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帆堂 发表于 2011-12-7 11:35:30

姚奠中先生诗词书法欣赏

姚奠中先生诗词书法欣赏
姚奠中,原名豫泰,别署丁中、刈草、樗庐,1913年出生,山西省稷山县南阳村人。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从读私塾起便对书法产生了极大兴趣,日课大小楷,十年不间断,初从元代虞集入手,后改学颜,并学小篆和隶书。1932年就学省城太原后,曾从山西著名学者、书法家常赞春先生攻习小篆,并于《石门颂》《郑文公碑》用功甚勤。
  
  人物简介
  1934年,姚奠中只身南行,考入当时由唐文治(前清做过工商部尚书,也是上海交大的创办者)创办的“无锡国专”。后听说章太炎先生在苏州开办“章氏国学讲习班”,他毅然放弃了人们羡慕的“无锡国专”学籍(湖南省主席何健给本省考上该校学生专门发奖金),转往苏州投奔到章先生门下,与鲁迅,周作人等同门。1935年,师从民主革命家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研究国学,为章太炎先生晚年收录的七名研究生之一(唯一一届研究生),也是7人中年龄最小的。当时讲课除了章先生,还有其老友王小徐、蒋维乔、沈瓞民等,以及弟子黄侃、朱希祖、汪东、马宗霍、马宗芗、孙世扬等多人。1936年,研究生尚未毕业,他便开始在章氏国学院教授文学史,并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魏晋玄学与老庄》。1937年毕业于苏州章氏国学会研究生班。 1936年姚奠中(右三)与章氏国学讲习班成员
  抗战期间,姚奠中办了一个“菿汉国学讲习班”,实践自己教育救国的思想。他曾亲赴前线,写下了“齐心赴国难,誓辞相慨慷”的豪迈诗篇;曾经把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时任安徽省教育厅长的方治,从教室里赶走;曾经为抗议国民党安徽省委主席侮辱老师,发起罢课;曾经因反对军统特务任院长而被解聘;曾经因直言无讳而被误划为右派。姚先生30多岁即晋升为教授,在常人看来,可说是少年得志,可在他的笔下却出现了“念平生,江湖落托,问壮怀,前路复迢迢”的诗句,因为他有更为高远的理想。他给学生手拟教条十则,“以正已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苟于人,不阿于党,不囿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这些积极思想对当时青年学生起了教育引导作用,在今天仍有其教育意义和实用性。抗战爆发后,他辗转江苏、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各高校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讲授文学史、通史,除经、子典籍之外,还涉及诗、词、文字学、文艺学等方面。1951 年后到山西大学中文系担任教授,兼任科主任、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多年。
  
  各项成果及荣誉
  
  姚奠中先生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六十余年。发表过有关中国古代文、史、哲论文130 余篇,出版和再版专著(含主编及高校教材)23 种,其中获得国家级奖两种,省级奖六种。   文史哲方面的著述包括《中国文学史 》、《庄子通义》、《中国古代文学家年表》、《南北诗词草》、《 姚奠中论文选集》 、《 姚奠中诗文辑存》 、《 姚奠中讲习文集》。书艺方面,金文、篆、隶、行、楷皆备,而以行、篆为主,兼事绘画和治印。书法多写自作诗,和画、印一起,被称为“四绝”,并出版过大型《 姚奠中书艺》和其余六种书艺作品集。先生自谓以书法为余。但经大半个世纪染翰挥毫、不断探索,使其金文、篆、隶、行、楷并臻上乘,达炉火纯青境。他的书法作品还被收入众多大型书画作品专集、应邀为各种重要社会机构和当代历史人物题书写牌、入位、勒碑,部分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及多处博物馆收藏。作品入选全国第一、二、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以及其他国内外大型书画展览,并多次在各地举办过个人书艺展,受到高度评价。《中国书法》、《书法》等杂志多次刊登过他的专题;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山西省、市电视台曾为他拍摄和播放过专题片。他的传略载入了当代社会科学家传、文艺家传、以及文学家、诗词家、书法家等辞典。山西众多名胜,比如晋祠、五台山、解州关帝庙、鹳雀楼、常家庄园等处都有姚奠中先生的翰墨。在北京、山东、河南、浙江、云南、广西、安徽等地也有先生墨迹。早在20世纪40年代,先生就曾为店肆写过牌匾,现今在全国很多博物馆有珍藏。
  
  社会兼职:
  
  姚奠中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政协六、七届委员、山西省政协五、六届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协副主席、学术顾问、名誉主席。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主委、名誉主委,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国韵文协会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协会理事,山西省古典文学会会长。
  
  周汝昌评姚奠中书艺:
  
