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锋 发表于 2010-10-22 16:57:18

当代中青年书法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 薛养贤

当代中青年书法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薛养贤


傅德锋




薛养贤是陕西书坛的活跃分子,是当代中青年书家当中较具代表性的人物。但在2001年5月举办“陕西智性书写双年展”之前,薛养贤的声名似乎并不十分响亮。“智性书写双年展”的意义之于他来说——“是一种过渡而非抵达的书写”。但由于他们的精心设计和谋划,利用这次机会,居然在全国“闹”出了很大的动静,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这真是一次智性的过渡啊!

薛养贤不愧是一位智者,在艺术追求与现实生活当中不为眼前既得名利所困,能够以一种“苦行僧”式的心态对待自己心爱的书法。他长期浸淫于二王、苏东坡、黄山谷、杨凝式、八大山人法帖,追求的是一种高古、散淡而又富有禅意的笔墨效果,骨子里有一种孤傲、疏狂的东西能够让人为之呯然心动。

西安为汉唐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书法传统,西安碑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摩古代法书精品的极好场所,那洋洋大观的历代碑刻精品引得多少书法朝圣者前来观看。薛养贤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氛围的城市里,真是如鱼得水。但这对于薛养贤来说,又仅仅是一个方面,对书法的热爱程度、悟性高低以及刻苦程度,应该才是决定一个书人成就高低的关键因素。从薛养贤的作品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来看,他将这几条都占住了。

陕西原本是传统书法大省,但陕西自身的优势有时反而成了束缚人们观念思维的羁绊。面对古人留存的皇皇巨典,满眼敬畏,不免故步自封,且近亲繁殖。“会写字”的人固然不在少数,但真正有识见有突破的书家在近年以来的陕西书坛却委实不多。这就好比国人以前斤斤乐道于“四大发明”,自己制造了火药,却要用大刀长矛去和外夷的枪炮对抗。问题就在于在时代观念上没有与国际接轨。陕西书坛在前些年的沉寂即是未与书法先进省份观念接轨所导致。

但无论如何,陕西的文化底蕴不可小觑,智者如薛养贤已用自身的实践给陕西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薛养贤是陕西在展厅文化盛行以来在国展上获得荣誉最多的书家。他的成功之路在于能将自己的很多想法和身边的书法资源相结合,能够真正沉下去,在传统当中获取有益养料,食而能化,然后浮出,一鸣惊人。要做到这一点,如果缺乏对艺术的虔诚和从艺的执着与现实生存的谋略和智慧,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薛养贤以一种近乎宗教信仰般的虔诚,在书法上为自己营造了一方“精神家园”。他的作品,有帖的温润、碑的霸悍;有苏东坡的天趣、黄山谷的禅意,也有八大山人的冷逸和时人的机智与灵巧。用笔在看似铺直叙、横涂竖抹中却恰恰能体现出一种自然随意、无拘无束的生命意象。

薛养贤的一些大字行书对联写得尤为洒脱自然,纵情挥洒中能够随机生发,有意外之想,墨色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字形大小参差,错落有致,单个字看上去不乏“丑拙”,但通篇观之,却又浑然一体,很逮人眼球。他的一些行草条幅,既有八大的冷逸,又有弘一的静气,但其中更透出东坡行书的自出机抒。气息看上去很高古,但观念又显然很现代,终始没有把自己束缚在“写字”的层面上。但现代书家在注重个人情趣表达的过程中,也难免有对传统的过于反叛而导致的冒进之举,随意至极,便与粗疏荒率甚至任笔为体只有一墙之隔。这一点之于薛养贤似乎也不例外。他的一些作品虽有八大的笔致,却乏八大的内敛,火气躁气尚未完全剔除,难免生动有余,而含蕴不足。过于追求随意,有时反而显露出某种刻意。

墨守陈规,固然无足称道,但大胆变法而乏相应的节制,往往失之于粗野。其实智慧机敏如薛养贤,自己也应该体会到了这一点。因此,以我个人的浅见,如何在今后的创作当中,使其作品更为耐品耐看,在“静”字上下功夫,恐怕是薛先生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陕西书协 发表于 2011-7-7 16:59:37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12-9-28 22:38:5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代中青年书法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 薛养贤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