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11-11-18 16:44:13

书法该怎么写? 为创作还是为名利

书法该怎么写? 为创作还是为名利
来源:人民日报
  用毛笔书写,是古人的自然状态,如今它已成为我们眼中的艺术,其发展、嬗变的历史折射了书法在当下的现实。

  11月12日,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首次来到广西,这次书法界四年一度的综合性展览,引发了耐人寻味的讨论:大型展览对书法的普及和推广起到怎样的作用?专业人士的作品是否能够引导大众审美?这些问题对书法艺术如何更好地面对市场、面对大众、面对未来都留下了思索空间。

  12日至20日,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以下简称“国展”)在广西南宁举行,其间,还有千人书法表演等活动。书法,这一源远流长的艺术,在一些人看来,徒留一张中国符号的皮,而失去了现实的根基。关于书法的争论,似乎一直没有停息。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11-11-18 16:44:37

  争论一  为创作还是为名利?

  办展,在中国是颇为流行的模式,将书法人士汇集一处,互相切磋,在很多人看来是大有裨益的事情。与会专家认为,没有哪一种形式比“国展”影响更大、号召力更大,这是对一定阶段书法创作的检阅,也是对书法人才的一次擢拔。

  来自广西南宁市武鸣县仙湖镇的潘文志练习书法10年了。这个生活在偏远乡镇上的年轻人没想到自己可以在“国展”上获得提名奖。潘文志表示,“国展”为大家架设了交流的平台和友谊的桥梁,同时创造了一个检验自己书法水平的机会。

  然而,书法展的存在,也衍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按照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朱以撒的观点,它改变了古代社会书法创作顺其自然、平静而为的做法,使书法创作行为提速、创作目的明确,不管结果如何,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参与者的积极性被前所未有地调动起来。

  “可以说,展览的形式引发了当代书法从创作本体到生态环境的深刻变革,这种作法是否真的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值得我们深思。”书法篆刻家李刚田也认为,“国展”的审美方式是“走马观花”,评审方式是“瞬间判断”,创作方式是“惨淡经营,百般粉黛”,最终导致剥离了文,远离了人。

  他认为,“国展”的很多创作者为评委而创作,为适应展厅形式而创作,实质上是为名利和物质而创作,并非像古人那样作为精神寄托。创作者貌似激情四射、天马行空,而实为物质、名利、评委、展厅的奴隶。

  “我们要尽可能淡泊一些。”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陈洪武说,现在有很多的书画展览,如果一个接一个地追着展览去创作,不仅会很疲惫,而且会损害更高层次的追求。

  书法理论家吴振峰则认为,“国展”让大众的艺术成果也能得到体现,凡年满18岁的中国公民均可参展国展,“单凭这一点,我们就该理直气壮地肯定”。

  专家也指出,全国性大展虽然不能说代表了当前的书法创作水平,但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当前书法创作的基本格局。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协等机构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创作与工作,引导大家重视对生活的体验、对时代的呼应、对创造的追求、对文化创新发展的跟进。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11-11-18 16:45:04

  争论二  “挤”出来还是“流”出来?

  对于本次“国展”的展出作品,广西书法家协会主席韦克义不吝赞美之辞,认为获奖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又表现了多彩的时代追求。但是,获奖作品是否就能称为精品?一场争论在多位书法理论家之间展开。

  遗憾,是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周俊杰看完所有展出作品后的最大感受,“‘国展’上没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出现,不能成为代表时代风范的大作。”跟风现象严重、丧失个性的创作风格让周俊杰颇为失望。但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看来,一部分人适当跟风是有正面效果的,不必对部分作者的跟风求全责备。

  “不可否认,每件入展作品都是细细打磨出来的,甚至几经调整、做到舛误极少而趋于完好。它们的确符合‘国展’的需要,但是放置在当下书法环境中,却未必能说是精品。”朱以撒说,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是需要浓厚的个人情调的,是不期而然或自然而然地“流”出来的,绝不是千百遍地磨练,犹如旧时的苦吟诗人,将作品“挤”出来。

  朱以撒认为,参与“国展”是一种功利行为。很多参加者为了入展、获奖,为了加入中国书协,尽个人最大的能量进行创作,诸如为了参展而创作百件、千件,投稿数十件、近百件这样的行为都是在这种功利的心态下出现的。

  “从‘国展’中获奖,由‘潜’人才变成‘显’人才只是第一步,离大家名家还相距甚远。”书法批评家姜寿田说,“国展”对书法家还只是一种技术论定,书法家要真正卓然成家还需历经长期的个体修为,还需书法史的文化认定。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11-11-18 16:45:26

  争论三  小众化还是大众化?