    我们素来最重者曰通儒、曰通材。通材者,能精于义理、考据、词章,不如此,仅为偏材而难成大器。例如司马光著书,题曰《资治通鉴》;章学诚著书,必题以“文史通义”;又有《史通通释》《风俗通》《六书通》……举之难罄。又如“七略”“三通”,艺曰精通,文尚清通……中华学文之重通,其例不可殚举。是以姚奠中先生身为鸿儒,而通于艺者亦造上乘,不问可知。是集所收,足见彩豹之一斑,丹凤之片羽,非等闲可望其项背。  
   姚先生于学具识,于道能悟,于艺亦精亦通。凡我当今与将来的莘莘学子,都可以从这一册艺术表现中领会造诣高深的前辈而生敬心,又由敬心而思希风跻古之信念,则薪火递传,光焰永永。   见姚先生此集之艺,可以晓悟游艺于道之情怀,异乎逐器以失源,方是具眼。

[ 本帖最后由 云帆堂 于 2011-12-7 14:34 编辑 ]

云帆堂 发表于 2011-12-7 11:37:13

壶口观瀑

惊心动魄,雷轰山摇。
虹飞雾走,沉渊踊蛟。
龙门斯辟,梁霍山高。

这是姚先生咏黄河壶口瀑布的两首诗之一,另一首为五古,都准确地表达出这一著名景观的气魄和姚先生的豪情。
据我所知,姚先生两次到过壶口。第一次为1992年十月,本诗即作于那时。第二次是1998年6月3日,姚先生应邀参加临汾地区组织的壶口笔会,我有幸全程陪同。一路上,姚先生指点河山,解析典故,接近壶口时,先生说,历代写壶口的诗文很多,数《水经注》中的“窥深悸魄”最贴切。等到我们面对瀑布时,果然如此。因为壶口是黄河切割吕梁山成为石槽型瀑布,不好远观,只能近看,而且还是俯视,真除了“窥深悸魄”还没有更好的词语可以表达。当天的百米长卷,姚先生写得就是这四个字。
俯视如壶注水的效果总使人感到不过瘾,我想象着如果从下仰望应该是一个什么景象呢?当地人知道了我的这一想法,就悄悄告我有一个水流冲击形成的隧道可以到达瀑布底部,为了安全,不公开开放。我当时年轻,告诉姚先生后,租了手电一人顺着黑暗的台阶来到瀑布的底部。眼前的一切太震撼了。巨大的轰鸣声就不用说了,无数个浪花、泡沫、漩涡形成、消失又形成,使人头晕目眩。我兴奋地跑上来迫不及待地向姚先生诉说我的感受,姚先生笑着说:“今天你是看瀑布最到位的。”但是当我静下心来仔细回味自己的观感时,突然发现,其实写壶口瀑布最到位的是姚先生的这首诗。开头两句“惊心动魄,雷轰山摇”是写总的感觉。前一句即“窥深悸魄”的感受,“雷轰”是听觉,“山摇”是动感,两者是对“惊心动魄”的具体化,妙在写总体感受时给人眩晕的效果。中间两句是对瀑布的具象描写。“虹飞雾走”是瀑布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常若雾露沾人的动态表现。“沉渊踊蛟”则将我所见到的水柱、浪花、漩涡、泡沫交织在一起的景象全包括进去了。最后两句“龙门斯辟,梁霍山高”写壶口的掌故,增加其厚重感和崇高感。壶口是龙门的上口,梁霍即吕梁山。《尔雅•释山》:“大山宫小山,霍。”宫是围绕的意思。姚先生多次讲:大禹治水从壶口开始,因为这里被淤塞住了,洪水泛滥,平阳等地受不了了,由大禹带人在此疏通。这就是“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名曰洪水。大禹䟽通,谓之孟门”的真相。有的人怀疑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不可能有这样的工程,甚至否认有大禹这个人的存在,是很可笑的。治水才是瀑布的人文精神之所在。可以说,这首四言诗将壶口的景象和内涵准确地描写和概括,既道出了我们想讲又讲不好的感受,还超越了目前所见的局限,产生振奋人心,感发意志之功效。这是水平、胸襟、修养、学问、境界统一的反映。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完美统一。姚奠中先生此幅草书中堂《壶口观瀑》便是很好的注解。苏东坡云“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姚先生诗作沉雄豪迈,其书作更是迭宕起伏,此幅用笔走龙蛇来形容再好不过。赏读这幅草书作品,犹如身临其境。李白有诗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咆哮的黄河,壮观的壶口,非草书不能抒胸臆。先生此作运笔并不十分迅疾,而是以遒劲转折顿挫的笔触写就,作品整体节奏感非常强烈,有张旭、傅山草书遗风。“惊心”、“动魄”两字一组上下牵引,收放自如,即把风尘仆仆的游客带至壶口之畔,俯视而悸魄,当惊魂淡定,屏住呼吸时,顿觉“雷轰”“山摇”,在听觉上先声夺人,先生书此四字笔势缠绕,但字态端庄,如观者驻足,荡然会心。“虹飞雾走”、“沉渊踊蛟”,节奏随之加快有飞动之势,“飞”、“走”、“踊”三个动词,先生写的十分精彩,意态丰富。壶口瀑布一泻千里击起的水沫和漩涡的激流、浪花交冲翻腾,倾注笔端。势来不可遏,“龙门斯辟,梁霍山高”笔势由迅疾而迟重,“门”字虽简,却似地势峻峨,“辟”字逆势而起,秀左枯右,险象环生,展汹涌黄河澎湃冲击之力,待到“山高”两字巍然正立之时,才使观者回过神来,深深长舒一口气。宋人吴沆认为:“首句要如鲸鲵拨浪,一击之间,便可知有千里之势。于落句要如万钧强弩、贯金透石,一发饮羽,无复有动摇之意”。《壶口观瀑》自“惊心”至“山高”势贯始终。书之势存乎于心,此幅草书纵向而作,顺势而下,正势、斜势、逆势、顺势,在动态造型上,先生驾驭锋颖,极尽其能,以心为主宰,以技为役使,纵横挥洒,无不从之。《壶口观瀑》草书中堂自由奔放,鼓人奋进,可谓先生的一幅精品                                                                      力作。


