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呼啸的风 发表于 2010-12-15 16:12:49

势利的书坛系列连载(书法网络大鳄——横空出世的杨之)





如此书坛门径
                  ——代《势利的书坛》系列文字开篇语





    小书坛,大社会!混迹其中的芸芸众生,有多少兄弟是懵懂糊涂?现罗列书坛生存的几种法则:
    1、走政治路线,通过组织进入书写领导核心层:如高庆春、郑培亮等;
    2、通过拜师,奔走名门,找到靠山,形成势力圈子,曾经打理书坛的丁剑算是个中翘楚,如沈鹏“精英班”、“金伯兴聚艺厅”是也;
    3、刻苦攻读,考研考博,套上学者的光环,借枝高校,跻身金字塔,“居高声自远”,这其中也包括如陈忠康、陈海良等走的也是这样一条康庄大道;
    4、军营力量,所向披靡。“咱,当兵的人”从来底气十足,如李铎、康成元、刘洪彪等,包括年轻的后生,如周剑初、徐健等,正在举行的陈永军书法展,足可窥斑见豹,军营旋风,得天独厚,令人羡慕!
    5、单打独斗,凭才气和运气勤奋参赛,通过获奖来积聚名气,这样的成功者凤毛麟角,如吉林的宋旭安给我印象特别深,在曾经电视书法大赛现场,他以隶书书体败给龙开胜后说过来年以篆书书体继续参赛的天真话,很可爱!
   6、以个人的毅力、耐力、才气等因素综合起来的独特个性自立于书坛的,如程风子、何国门等人,也是炙手可热,但这样的更是少之又少,除了个人的魅力和运气外,大概就是上苍照顾吧。
   7、依托杂志、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播声名者,如齐玉新、杨之、傅志伟、车帝辚、周明华、牛子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这是势力正在凸现的书坛豪门新群体,几可与书协分庭抗礼,不可小觑,令人刮目!
    8、所谓的泼皮无赖、装疯卖傻之流,如百无一用流浪客,通过惊世骇俗的言行,也可博得一阵阵的掌声,这更需要勇气!
    剩下的,下真迹九等之外,跟着玩吧……

午夜呼啸的风 发表于 2010-12-15 16:14:05

势利的书坛(一)





势利的书坛(一)      


      最近有两个展览,我都很关注:一张扬,一内敛;一书坛新秀,一书坛老凤;一名“陈永军三十六岁墨迹展”,一名“可能的世界——邱振中书法作品展”。这两个展览肯定在时间上无意相逢,只是巧合罢了。但把这两个展览放在一起比较,却引人深思:书坛势利风气,由此凸显。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这两人放在一起都没有可比性,但从开幕式的场面来看,却又是那么的悬殊。邱先生曾在江西师大执教过,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这次是回乡展,十分的低调和婉约。由此可见,邱先生不只是学问做得好,为人也是十分的谦和,长者风范,与他头像和面容的刚烈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展览开幕式现场,有个细节令人感动:剪彩者不是达官贵人,而是年迈的邱妈妈!细看开幕式来宾,有依旧谦和的陈洪武书记,列坐旁席的政协主席,再就是江西省书协祝主席。如果还能值得一提的,当属展览前言了,是中央美院潘院长的手笔。再看另一边,所谓的“某某36周年展”,极尽奢华。出席开幕式的人数令人咂舌,其中包括空军上将、老省长等贵宾在内达到1500人(我看到我尊敬的刘洪彪老师很多时候都是在一边落闲)!据描述,当时现场曾一度失控,人山人海,堪比白云的《月子》首发式。再看那些题贺词的领导和名家作品,我在嫉妒之余,心中也有隐隐的不齿。
    在书坛,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大凡有军队背景的书法展览,似乎都能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看陈永军的从艺经历,知道其出身不见得显达,但相对众多书坛中人,他却是十分的幸运,因为他的名字叫“军人”。在这又一个寒潮来袭的冬日,不期而遇的两个展览,在给书坛呈现热闹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寒冷:势利的书坛,绝非净土!
                                 ——谨以此文向邱振中先生致敬!



