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锋 发表于 2012-4-16 01:13:13

傅德锋对话曾翔

傅德锋对话曾翔
   


    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曾翔办公室
    受访人:曾翔(著名书法篆刻家、中国书法院办公室主任)
   访谈者:傅德锋(书法评论家、多家权威书画报刊专栏作家)

  

傅德锋:曾老师您好,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我是这次来到北京,主要目的是参观学习,顺便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采访。前天在采访胡抗美先生时就谈到了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而您作为一位很早就成名的中青年书法篆刻家,我想请您就书法篆刻方面目前的一些热点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是:当硬笔取代毛笔,电脑取代硬笔的时候,书法的社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书法的未来表现出了某种忧虑,请您谈谈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曾翔:于明诠特意给我打电话,说你要来找我做访谈,他说他很看重你,希望我一定要予以接待,因为我和他是多年好友,他推荐来的人自然不会错的,所以我一直等着。其实你说到的这个,当前的这种现状它是一个表面现象。但看起来确实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毛笔被硬笔取代了,然后硬笔又被电脑取代了,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并不表明书法因为这种书写工具的改变就会完蛋,我倒不这么看。我觉得你要是从书法它这个特殊意义来讲,书法要跟晋人、唐人或者汉人比,我相信当代的书法参与的人数要比那个时代要广得多,现在十五亿人是个基数,我们现在中国书协会员就有一万多人,那么整个其他省的书协会员,什么地级的书协会员,什么县级的书协会员你看看有多少,还包括这些写春联的,可能也得十几万人啊,差不多上亿。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不是要玩蛋,书法是要大发展。王羲之时代也就这么十几个人写,是吧。所有的人都拿着毛笔,有几人能传得下来的?就能传下来的看,人数并不多,所以这东西啊,它不在于人多和人少,它能传下来的才是精华,如果当代有一批精华,这个书法就不会完。关键是当代有没有这样的精华,我觉得我担忧的是这个,就是当代能不能产生具有和王羲之时代能够抗衡的大艺术家,这个是需要担心的。



  那如果是从基础上来讲,它有这么大一个队伍,这么大一个塔座,它应该有一个塔尖。要按正常情况下,逻辑推理是这样。但是目前我们真正担心的并不是说由于工具的改变,就是书法的完结,恰恰相反,我们书法队伍里面,艺术圈子里面的人不能够对书法有一个很准确的界定和评价,这个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担心的一个问题。把书法,和认识书法的标准所在限定在历史上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个书法家、某一种书体,那这么看是简单的,这是很令人担忧的。



  尤其是我们门槛里面的人,很多人都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是把书法看成是美术字,我们看到很多人都在说:“哎呀,您看这作品我都看不懂,”他一看不懂,以不认识来评价此副作品好和坏,优和劣。我们当代展览书法评审就经常听见有人说,“哎呀,这个字是错字,”那么他这评价首先不是评价这作品的艺术质量如何,他首先看写的是什么。很多评委都是这样,我都讨厌这种评委,他们上去就扣这个词儿,词儿是否通,是否掉字,是否有错字,首先这个评委就不够格。为什么?我认为,评价一副作品的好坏首先看他的艺术标准。那王羲之写了一个句字,因为这个句字不太合适,他就涂改了。他就不好了?这个是标准吗?那王羲之写的那个涂改过的句子,要以咱们当代书法评分标准或感性评分标准,他都入展不了。对不对?我觉得首先,评论标准,要看作品本身它具不具备艺术质量,其次才是看它是否有错别字,有时错别字它并不能会影响这幅作品的好坏或优劣,我认为是这样。所以我们担心,担心的恰恰是我们门槛里面的人能不能对有书法本质的了解和认识的深刻性,这个是我所担心的。



  那还有一种担心是什么呢?就是担心我们书法的传统。大家都知道,它是由历代文人士大夫这一批批人流传下来的。真正的一个农民写得多么好的书法能够流传下来的很少,这就是我们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所延续下来的结果。于是乎我担心的是今天所谓的大大夫阶层,他们不是由于书法而升迁,他们仕途的标准完全不一样。由于他们没有按照过去那种科举考试,以书取士的那种途径,那么我们的文人,他是按照他的本专业本科目,某一项具有优点就可以升迁。但是在书法队伍里面来讲他,应该就是一个外行。那现在我们的很多的文人很多的领导他都喜欢书法,我觉得他们对书法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当代书法最初的发展,比如二十年前,八十年代初刚刚开始的时候,这些个领导参与书法,在书法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一些作用,而在持续发展的时候,由于这些人的参与,很可能给书法由横向发展向纵向发展产生一些阻碍。我这个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我担忧也是因为担忧他们所处的这种审美水平,他们所掌握的话语权,所处的位置,他们的言行能够影响一大批人,甚至于一大批业内人的审美观。他的审美观决定了其他人的审美观,所以他的话语权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们很多人在为升迁写字,为金钱写字。所以我说啊,这是很可怕的。这是令人担忧的地方。