(牛贵琥、原旭东赏析)

云帆堂 发表于 2011-12-7 11:38:00

受禅应为卫顗书,邯郸韦诞比何如?
瓘恒世受真传法,一脉逾河走传车。

姚先生这首诗是对著名的河东卫氏家族在书法史上的成就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从汉明帝的卫暠赐葬于安邑(今山西运城市夏县西部)开始,卫氏便是河东大族。卫顗在东汉末被曹操辟为司空掾属,任茂陵令、尚书郎等职,与王粲一同典管制度,史称“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魏文帝代汉之际,“劝赞禅代之义,为文诰之诏。”所以姚先生讲“受禅应为卫顗书”。当时善书的还有邯郸淳、韦诞。邯郸淳初为临淄王傅,后迁给事中。韦诞官至侍中,题凌云台榜下来后须发尽白之事广为人所知。据梁鹄所云,邯郸淳古文字学卫宏,韦诞则是师邯郸淳而不及。张怀瓘《书断》中既说:“自杜林、卫宏以来,古文泯绝,由淳复著”,蔡邕都不及他,那么为什么曹魏的受禅书要由卫顗来写而不是邯郸淳或韦诞呢?姚先生只“邯郸韦诞比何如”一个问句,便将卫顗书艺之成就和在当时之地位,讲得十分清楚。
从卫顗开始,他的子孙都妙于书法。卫瓘是卫顗之子,魏末任廷尉卿,监邓艾、钟会灭蜀,晋武帝时官至司空。他工草书,出于张芝而参酌其父之法,与索靖并称二妙。卫恒是卫瓘之子,善作草、章草、隶、散隶四种书体,官至黄门侍郎,著有《四体书势》。其弟卫宣、卫庭,子卫璪、卫玠都以书法著名,所以,姚先生以“世受真传法”来精炼概括之。卫瓘和卫恒都为贾后所杀。西晋末年的永嘉南渡时,卫璪留在中原,没于刘聪。卫玠移家南行,辗转迁至江夏。这一族中的卫恒之侄女卫铄,因嫁汝阴太守李矩,人称卫夫人,以能书称于世,为王羲之所师。这就是“一脉逾河走传车”。正如姚先生在1962年山西首届书法展所作的三首绝句之一所云:“笔法二王多要妙,薪传乃自卫夫人。英才古已称三晋,今日推陈更出新。”人们都知道二王之书法登峰造极,但更要知道的是其传承来自河东卫氏家族。短短的一首绝句中有两个波澜,重在源流的剖析和点睛的作用,这便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那么河东卫氏家族的书法是什么特点呢?姚先生在《卫俊秀书法题》中讲:“丰筋多力卫门风,笔走龙蛇气自雄”。卫门书风体现的是北方的雄豪之气。这和典雅的二王书风有很大的区别,而在姚先生的书法中却有充分的体现。此作为行书,但篆意隶意极浓,而卫氏一门都善隶,卫夫人也是“隶书尤善规矩”。这属于北方之强欤?河东之传统欤?研究者自可于此留心。
此幅书作,先生信笔写来,如拉家常,笔调自然平和,整篇水墨淋漓,具正大气象。说到书法正大者,唐颜真卿即是此首席代表。一是人品正为世景仰;二是书品正,大气凛然。姚先生书法以颜为基,走出了一条正大之路。元人袁桷曾说:“笃实浑厚,与共履践见于事物者,实相表里”。姚先生习书崇尚颜体,其为人正直豁达,虚怀若谷,人艺一体,字如其人,此行书中堂足见一斑。书作中二十八字,正文字字正面示人,如足下安妥,昂首阔步。驭笔用墨一任自然,纸墨相融,涨而有味。二行“何如”,四行“逾河”在墨色节奏上稍加调整,略带草体,全盘皆活,厚重不失灵秀,含蓄不失遒劲。当代书法“变化日新,而其气日薄”,趋怪猎奇,逐奇失正,使风雅难蓄。姚先生守正而创新,“世受真传法”,他在坚守传统文化正道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牛贵琥、原旭东赏析)

