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人 发表于 2010-11-16 10:37:16

回复 141# 值班编辑 的帖子

还看今朝之风流人物、翰翰墨海一弄潮儿、与时俱进的时代先锋
这就是“三个代表”啦!!!

凹居主人 发表于 2010-11-16 11:09:30

喜欢这种开阔

江湖女侠 发表于 2010-11-16 11:22:50

热烈祝贺!

[ 本帖最后由 江湖女侠 于 2010-11-16 11:24 编辑 ]

傅德锋 发表于 2010-11-16 11:25:12






旋律在笔尖流淌……

——李斌权先生“音乐书法”网络展观后


傅德锋



书法艺术特别是草书艺术,除了与文学诗词关系最为切近之外,接下来恐怕就是和音乐关系比较密切了。特别是草书,在挥写过程当中,随着作者情绪的波动变化而出现线条和章法上的跌宕起伏。
正如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一诗当中所描绘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正是这种“时而缓缓行笔徐,时而展翅雄鹰飞;时而陡谷猛虎下,时而苍龙九霄追;时而美人插花笑,时而壮士抖神威;时而高士相对饮,时而大将征战回(节录笔者《醉墨吟》诗句)”的变化万端、奇诡玄妙的节奏和旋律深深地感染和打动着欣赏者。



近年来,尝试在创作过程当中将书法和音乐首先从场面形式上互相结合,然后实际挥写当中因为特殊的环境、气氛,在音乐的伴奏下,使创作者和观赏者的心理状态更加接近草书艺术的灵魂,我认为在书法走向市场化、娱乐化的当下,还是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的。



仔细观看了李斌权先生的音乐书法视频之后,我感觉李先生的音乐书法和曾来德先生的“墨乐”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彬权先生应该是和曾来德先生有着同样探索精神的现代书家。音乐书法的观念的提出,其实有着历史的渊源。古有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草书笔法之意,而今把书法和西方音乐、中国古典音乐互相结合,可以说是对草书精神的又一次时代意义上的张扬。古与今的对话、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使得书法的观赏性更为强化。在书法由单一的展厅展览形式而使人们产生视觉疲劳的情况下,这种将视觉和听觉完美结合的新的书法展示形式无疑更能唤起人们欣赏书法艺术的兴趣。开阔的场地、优美的音乐和飞扬的激情使得他的整个“书法表演”过程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人们能够在同时欣赏书法和音乐的高度结合时无需通过艺术通感去联想,可以直接在心灵上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他写毛主席《沁园春雪》草书手卷的整个过程,尽管篇幅没有曾来德《草书歌行》大,但给观赏者的感染力并没有丝毫减弱……



书法界向来对“书法表演”颇有微辞,以为是一些庸俗浅薄之辈在群众面前哗众取宠。但对此问题,笔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书法未尝不可以拿来“当众表演”。尤其是行草书和大草,这种最能体现书法作者思想情感的东西没什么不可以表演的。只不过我们要把书法传统功力浅薄者的江湖杂耍和书法功力深厚者的即兴“表演”区别开来。功力深厚而才气尤佳者,即便“观者如山”,也会从容不迫,自然挥洒,提按转折,皆合法度,且能于法度之外时见书家之性情,使观者为之动容,为之欢呼;相反,那些功力浅薄者即使再怎么装神弄鬼、手舞足蹈,也不过是东施效颦,搔首弄姿……



王羲之和张旭怀素的很多作品其实就是在“当众表演”下完成的,但谁又能说这些不是好的作品?表达方式的文野高下不在于其它方面,而在于艺术品位的高低。现场表演特别是“音乐书法”的关键在于既要保证整个创作过程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还必须保证最后完成的书法作品具备相应的艺术水准。二者不可偏废。因此,对于书斋之内和书斋之外,是一人静守还是当众挥洒,要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律。



从李斌权先生的书法作品来看,他的传统功底还是颇为深厚的,看得出来,他对孙过庭《书谱》、张旭怀素的大草以及明清草书都有着较全面深入的临习和研究。其书法遵循法度而颇具自家面目。不是那些江湖杂耍者可以相提并论的。他在挥写当中的胸有成竹和任情随性,反映出他艺术和生活积淀的丰富和厚重。



