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论坛 发表于 2012-7-29 10:37:24

弘扬中国书法艺术 建立高端交流平台推动书法评论创新 打造当代学术品牌

弘扬中国书法艺术 建立高端交流平台推动书法评论创新 打造当代学术品牌
——2012中国书法·金陵论坛 观点集萃
  仲呈祥(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研究员)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的旗帜。以先进文化引领大众文化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也应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而要真正实现以先进文化引领大众文化,就必须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必须依靠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保驾护航。

  赵长青(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站在文化强国战略的高度看待书法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我们深深感到,中国书法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书法强则文化强,书法兴盛则国运兴盛。书法事业与国家文化建设合为一体,将成为文化强国进程中不可替代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站在大文化大书法的立场上面向未来,书法事业将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高举书法文化的旗帜,努力践行文艺界的核心价值观,充满自信地承担起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历史责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献上属于书法的一片蓝天。

  谢和平(四川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不仅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更为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书法艺术事业开启了崭新的春天。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书法艺术更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广大书法工作者更应该以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复兴中华文化为己任,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苏叔阳(著名文化学者)

  书法艺术虽然是个性化的艺术工作,可是却受到时代风气的左右,同时也强烈地反映时代的氛围,同时作用于时代的进退,成为历史研究者审视那个时代的重要参照物。一定的人物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他们的言行和艺术劳动都是被一定的时代潮流所托浮的。中国的书法史就说明了这个真理。

  张颐武(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书写的艺术性和日常性的分化成为现代中国书写方式转变的核心,书法被彻底抽离了其生活和交流的功能。书法成为现代性中中国认同的一个方面,也是在呈现中国的表征的一个特异的部分,是“他者化”的一个方面。它一面是我们顽强的保留自己的文化身份的必须,另一面却在日常生活中面临挑战。这抽离了它的生活和教育体系之中的位置,成为了一种东方性的“纯艺术”。

  周文彰(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我国经历一段被冷落的境遇后,正在走向复苏和发展。其中的原因很多,政府重视和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书法之花要想进一步绽放和灿烂,需要政府更加辛勤的浇灌。政府要做的工作不少,归结起来主要是推广弘扬书法的群众性,应用发挥书法的实用性,保护珍惜书法的珍贵性。

  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著名美术评论家)

  当代书法处于失范的时期,专业标准被解构,批评失语。没有准入底线,只要拿起毛笔就人人是书法家。而书法界本身也让人看不懂,写不好或专访一家,或描写搞构成,或书写表演化,媒体则以“个性”“创新”向公众宣传。实际上,书法门槛很低,堂奥却很深。这种种没有依托的“创新”毫无建设性可言。人们最有个性的的签字,可具有法律效力,但却不会成为艺术。因为艺术的个性必定是遵循艺术规范和尊重既有艺术水准的。

  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

  书法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国粹的文化安全问题,又尖锐地提到了我们面前。在书法现代转型过程中,由于外来表音词的大量渗入,现实生活“言”的白俗必然冲击古典表述的“文”之高雅。“文言分离”,一定程度上破环了千百年来形成的书法文化内容与表达形式和谐的结合,中国文字文学之美和中国书法艺术之美的分离,极有可能伤及中国书法高雅的本质。再加上当下汉字书写键盘化和网络语言对白话文规范化的严重冲击,让人不能不为书法的未来担忧。

  邵秉仁(中国书协顾问)

  当今社会,浮躁之风弥漫、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每个人都很难独善其身。书法艺术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不出艺术精品,更很难出现伟大的艺术家。政策的鼓励可以推动艺术表面的繁荣,却抹不掉人心的浮靡;物质条件的优越可以提高艺术家的物质待遇,却净化不了艺术家的心灵。

  申万胜(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创造,其独特的构造、丰富的内涵,使其从诞生之日起,不仅成为承载和传播汉文化的工具,而且成就了一门世界独有的艺术形式。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奇葩。书法蕴含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和精神,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神韵。