云帆堂 发表于 2011-12-7 11:39:43

对联
未能一日寡过
恨不十年读书

本对联既对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又是志士仁人的智慧、修养和胸怀的体现。上联“未能一日寡过”出自《论语•宪问》。孔子的老朋友蘧伯玉派人去看望孔子,孔子问:“你家的老夫子干什么呢?”使人回答:“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人走后,孔子赞叹道:“使乎!使乎!”意思是这样的使者才不辜负使者的称谓啊。下联“恨不十年读书”为南朝刘宋官员沈攸之的原话。《南史•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事多所记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若孤立地看这两句话,则未见其妙。原因在于“欲寡其过而未能”给人更多的是谦逊的态度;沈攸之“恨不十年读书”的前提是“早知穷达有命”,他出身微賎,曾有人为之相面,说他可位至方伯,他不相信。后来果然积功做到荆、郢二州刺史,势倾朝廷。这样“恨不十年读书”就沦为个人之喜好了。然而两者结合起来组成一副对联,则从内容和意义上都大为改观。
将表期望的句子“欲寡其过而未能”改为肯定语气“未能一日寡过”,更加强化了传统儒者所注重的省身克己的功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就是一个通过不断纠正过错而不断完善的过程。正如孔子所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自己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过则勿惮改。”对于别人正确的批评虚心接受:“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然而,要想达到寡过的目标,只能是通过学习的途径来完成,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这种学自然包括书本知识也包括社会实践,而书本知识为第一步。孔子的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以文为首。《中庸》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学在前头。朱熹则讲得更明白:“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性理精义》)于是“寡过”“读书”之间就有了因果关系,就为人生的修养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语言简要,发人深思。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什么才是点铁成金。
姚先生经常讲:书法是文化,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书法不仅是简单的写字,一定要宣传文化,文化文字结合起来作用更好。“未能、恨不”一联,先生多次书写,有篆有隶。先生的篆书受教于常赞春、章太炎,特别是先生进入章门后,太炎先生指出汉碑头、《三体石经》、《天发神谶碑》、《石门颂》、《张迁碑》等为学篆、隶不可忽视的门径,对姚先生影响很大,他因此用功不少。他的篆书淳朴古茂,隶书质厚端庄,此篆书联以小篆为体,我们既可以看到《天发神谶碑》之方竣,又可以窥见《三体石经》之匀称,姚先生篆书更具楷书的提按偃仰,方圆使转,在形体、布局、行笔、用锋以及肥瘦、疾徐方面无不尽善,金石味十分浓厚,已故书法家徐文达先生对其赞不绝口。姚先生不常做隶,其隶书源自《曹全碑》、《石门颂》、《张迁碑》,又受篆书气息滋养,“未能、恨不”隶书联,用笔敦实,结体平正,骨力洞达,意态舒朗,方中寓圆,秀中见朴,亦为上乘之作。


(牛贵琥、原旭东赏析)

云帆堂 发表于 2011-12-7 11:41:41

对联
一览众山小
高唱大江东

以古诗词之语句作联,往往会收到比原作更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效果。姚先生这副对联便是如此。
杜甫《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被人评为压卷之作,“屹然作镇”(浦起龙《读杜心解》)。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作为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为人传诵,古今唱和或将其写入自己的作品者甚多。例如宋琬《临江仙》:“共谁过赤壁,高唱大江东”,但其中最好的应该还是周恩来总理的“大江歌罢掉头东”,因为空抒豪情是没有意义的,和祖国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其豪迈才有内涵。姚先生将这两句诗组成对联后,境界得到进一步地提升。“一览众山小”落脚在了效果上,既可用来象征眼光,也可用来代表器识,还可用来比况学问、事业的基础。因为古今中外的大学者无一不是通才,只有将一切涵盖在其视野之中以后,才可能在任何一个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姚先生本人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学术也好,人生也好,开阔眼界,坐实基础,必然会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涵养其气质,扩大其胸怀,也就是所谓的“气可以养而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然后将之用于社会,用于人生,避免“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章太炎《菿汉微言》)的弊端,岂不快哉。所以说,“一览众山小,高唱大江东”,虽然用的是古语,却体现的是姚先生的观念、胸怀和豪情。
姚先生的书法也是其学问、理念和追求的最佳体现。比如本对联中的“众”字,姚先生不是如常人一样将上部写为血,而是依《说文》写作横目。因为三人成众,目则是人的标志。况且如此结构使“众”字具有三维的效果,十分优美。
乾嘉以来,碑学中兴。姚先生承接的恰恰是来自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吴昌硕这一脉碑骨帖魂式书法正脉。在浏览了千年帖学的姿媚、典雅之后,先生这幅行书对联带给我们新的视觉满足:沉雄苍古,刚健强实。姚先生行笔逆锋涩进,万毫齐力,其融篆书笔法因而点画厚重质朴,骨力精蕴浑劲,结体则得力颜楷而端庄宽博,雍容大度,如泱泱君子。圆浑的内力、外在的张力,加之上下联“览”与“唱”、“众”与“大”、“小”与“东”的收放之态而形成对比,雄健苍劲中流露出活泼天机,也写出了“一览众山小,高唱大江东”的豪迈气概,是这幅作品能强烈感染人的魅力所在。书画大师董寿平盛赞:“姚先生书法字字纯朴,兼容碑帖”,他精深的书法造诣被业内人士誉为三百年古典碑学书法之终结者。在姚先生书法中,此联独具特色,全以硬毫中锋写出,如屈铁,如折钗,形质朴,气力足,其味醇厚,其书放达,可与康有为、于右任等已故碑派大师之作相媲美。


