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枫 发表于 2011-12-20 10:47:23

原帖由 张立宇 于 2011-12-19 00:25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拜读一遍,受益匪浅,好贴顶一下。楼主辛苦了!

陈连生 发表于 2011-12-20 12:08:35

陈一耕 发表于 2011-12-20 12:33:19

时代让我喜欢的书法家只有周智君等三十位多位老师--其他的书法家难以入我的书法世界观--我是用书法审美学的审美观等全面角度看书法的

杨济生 发表于 2011-12-20 12:41:28

好活动!

王小彬 发表于 2011-12-20 13:11:13

古雨 发表于 2011-12-20 17:39:25

原帖由 南极南边 于 2011-12-20 08:34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对十届国展的看法

十届国展有很多创意,最要提及的两点是:一是面对照片进行评审;二是分展区评审。

这两个创意不但没有带来什么好处,反而备受争议,我认为这对于评审方,是一个很大的方便,对于作者,是十分 ...
国展上海区.A4缩影评.
评委省大事.选手太受伤.
十年寒窗苦.瞬间秒杀过.
谁知纸上墨.笔笔皆辛苦.
右军榜无名.鲁公孙山后
下届不早说.评委不是人


[ 本帖最后由 古雨 于 2011-12-20 18:26 编辑 ]

古雨 发表于 2011-12-20 17:41:53

原帖由 陈一耕 于 2011-12-20 08:47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我打酱油路过的
何不潇洒走一回.

李强周 发表于 2011-12-20 18:07:40

的确是好活动,支持!!

谢天勇 发表于 2011-12-20 18:16:59

的确是好活动,支持!!

兴吾堂 发表于 2011-12-20 18:33:11

涛声依旧说“国展”                                                

最近笔者有机会观“第十届全国展”【广西展区】与“第三届齐白石奖”展,通过细细观摩、与获奖书家交流、以及与道友探讨。比如,启明访谈的五位“第十届国展”优秀奖获得者,在广西南宁见过曹端阳、提俊丰,在湖南湘潭见过黄继革并简短交流,有比较直观的感受。客观地说,胜出者多数是名符其实、名至实归,相比更具看点、亮点。但毋庸讳言,盲目跟风、作形式【染色、接拼、作旧之风愈演愈烈】之风也“与时俱进”,可谓,国展选秀模式“涛声依旧”。


一、国展“指挥棒”与“国展选秀”的暧昧关系。国展“指挥棒”与国展作者审美互动,慢慢演变为随国展“指挥棒”而舞;有钱、有时间、有人脉的可以参加形式多样的培训班、研讨会、雅集,混个脸熟、人脉熟。没有钱、没有时间、没有人脉关系的只好通过网络、报纸、杂志、国展作品集来分析、揣测、估摸评委倾斜、流行形式、获奖作者书风与背景,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最直接的便是取法近年来“国展”评委,这些年隶书模仿刘文华、张继者众既是明证;这次与一些获奖者闲聊时,某省甚至出现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式的“书霸”;还有自己当“评委”弟子获奖,不当评委就落选的“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怪圈。但绝大多数“国展精英”多是“立足传统、紧跟时风、注重细节、秀出精彩”。虽然,各有取法不一,但都殊途同归。如果说“悟”性,这便是最富实效的悟性。


二、书法市场化的加速使得流行书风迎风而舞。“参展——获奖——卖字”,这是新锐书法家成功运作“三部曲”,多数书法家为了赢得竞争比较优势,不断参展、不断获奖、不断被追捧,使得“国展精英”不得不研究展赛风向标。有位西部经济落后省的获奖青年书家跟我说,他光是一年卖字收入近30万元,这样的诱惑力有多大可想而知。因而出现复制自己,“同一首歌”走四方、迎国展的“获奖专业户”也就不奇怪了。最近在与网友聊天时还听说中原某省真人真事,一个书法票友的一刀宣纸入展“首届篆书展”、连落款都是请别人写的“奇闻”。


三、某些利益链条、潜规则的存在是“国展”屡遭批评的根源。虽然中国书协也制定了规则对“国展”评委具有一定约束力。但在利益、人情等等潜规则面前时有丑闻传出,虽不能全信,但又不能不信。俗语云:告状的是熟人,传谣的是生人,信谣的是不了解情况的人。但凡事不会“空穴来风”,每次“国展”名单发布之日,便是丑闻频出之时。值得玩味。

[ 本帖最后由 兴吾堂 于 2011-12-21 07:57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查看完整版本: 年终讨论会:10届国展你是如何看【叶华洲、黄继革、曹端阳、高昂、提俊丰送福】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