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锋 发表于 2010-10-22 17:05:00

当代中青年书法二十家系列评论之三 何昌贵

当代中青年书法二十家系列评论之三何昌贵


傅德锋




何昌贵先生是我所敬服的为数不多的书法家之一,然他以书家身份主编早已饮誉海内外的《青少年书法报》,使该报质量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在当今众多专业媒体当中独树一帜,风格高标,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何先生早年以隶书擅名,饮誉书坛,后投身媒体,所见日广,所历愈深。他敬上爱下,不以大报主编自居而作高高在上之态,每每提携后辈,扶持新人,令人感佩!

何昌贵先生之隶书,得汉隶之敦厚质朴,又兼具时人之秀逸灵动,既不似炳森隶的严整,又不同于刘文华的洒脱,“其隶书对联在华人德的静远上,略有精细处”(刘正成语),这可能与他的军戎生涯不无关系。其实何先生早年隶书多出自《张迁碑》,运笔简洁,无明显蚕头雁尾,追求的是一种平和简静,空灵自然而又不乏厚重的禅意境界。字形结构并不刻意作过度的夸张变形,但他在结字的疏密,墨色的枯湿用意较多,点画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机心独运,富有韵味。这与那些刻意的夸张变型、张牙舞爪,故作姿态者相比,岂不高明上百倍?而其落款则多以章草味十足的小行草为之,使他的隶书作品更具高古简淡意象,远观浑然一体,近睹耐人寻味,非书内功与书外功的高度结合,岂能强为哉?这是他在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中的获奖作品留给我的恒久印象。

然何先生的出人意料处,却在于他的狂草。人们对何先生的隶书印象极深,但他的大草作品似不多见,偶尔一见,则如突遇异人,令人惊叹矣!他的大草颇有唐人风范,并不像现代人那般在章法上大开大会,但却能张弛有度,纵横有象,以从容的点画来丰富其草书语言的内含,甚为可观。蔡邕《笔论》中曰:“书者,散也。……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其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何先生狂草甚得此中三昧。

其实,书法一道,五体之间,既相连属,又各自独立。得之者往往能互相通会,融而化之,意象生动,情趣盎然;愚钝者即使专攻一体,亦难以有此成效。其原因在于不能承上启下,触类旁通,斤斤于一点一画,规规于一得一失。岂不知诗文怕有好句,惟能使全体好,则真好矣。书画怕有好笔,惟有使全幅好,则真好矣(刘熙载《游艺约言》)。

何昌贵先生能够擅长多种书体,且各臻其妙,我想除却他自身的机敏睿智外,与其所从事的职业不无关系。身为报纸主编,日间事务繁杂,且每每东进西去,南来北往,在丰富阅历,增加见识的同时,显然也会占去先生很多的习书时间。时间上的不能自主,自然也会影响到自身书艺的进一步锤炼。但或许何先生更倾向于“为人作嫁”崇高选择,因为他的诸多付出,换来的不仅仅是艺术媒体的巩固和发展,更重要的还应当是每一位作者、读者的健康成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代中青年书法二十家系列评论之三 何昌贵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