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山书法 发表于 2022-6-25 04:45:34

王树山书法 西夏文书法15幅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中,汉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成了国人最重要的文明符号。汉字是文化的瑰宝,汉字的传承,承载着历史的文明,更为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汉字之美固然传奇瑰丽,然而有趣的是,古代还有一个国家通用的文字与汉字类似,既强调文字的实用性,又兼具审美的内涵性。同是中华文
明 ,这种 文字,看似相识,然而却一个字都不认识,这就是西夏文。


西夏国(公元1038—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首领李元昊在中国西部建立王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因其地处西北,故称为西夏。贺兰山、祁连山的水草丰美,牧蓄和
农耕发达地区是西夏王朝生产生活,积累国力和财力的地方,武威(古凉州)成了的西夏的辅都。


西夏王朝在所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带中,盛行了约两个世纪。此时正值辽国、宋国相互争霸,该国曾在宋夏战争与夏辽战争中获得胜利,
奠定了立国的资本,雄踞一方,和北宋,辽,金鼎足而立,最后被蒙古所灭。西夏国历经十位皇帝,享国189年,是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短命王朝。



西夏国虽然已经湮没在历史尘埃中,可西夏人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西夏文字。西夏景宗李元昊雄才伟略成就了霸业。在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
荣创制 西夏文。一共12卷,约6000余字,在国内强行推广,尊为国字。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
羌语支。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盛行了约两个世纪。


西夏文元、明两朝,在一些地区流传了大约三个世纪。据西夏文专家统计,全部西夏文字共计5917字,而实际上有意义的字共5857字。西夏文创制后,元昊即下令推行国中,
诏令国民悉用蕃书。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西夏文的地位,并在建国初期设立“蕃字院”,选拔西夏贵族子弟加以教之,以期传播。因此西夏文很快就在西夏国中通行。


西夏文在西夏国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官署文书、法律条令、审案记录、文学著作、买卖文契、历史书籍、文学著作、字典辞书、印章、碑刻、钱币、符牌、以及译自汉、
藏文的佛经等。西夏文的使用在整个西夏时期从未间断过。西夏灭亡后,西夏文仍在继续使用。其后人在一定范围内延续使用至明朝中期,成为探寻西夏后裔踪迹的有力佐证。
西夏文字创制后即尊为西夏国字,下令推行,到了元代时(公元1227年)另称河西字,且其文化并未完全消失,元代人用它刻印了大批佛经;
明初时期亦曾刻印西夏文经卷,到了明朝中叶,还有人以西夏文刻于经幢。近代既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西夏文本的地藏经残本,此时距创造文字时已历时约500多年。





文字特点:据《宋史》记载:“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西夏文的创制参照了汉字的“六书”理论,绝大部分是合
成造字。包括会意、互换、反切、音意、对称、长音等六种合成法。西夏文是方块形的表意字,分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语法特点是主宾谓的顺序,单纯字较少,合体字占
绝大多数。合体字中,与汉字会意字类似的会意合成字和与汉字形声字类似的音意合成字最多。是独立于汉字之外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和汉字比较共同特点是:同属表意
文字体系;形体相近,字形方正;构字方法相似;某些形体在不同部位上都有笔画变通现象;都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


不同点:西夏文五画以下和二十画以上的字很少,显得比较均匀;西夏文斜笔较多,撇、捺丰富;西夏文会意字比汉字多,汉字形声字比西夏文多;类似拼音构字的反切,上
下字合成法已成系统;西夏文构字时普遍地省形、省声,而汉字是个别现象;西夏文象形、指事字极少,文字中的表意部分并不表示物形。它的基本笔画,也有与汉字相同的
点、横、竖、撇、捺、左拐、右提,但没有汉字常见的竖钩,对撇捺等斜笔运用较多。