午夜呼啸的风 发表于 2010-12-15 16:18:15

势利的书坛(二)




势利的书坛(二)
                   ——从百无一用流浪客进京谈起




    百无一用流浪客是个痞子,他总能想人家不敢想,做人家不敢做,言行无底线,特立还独行;百无一用流浪客是个汉子,他总能把我辈敢想不敢说更不敢做的说出来,做出来,侠义之气,恰似水泊梁山的李逵下山,好一股黑色的旋风,挟裹着草根们内心最深处的某种冤屈和不快,淋淋漓漓的宣泄出来了,于是,包括呆子在内的流浪客们的每一次出击,都能把书法草根们的眼光牵扯到很远很远。其实,深究其中的缘由,大抵与书坛的失衡和势利有关。
      百无一用流浪客网名的脱胎于“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之无用,自古有然。书生之落魄天涯的浪子情怀,自古有然。“百无一用流浪客”这七个字,正好是书法草根们混迹于书坛或者网络心态的最好写照。
      老百进京已经有些时日了,这位仁兄说过,他京城朋友多,喝不完的酒,饮不尽的茶,完全一副置身局外的洒脱状,这份洒脱,不知道是装给书协核心层看的呢,还是内有酸楚,不便言说,“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我们可以假想老百这次进京的N个结果:其一,他的进京壮举,好比书坛版的秋菊打官司,震动了高层,书协某某某如中国足协般翻个底朝天,这位仁兄高奏凯歌衣锦还乡;其二,嫂夫人难耐寂寞,12道指令逼迫老百兄连夜坐动车回家,赶在天亮前与老婆温存,所谓的小别胜新婚,这样的结局,多少带些浪漫色彩;其三,书协高层某某某召见老百,许以重金或者其他人不得而知的诱惑,在吴侬软语中酥化老百的硬骨头,老百就势如宋江般的被收编;其四,《北京晚报》某个不显眼的版面登有如下寻人启事:某某某,男,于2010年12月24日平安夜在某天桥下癫痫病发作,身上有多处伤痕,现在某收容所,请家人前来认领云云,这样的臆测,不止是凄凉。如是等等,不一而足。只要愿意尝试一下想象力的魅力,便可以构思出无数个流浪客的结局。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流浪客现象顺应了书坛草根们的某种愿望,局部实现了书坛草根们的某种幻想,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向书坛某些势力抗争的所谓正义感。因势利而失衡的书坛,才有了寄托万千草根理想流浪客的出现。被网友尊为书坛堂吉诃德的百无一用流浪客,寒潮又来了,你在京城,还好吗?

午夜呼啸的风 发表于 2010-12-15 16:20:41

势利的书坛(三)