  傅德锋:好,说得好。曾老师谈得比较精辟。说得好与不好,到位与否,我们能听得出来。



  您是担心他们的话语权,会带来对书法的影响。其实一些外行领导内行,以不够正确的审美观来指导当代书法的发展,只能形成负面影响。现在存在一种不好的现象,那就是以行政命令来取代学术探讨,以身份高低来衡量艺术水准。严重脱离了艺术发展的正常轨道,违背了客观规律。这说明,书写工具的改变,并不会对书法的发展形成多大威胁,因为现在有很庞大的书法队伍。而一些诸如以肤浅的、偏激的审美观点、评判标准来主宰当代书法,则是对书法最大的威胁。



  曾翔:因为这个隔行如隔山。



  傅德锋:对,的确如此。不是真正懂艺术而好为人师,是一个坏现象,需要大家共同来加以抵制。有的人艺术水平很差,占据了书协的某个位子,或者因为他身份特殊,他就不太能看惯和允许那些大胆探索的人。他以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标准。这是和可笑的事情。



  曾翔:所以说到这个话题我得多说几句。我有一个朋友啊,做一个书法展。他这个书法展邀请到了一位很好的老首长。是个火箭专家。他也喜欢舞文弄墨,他在参观我这个朋友的展览的时候呢,就向我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你这个展览办得很好,装潢啊装裱啊,整个来得人员啊场面啊都很热烈,写得也挺好,但是啊,我就是看不懂你其中的艺术,看不懂你的字。”我这个朋友非常有智慧,他说“首长,我毫不客气的说,您这个问题非常不好回答,”他说:“我问您,您是研究火箭的,我到您那转一圈,回去我就能研究火箭发射上天了吗?”



  傅德锋:呵呵呵,对,这个回答其实就是最好的回答。



  曾翔:你感到不可思议吧?



  傅德锋:是不可思议。



  曾翔:他说首长您是不是就感觉到您那东西就没啥意思了,闻一下仪器我就一下看懂了,那火箭就能上天了,一看就懂了,那您里边还有什么奥妙存在?火箭专家非常智慧,立马就反应出来,他说,哎呀你这个回答太好了,你这一说我就立马明白了,隔行如隔山,你那里边有你的技巧,有你的技术含量,我看不懂我是外行。我所以说这个艺术还真是要学有专攻,是吧?各行各业的,术业有专攻啊,不是说你认为你看不懂了就不好。所以说我得讲为什么看不懂。当代人那么喜欢书法,他为什么看不懂?我告诉我你啊,他看不懂的原因在哪。



  傅德锋:在哪里?



  曾翔:在哪里?就是中国人对汉字艺术美的标准越来越模糊。为什么模糊呢?造成这种模糊的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那是因为他对传统的悠久的历史留下来的书法艺术了解甚少。这是第一点。你比如说这个隶书,他看到了这个《曹全碑》,他就以为看到了隶书的全部,那他看到《张迁碑》没有?看到《西峡颂》没有?他看到了《石门颂》没有?他看到《大开通》没有?是吧,就是因为他了解得片面,他了解得肤浅,所以他以一点来概括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啊,你搞研究的,你可能需要深入到犄角旮旯里边去,你才能够真正的发现书法的博大,所以我们很多人啊,往往都只是一点偏狭肤浅的概念。比如说“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这也是唐太宗犯了一个大错误,他把天下第一行书定给王羲之的《兰亭序》啊,你凭什么呀?王羲之就能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啊?所以后来的人都以唐太宗所说的为正宗,我说你怎么评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天下第一?《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就是第第二、第三呢?他又不是跑步,艺术里没有第一,也没有第二,艺术只有好和坏,这样区分就相对准确,哪里有第一第二的,没有第一第二。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了王羲之就忽视了秦汉的书法,那肯定是不对的。我们现在不搞专业的人他可能会存在有这些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他整天充斥在我们眼帘里边的,是什么呢?是方块字,是美术字,我们每天见到的是什么?尤其是我们的领导,每天都是这个报纸茶水,看到的都是方块字,天天看到的是标题上的美术字,天天看到的是套花。天长日久,把那眼睛都看坏了。你看那电脑,全是美术字,现在整天充斥在我们眼帘里的全是美术化了的汉字。所以他们用这样的审美观,来审视我们专业书法家进行的创造,你说他能够看懂吗?他怎么能够看懂呢?他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他天天看到的美术字,大街上牌匾上的美术字,广告上的美术字,他用这个来和书法家的作品对比,那是北辕南辙。所以这个是我们需要警觉的,这是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



