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锋 发表于 2011-1-10 11:43:43

功成名就与江郎才尽




功成名就与江郎才尽




傅德锋






一个书法人从初学把笔到自成一家,乃至功成名就需要一个较长的磨炼过程,绝非可以立竿见影一踿而就。一个真正的书法家的成功,应该是他的综合修养的最终体现,而不是仅仅把字写得好一点。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自身的各种条件的千差万别,因此,所谓功成名就,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其标准高低和成就大小是参差不齐因人而异的。有的人能做个地市级和省级书法协会的会员,就已经很知足;有的人一旦成为中国书协会员之后就大有志得意满、功成名就之感;还有的人,即使做了国家级书协会员,依然感到“壮志未酬”,做不到省书协的理事、副主席、主席甚至是中国书协理事、副主席乃至主席也会惆怅莫名。这类人官瘾十足,不可遏止。欲望既然无止境,烦恼总是难免的……




然而,在当下书坛,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些人在达到所谓功成名就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艺术才情上的江郎才尽。很多人其实说白了,本意并非在于书法,在乎的只是那些书坛上的地位和名分。一些人越往后发展,在实际书法水准上却越见退步。起先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尚且能够抱有一种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一旦声名鹊起,远近皆知,便不再注重功力和学识的锤炼。因此,在近些年的国展上,往往有评委水平大幅度滑坡的特殊现象,同时也有获奖的不如入展的、入展的不如落选的之调侃。其中缘由,并不复杂。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说的是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倒是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索然无味,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便自此不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了。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



在当今书坛,类似于江淹者,可谓比比皆是。




这些人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和荣誉获得相应的身份和地位之后,要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依靠吃老本勉强维持;要么忙于进一步谋名取利,无意于书法本身。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作品入了几次全国书展、甚至获了几次全国大奖,便大有“功成名就”之感,自此“一劳永逸”,以书家自命,刀枪入库、放马南山。南来北往,走穴赚钱。于发家致富、争奔小康固然无可厚非,但于自身艺术追求却无异于“慢性自杀”,自取灭亡。



平心而论,在当今书坛,凭借书法咸鱼翻身一跃而成为社会新贵者并不乏人。从一个刚刚成人的毛头小伙,经过数十年打拼,一路走来,终为一方重镇,要名有名,要利有利,成为新一代书法人的追捧对象。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身综合素养好,书法功力深厚,为人坦诚朴实。尽管没多少权势和地位,但却可以凭借自己出色的书法作品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进而名利双收,皆大欢喜。这种人有的尚能不断砥砺自我,超越自我,具有旺盛的发展势头;另一种情况就是,尽管某些人书法水平一般,综合素养平平,但由于自身社会条件优越或是长于官商之道、精于市场运作,亦能利用水平低劣的书法作品呼风唤雨、炙手可热。这类人说他有才,才并不在于艺术本身。至于有的人认为其才气过人,非比寻常,那也不过是要么根本不知何者为才,要么是逢场作戏,曲意捧场而已……



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错位,成功的标志似乎就是自身地位的高低和拥有财富的多寡。有的艺术家,穷其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著作等身,成就显著,但生活上却甚为清贫。而有的人托艺术之名沽名钓誉,大捞私利,腰缠万贯甚至富甲一方,但于艺术却不过是匆匆过客,昙花一现。也许从事艺术而不擅钻营者,一生不会拥有多少权势地位和物质财富,他所对社会的贡献只是他的艺术成就。但这种人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是可敬可佩的。




一个人,一旦放弃了对书法艺术创作的“保鲜”意识和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进一步钻研与积淀,其现有的成绩就极有可能迅速被后来者所淹没。当再次面对新的全国书法大展时,往往是心中蠢蠢欲动而双手欲动又止。参赛怕不能获奖甚至“名落孙山”而奖丢颜面,故只好放弃,没有了对书法的创作水准进一步提升的勇气和动力。此类人当中,有的只是将书法当作一种谋名取利的工具,不思进取,惯吃老本,躺在现有成绩的温床上,既然此生一心朝思暮想“孔方兄”,往往亲朋故友难免也成陌路人。锐意进取之心消退,名利占据主导地位。亲情冷漠,见钱眼开,一身铜臭,夫复何求?!有的书法风格过早定型,一心向职业书家转轨,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创作什么,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创作目标,应酬投机心理过强,最终制约了自身的继续发展。



当然,为了基本的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不必对“追名逐利”强求一律,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我,过上幸福丰裕的小康生活。但对过度的名利之心却不可不慎,因为很多事一旦失去分寸,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因此说,功利之心具有两面性,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使你不断追求,勇往直前,直至探寻到艺术的真谛;另一方面又可使你名缰利锁,一身俗气,在不知不觉中丢失自己。智者,可以卓立于时代的风头浪尖,有名而不为浮名所困,获利而不为俗利所伤。始终保持一种“士君子”气概,不断反躬自省,时常调整自己,向更高的艺术巅峰攀登。



当明白“人不为物役,利不过必须”(指必要的需求)的根本道理之后,才更有可能抛开过多的世俗名利,潜心艺术,坚守本心。唯其如此,方有可能真正达到艺术造诣上的功成名就。从这个意义而言,当代书坛缺乏大师,不正是透过“功成名就”的表象而看到的江郎才尽的结果吗?

养真 发表于 2011-1-10 12:23:57

支持

华山道人 发表于 2011-1-10 14:30:08

是艺术本身和艺术人生、艺术人生和人生艺术的关系。往往大有成就者,而名声不显也。

傅德锋 发表于 2011-1-25 18:46:04

原帖由 养真 于 2011-1-10 12:23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支持
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功成名就与江郎才尽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