  此次“国展”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千人书法表演”,气势磅礴的现场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秘书长李一连连慨叹:场面太壮观了!这对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做了一件大好事。

  对此,作为专业书法人,李刚田难掩焦虑:目前书法界的一些重大活动,多着眼于推广和普及,缺乏站在本艺术门类专业立场上的深入思考。这些活动有助于推进书法走向社会大众,但是书法的非专业化和庸俗的社会泛化趋向日渐明显。

  陈洪武也认为,一方面要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让群众积极参与,一方面也应警惕书法专业水准的下降。

  来自广东的书法教育者黎兴华这次有一幅《清言小品》入展,夫妇俩提前半个月就订机票来广西参观。黎兴华是书法艺术大众化的拥护者,他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书法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目前书法还是精英艺术,比较小众。在强调文化自觉、文化强国的当前,必须将书法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向大众普及。

  黎兴华认为,现在许多学生不仅不会使用毛笔,钢笔字也写得歪歪斜斜,这已成为普遍现象。如果不从小学生抓起,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书法水平和文字书写能力就会越来越下降。

  从事了十几年民间书法教育工作的黎兴华说,单纯靠民间的力量来推动书法普及十分困难。因此,他十分赞成今年教育部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需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的作法。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11-11-18 16:45:45

  争论四  重“字”还是重“形”?

  “在观展时,我有个印象挥之不去,不吐不快——展览作品太花哨,太过装饰化!长此以往,书法本身的魅力就会失去。”吴振峰警告说,书法万不可沿此走下去, “空心”化会使书法的生命力受到威胁!

  朱以撒也有同感:不少作品把大量的颜色堆上去,以为颜色越艳越杂越好,反映了书写者在装饰审美上缺乏对应的思考和分寸的把握;还有的装饰色调远远胜过字迹,喧宾夺主,甚至有些作品因为装饰的拙劣糟蹋了尚可的书法。而这些做法在广西书法家协会主席韦克义看来,背离了书法创作的核心宗旨——以手写心。

  来自山东的获奖者王兆会对这次国展评委们比以往更加注重书法本身有切身体会。据王兆会介绍,他入选和获奖的作品都是在宣纸上创作的,没加任何色块拼接,而他的另两幅形式复杂的作品反而被双双拿下。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当前中国书法的学术和创作体系日益成熟,给了我们‘80后’作者更多可能。”参展人彭双龙说,适当的装饰实际上是给传统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后期制作需要作者花心思,花体力。

  “我们的书法应该既注重本体,又注重跨界,不断融合创新。”李一认为,书写性和装饰性不要对立起来。书写性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将装饰手法运用到展厅里,运用各种元素将作品完善地呈现给观众,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书法的内涵。

  吴振峰说,对中国式文化境界的坚守,牢牢守住民族的灵魂,这才是文化自觉的真实含义。“星斗丽天,但愿多几颗恒星,少一些流星。”

汲古斋主人 发表于 2011-11-18 17:37:48

其实大道理谁都会讲,但真正做到的有几个。

毅夫 发表于 2011-11-18 22:33:17

什么是“自然而然”和“顺其自然”?

什么是“自然而然”和“顺其自然”?

关勇来
  


“用毛笔书写,是古人的自然状态,如今它已成为我们眼中的艺术,其发展、嬗变的历史折射了书法在当下的现实。”

老朽不解所谓“自然状态”是什么?
很多名家和理论权威使用“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来为自己的看法佐证。
这段话里的“自然状态”可能是轻松的心境与坦然的心绪。
仔细想来这个心理状态就好像骨肉的关系。肉是生长在骨上。
没有骨自然就没有肉。这里的“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没有现实的楼群就不可能有“海市蜃楼”。
“用毛笔书写,是古人的自然状态,”那也是当时的“必然”。
因为当时写字最好的方式方法也只能是使用毛笔。用毛笔写字是唯一的选择。
另一方面,人的心理状态与其做事的成功的可能和成功的肯定有必然的关系。
没有把握的事与初次做事有忐忑不安的心理感觉,因此出现迟疑、错乱、刻意、做作的状况。
无论是简单的技术或是复杂的技术,专业人员在技术精熟的时候都会运用自如,显示出轻松的安然、随意的坦然、流畅的顺然以及添彩的奇然。这才是人们常说的“自然而然”或者说是“顺其自然”。
在普遍的状态中,大多数人说“自然而然”或“顺其自然”其实是一种不知其所以然的躲避和开脱,是不负责任的遮掩之举。
今人与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吃、穿、住、行等事情道理是相同的。
在讲究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精神上的需求就是“美”,就是艺术的含量也要到位。
古人在写字的时候也是这样。
因此,那些社会精英人物不仅在实现理想和造就事业方面取得出类拔萃、超凡脱俗的成功,而且还在其余事的书法上也有其骇世惊俗的经典成果。
当今书法演变为艺术的时候,是社会对书法的“美”的需求的升华。
任何艺术及艺术品的基础都是技术与“求美”的合成,即技艺。
技术的都有其系统操作工具的方法与程序的环节的工艺。
在学习与运用时的初期自然是刻意与做作的,只有在精熟之后才能运用自如而显得随意轻松。
经典作品的基础是鹤立鸡群的技艺与特立独行的艺术特色,是划时代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创新。