傅德锋:对,曾老师这个补充很好。有些领导干部的确以这种很低俗的审美眼光来看待书法家的作品。



  曾翔:呵呵,够多的了。

傅德锋 发表于 2012-4-16 01:14:10

傅德锋:呵呵,是挺详细了。您刚才谈到了书法传统这个问题,而无论是书法还是篆刻,都首先需要继承传统,然后才能有所创造,那请曾老师谈谈对传统的理解。



  曾翔:这个你又提到点子上来了。其实关于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创造,你首先要界定什么是传统。现在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传统,确实接触很多人,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老师您搞的是现代书法,我搞的是传统书法”,我就很悲哀。我听到这个就感到很可笑,你搞的是传统是吧,你传统到哪里去了,就是因为他不懂得传统,他才敢说他是传统。我从来不敢说我是传统,我只敢说这是我写的字,我不敢说我是传统,也不敢说我是搞传统的,你是搞现代的,我觉得这个很可怕,这就是无知的表现。什么叫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条河,传统是长期历史积累的一个全部,是一个总和。某个人你就能把传统搞懂啊,太可怕了!所以说,对于什么是传统,谈了多少年了。从书法刚刚兴起之时,人们就开始喊我们要传统,要继承传统。所以我就说要怎么样搞清传统,搞了这么多年,可笑得可怕,那就是很多人不懂得传统。不懂得传统的人往往都是拉着传统当挡箭牌,很多不懂得传统的人是借助传统的金箍棒,来打那些踊跃学习积极探索的人。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在打我们的时候说,“哎呀,我们是搞传统的,你是搞现代的。这个他实际上就是在拿传统的棒子在打你,说你不够传统,说你不是学传统的。我跟他们讲,我恰恰是学习传统的。我说我不是传统,我是学习传统的,只有真正学习传统的人他才能够不轻言,此传统彼传统,他就是这样的。再一个你刚才提到的有所创造,我也是对创造这两字有想法的。我刚才讲的,我们中国书坛,恰恰是不需要创造,是需要什么呢,是需要发现,要发现古人。刚才你提到,我姑且就用你这个。发现传统的奥妙,吸取传统的精华,来做今天的事,也别说创造,创造啥,你有多大的本事,你就能创造啊?!创造是在发现的基础上,你发现了才能创造。经常有人喊创造,我说您就甭说了,甭说啥,这个创造,很多东西就在你身边,你都没发现,你还说创造,创造什么呀。所以创新是人们对这个事物的一种期盼,或者是一种鼓励,或者是一种志向。但是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去做,它才不需要创造,是需要发现。我们现在不是有伯乐无千里马,错了,不是没有千里马,恰恰是没有伯乐。那么我们相对艺术而言呢,恰恰是我们没有发现,我们不缺少艺术,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不缺艺术,恰恰缺少的是发现艺术的眼睛。现在,艺术就摆在那。好的艺术就摆在那里,他们就只是发现了王羲之,那王羲之前,王羲之的祖宗,王羲之的爷爷的爷爷是谁呢,你都不去发现了?那生王羲之的妈就不值得我们敬佩了吗?恰恰是秦汉文化传到了二王,恰恰是王羲之发现了前人的奥妙产生了二王,这才叫造就,我叫他发现。所以春节的时候我讲过一句话,发现大于创造。



  傅德锋:对,用智慧的眼光发现艺术的美并继承,然后把他发扬光大。曾老师讲得有些观点我虽然不能完全苟同,但从你自己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发挥非常好。书法在古人那里,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书写,只是不同的人对书法的深入程度不太一样。创造与创作、创新,这都是后来才产生的概念,有些还是舶来品。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这几个词的使用频率的确非常高,包括那些不认可这些概念的人。关于传统,人们的看法也是不尽相同,但他有一个基本的界定。我们就是在不断加深认识当中进一步看待传统,理解传统,挖掘传统,弘扬传统,延续传统。那这个问题就回答完了,这就过了。



  曾翔:呵呵,这就过了,主要是你的问题问得好。而且你的理解也是很正确的。我表示认同。



  傅德锋:我昨天晚上还琢磨了一下,明天去向曾老师提问什么问题。我想了一想,下面一个问题是:碑帖兼容是当代书法的主流审美意识,您作为主要的以写碑为主的书家,请谈谈您对碑帖二者之间关系的看法。