  言恭达(中国书协副主席)

  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我们这个民族并没有提前或同期去架构文化理想,以至社会价值判断与行为导向异化为“时间就是金钱”的唯一标准,而文化价值与文化创造的终极指向降落为价格指数。三十年的当代“书法热”无疑带来群众文化的繁荣,精神需求的重组,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休闲情趣的寻求,以及“民粹文化”的膨胀……表现出某些书法文化民族立场的转移,传统艺术价值体系的颠覆和审美评判标准的缺失。因此,当代书法界最急需的是思想的滋润与审美的纯化,让书法回归心灵!需要书法文化社会身份的重塑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书法艺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铸。从而推动书法艺术当代经典的文化创造,以艺术的审美自觉唤起全民族对文化的觉醒,完成书法艺术家书法文化的时代担当!

  陈振濂(中国书协副主席)

  “社会责任”“社会时事书法”、“民生书法”,这正是今天书法不同于古代、近代的标志。如若它能成立,书法艺术发展就会有永不枯竭的源泉、永远前行的动力。这源泉与动力,即来自于我们这个伟大而丰富多彩的时代与社会哪一门艺术的发展,不需要社会与时代的推助?

  章剑华(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传播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书法艺术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对此,我们既不能对书法艺术的现状与未来欢呼雀跃、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悲观、坐以待毙,而应当面对现实、积极应对,努力重构书法艺术的传播生态体系。重构显然不是复建,不是走老路,而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重构当然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应溯本求源、传承发展。有必要采取:回归书法作品的艺术媒介,坚守原创性;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拓展书法艺术的新时空;大力倡导以传播生态平衡为主旨的书法绿色传播;提高书法元传者、继传者、受传者的艺术素养等对应措施。

  王平(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董事长)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里,书写习惯与书法艺术已经不能占据现代人生活的主流。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今天的电视媒体人更有责任去担当传播民族精粹的重任,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一点一滴的改变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用传统文化滋养现代人浮躁的心灵。我们呼吁更多的电视媒体加入到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播中来,不断录制精彩的书法艺术类电视节目,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引起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这将是一件有助于中华民族乃至整个现代社会的创举,值得每一位电视媒体人用心去做。

  向云驹(《中国艺术报》社长)

  随着中国书法、中国篆刻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书法的发展可以说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纪元。后申遗时代中国书法应该走怎样的发展路径?这是中国书法当下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中国书法在后申遗时代确定发展路径时,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把“非遗”保护的精神纳入到现实的书法行动之中。中国书法在后申遗时代的发展路经,并不是屈尊低就外人的好奇和满足这种好奇的粗糙粗鄙的书写与书写表演,而是坚守它的文化个性,保持它的文化尊贵与高贵品性,维护它的文化神圣神奇神秘和博大精深。这种高贵正是我们赢得世界各国人民尊敬、热爱、向往的文化高度。

  黄宗贤(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当代书法”既非自足的形式系统,亦非封闭的观念形塑,更非僵化的、固死的标准预设和规范定义,而是一个开放的、立体的、不确定的、可延异的话语逻辑和视觉生成机制。当然,话语的开放固然可贵,但绝非是走向无目的的彻底虚无。毋宁说,真正的当代所念兹在兹的是基于一种内在张力或自反性的语言开放。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书法才能作为一种文化战略和核心价值,而绝非是一种表面的形式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焦虑或民族主义认同。

  周俊杰(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郑州大学教授)

  目前中国处于一个伟大的民族复兴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也逐渐走向复兴之路。然而,世上总有些人于此不甘、不快,他们除从军事上对中国包围、经济上进行打压、政治上孤立外,也从文化上对中国伸出了表面上温柔而实则包藏祸心之手,他们希冀彻底改变伟大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而将之引导到西方那些所谓“现代”、“后现代”的垃圾污泥浊水中,从而从精神层面上改变以至摧毁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