老朽愚识

毅夫 发表于 2011-11-18 23:39:50

经不起推敲的见解

李刚田认为,“国展”的很多创作者为评委而创作,为适应展厅形式而创作,实质上是为名利和物质而创作,并非像古人那样作为精神寄托。创作者貌似激情四射、天马行空,而实为物质、名利、评委、展厅的奴隶。

老朽很敬佩李刚田老师,读过他写关于“今楷”的文章,其目光犀利,见解深邃,逻辑严谨,语言精确,的确名不虚传。可是关于名利问题在这里显然谈得很肤浅。没有从历史的大视野和生活的现实看出“名利”性质、作用。可以说有失“大家”风采。
古人的写字不是单纯的精神寄托,是传递信息需要,是生活的需要。

深圳李志宏 发表于 2011-11-19 09:11:32

说得多,做得少,结果还不是一样糟糕!
人民日报对书法的报道,显然有些业余,冠冕堂皇的话语,都是是官话和套话,总之,国展是书法界的事情,美术界,文学界根本不去理睬,昨天和一位雕刻大师谈话,他说,在文联领导看来,书法协会是艺术界最烂的协会,这话并非出自大师之口,而是出自文联领导之口,可见书法协会在艺术界中形象之差……

[ 本帖最后由 深圳李志宏 于 2011-11-19 09:15 编辑 ]

毅夫 发表于 2011-11-19 12:22:41

回复 1# 当代书法论坛 的帖子

浅析《书法该怎么写? 为创作还是为名利》

关勇来


看到《书法该怎么写? 为创作还是为名利》这个题目,心里就没有过舒服的感觉。

一·关于“写字”与“书法”的看法

作为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主导作用的权威“人民日报”的话语权无疑是至高无上的。其言语的基本逻辑应该是正常人能接受得了的,其词语的运用上必须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其看法一定是准确无误的,其想法当然应是具有对未来方向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人们常说“这个字怎么写?”意思是“写”的是“字”。
“字”与“书法”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写”字基本缺少艺术色彩的含金量,而书法是具有一目了然的艺术色彩。
在技法上写字相对于书法是无法比拟的。
写字有几个月可以学会。
书法学习在临帖过程中从对临到背临、从临摹到意临、从入帖到出帖、从集字的萌芽期的探索性的创作到脱胎换骨的完全出帖的运用自如的创作,从“有古无我”到“有古有我”的过程没有十年的功夫是难以完成的。
书法是这样的一个学习和研究过程。
书法只有在继承精良传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得到发展,而创新则必须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探索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才有希望成功。因为最高境界担当了先贤留下的历史重任,是事业成功的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是前进道路上的正确目标,是目标引导出的确定方向,是方向导引出的准确道路,也是成功事业切实可行的必要方法。
只有在“有古有我”的基点上才可能抵达“无师无祖”、“无流无派”、“非碑非帖”的“特立独行”的“开宗立派”的划时代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创新。
这是书法大师的必经之路,也是经典作品的研究创造的过程。
当写字发展为书法时是兴趣演变成对艺术的追求,当书法飞跃为艺术时是志趣升华为事业和理想。
因而,书法能够使智者从凡夫俗子渐次进展到珍重时间、敬畏知识的贤人志士,从志士贤者逐渐演变成社会精英人物,从社会精英人物升华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师。

二·谈“创作”与“名利”的关系

书法人是“为创作还是为名利?”这是一个头脑不正常的人才会提出的问题。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不会工作不会赚钱,那是废人。
有钱就是有利,就有生存的基本保障。
钱是一个人的能力的转换,是通过工作来实现的。因此,“利”是人的劳动价值。
书法家的工作理所当然的是创造作品。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是相同的东西。
书法家是社会精英人物,是应该有社会责任心、有历史责任的人物。
社会精英都是事业已成名利双收的人物。
名利是社会精英事业成功的标识,是他的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和社会给予奖励或回报的一部分。
历史就是社会精英事业成功的历史,就是社会精英的历史。
历史是社会精英为国家和社会造福的历史。
历史是社会精英对民众启发、引导、组织、教育、学习的历史。
历史公正公平的惩恶扬善,弘扬真善美,严惩假丑恶,保证了历史正常健康的发展。
世界与各国都有奖励机制,奖励那些利国利民的精英们的丰功伟绩,回报精英们的以生命效忠国家的崇高精神。
这样,名利鼓励了社会精英们的事业心,社会精英也得到了应有的报酬。
最根本的是社会精英人物的生命与社会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这也证明了名利的最高境界是“计天下利求万世名”。
联想到中国的大富豪们担心被“慈善”而不敢参加发达国家世界有名的富豪们的宴会,可见中国的富豪们、权贵们自私自利之心是何等的下流与龌龊!
名利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器,是历史前进的动力。

[ 本帖最后由 毅夫 于 2011-11-19 12:33 编辑 ]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书法该怎么写? 为创作还是为名利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