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哥 发表于 2010-12-19 14:12:41

怀念查仲林先生

独出时流 艺德直方——怀念查仲林先生
   文:顾建全
      2009年12月20日,查仲林先生因病逝世,噩耗传出印坛震惊。如今他离开我们一周年了,如在昨日,如在身边,音容宛在,笑貌依旧。我和先生相识于1998年夏。那时我刚刚进入古玩市场,十平方的小店,经营各地的印石。说起来也巧,那一天先生带着夫人,夫人挽着他的胳膊,来到小店柜台前。先生对着我的印谱扫了几眼,面带微笑,一言未发。然后抬起头仔细地看着橱窗里的印石。这时我才认真的打量先生:魁梧的身躯,方正白皙地面庞,两撇微短的胡须,一双发黑的眼圈里透出略带微黄的眼珠,炯炯有神的眼光里包含着平易近人的心。也不问价,挑了二三十方2.5左右的方章,石材不高,印钮古朴大方,石质很好。我一看便知是行家。他终于开口了:“算一算多少钱”?声音不大,很温和。我急忙说了价钱,态度自然亲切。“好吧,包好。”他说。在包石头期间,我拿着我的印谱让他给指导指导。他认认真真地一页一页翻看,还是一语未发。“老师肯定是行家,多批评!”我又插话。他还是一语不发。当他翻完印谱后,轻轻合上,顺手掏出钱夹,要付款时,我唐突的问:“老师刻方印多少钱?我该给你钱给你钱!我想刻一方自己的名字,因我的名字非常难刻:顾建全。”他也没犹豫,“好吧,你选方石料。”我选了一方老坑青田素章,3*10左右,装进印盒,双手递给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其实我不知道他是谁。待他走过之后,有人告诉我他叫查仲林!“哦,天哪!原来是他!”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在报纸和杂志上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身边经常被人提起的名字,心目中早已当作老师的名字,竟对面不识!哎!心里不住的自责,更为自己的唐突不安。现在回忆起来历历在目如在昨日,既想念老师的谆谆教诲,又怀念和先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正如书法家林岫先生的词写的那样:

      减字木兰——惊悉篆刻家查仲林病逝哀赋
      哀花纷下,不信薤歌君去也。
      独出时流,刀擅雄奇岂易求?
      虚怀若谷,艺德直方清自馥。
      酹酒神驰,忍对银黄泪祭之。(银黄印之别名)

又过了几年,壬午初夏,先生来小店带来一方印:“建全,我把名字刻好了,不知你是否满意?”我先是一愣而后欣喜若狂,如左图,没想到我的名字刻得如此精彩,当然是先生最拿手的一路:汉印的基调,以刀带笔的老辣,敦睦浑厚的气息,大胆落刀的框架,细心收拾的细节,巧中藏拙,直率见性情,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当夜一手握印章一手看印蜕,直至凌晨。后来才得知先生为刻此印,数易印稿,数刻此印,直到自己满意才送给我,耗时两年。我为先生的敬业而感动。再后来接触的更多了才知先生每每为刻一方印,可以整夜的不睡觉,刻了再磨,磨了再刻!所以每次见到他总是黑眼圈。《墨海弄潮查仲林卷》有一方印《四壁清风》他自己说刻了四十几遍,历经三年,最后一气呵成,果然在三届中青展上获奖!唉,艺术家们呈现给大家光鲜一面的背后付出多少只有自己知道!社会并没有给艺术家多少压力,而艺术家们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不少压力,直到自己喘不过气来,耗尽心血。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一个人只要有从艺的追求,就像朝圣者一样,不管风雨不管春夏,向着一个方向进发。正如书法理论家西中文先生在悼念查先生时写的那样:

             灵前姓字唤千遭,
             玉碎英年怨役劳。
             共仰书坛声早著,
             空叹俗世命难逃。
             常倾肺腑酬知己,
             但遗风神教尔曹。
             此去泉台重治印,
             文彭丁敬誉名刀。

       有一次,先生又来小店,选些石料。恰巧有一位帅哥请我刻印 ,也选好石料了,关键是他刻的内容为:我爱你。估计是送给女友的。而这个“你”字,无篆。我先给帅哥商量:“能否换个能内容,因你字无篆,不好造字?”“不行,我就想刻这个内容!” 这一下我可犯难了:这个你字,怎么造?当年齐白石造字受到一阵诘难,以致引发他老人家“吾常哀时人之蠢”的那段感慨,苍颉造字固然是传说,但字是“造”出来的,汉印造字,西泠八家造字,吴昌硕造字,黄牧父造字等等,就连最反对造字的篆刻家有时也不得不造字,那今天我怎么造?何况老师今天还在场,我能为刻这方印再给顾客上一堂篆刻课?何况他是否领情还是另一说。是造成港台流行的“女”和“尔”?是造成单人旁和一个繁体的“尔”字?还是简体的“你”字?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把印刻好,打发顾客走了。他走后我急忙向查先生请教:“你”字究竟怎么篆?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查先生一不急二不慌,慢条斯理地说:“一,‘六书不精邃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何震语)’,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篆书篆学修养,造字只能是识篆,通篆者的专利,而决不能成为不识篆,不学篆者的解脱。二,造字的目的是篆刻,就应该保留篆书的精神,基本形态和线条。三,尊重文字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好的造字,妙在造与不造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四,字虽新造,气息仍“旧”。五,不为造字而造字。”先生说完,看了看我给那位帅哥刻的印,赞许地点点头说:“建全,你做的对,我刚才说的就缺少你用的这一条,从隶。”先生提着他选的石料走了。我如梦方醒,急忙记在笔记本上,先生的话言简意赅,佩服!哎,这些事都如在昨天,可他离我们而去了!他不仅在篆刻方面有自己独到见解,而且在碑帖,造像,汉砖等方面也有建树,我曾经见到他亲手线装北魏拓片十余本,成为一函,我还为他做了函套。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先生在水墨山水画上下了不少工夫,他新家里就挂着一幅他的佳作,但他从不送人或出售。先生还喜欢实木家具,我见到过他自己做的小桌子和小凳子,仿明式的那种,简洁大方,做工考究。在圈内没有人不说他人缘好的。从不与人争高低,也不阿谀奉承,是非分明。因此书法篆刻家李刚田老师在致先生的唁电中写到:

       书苑污浊君自清,
       痴心刀笔尉平生。
       英才天妒仲林去,
       老泪纵横向北风。

      呜呼!先生虽去,其印活在世上,其风范长存,其为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独出时流,艺德直方。呜呼!哀哉尚飨,俎豆千秋!
                   2010年12月20日于中国印石馆

顾建全 发表于 2010-12-20 03:25:51

顾建全 发表于 2010-12-20 03:27:03

顾建全 发表于 2010-12-20 03:29:27

顾建全 发表于 2010-12-20 03:31:08

顾建全 发表于 2010-12-20 06:49:48

顾建全 发表于 2010-12-20 06:50:51

顾建全 发表于 2010-12-20 06:51:55

顾建全 发表于 2010-12-20 06:53:22

顾建全 发表于 2010-12-20 06:55:34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怀念查仲林先生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