  丛文俊(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代书法理论研究曾把大量的精力和热情投放在西方艺术思想和美学的移植上面,而以文化底蕴的差异,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认知心理与接收心理上的差异,以及学术转化能力、方法的缺陷,使研究流于浮泛,大都不切实际。对本土的理论,亦即二千多年积累下来的古代书论,却投入甚微,成果不著。对作者而言,既然看不到有益于书写的理论,也就不去关心理论研究,造成学术与书写实践脱节、学术游离于创作的尴尬局面。在作者群体缺乏读书热情、不善于独立思考的状态下,当代书法创作中的跟风趋同即成为顽疾,也就很难再谈发展了。

  张颢瀚(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教授)

  我们品味书法,从中也就学习体悟了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了这种文化价值观。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天人合一”的观念也就深深地熔铸在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对于现代人来说,在物欲的重压下,心灵的变异使得现代人无所适从。解决心灵的问题,寻找精神家园,还需要文化艺术的支撑,而书法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的功用,淡泊飘逸、格调高尚的艺术情操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

  黄惇(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工业生产给社会带来了发展和进步,这就是现代化文明,但却毁灭了许多以手艺为人类带来的传统文明。人们由食品安全危及自身健康,才开始反思发达的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竟如此巨大。小汽车与摩托车成了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可尚未使人们警惕人类腿功能的衰退。近十几年来,计算机和手机的普及,不仅使传统的邮政业迅速衰落,也使得人们日常的书写被所谓无纸化办公所取代。键盘敲击的越来越快,而字却写得越来越难看,故不仅青少年,即使中老年人也常常因书写甚少而提笔忘字。疏于书写的结果,导致网络上错别字连篇。书法是以人们日常书写汉字为生态依托的艺术,倘若中国人日常书写汉字的生态遭到破坏,那么就如同鸟类失去树林,庄稼失去水源,书法的生命也必然在未来受到严重的挑战。

  孟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部分学者虽然开始试图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却又往往走入了借助西方话语系统去“发声”的误区(例如对中国书法艺术抽象性问题的认知,往往只是借助于西方抽象艺术的诠释)。于是,在“争夺国际文化艺术话语表达权”的过程中,依然缺乏清醒的“主体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如何在中国书法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过程中得以体现,依旧是我们需要正视的突出问题。为此,我们要在增强国家软实力,建构良好国家形象基础上尽快制定并实施中国书法艺术的跨文化传播战略。

  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考古学作为一门重在“发现”的科学,它可以为书法家提供大量观摩研习的原始作品,展现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书法文化体系的发展“韵律”和“规律”,从而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创新”奠立牢固的科学基础。从书法发展史上观察,考古学在这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清代早、中期开始的“帖学”的衰弱和“碑学”的兴起,与金石考古学的发达有直接的关系,晚清民国出现的不少书法大家本身就是金石考古学家。李瑞清先生开创的“金石书派”直接导源于金石考古之学,其影响光照于今。近年书法界兴起的“简牍体”也是直接得益于“居延汉简”等汉代简牍文物。甚至有学者提出,中国书法的当代创新运动号称“新帖学”运动,其基本要求也是要从包括考古发现的大量“书法”类文物等“旧传统精华”中寻求创新之源,而不是去搞虚幻的“创新”或“发明”“新义”。

  刘瑞琪(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中国书法,始于中国文字。因缘于中华文明的广博内涵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历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发展,成就为一门独特的人文艺术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人文思想、人文个性的一种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他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一种民族的文化个性,他的内涵是在表现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中国文化非常典型的文化审美观。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和人文精神完美的表达与结合,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丰富。同样,中国书法也成为了世界认知中国、感受中华文明最符号化的记忆标识。