势利的书坛(三)
                                  ————关于书法展览的再思考



   有一个展览,在不经意中浏览到,看后十分的感动。前几天在欧阳荷庚兄主编的《江西书法网》上溜达,无意中被这样一行文字吸引——”竹韵莲香——伍晓峰书法精品展暨竹林雅集“,循着文字的指引,我逛了进去,顿觉清风扑面,久违了山野田园间的纯朴气息在眼前铺展开来,经年的老祠堂里,斑驳的墙面上,挂着一幅幅线条腾挪跳跃如律动的生命般的书法作品,天井把蓝天框成好小块的相片,暖暖的阳光由此播撒下来。关于展览的横幅在祠堂门口挂着,几个老乡或者邻居或者圈内好友三三两两的围着,很温馨,很暖人。这样的情景,似曾相识,好像是村子里邻居家在置办喜事,空气中散发着夹杂着鞭炮味的浓浓的喜气,很亲切,看着很感人。
    展览的主人叫”伍晓峰“,我不熟悉。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是个农民书法家。”伍晓峰,伍晓峰出生在驿前镇一个偏远的山旮旯里,从小就写得一手好字,他常常得到老师的褒奖,初中时他就在学校组织的书法比赛中拿了一等奖。由于家境的贫寒,伍晓峰读完高一便辍学在家。从此,他白天躬耕劳作,晚上练书法。家里没钱买字帖,他就用稚嫩的双肩挑柴到十几里外的镇上去卖,然后用卖柴的钱从外地邮购王羲之、柳公权等名家的字帖练习;没钱买纸,他尽其所能发动亲朋好友找来旧报纸、杂志,不停地练习。为了学好书法,在外打工期间,他还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高级班,观看各种大型书法展览,并得到许多书法名家的指点。“这是网上摘录的文字,晓峰兄的执着与真诚,带有浓厚的60后味道,读来令人眼眶发热。我突然又产生了美妙的假想:如果晓峰兄读完高一后参军了,在部队里肯定会更有出息,当然,他的个人展览肯定会是另外一番情状……
    大凡学习书法者,都有展览情节。或个展,或联展,或场室厅堂展,或报刊网络展;在展览命名上更见书家之才性,展览繁多,却绝少雷同:“而立展”、“不惑展”、“师生展”、“还乡展”等等。阿中有才,正在鼓捣一个“三山展”,取城市名中带“山”字者而为之,展开地图,中国城市中带“山”字者足可成百上千,想想都累人,由此可以取名“四海展”之类,此举是在是给书法家的艺术创造能量找到了另外一种的释放途径。这样的时代,居然有所谓的“展览经济”一词的出现,也由此催生了很多展览策划高手。曾经盛极一时的“兄弟连”由上海滩杀到了岭南羊城,之后转战到曾经的抗战总后方——陕甘宁腹地西安。胡卷首摇身而变为成功的策展高手,光光的脑袋,摇着扇子的当儿,我总会怀疑他另有企图(这一点容后专文聊聊)。无论哪一种形式,只要能做,书法家们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做。我把这种现象称为书法家们的展览荷尔蒙,如果荷尔蒙分泌过多的话,那展览次数便成倍增多,甚至多到有曝光癖之嫌。当然,这也与经济实力相关。书家的荷尔蒙的分泌催生了展览经济,也催生了展览策划人,同样,官方或民间的无数个展览和无数个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策划人进一步刺激了书家的荷尔蒙井喷式的分泌。我曾经收到中国书法家论坛网络策展高手流云的邀请,但由于水平有限,还有难以启齿的囊中羞涩之故,遂不敢应承,在一阵故作清高的快感享受之后,孰料从此心间因此陡增了无尽的惆怅。
    我总以为,正如经商需要财运,玩书法,需要文运。我自认为文运不佳,自己书艺水平不济时的中国书协展览,无论是国展还是中青展,似乎都是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那时候,没有网络,这样的展讯即报道都是从纸质媒体上看到了,那时,心中的梦想是,这辈子一定要有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现在,几经努力,渐有作品能够杀入国字展览了,令人悲叹的是,国展似乎离中国美术馆越来越远:在湖南长沙展出过,在广西南宁展出过。去年的青年展在浙江宁波展出,这恐怕算离京城较近的一次了。再仔细一想,中国美术馆这些年也没闲着,但都是大家展、名家展,书坛豪门,只要愿意,完全可以在万人向往而不可得的中国书法美术馆转几圈。那种胜似闲庭信步的风范,我辈叹服:真正的大家以此显现!
    我突然又想,如果等我有钱了,我一定赞助一届国展,展厅也学着伍晓峰,放到我老家村里的祠堂。这是痴人说梦,颇有阿Q味。但是,在此文行将结束之时,我真有以下想法:好好准备一番,来年春节,在村子中央的那个有百年历史的祠堂里,搞一个隆重的处子展,我一定要把乡亲历数请到,在祠堂的天井旁边,放几张八仙桌,桌上堆满铁锅翻炒的花生,在祠堂的门楣上挂几个灯笼,灯笼上写“回乡展”字样,还有,我一定要放鞭炮,因为我喜欢空气中弥漫的炮仗味——那是儿时乡下过年最亲切的气味!