(牛贵琥、原旭东赏析)

云帆堂 发表于 2011-12-7 11:42:16

南京三首
八代名城古迹多,英雄儿女尽消磨。
高楼林立无王谢,燕子回飞何处窝。

王谢早随流水去,金陵春梦亦依稀。
只今万绿遮衢路,更见庭园百鸟飞。

秦淮河畔晚晴楼,喜得安闲半日游。
旨酒佳肴歌乐舞,风云携手有同舟。

欣赏姚先生的《南京三首》,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欢快。
这三首诗写于1990年6月。六代繁华,南唐风流,晚明金粉,南京作为帝王之州,众多的遗迹掌故该从何说起?姚先生以“英雄儿女尽消磨”一语轻轻带过。因为时代在发展在前进,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已经让南京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作者用“高楼林立无王谢,燕子回飞何处窝”来形象地表达。“高楼林立”正是新时代的象征,“无王谢”,既是讲高楼林立乃城市的普遍现象,并不是少数贵族才有居住的权力,又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典故赋予了新的含义。王谢之故居当然不存,然而现在的寻常百姓家也产生了变化。没有了旧式的屋梁,燕子该到何处寻找做窝的处所呢?回飞,是回旋着来回飞,生动形象,表现出作者对南京城新变化的喜悦之情。第二首和第一首的内容基本一致,但表现手法有异。“金陵春梦亦依稀”,指蒋家王朝和历史上的各个政权一样已成为过去。只有当日所植的法国梧桐遮蔽衢路,庭园内花木茂盛,百鸟飞翔。作者自注:“市府所在为旧监察院,花木荫深。某次鸟粪落外宾头上,反被赞:爱护鸟类。”论意境,和“朱雀桥边野草花”很相似,但决没有“相对如说兴亡夕阳里”的吊古伤今,而是充满对当今生活环境由衷的高兴。第三首则明确写喜。姚先生这次是以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的身份作为副团长率领山西省委省政府组织的访问团赴上海和江浙访问的,南京是最后一站。晚晴楼是市府设招待会的地方。作者自注:“南京市府招待会于此,谈及不少合作项目。”所以“喜得安闲半日游”的喜和安闲,既有圆满完成活动的因素,也有兄弟省市携手联合的成果。如此情况下参加的宴会和欣赏的文艺节目,更加使人欢乐无比了。应指出的是,当时山西歌舞团的“黄河一方土”“黄河儿女情”获得巨大的荣誉,各地评价很高,门票抢购一空。姚先生的“歌乐舞”是有所指的。
为南京的新面貌而喜悦,为南京的今胜昔而喜悦,为与兄弟省市的合作而喜悦。流畅的句子和韵律再配合上痛快淋漓的草书,组成欢快的乐章。姚先生说过:书法表达感情,草书最明显。
在唐代,张旭、怀素继承创新,创造性地发展了自汉以来400年间的草书艺术,充分展示了草书的艺术之美,至明末清初王铎、傅山又树起了两座高峰。姚先生不多以草书示人,与其个性息息相关。先生青年时专心学术,心无旁骛,被人戏誉为“理学先生”。一般人认为姚先生的字是学者书法,实乃知其一也。姚先生的书法更是艺术大家的手笔。“老夫聊发少年狂”,《南京三首》,姚先生用狂草巨幅书就,激情一涌而至,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也反映了书家旷逸神远而博大的胸怀。其行笔如骏马奔驰,倏忽千里;如云烟缭绕,变幻多姿,其用笔如火箸画灰,似铁锥画纱,连绵沉雄,圆转滋润。《南京三首》狂草笔墨翻腾,一泻千里,其气息与张芝、张旭相接,与怀素、傅山相通。其章法有乱石铺街之美。“八代名城”一首前五行用笔凝重,心情初见波澜,“王谢早随”二首以气御笔,感情的闸门突然大开,书意遂人意,随流水,逐春梦,状如群鸟翩飞。“秦淮河畔”三首,旨酒佳肴临风快哉,同舟携手共赏歌舞,将诗词书法推向高潮。先生狂草最大的特色是大璞不雕,酣畅自然,气韵生动,不计工拙。他不去计较一点一画的周到稳妥与得失,而谋求整个字幅的恢宏气度,兼元明人之明净内敛,具唐宋人恣肆放纵,参差错落,生辣痛快,纵横捭阖,变幻莫测,达到草书至高境界。此作可贵之处,令人咀嚼玩味激赏不已,是足以垂诸后世的珍品。