西夏文字的构造特点与视觉效果:西夏文字偏旁部首的位置,不同于汉字,其中的部首不一定在“首”,它不分上下左右。这些偏旁左中下等均有,其他西夏文字的偏旁也
同于此,这是西夏文字偏旁结构的普遍特点。西夏文的同一个偏旁出现率高,使得各个文字识别度降低,这也使得西夏文字出现了独特的形式美。西夏文是仿汉字“结构”
“笔画”的一种文字。字体多“斜画”,呈方块型,匀称,由多简笔笔画构成,具有“密不欲大”,“正不欲板”的视觉效果。


西夏文不同于数量庞大的汉字。汉字的相似字少,西夏文具有矩形、三角形、圆形的整体形象。因此,西夏文字的形式美是与其趋方正的形状与
字体内部和谐的构成有关。由于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多数字都在十画以上,认记、书写都有一定难度。西夏文楷书多用于雕版,篆书散见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写。
党项人用西夏文和汉文在当时非常普遍。曾用于《天盛年改新定律令》以及文学、历史、医学著作等。字典有《音同》、《文海》和夏汉文双解的《番汉合时掌中珠》等。还
用于文书和碑刻、铜牌、官印、钱币,并翻译多种汉籍和三千余卷佛经。1991年在银川市北拜寺沟方塔废墟出土的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
早的木活字印本。元代仍在使用西夏文,称河西字,有活字印本。明初印过西夏文经卷。今河北保定存有明中叶西夏文经幢。







西夏文是清·著名学者张澍发现的。1804年,张澍因病辞官,回武威老家休养。闲来无事,张澍朋友邀他前往武威大云寺游玩,发现寺中有个亭子,被四面封得严严实实。
陪伴的和尚说:这个亭子受到过诅咒,所以被封。谁打开就会受到惨烈的天罚。本来张澍对此没有多少兴趣,听和尚一说反而来了兴致,于是对天发誓:如有灾祸,自己一力
承担。强烈要求和尚拆掉围墙看看里面到底有啥。这一拆,就拆出来一个刻满“天书”的石碑,就是现在被称为“天下绝碑”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即“西夏碑”)。
这块石碑的发现不仅拉开了西夏学研究的序幕,而且还让一个曾经辉煌“被遗忘的王朝”——西夏王朝被世人认识。


这块西夏文和汉文合璧的西夏碑也被称作“研究西夏文字的活字典”。文字是信息的载体,西夏碑的发现,成为史学界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由西
夏碑引起的学术研究和讨论至今仍在继续。西夏碑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西夏文字最多、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块夏汉合璧碑,196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公
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公认的国宝级文物。1804年(清嘉庆九年),《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被发现后,学者根据该碑上的汉字与西夏文对照及记年,才重新确认
了这种文字即是衰亡已久的西夏文。





现在的价值:西夏国灭亡距今已有千年,可是其国内的文字却都流传下来,它们不仅成为后世考古学家们破译西夏古国的证据,而且还成了书法家们重要的练习模板。
西夏文作为打开西夏文化的钥匙,完整破译西夏文,对于有关西夏的研究至关重要。专家们在整理俄罗斯藏西夏文献中,发现了一批关于西夏社会的重要资料,如《圣立义海》
系统记录西夏自然状况、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全面反映西夏社会法律、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的王朝法典。




特别是大量反映西夏社会底层的乡里
户籍,借贷,买卖文契,各种账目、军抄文书,官牒私信以及很多文献的序跋、题款等,都是反映西夏社会的真实纪录。这些文书多是草书。这些出自西夏基层的文书很多记有
西夏的年号。这些文书从数量、内容、价值方面都可与敦煌社会文书相媲美,为研究西夏社会增添了新的资料。在19至20世纪,西夏文及其大量文献遗物被不断发现和解读,
用西夏文记录的大量文献典籍的学术和文化得以重新面世,显示出极高的文化价值。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公认,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乃至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西夏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和传承价值。今发西夏文书法作品15幅,供书友赏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树山书法 西夏文书法15幅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