  曾翔:这个问题你提得也很有意思,其实也是一个老话题。我觉得作为一个当代的书法作者,不要把碑和帖划分界限,要划什么界限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就是一个延续,这就是一个传统留下来的东西。我说的简单一点啊,这就是一个厨师他做了一盘大餐,只要你的胃口好,你能够吸收,你想吃哪个吃哪个,这不是很好嘛?所以碑帖之争本来就是一个历史的错误,是历史的误会,是历史留下来的一个误会。那就是二王一脉以后,我们看到的就是,由于那个时代的局限性,由于印刷术的落后,由于等等的条件的限制,使得后来学习的人就只局限于帖。所以那个时代的发现由于考古的落后,很多东西没有被发现。所以考古的兴起,清人的那个时代的发现,才知道原来还有碑,发现还有秦汉文化,显然那是一段误区。如果说我知道谁是那个时候碑帖结合的大师,王羲之就是碑帖结合的大师,所以他那个时候是看到了秦汉文化。你仔细推敲一下,他是看到了这个东西,他是从传统里边传下来的,所以才有新的书体的诞生。王羲之太伟大了,再加上唐太宗的极力推崇,所以把后面所有人都盖住了,于是人家觉得这是正脉,实际上碑和帖都是正脉,不在于你是写碑还是写帖。你写什么,你老祖宗是秦始皇,您这个孙子是个废物那有什么用呢?那还是你老祖宗牛B,你孙子是个废物。你说我写帖就伟大,还是写碑就伟大,不存在这个。我认为我们现在的艺术环境最好,一视同仁,写得好就行,是吧。你谈到的碑帖交融,它是时代的必然。我刚才提到,历史过往之后,进入了明清,有大量的碑帖的出土。碑帖的出土,考古的发现,这些就是二十世纪的发现,跟这个有关系。这个新的发现,包括甲骨文的发现,青铜器的兴起,所以大家突然认识到,在王羲之之前还有一片天地。于是乎有了包世臣《艺舟双楫》等等这些东西的大量涌现。到了今天还有碑帖之争,我觉得悲哀。已经不存在。所以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如果这一代人还在争是碑好还是帖好,我觉得这些个人都不配做书法,应该回家做饭去,对吧,这些已经不存了。确确实实在这个大交汇的时代,你的胃口怎么好,今天你看那个时候的王羲之没吃过鲍鱼,王羲之没坐过飞机,王羲之要坐过飞机,他就不是今天的王羲之,他拿条子写字肯定就不新鲜了,拿灯布写字就不是今天人的创造了。你想想,所以他是时代使然。导致这个时代还在进行碑帖之争,问是不是需要兼容,很可笑。我觉得你想兼容也可以,你纯粹也可以,这都是一条路。你纯粹的学碑也行,纯粹的学帖也可以,无可厚非。你说两者我都学,我胃口好,我觉得也好,可关键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你能否消化,在于产生的作品的质量,它是不是一件好作品,这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

傅德锋 发表于 2012-4-16 01:14:50

傅德锋:曾老师谈得一个比一个精彩。但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那就是碑帖从美学标准上来划分,它的确是有区别的。您说王羲之是碑帖兼容,可能也有这个因素。但后人把他界定为帖学正宗。而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等则是这一脉的一个延续。到明末清初,帖学进入末流,江河日下,书风靡弱,气息衰微。傅山的“四宁四勿”以及包世臣、康有为的“尊卑抑帖”也是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因此,优美与壮美是互为映衬,相辅相成的。某一点走向极端,有时候就需要反正。康有为那一套后来也感觉要走不下去,他还是会转向对帖学的吸收。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是狭义的“碑”,也就是南北朝碑刻、墓志。广义上的“碑”还应当包括汉碑和唐碑。事实上,每个人根据性情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在取法上还是会有所倾向的。当然,最关键的就是您刚才所讲的,无论你学什么,关键还要看最后的作品的品味和质量。



  下面一个是关于展览的问题,展览高呼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可是您会觉得实际情况和这个展览的导向有时会格格不入,形成矛盾。作品风格过于强烈,往往难入评委的法眼,很难在展览中胜出,而跟风迎合评委又会导致新意的丧失,您是当年在国展、中青展上入展获奖的高手,请您谈谈您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