(牛贵琥、原旭东赏析)

云帆堂 发表于 2011-12-7 11:43:19

剥鲁迅诗牛棚寄慨

纵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无端闭户听风雨,寥廓江天入梦思。

姚先生这首诗写于文化革命中的1969年4月被关进牛棚之时,是剥鲁迅之诗而成。鲁迅的原诗为《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杨铨,字杏佛,与鲁迅同为上海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1933年6月18日晨,被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暗杀。鲁迅此诗即作于杨铨被杀之后的第三天。姚先生之诗和鲁迅之作的相同点在于都处在受迫害的逆境之中,都面对着社会的风云变幻。所不同的是鲁迅是表愤,愤恨反动当局摧残进步人士。姚先生是表蔑视,蔑视文革中不正常的现象。鲁迅首句的“岂有”就是长期同黑暗势力斗争后的无奈。姚先生改“岂有”为“纵有”,一字之差,意义大不一样。纵有,为即使有的意思,言外之意,就是要保有当年的豪情,不管目前花开花落、你上它下多么复杂,也由他折腾去,自己对此置之度外。姚先生认为当下的不正常现象是前进中的暂时的挫折,因为“革命前途曲又弯,那能轻易便悲观”,“种田是要辨禾草,难道草多不种田?”(《鹧鸪天•赠董生》)有这样的胸怀,内心坦然,不用担心什么,所以“无端闭户听风雨”,批斗也好,打击也好,我自“寥廓江天入梦思”,胸怀天下,放眼世界,那里会把眼前的闹剧放在心上呢?所以说,同样一句“花开花落两由之”,在姚先生的诗里反映出来的是豁达的态度,乐观的精神面貌,坚定的信念。姚先生文革后写“满目江山无限忠,劫余历历见苍松”,苍松正是姚先生的写照。
剥体诗,是将人们所熟悉的诗歌改动少量词句来表现新的内容,产生新的效果的一种诗体。这种诗既和所剥之原诗要有共同性和可比性,又要有相同性中翻出新意的创造性,其间最好有一点调侃的味道。所以说,剥不是仿,是更高层次的创作。鲁迅先生就喜欢写剥体诗,《华盖集•咬文嚼字 (三 )》里剥曹子建的《七步诗》,《伪自由书•崇实》里剥崔颢《黄鹤楼》诗,都是人们熟悉的例子。姚先生的这首诗是又一成功的典范。
张怀瓘 《书议》有言: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姚先生《牛棚寄慨》一诗作于1969年,时隔三十余年,先生九十岁高龄再次以行书中堂式写就,依然“豪情似旧时”,先生精神矍铄,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书法线条遒劲老辣,字里行间真力弥漫。艺术是生命和人格的表白,坎坷的人生经历,铸就了姚先生正直谦逊、淳厚豁达的优秀品格。他对傅山非常推崇,强调“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他的书法实践也与认识相一致,后对奴气、俗气、媚气,主张有骨气、有正气。《牛棚寄慨》行书我们便能清晰看到:字字独立,奇倔刚健,用笔逆入,涩行紧收,入木三分。刘熙载云:“高毅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先生的书作具此双美。七言诗写的豪迈乐观,书法亦铁骨铮铮。这是章门之风,鲁迅因慕章太炎民族气节和革命精神,而“直面惨淡人生”,终成为中国自由、民主、进步的斗士与旗手。姚先生秉太炎学行,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文革中,虽身陷囹圄,但他不沉沦,不退缩,一身浩然正气,满腔自信热情。同门师兄弟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书作中“纵有豪情”四字银钩铁画,彰显坚实气壮之美。“花开花落两由之”笔致稍为平缓,先生坦荡胸怀跃然纸上,“无端闭户听风雨”七字斩钉截铁,是先生面对不公正批斗的不屑一顾,“寥廓江天入梦思”写出了一种乐观精神,其中“入”字,既洒脱又稳健,真是神来之笔。《牛棚寄概》诗书俱佳,堪为双绝。在中国美术馆先生二次个展座谈会上,北京诸多学者专家谈到,在中国当代,恐怕很难找到一位像先生这样高寿,却依然精神抖擞而振笔直书的艺术大家,几乎没有。观此,信然。