行文至此,对李斌权先生的音乐书法的意义和价值就无需再用太多的篇幅来论述,因为他属于那种既严谨又充满艺术激情的书法家,他对书法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理解。他所作出的种种尝试(如题壁性质的立面书写等等)和探索(如与音乐结合),无疑都是对这种思考和理解的进一步注解。当下书坛并不缺少书法家,而是缺乏有独立思考和思想深度的书法家,我想,李斌权先生的立足点应该正在于此。他已经在书法和音乐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当音乐的动人旋律在他运用自如的笔尖自然流淌的时候,无论是书写者还是观赏者的心灵都会在受到震撼的同时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傅德锋手机:15593608169   通联:(734000)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南环路21号5-5-510信箱

[ 本帖最后由 傅德锋 于 2010-11-16 20:29 编辑 ]

达达大师 发表于 2010-11-16 11:55:48

谢天勇 发表于 2010-11-16 12:43:28

书为音声 意韵交响--------读李 斌 权 书 法 作 品有感


李斌权师是我国首位提出“音乐书法”概念的书法家,多年来身体力行把音乐书法艺术提炼为更加精粹,更具当代气息的艺术形式。曾与齐秦、齐豫、沙宝亮、韩磊、周晓欧、韩红、中国爱乐交响乐团、珠影交响乐团均合作过大型音乐书法作品。草书作品以其鲜明的个性,让人情不自禁驻足观赏,留连忘返。作品中既有“二王”笔法,又有张旭、怀素雄劲挺健的风姿并兼以王铎浑厚大气、墨色淋漓的气势,李老师的书法作品里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的笔墨当中,作品运笔的节奏感和线质的精神内含相当丰富,墨色浓、淡、干、湿、润、燥的变化和结体开阔的格局使草书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他大气、浑厚、浪漫的艺术风格。
综观李老师的书法后生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宁静安祥、含蓄有致。李老师的笔底有一股宁静安祥的气息。笔者读书法作品,最爱这种气息,因为这种气息可以使人静下来,远离名利这类乱七八糟的无聊想法,从艺就是从艺,我认为还是清爽一点儿好。我觉得他的书法作品是清爽的,个性明显,是好的书法作品。书法艺术是创造性的劳动,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即使是临帖读碑,也要动脑筋。书法艺术最怕什么?我认为最怕僵化。李老师的书法作品,不僵化,浓、淡、枯、润、燥在其笔下自然流露,得古法而出新意。
二是枯淡浓润,自然起落。在行草书创作中,除立足狂草名家外,他同时将探求触角放在北碑一路,以强化线条底质。因为行草书对线条质量要求尤高,故而在线条锤炼方面须倾注大量心力。在结体上,他通过对碑学的研习,改变了帖学结字稍嫌单调的局面。他的书法创作常以意行笔,注重点画使转,强化用笔,畅而不滑,经营得淳然有味。有时看似偏锋扫过,实质上很快转入中锋,利用锋颖的起止顿挫,使线条节奏分明,极见趣味,不见雕琢之痕,足见其临池之功。他强调“字外功”,认为修养是第一位的,是最根本的,修养越高,则字的格调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和审美意识的拓展,他越来越感觉到,纵意自如的行草书契合自身内心情感表现的需要,在他心中,无不时常涌动着创作的激情。书家在学书过程中强调必须要有自我意识,不难看出,这是他的自觉选择,主要一点就是在他心目中,有永不满足的心态,要求自己不断地超越自我、否定自我,这对于任何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在李老师的草书创作中,既有意与古会的努力,也有自抒胸臆的创新。米芾《苕溪诗》、张旭《古诗四帖》、黄庭坚《诸上座帖》和王铎草书长卷都在他的取法之列,他依托于前贤而又不局限于前贤,最终确立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三是用笔老到、沉稳大方。李老师的书法,总体面貌不走极端,从容、神采飞扬,不禁令人想起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话:“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李老师作书形象生动,书卷味与书卷气自然流露,因此,其书法中“中和”美的情调是纯真的,不给人厌恶感,可谓:“腹有诗书笔生情”。欣赏他的草书,点画如珠走盘,转笔处似水兴澜,深得笔势。大家知道,古之读书人习书作画,皆由性灵而出,而性灵的锻造至少需要在学识与品格这两个方面勤用功,李老师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读书人,其识与见,在他的同辈人中可谓出类拔萃。故其书风风雅、韵致清新,字里行间有一股“冲和”之气。
如今,书法“展览化”趋势越来越强,由此引发的功利性色彩也日益浓重,书法的内在精神性似乎受到削弱,不读书或者读书少的书家并不少见,而由这类书家创作出来的所谓书法作品,又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引发欣赏者的共鸣。坦率地说,这类作品是无论如何也难以调动真正意义上的欣赏者的情绪的,当然,更无法奢谈震撼人心了。在这种客观环境下,阅读李老师的书法作品,认识其书法的文化性,或许能给我们后生学习书法以某种启发。这种文化性,是排斥为作书而写字的。李老师的书法似乎不“生猛”,但却优雅,这或许就是文化人追求的一种神情清朗的艺术境界。我觉得这种境界是很有智慧灵光的。而李老师的综合文化艺术素质,明显地让我感觉他是一位智者,读智者之书,那是一种享受,衷心祝愿李老师的书法越走越远。      