  曾翔:呵呵,又提到点上了,你今天这个话题啊都提在点上。曾经我讲过一句话,就是“为谁而书”。你这个书法为谁而书,你这个写字为谁而写,实际上就是这么一个话题。你提的就是这么一个话题,就是为谁而书的话题。首先如果搞不清楚为谁而书,你的艺术作品不为好,肯定是这样的。那为谁而书理应搞明白,这个有的人明白有的人未必明白。那我觉得肯定是为自己而写,这个东西是写给自己看的,所以为自己而书那你肯定是要坚持你自己的观念,坚持自己的主张,来表现你自己的情态情绪。你根本就不会关注什么市场,那是另外一回事。市场问题是谁的问题,这个需要思考。我们现在的作者又想当作家又想当经纪人,还想挣大钱,你说能写好字吗?你写不好字。我们现在的作者还想关注着艺术的展览能不能获奖,关注流行,今年流行的是什么颜色,然后呢我就搞什么颜色,所以还是有急功近利。我老实说,当初我在获奖的时候,获过两次奖,都是两次一等奖,都是如此啊!我只说当前某种现象,倒不是对整个的风气。你说你不关注时代,不行,所以说你还是要关注时代。你对实践,对时代,对艺术的认识,你得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你不要去关注评委,关注评委没有用的,你要把握,什么叫把握时代脉搏呀,你的那个大方向得抓住。现在抓这个坏人啊,你说你当坏人,立马就抓住你。所以有时候我讲有一个适者生存的问题啊,你还需要点策略。所以书法是这样的一个问题,你要天天盯着展览,很容易丧失自我,很容易失掉自我,不盯呢,又出不来。我觉得这个事也有好的办法。我曾经把书法的创作比作贬“做台小姐”。我说你要想挣钱,得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才有人要你啊,你不就挣钱了吗,是不是,老子挣完钱了,回家开店当老板了,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这店想怎么开就怎么开,你管不着。



  傅德锋:哈哈,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而言,的确是这个理,尽管这么说听起来不大好。



  曾翔:呵呵,对不对?我们现在的艺术家,就是在把自己自己打扮成妓女,让评委来挑。



  傅德锋:对,这个比喻太贴切了。这也正是当代艺术的一个症结所在。



  曾翔:是不是,你看就这一排小姐站在这,让大款们先生们来挑一样的。所以你何去何从,自己定夺,我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但是我告诉你肯定首先是为自己的,首先是自己懂了,别人才能懂,如果你一味的为别人懂,那你是什么呢?你是奶妈。你把人家喂大了,你老了,你死了,你回家了,你啥不是,你还是奶妈,评委挣了钱,回家了,乐了,人家有奶吃,人家高兴,人家就回去了。你回去你呆着去吧。所以啊这个问题就这么简单。艺术还是要坚持个性,坚持自己的,你若想获奖,你就打扮自己,把自己给打扮成漂亮的妓女就可以了。



  傅德锋:对,您这个回答估计读者会特别喜欢,尤其是那些屡投不中的落选作者,呵呵。



  曾翔:呵呵,我这个不是什么,就是为了借此说明这里面存在的问题。



  傅德锋:我做过很多名家访谈,还是第一次听人这样来说展览评选问题。曾老师特别敢于直言。说出了这里面的所谓“奥妙”。



  曾翔:我觉得,要坚持真理,就要敢于思考。



  傅德锋:曾老师就比较敢于,也“敢于”得很有意思。现在就需要敢于说真话的人,需要对书法的本质、展览的本质、协会的本质以及它的变异做出理性的思考。我们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中国书法的前途究竟在哪里?不进行深刻反思是做不出正确回答的。没有时代担当的人,也是不能把心里的话讲出来的。很多人都是明哲保身,一旦触及敏感话题,就要么避而不谈,要么闪烁其词,王顾左右而言他。接下来请您谈谈参加国家级展览应该注意的问题。



  曾翔:这个也是学员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经常听到的提问。既然有展览就会有参与者,就要有规则。你要参与这个展览,那你就必须要符合这个规则。你不符合这个规则,你得懂得这个规则。什么叫法律啊,有了法律你才有了准绳,要没有了法律就乱了套了,所以既要有展览又要有规则,那你要懂得规则,刚才我讲的要打扮成妓女就是规则。他喜欢吃酸的,你就要给他拿酸的吃,他喜欢吃辣的你就给他拿辣的吃,这就是你掌握规则的游戏,你要懂得游戏的规则,这很重要。你既然想干这个,你就要懂得游戏规则,如果你不想参与,那规则对你没有用。你要想参与这个展览,你就必须懂得游戏规则。你比如说时代书风问题,评委的口味问题。你不考虑你就容易落选,当然这里边不乏有超前者,超前者是什么,往往有很多的超前者,他可能就是什么喜忧参半,他有的人超前了,突然呢有几个评委他可能有超前,他也想超前,但是呢他做不到,他突然看到了一个超前的,是他一直要努力做到的,自己没做到的人的出现,这个就是刚才我们前面所讲的发现和伯乐的重要性。我不否认每次的展览,就是都能出现这样的作品,但是确确实实在过去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所以作为一个作者,他一定要有超前意识。超前意识它有风险,你要做得稍稍超前一点,弄不好他就被那个评委有超前意识但无超前能力的评委能够慧眼识英雄,可能就能够把你发现,而这个就是成败啊,也很难定了。