(牛贵琥、原旭东赏析)

云帆堂 发表于 2011-12-7 11:44:06

八十自述

八十之年,忽焉已至。
蓦然回首,恍如隔世。
坎坷蹭蹬,曾无芥蒂。
不见成功,忧思难已。
寄情文史,余力游艺。
聊以卒岁,忘年存义。

本诗是姚先生八十岁生日时自述。从“八十之年,忽焉已至”的人生感慨开始,回顾往日,规划未来,最后归结到“忘年存义”,其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精神使人肃然起敬。
《庄子•齐物论》中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庄子从“是不是,然不然”的观念出发,主张忘掉岁月忘掉是非,融入自然的境界。姚先生则反其意,认为年岁可忘,而义不可忘,不能忘。义,在此指社会的责任、真理的追求。可以说这是姚先生人生态度的高度概括。作为国学大师,姚先生一直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着极大的执着和热忱,无论是“达”与“穷”,始终关注社会、兼济天下。正因为如此,尽管一生“坎坷蹭蹬”,但无论有多少不公正的待遇,都“曾无芥蒂”,从不放在心上,反而感叹“不见成功,忧思难已”。以姚先生在学术上和政治上的成就,自然不能说是“不见成功”,但是从学问无止境、为人民为社会服务无止境的角度讲,姚先生引庄子“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来比况自己,既是自谦,更重要的还是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和鞭策。“忘年存义”是姚先生一贯的人生准则。他六十初度时写诗:“万里方开步,无暇问五湖。”七十岁时写诗:“犹当争岁月,寰海共朝晖。”九十岁时写:“德业惭前哲,尊闻行所知。”“不言衰老循规律,国富家兴遍地春。”而今距姚先生八十自述时已二十个年头了。姚先生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社会、关注民生、指导学生、弘扬国学。在祝先生健康长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学习先生,将先生的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落实到工作和学习中去。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以王国维此语来对照姚先生八十自述文书,甚为契合。“寄情文史,余力游艺”,虽然姚先生总是将书法当作余事来看待,但其胸襟、学问、修养使其书法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魅力。姚先生的人生是读书、教书、育人、爱国的人生,“以正已为本,以从义为怀,以用世为归,”他关注社会,服务人民,虽倍受磨难坎坷,但先生始终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生充满信心。八十自述徐徐道来,如缕缕和风,似绵绵细雨。先生写的是自身学养和人生感悟,笔端流露的是儒雅博大的情怀。我们把此作与颜真卿的稿书和杨凝式的草堂图跋排列在一起,便会意外发现其风度意趣如出一辙。这里没有大开大合,没有剑拔弩张,如同在书斋静坐品茗,就像在小院散步聊天。随意所适,自然而然。这和先生的一些大幅作品不同,写得尤为抒情,“蓦然回首”,“坎坷蹭蹬”,八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如同电影蒙太奇一幕幕瞬间而闪过。人生苦短,惚兮恍兮。“忧思难已”、“余力游艺”,写出了学人复杂的心绪,“聊以卒岁,忘年存义”,未见灰冷之意,更见挺拔之志,落款小字益见生动。八十自述一作,虽是小幅但气象万千,从头至尾,情感饱满,波澜起伏,笔笔稳健,字字灵动,充盈着浓郁的书卷气息,达人书俱老,炉火纯青,魏晋风流,宛然在目,所谓化境就是如此。
(牛贵琥、原旭东赏析)