云南省广南县第三中学谢天勇
邮编663306
电话:18708769818

谢天勇 发表于 2010-11-16 12:43:49

谢天勇 发表于 2010-11-16 12:44:36

热烈祝贺李老师书法展成功

黄景春 发表于 2010-11-16 12:58:17

祝贺

云山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3:54:25






笔飞墨舞看斌权




       笔飞墨舞是看李斌权先生书法艺术网络展的最大感受。李先生的草书已有相当高的造诣,欣赏其草书,是一次美的享受。
    草书,尤其是狂草以其强烈的抒情色彩,变幻莫测的用笔,绚烂丰富的线条成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向来问津者寥寥,而卓尔不群能自立风格者更是凤毛麟角。李斌权先生对草书艺术孜孜以求、苦心孤诣,钻研既久、浸淫益深,己形成飘逸潇洒,优雅清丽,气韵空灵的风格。李先生的草书,深得二王一路精髓。不仅把二王用笔的圆活与张旭,怀素的狂放,孙过庭书谱的峻拔刚断,王铎的跌宕起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且通过匠心的组织,情感性的挥运共同构成作品的完整意境和情感发抒。字里行间耐人寻味的气韵尤为吸引人。其草书笔致轻灵,挥运自如,别出机杼,收放有度,提按得宜。挥毫落纸之际,有独到的塑造线条形态的办法,充分发挥了毛笔的特性,通过微妙的调度,形成点、线、块、面大小、粗细、整散、浓枯、焦润等极为丰富的变化,开拓出崭新境界。显得正气豪气涤荡,灵气逸气氤氲。其结字气象豪迈,浑然古质,于平整之处见险绝。谋篇布局,既讲究一行之间的飘逸走势,又十分留意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使章法在整体的视觉冲击中给人以研美飞动的美感。其用笔多变,于宁静平淡之中暗藏生机;其线质呈现出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的特质,最得文武之道,一派儒将的豪迈和奔放,呼之欲出。整体来看李先生的狂草,或纵横开阖、豪迈奔放,或自然奔走、生机勃勃,或婉转流畅、幽雅清丽,或气势飞动、酣畅淋漓,带给我们一种大美的艺术审美享受。唐代张怀灌言“书为心画”,品读李先生的书作,觉得有一种散淡的心情和浓浓的古意荡漾于其间,他的书法,沉着飞动,宽博散淡,爽爽然一种魏晋君子之风;所作条幅作品,指挥若定,驾驭纸面颇有将帅之风,厚朴多姿,酣畅淋漓,波澜壮阔。或茂密或闲雅,极尽展转腾挪之能事,在草书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无拘无束,自成风格,鲜明的个性和创造力,随着个人情感的凝聚而一泻千里。
    祝李斌权先生的草书在书法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也希望能获得杨之先生的奖赏。



------------------------------------------------------------------------------------------------------------------------------
321100      浙江省兰溪市教育局   寿建刚    电话 13706897290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兰溪市书法家协会第四届主席
页: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查看完整版本: “墨之舞”——李斌权书法艺术网络展(优质回帖杨之给大家发奖)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