午夜呼啸的风 发表于 2010-12-15 16:22:35

势利的书坛(四)






势利的书坛(四)                     
                         ——戏说书协主席的银发定律


    在去年吧,有个书法网站曾经做过关于下届谁是书协主席的调查,我的推测是言恭达。当时我是从其政治背景、书艺水平、书界人脉和江苏省的书法风起云涌的业绩来考虑的,特别是其前任尉天池昔日曾有的高调和霸气,我便自然的想到了言恭达。但是,我错了,书协主席胜利连任。关于个中缘由,那是百无一用流浪客先生的探究方向。我这里只想说说我的致命错误是,我忽略了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坐中国书协的首席,首先必须有满头银发!言恭达先生的头发黑得可以做首乌的广告了,怪不得我的猜想再有依据,也是徒劳。
    大概正是应了“人书俱老”的古训,中国书协的历届主席,似乎都是银发飘飘,一派仙风古韵。要不信,兄弟们可以百度一下历届书协主席的头像,从首任舒同开始,一直到张海,历数过来,头发一个比一个白得有艺术含量。舒同先生的相片比较少见,从仅有的几张来看,此公头发虽然白的不大纯正,但书协主席的范儿一点不减。启功先生,斯人已逝,仙风永存。最难忘他那憨态可掬又内藏机巧的笑脸,当然还有那带有满清皇室遗韵的鹤发。最有味道的是沈鹏先生的头发,初次看到此公头上桀骜不驯、卓尔不群的白发,我便想:难怪沈鹏的草书左腾又摆的,老辣苍劲,写得那么有味道!曾经,我特别迷醉于张海主席的满头银发,那一丝丝的银线,熨熨帖帖,不曾凌乱。如果说沈鹏先生的银发好比铁线林立的草书,那张海先生的银发秀气堪比《灵飞经》,表现力堪比吴勇笔下带有《平复帖》味道的章草,纯净的白里透着隐隐的黑,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干净,又那么的富有张力。相由心生,此公的连任,凭此推论,令人叹服。
最奇妙最不可思议的现象是,书坛中人似乎白发苍苍者有越来越多之势,而且,这样的白发不一定与年龄相关,这其中就有盛年早白者:白熙,不只是姓白,头发白得很有力度;刘恒先生的白发,我早就注意到,白得很有书卷气,整体感觉很俊朗;为人谦和的陈洪武书记,头上星星点点的白发,也是那么的谦和而又不失内涵;曾经的秘书长张飙,他的头发白得也是令人印象深刻。最要命的是,赵长青书记的头发似乎在过去的某个日子里一夜之间白了起来,而且白得那么的旺盛,白得那么的有想象力,而且白得越来越有书法味,而且,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样的白发很容易产生异样的联想,这样的联想不免令人开始紧张起来……
    书法讲究“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古人妙语,真是神奇!此论放在书法与头发的关系上,也是不无道理;此论试之头发与书协主席的关系,屡验不爽,更足以堪称定律!行文至此,我有两点感触:其一,我曾经为自己早生华发而懊恼不已,每一次染发都会遭到老婆的嗔怪(她担心我的健康,我想掩饰岁月的痕迹),现在,我为两鬓霜染而释然,甚至还有小小的幻想……?其二,想进入书协高层,连头发的黑与白都如此的微妙,真势利!


