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锋 发表于 2010-10-22 16:50:25

当代中青年书法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七 蔡梦霞

当代中青年书法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七蔡梦霞


傅德锋




王镛先生旗下,多出才俊,且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无论是篆刻英杰还是书法时贤,其风格都以王先生倡导的审美观点有着或强或弱的联系,视觉冲击力大,观赏性强,与大众层面的审美趣尚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按王镛本人的话说,就是“艺术书法”。

广西女将蔡梦霞就是这种书风的追随者。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看好蔡梦霞的以六朝碑版为基调的一路行书,尽管这些作品在视觉上有很强的冲击力,为了追求字的动势,几乎所有的字都有向右倾斜的态势,亦即入们通常所说的“一边倒”。这种方法的采用,虽然可以“造险”,但也难免有千篇一律、造型单一之嫌。过多的方折用笔确实能够使字显得倔强有力,但过于缺乏圆转的调剂,但难免有拼字之嫌。内在气息的阻隔往往使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大为削弱,这是梦霞女士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

蔡梦霞的草书条幅,我倒觉得整体气息不错,写得开张大气,很多草书经典的构成因素都能够在她的笔下得到较好的体现。其笔力的雄健与用墨的大胆丝毫不让须眉。我觉得如果蔡梦霞能够将其行书与草书互相搭配融合一下,应该会有新的进境。

王镛先生门下弟子,无一不受其“艺术书法”主张的影响,所作大多都以荒率野逸的面目出现。如果说王镛先生是以他的“艺术书法”论将“写字”与“书法”区别开来,从此让认同这一主张的书法家们“真正艺术起来”,那么,我的看法是,写字是书法的基础,书法是写字的高级境界,前者偏向于实用,随着社会体制的变革,这一功能已悄然隐退;后者偏重于审美,在人们的倡导下,其欣赏功能得到了有效的加强,这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问题是,如果“书法”太不注重“写字”,或者是过于远离写字,“书法”还叫书法吗?

“学院派”的教学模式对丰富书法的形式可谓不无贡献,尤其是对作品的视觉效果的处理可谓用心良苦。撇开那些后期的制作手段不谈,仅就一件作品整个的构思来讲,它的可供观者欣赏的表面上的信息量似乎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加强。至少是有一种一刹那间很招人眼球的感觉。蔡梦霞的作品就有这种感觉,尤其是她的行书和草篆作品,很大气,富有张力,行书用笔以方折为主,生辣粗重,字字折叠,如强弓硬矢,铁甲森然,墨色或乌黑厚重,或枯笔飞白,亦能显示出一种灵气。但不足在于失之于粗野,静气太少,有伤雅致。她的草篆写得诡异奇丽,线条苍涩,挥运自然,颇具大草笔意,跌宕有致。但二者的缺憾都在于可供欣赏者仔细把玩的因素似乎不多。让观者在短暂的兴奋之后,不免产生一种视觉上的疲劳。

这倒不是说“学院派”不好、“艺术书法”不好,关键在于你在丰富作品形式感的同时,是否真正注入了更多内在的耐人品读的东西。

蔡梦霞,乃一芊芊女子,然其笔下却是壮士拔山、霸王举鼎般的强悍意象,但无论是北朝墓志碑刻,还是残纸、地契、砖瓦刻石文字,我们所应该吸取的,还是以书写性为主,至于以刀刻石的效果,意到即可,大可不必太拘泥于刀意的表达。我以为毛笔书写的原始美感是最值得深入挖掘并吸收消化的。

蔡梦霞自全国五届中青展获奖以来,她实际就成为了“广西现象”当中的代表人物。字形向右倾倒与用笔狠辣方折似乎成了她塑造自我风格的品碑手法。但以蔡梦霞的聪慧和她对书法的虔诚与热爱,理应向传统再深入一些,以便在今后真正能够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的自由之境。就蔡梦霞目前的作品而言,风格确已出现,但手法未免单一,生拙有余,而通变性不大,在师碑法帖的分寸与尺度把握上还有欠火候,许多作品有牵强之嫌。但尽管如此,作为当代的青年女性书家,蔡梦霞——依然不失为一位值得人们关注并寄予厚望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代中青年书法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七 蔡梦霞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