傅德锋:所以,在展览上入选获奖,出了艺术功力,还需要有好的运气。



  曾翔:你讲的是对的。我佩服有超前意识和发现能力的人。我还有一个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呢?也不是我成功,说具体些是我关注的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样?写得平庸一点,大众情人,这个评委看了他也可以,那个评委看了也可以,往往这样的人他就获奖了,大众情人,他看了也好,那个人看了也好,毛病不会太多。这样的大众情人往往容易入展。所以刚才我说的他要有超前意识,他就有风险性,他大众情人他挑不出大的错。单纯的这个像什么呢,往往评出的结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往往获奖作品都是相对平庸,这个事情就是这样。所以你要适时地把握自我,把握时代的评审,关注时代评审的规则。我觉得现在呢,如果你要想当代书法发展二十多年了,三十年了,八十年代到现在有三十年了,在这三十年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杠杆,那么我们现在看呢,每次参展作者大概有两万,一万到三万之间,是这样,那有一个基准数。那么有多少人能跨入这个基准数?有五千人,五千人能够达到这样一个基本标准,就是你能入围,五千人左右,可能还要少一点。所以呢你要参与这个展览,你考虑到能不能进入这个五千人里边。你比如说你是三万人之一,你够不够五千人这个格。我去参加过一些评选,我看到很多人啊,咱们别说(把投稿作品)打开了,一看那个信封,或者是看信封上写的那个字,信封好一点,再打开看背面的字,再看那个落款,姓名,比如说你叫曾翔,曾翔你都没写好,你怎么能把正文写好,这个标准你都没过,我劝你别枉费那个钱去投稿,他花每次三十块钱五十块钱你白交去,所以你要进入一个基本的条件,基本的参与条件。我们现在的全国展,兰亭展,基本上就是限制在中国书协的会员了,其他展呢基本上都是一个起跑线上,所以这样呢就会鱼龙混杂,所以我们还要有一点的门槛。如果这个展览要有一点的门槛,也许才会好一些,缺少门槛,就乱了。你看像我们国际田径,你到不了那个指数,对不起,你下去,我们全世界的人都在跑田径,你跑那样,跑十年那个结果都跑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乱七八糟的人都参与书法展,当然呢他有他的优势,积极参与,全体参与,这个积极性是好的。但是我觉得,这个确实是不太好也进得来了,起码这是对展览的一些建议,呵呵呵。

傅德锋 发表于 2012-4-16 01:15:26

傅德锋:呵呵,对,说不定相关人士看到了,还真能改进一下了。下面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书印兼善的书法家,您在书法篆刻两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您早年学习书法篆刻的一些情况?