午夜呼啸的风 发表于 2010-12-15 16:23:42




势利的书坛之五——戏说书法网络大鳄


二说横空出世的杨之

   杨之挟裹着“当代书法网”如午夜的风一样呼啸而至,有万钧雷霆之能量,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利,呈横空出世之威猛。
   对杨之的感受,是从中国书法家论坛中“杨之图片报道”开始的,类似的帖子在其他网络上也看到过。“杨之图片报道”与同类的帖子相比,明显的拉开了距离,图文做得十分地道,一看就知道是专业高手所为。而且,“杨之图片报道”的都是大场面,大活动。无论是中国书协的年会,还是李铎师生展之类,所展现的都是庙堂之气,规格之高,令人震撼。那时我的感觉是,“杨之图片报道”提升了论坛的档次。我甚至认为,某些论坛之轻,似乎承载不了“杨之图片报道”之重。杨之的当代书法网突然雄起,当在意料之中。由是我禁不住对图片报道后面的神秘抄手感兴趣了。渐渐地,我知道杨之并不叫杨之,而是杨崇学。或许杨之的称谓更随意,更自在。有种任意飞扬的意趣,而杨崇学显得太学究,太耸然,喊者拘谨,听者敛神,不如杨之,听应两由之。而且,正如王羲之、王献之,这个之字很得书法的正统血脉,该令众多书法人心生妒忌才是。
   很奇怪,当字符从手指尖敲动键盘的当儿像燕子般翻飞的时候,突然感觉,还是称其为杨之更妙,不只是顺口,而且顺手。杨之,一看其容貌,便知道跟自己是同时代的人,无论是其发型还是表情,甚至那种分明的负重感,都有深深的60后印迹,睹之很有亲切感。我特别留意于杨之的眼形和嘴型,眼睛不大,犀利而深邃;嘴型很有线条感,刚毅而沉实。既有侠士之勇猛,更兼玄奘之慈悲。这个男人,故事应该很多很多。
      正在构思关于杨之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再一次的翻看了“风荷访名家”,其中有写杨之的文字——《荷眼看之——坛主杨之的十个瞬间》,其中之一的“讲述”,写杨之谈及他一个弟弟时,读着让人眼热,侠骨柔情,真汉子也!由此,我对杨之的敬重又多加了几分。杨之,高中时候辍过学,军营里面扛过枪,建筑工地抹过泥,未名湖畔有过他的身影,之后在一家部门报纸做编辑,由武而文,这是能干大事业者的一贯轨迹,兄之厚实,令人有更多的期待。而更令我敬重他的是,当代书法网极富人情味,极富侠士之风。前些年对身患重病的农民诗人白连春的关爱,还有近段时间“白贵峰拯救行动”。这两人不幸的都是姓白,但幸运的是他们都是杨之的朋友。我在最近的一个图片报道的帖子中,杨之俯身靠近躺在病榻上的白贵峰,我分明看到杨之眼角有泪花在闪亮,网络真情,人间大爱,其义可撼动天地。
   说起杨之,有两个人是绕不过的,一是申屠卫政,一是高昂。申屠兄先前好像浪迹到上海过,现在北京,跟着杨之一起打理当代书法网。申屠的相貌很诱人,是那种瞥一眼便胜却千万年的型号。钟国康自称丑人,而且自诩为最丑的那个人,我觉得如果撇开书艺而论,钟国康站在申屠身旁,钟国康充其量只能算个小鬼,申屠是阎王爷。申屠脸上的疙瘩,似乎是大跃进时大炼钢铁残留的印记,脸上质感甚佳的横横斜斜的线条(正如兄之笔下的线质古秀老辣的行草),配着光得不大地道的脑袋,看着令人心生怜意与敬意。有申屠相伴左右,是杨之的福气。还记得申屠在报道草书展时,居然一张不落的把每幅作品都拍录到了,夜以继日的做成帖子,这样的赤子,世间罕有。正应了奇貌者多奇人的古训。高昂在报道兰亭奖的评比活动时,怎么看着都有解放前深入到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者的影子,冒严寒,风雨中蹲守在评委下榻的宾馆门外,任凭武警把守,小伙子也能爆出一窜窜的猛料。艰苦卓绝,令人唏嘘。杨之身旁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勇士,兄之人格魅力,由此足证!当代书法网,不只是CEO或者一两个坛主,它的后面有个战斗力超强的团队。
      还值得一提的是,当代书法网的“风荷访名家”,文字真美!跟杨之的汉子风格,十分的映衬!在我心中,跟其他几个网络大亨相比,我觉得杨之,不只是巨头,更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午夜呼啸的风 发表于 2010-12-15 16:27:52

聊着好玩,敬请指教啊!(系列未完待续……)

刘金文 发表于 2010-12-16 08:32:18

自题书狂一首
刘金文
书坛作擂响大鼓,
长毫啸风鬼魅哭.
名家大师千千万,
敢与翼德一战无?

刘金文 发表于 2010-12-16 08:32:46

无题一首
刘金文
书坛端坐几大官,
一纸作书值万钱.
君子爱财取有道,
润笔得来最清廉.

刘金文 发表于 2010-12-16 08:33:07

自题一首
刘金文
文长侠气嵇康骨,
尽将收来作成书.
吹它一毫天上去,
十万猴孙自飞出.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势利的书坛系列连载(书法网络大鳄——横空出世的杨之)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