧和气息上较好地把握魏晋小楷的精神气质,值得肯定。

事实上,当代书坛在碑帖兼容的创作理念影响之下,所有的书体都在进行着一种不同程度的杂交和嫁接。十分纯正的某某书体的作品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在泛碑学观念的冲击下,书法家们要在有限的篇幅之内竭力容纳尽可能多的艺术信息和含量,精神固然可嘉,但结果如何,其实是有目共睹的。那就是精彩的作品鲜能一见,而七拼八凑、不伦不类的东西层出不穷。

再就是魏楷的创作。自包世臣、康有为倡导碑学以来,魏楷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当代展览文化背景下的魏楷创作更是新奇不断,异彩纷呈。不仅在用笔、结体上殚精竭虑花样翻新,更在章法和形式上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些书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们既有扎实的临摹功底,又具有很好的创作理念,师古而不泥古,一改过去那种刻意模仿魏碑刀客斧凿之迹的浅薄做法,尽量体现碑刻的精神实质,注重毛笔书写性的体现,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一般而言,碑与帖的区别就在于承载书迹的材质有所不同,写在纸上的一次性就完成,而需要刻碑的,却首先必须书丹上石,然后在二次刻制。但碑刻毕竟因为年代的久远,经过风吹日晒,雨淋雷劈和兵火战乱等等外力的作用,出现许多以外的效果,即所谓金石气。当代书家在尽可能“还原”碑刻的最初书写性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从这些斑驳陆离的特殊效果当中获得相应启发,并在创作当中自觉地有所体现。

事实上,当代的魏楷创作是各种书体杂交嫁接的一个最为集中的体现。五体互为融合,内容形式并重。由于魏碑属于楷书尚未完全走向成熟时期的产物,很多碑刻具有一种混沌的状态,在笔法尤其是结体方面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合通变性,这就为出新提供了可能。再加之魏碑书迹众多,选择性极为广泛,新面目不断,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书坛的一个热门书体,其在竭力提倡创新的国展上能够频频入展获奖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

平心而论,当代魏楷创作,成绩有目共睹,但弊端也时有可见。一些涉奇猎怪之作也每每打着创新的旗号竞先出炉,混淆人们的视听。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书坛,在魏碑行书的创作方面诞生了很多畸形怪胎,这类作品的主要特征就是用笔粗野,结构松散,线条蛮横,章法凌乱,形式刺眼,猛一看气势骇人,再一看索然无味。这种东西如果作为一种探索,固然无可厚非,但假如使这种作品有意无意形成一种学习创作的榜样和展览入选获奖的导向,就大错特错了。

目前书坛上有一种怪异现象,那就是,当有人站出来反对或者批评这种类似于“皇帝的新装”式的作品的时候,就会有人挑出来劈头盖脸地讽刺指斥你一通,说你根本不具备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和资格。呵呵,东西不行,还不容分说,这不正说明有一种不正常的观念正在渗透到一些人的骨髓血液吗?不也意味着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左右着中国书法的健康发展吗?这些东西其实就是大家所说的“丑书”,事实上任笔为体面目可憎的“丑书”在当代书坛时大量存在的,但丑书的作者们往往以“孩儿体”为自己辩护和开脱。其实二者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笔者为此曾撰有《众说纷纭“孩儿体”——兼论“孩儿体”和“丑书”的区别》一文发表在2010年第5期《青少年书法》(青年版)杂志上,具体内容可参阅拙文,我在此处就不再赘述了。

话转正题。当代的楷书创作,尽管步履维艰,但在许多热爱楷书的作者们的各自不同的努力下,出现了不少精彩之作。他们的种种探索尽管还存在诸多不足,还需要今后不断调整和改进,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理念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虽说,在不可避免的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当代书法尤其是楷书创作存在大量的跟风和克隆复制现象,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好的东西一定会逐渐沉淀下来,而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也必将被人们所慢慢遗忘……
(本文原载《书法导报》)

毛头小子 发表于 2010-10-22 12:52:08

笔墨当随时代!!!向沈鹏、旭宇两位老师的今楷就是脱离传统的束缚,独树一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异彩纷呈 争奇斗艳——我看当代楷书创作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