  曾翔:骄人的成绩是你说的,我倒没觉得,呵呵。我倒没觉得有骄人的成绩,我觉得就是坚持,就是喜欢,坚持然后认真,然后就是永不放弃,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信条。我当初就是当兵,就开始喜欢书法,你喜欢,但是人家领导不喜欢,领导不喜欢了有时候就有冲突了,就转业了,就不在部队干了。不像现在,如果你要在部队喜欢书法,人家就把你当宝贝了。我那个时候,是七几年,大集体时代,人家都说我不务正业,但是就是我喜欢,所以我坚持。这个很重要,坚持不放弃。但是还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我认为这个东西很多是有方法的。我就见到了很多的朋友,他不注意方法。所谓的不注意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前面谈到的创造,后来一想,创造,他不去学习,不向传统学习,他来觉得自己就是传统,他不向传统学习,所以这个很可怕。我经常看到很多的年轻的作者和朋友,他拿作品来给我看的时候,大多都是他自己创造的,他没有向古人学习的东西。还有一个可怕的是什么呢,我经常听到有这样的朋友告诉我,哎呀,我什么都临过,我临过很多很多的帖。我就很奇怪的问他,那你这个临得挺多的,怎么在您的作品里边怎么没有你临帖学习的痕迹呢,我怎么看不到呢?他告诉我这是创新啊,我这是创新,我要学习古人,高于古人,给你感觉很奇怪吧?!我就给他一个比方,我说你看哪一个妈妈生了孩子,这个孩子不像爸爸或者是不像妈妈的,我说你见的多不多,他突然就有所悟,他说,哎呦,您说的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你看哪个父母所生的孩子无论是从性格上还是长相上,他多少都有遗传基因。至于书法和篆刻,完全是一样的,你讲古人,古人是什么,古人就是你爷,传统是什么,传统就是你祖宗。你学习祖宗连你祖宗的影子都没有,哪里去学习祖宗了?!所以我觉得学习它确实有用,有方法的。你不要说口中喊的是学习祖宗,但拿出来的东西跟祖宗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这样你肯定会,如果这样,按照这样的学习思路,他肯定是越学越远。有朋友经常问我,老师啊,我都练习了六十年了,我的功夫是很深的了,怎么我的作品就一次也入不了展呢?他说你看我们村的那个小年轻啊,没写几年,你看他就入了展了,他问我说这是怎么回事。我说这很简单那,你天天都在临帖是吧,他说我天天都在临帖,我哪天不临帖,我不睡觉。我说是啊,你天天临帖,你怎么临的?我就问他怎么写的,写了干什么,你临帖的目的是什么呀,你临的目的就是在练功,我想你可能觉得你的练功时间一长你的功夫就越深,你的功力越深,你的字就越比他好。我说你首先要把什么叫功力你得搞清楚,功力不等于你站在那里你就功力深。我说打枪,不是你打了一辈子枪你就功力深,什么叫打枪功力深,百米十环,打上天了,就叫功力深?你练三天,打在心儿了,你练了一辈子没打在心儿你白练了,别人就练对了,知道吗?天安门在北边,你老往南边走,你就距离天安门越来越远,你天天在那练习,你不断的在重复自己的错误。使你的错误越来越巩固,使你的错误越来越坚定,让我改的时候都难改,我们这叫做不可救药。那个年轻人他上来他学习方法就对头,他向古人学习,向传统学习,那么当他走出来后,他带着传统,带着古人的影子,慢慢的把这影子变得越变越稀少,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长,与艺术观念的改变,他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他可能就成功了,你可能就失败了,就这么简单,所以说要想有一个好的进步,我想要用脑子来学习,要学会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我站在这就成大师了,那叫扯淡。



  傅德锋: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好的观念和意识决定着一个人的选择,而正确的方法则决定着最终的结果。我还曾经在《美术报》撰文专门讨论过这个话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和曾老师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下面请对人们经常提到的“书卷气“和”金石气“谈点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曾翔:关于这个话题,我给你讲,对这个“书卷气”和“金石气”,我是比较反对这个提法。就是经常有人提到,说哎呀这个书法写得好有书卷气,这个书法写得好有金石气,我比较反对这种提法。为什么反对这种提法呢?我觉得还是外行提法,我觉得这就是他们所谓的理论家他们不懂。经常提他要有书卷气,要有什么金石气。我觉得这个书法的创造和学习,艺术最高的境界他不管什么气,关键应该是有自然之气。它不是做作之气,你所谓的书卷气,它就是要自然。所谓的金石气,它确实有人工雕琢和后天加工的结果。所以人们往往把这两个审美标准对比起来。我觉得你书卷气也好,金石气也好,不是因为你有什么气了,这张作品就是好作品。这不是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我觉得这个只是其中一个标准而已,所以不应该以书卷气还是金石气论作品的好坏。比如简单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书卷气吗?那你说那个邓世如的书法有金石气吗?我想这些东西都是太单一化。我现在关键是看他作品本身,他的含量。他的含量包括什么?那这个就是关系到艺术的评判标准问题。这个话题就太大了。所以,我们首先看一个作品,他的评判标准,他是否好?他起码要有精神气,那你是有书卷气,可你连那个造型都造不好,又有什么用呢?你在整个的构成上都不配套,你都不合理。我们现在讲的呢叫和谐。你都不和谐,你有金石气有何用?所以我讲,他所谓的的书卷气等都是因作品而异。没有谁好谁坏的问题。还是我刚才谈到的那个问题,还是作品本身,它的综合的因素决定的不是某一个单一的。比如这个人写的有书卷气就好,这个人写的有金石气就好,不应该这样看待。所以我是不提倡这种书卷气的。因为有的人误会这个,理解有偏差。文人就有书卷气,啊!我是一个大学者,我的字就有书卷气,不见得!主要是看你的具体追求。



  傅德锋:呵呵,作为一家之言,曾老师的观点也无可厚非。但我觉得一个人先获得文人身份,再做书法家,写出来的东西和只关注书法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感觉是不太一样的。不是说,读书越多,学问越大,书法水平就一定会高。里面还有一个对书法本体的认识问题和书内功的修炼问题。但不读书,不做学问的人,在书法上可定不会有大作为。他那个东西,气局不会太大,境界不会很高。王镛先生在近年来提出了一个“艺术书法”的概念,请问您是如何理解的?