云帆堂 发表于 2011-12-7 11:44:41

题《山西文化研究》

太行西畔黄河东,三晋云山气势雄。
珍视人文征古史,发扬光大振英风。

姚先生的这幅作品给人的感受可以用诗中的“气势雄”三字来概括。这在于整幅书法表现出雄强之美,所书的内容贯穿着雄强之气。是以诵诗赏书之际,雄强之感油然而生,唤起一个作为三晋人士的满腔豪情。
先从诗说起。首句“太行西畔黄河东”,这种大跨度的鸟瞰式的写法,表现的是大眼光大胸怀,为下句“三晋云山气势雄”蓄足了气,使之不空不虚,读者的心情为之振奋。然而值得三晋人骄傲的不仅仅是这雄壮的山川,更重要的还在于山川所孕育的悠久的文化。传说中的炎帝和尧、舜、禹的故都全在山西,堪称华夏文明的摇篮。西周春秋以降各民族的融合也在这里反复进行,存于地上的宋金以前的古建筑,占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这一切都需要珍视、考察和研究,而考察和研究的目的在于继承。“发扬光大振英风”的英风为三晋文化所固有的传统,必然在新的时代更显辉煌。这样,由“气势雄”到“振英风”,由自然风光引出人文精神,由对山川的赞美归结到责任和希望的具体化。全诗洋溢着对乡邦文化的热爱,充满振奋人心的豪情,十分富有感染力。本诗是为《三晋文化研究》而题,“征古史”、“发扬光大”,方向明确,具有指导的意义。
再看书法。书画重在风骨,风骨在,则神韵超然纸外,笔墨之中自有神气。题《山西文化研究》这幅作品是姚先生八十高龄时所书,此诗此书之气象、境界非酸腐书生可比。是“大、浑、雄、放”的之风,赏读书作有真力弥漫,万象在旁的恢宏气象,令人倍感“天风浪浪,海山苍苍”之风骨,精神为之一振。“太行”两字一放一收,“黄河”二字正中寓奇,如九曲十八湾,“气势雄”三字笔墨涩重,线条生辣,尤为气足,末句“振英风”正面凛然,英姿焕发,意气凌云,嘎然而止,韵味无穷。专家都称姚先生的书作具有沉雄的特点。所谓的沉,就是蕴籍含蓄,有内涵,有厚重感。所谓的雄,就是雍容大方,刚强苍劲,有力度,有威严感。前者主要是学问修养的结果,后者主要是人格气质的体现。本幅作品具有颜体的端庄而笔势飞动,线条遒劲而滋润,如同以太行为笔,以大河之水为墨,书写出三晋文明之悠久和厚重,内容和艺术得到高度的统一。
                                                   

(牛贵琥、原旭东赏析)

云帆堂 发表于 2011-12-7 11:46:21

泰安文会

岱岳声闻远,一朝喜共临。风云合万里,岩壑秀千寻。
探迹穷南北,论文贯古今。妖氛已迅扫,冬日暖人心。

就学术成就而言,对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的研究,是贯穿姚奠中先生治学生涯的一条主线。1978年1月12日至24日,20余所高等院校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于山东泰安召开编写古代文学教材会议,姚先生担任领导组组长。会议期间,先生心潮起伏,写了这首《泰安文会》。诗后注云:“一九七八年泰安文会,寒冬即尽书怀。”
杜甫写过著名的《望岳》,满怀希冀与感慨地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姚师所谓“岱岳声闻远”,也包含了杜诗对后世的影响。物换星移,姚师于新中国新时代振兴教育的大背景下,组织20余所高校的相关教授在泰山之侧编写教材,当会油然而生雄心壮志,编写出一部后来居上、“一览众山小”的高质量的精品。“风云合万里,岩壑秀千寻”,固然是学者们“喜共临”岱岳的所见所感,但不也象征着各地不同风格、造诣各异的“秀千寻”的学者们的聚会么?“妖氛已迅扫,冬日暖人心”,既是实写,更是粉碎四人帮后,知识分子获解放而精神焕发的形象描绘。于是,经过“穷南北”、“论古今”的研讨搜求,终于编写出了一套六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20余所高校通用的古代文学课教材。
诗注中的“寒冬即尽书怀”,透露出先生对于“飞雪迎春到”的喜悦与即将奋发有为、志在千里的抱负。
姚先生书法大多写古典诗词、格言警句,更多的是自作诗词,他不同于时下所谓书法名家浅薄的形式构成、文字游戏。先生作书翰不虚发,真正做到了书法艺术美和言辞内容美的完美统一。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先生倡导“阅读书法”,强调书法的“文字”、“文辞”、“文献”、“文史”、“文化”的意义,姚先生的每一幅作品都具有这样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泰安文会》诗作颇耐人寻味,循书法线条阅读,觉“冬日暖人心”,胸中之气荡漾起伏。“岱岳”两字端正挺立,五岳之首昂然纸上,“声闻远”相互牵引,仿佛一下把读者又带入历史深处,与杜甫晤面谈笑风生。“一朝喜共临”写出了1978年后,国家拨乱返正的大好局面,“喜共临”线条跳跃,特别是“临”字如心花怒放,情真意切。“风云”、“岩壑”两句写得气象峥嵘,“探迹穷南北,论文贯古今”豪迈之情呈现,“妖气已迅扫”数字用笔肯定,斩钉截铁,用笔如用刀。卫俊秀先生曾说,他对日本侵略者满腔愤恨,凡有正义辞句,书写之时,用笔如用刺刀刺向敌人。“怒则气粗而字险”,姚先生此句与卫先生书意暗合,对四人帮恶劣行径的切齿痛恨,溢于颜表。“冬日暖人心”笔致清新,意态舒展,诗人、书家的情怀尽露笔端。让人体会到冬去春来,生机盎然的美好意象。从首句读至落款,我们既可赏到文辞之妙,又可品嚼书法之美。文书双壁这是古典书法的魅力之所在,对于今天书坛而言,阅读姚先生书法是对我们回归传统的又一重要启示。


(李正民、原旭东赏析)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姚奠中先生诗词书法欣赏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