  曾翔:恩,王老师提出的这个“艺术书法”有好几年了,我觉得这个艺术书法和书法艺术看起来是文字的倒置,前后颠倒。但实际上这个东西有特定的指向。王老师曾经关于艺术书法,他好像接受过《书法导报》的一个采访。其实是他近年来对当代书法的一个认识和重新解读,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问题,都跟这个有关系。就是对这个书法发展状况的一种思考。我觉得王先生呀,确确实实是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来对当代书法的发展现状的一种思考。以一种很谨慎的,一种很负责任的态度提出来的。那他很明显就是说由艺术书法相对而来的非艺术书法。啊,这很清楚。那就是我们现在来看,一是我们书法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个非艺术性的,所谓的类书法。我是这么看的。就是现在很多以书法艺术自居的书法,其实离艺术的标准还差得很远。所以我们首先看一件作品是否是一个好的书法,是要站在一个艺术的立场,由艺术的立场来看待这个作品,所以这就是不一样的。一种是被动的,一种是主动的,由刚刚我们谈到的评选的标准一样,有的人上去就先看字的对和错,这跟艺术标准没关系,这个字是错的,但是他有艺术性呀!你能说这个字没写好吗?这个词不对,你不能说他这个字不好,你不能说他没有艺术性。所以说,这个艺术书法的提出,是对这个时代人类的审美观,人们对书法的认识和态度的立场、观点。是一个全方位的,应该说是一个解释,或者是一个颠覆。所以,很多人提到这个问题,我觉得你很高。你提到一个正点所在。就是我们刚才谈的都和艺术书法有关系。无论是从学习的过程来讲,还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关于传统和创新的问题来讲,都跟这个衡量一个作品是不是艺术有直接的关联。所以我觉得你提的太好了!



  傅德锋:其实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您和王镛老师经常在一起,由您来做些解读,对大家理解他这个提法和观点还是有一些益处的。尽管“艺术书法”也遭到过很尖锐的批评,有的从称谓和学理上来进行反驳,但我觉得它的积极意义还是存在的。



  “北漂”对很多人极具诱惑力,也极具挑战性,您长期工作生活在北京,耳闻目睹过很多北漂的人和事,请您说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曾翔:北漂?我们前几天就专门做了关于北漂的论坛,实际上你们的关注点和我们是一致的。实际上北漂之所以引人关注,这和时代的发展有直接关系,这个当代北京实际上就跟清末民初的上海,当时大文人、大文豪都集中在上海。你发现没有?你发现现在上海还有大文人吗?还有大艺术家吗?所以现在的艺术家都云集在北京,那就是和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有直接关系。你再去上海说艺术,我相信,有人会抽你,会骂你是疯子。上海现在就是一个金钱的上海,上海没有艺术。北京现在已经替代了清末民初的上海,他的取而代之使得大家对北漂很感兴趣。大家觉得这个地方很有氛围。上海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大都市,真正的文化大都市是北京。所以真正搞艺术的人,他向往着北京,向往着北漂。所以这可能是时代的发展造成的这种机遇。我想有志于做艺术、做文化的人,他都期望在北京有一处阵地,有一个栖身之所。不是说没有来北漂的人就不行,而是大家都认为北漂会有很多机遇。但是,机遇里面也有挑战。因为竞争激烈,他有利有弊。我应该说也是一个北漂的人,因为我老家是湖北的。其实我是自己找来的,适应了当时大的气候,适应了国家的需要,我跑到北京来了,也自然就成了北京的一员。但是我们学习的路还很长,你不管在哪里,是在北边,还是在南边,你还是在五湖四海,学习肯定是要坚持不断的,你不努力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北漂确实机遇多,但是竞争也强。主要看你有没有那个“精钢钻”,才能揽得“瓷器活”。但是我觉得到北边走一走总比不走强。曾经我经常说到的一首诗,就是说北京是一个江湖,你没到北京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你没有体会到江湖的特质、特点和江湖中的文化。我相信,只要他有梦想的人呀,他就希望到江湖里去淌一淌!



  傅德锋:好,曾老师谈得很到位,也很有意思。今天我们涉及到了当代书法的方方面面,而您在风趣幽默中道出了书法江湖的曲曲弯弯。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和他人做了交流,会有更多的读者从中获得一些相应的启发,所以很感谢您的谈话。



  曾翔:不客气,主要是你提的这些问题,也刚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所以说起来也比较有感觉。我也感谢你给我这么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今后常联系!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曾翔本人审阅,若有出入,请多鉴谅。)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12-11-14 08:27:19

冰山雪莲 发表于 2012-11-27 09:48:22

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13-1-23 20:07:4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傅德锋对话曾翔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