  李一(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只有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国势强盛,民族自信心增强,在建设文化强国,重视审视民族艺术价值的今天,才可能展开“国家文化战略与书法发展”这样具有理论高度的讨论。讨论“国家文化战略与书法发展”这样的问题,是书法进一步走向文化自觉的标志,是主动意识到书法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的标志,表明了书法界积极主动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而尽力和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表明了社会对书法的需求。

  张辛(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产物。故欲明书法之道,必先晓中国文化,先通国学。中国文化是礼乐文化,是以中庸观念为核心的礼乐文化。当年梁漱溟先生提出“以礼乐代宗教”意义深远,正是基于此。国学者,人学也,这是先贤的共识,是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较而言之。基督教文化基本说来是神学,佛教文化基本说来是鬼学,中国文化,中国国学基本说来是人学。特点非常突出,价值异常明显。其核心就是做人。人生在世第一做不得神,第二做不得物,只能做人。而做人必修身,必有人之所以为人的修养。书法则是修身养性,提升生命境界之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叶培贵(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法几乎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生活方式中最为独特的一种。这就使得书法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可以承担独特的使命。一、以书法为路径,切入中国文脉,推动民族优秀文化普及。二、以书法为路径,构建中国艺术学派,参与当代艺术学术对话。三、以书法为路径,参与国际交流,提升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为此,需要一方面从根本抓起,另一方面培养理论和创作的领军人物,创造具有原创精神的理论和作品,形成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带动书法进入世界的前沿。

  范毓周(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如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刻画陶文起算,迄今已经经历了6000多年的历史发展,是世界上一门十分成熟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和汉字一起承担中国文化不断发展重要基础的文化承载体系,在民族和国家文化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书法家应当从传承中创新,纠正书法界的不良倾向,肩负起历史重任,推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韩丛耀(南京大学国家级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书意文字的中国书法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在国家的文化战略发展和中华文化复兴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书意文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独有的视觉形态,书意文化的视觉传播规律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书法的视觉构成形式更是书者应当关注的。书法形态与书写符号之间的不同组合关系会形成书法的视觉节奏和旋律,书法视觉信息的表达层面与内容层面决定着书法的视觉图式,而在书法视觉句法的意义单位上的感知相似性制约着对书法形态的理解,书法的视觉维度既可以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下更广一些,也可以在结构动力学的剖析中更深一些,甚至可以在自然科学的实验室中验证自身。中国书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证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也不是“拼义文字”,而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种视觉文明形态—“书意文字”。

  衡正安(江苏省文联著名文艺评论家)

  书法文字非常特殊,它有太多的特性,太深厚的文化内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界说是中华文化孕育了书法文字,还是书法文字影响了中华文化。它的整体性正是中华民族“生成性”宇宙观、世界观的基础;它的模糊性奠定了中华文化的自然属性;它的写意性更是文化艺术走向更高层次的基础,可以说书法文字和中华文化共同诞生、共同孕育,以至于共生共存。

  石延平(东南大学书法院研究员)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就其本体语言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就其文化内涵的发展是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演进相一致的。如书体形式的变化,书家书体语言的异同与个性的异同都是在变化中发展的;而书写的内容,长期以来都与诗、画、文结合在一起的。因内容的统一性,在审美理念上,它必然要合传统哲学中的儒道释的审美原则,以其审美原则作为书法艺术的审美诉求,在规范着书家人格使其向人生的“弘道”追求靠近。

  王伟林(中国书协学术委员)

  中国书法事业的健康推进,离不开坚实的学术支撑和创新探索。在当代人文语境下,书法活动的创意性及品牌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书法活动的创意性,要求尊重创造、尊重个性、尊重规律。书法品牌建设是中国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它使当代书法活动朝着充满活力、富有品位的方向发展。

  朱永明(苏州科技学院教授)

  大脑的视觉神经认知机制是书法艺术审美与创作内在的生物性基础。它可以有效揭示人类艺术活动中大脑思维工作原理及其对应的心理活动规律,是人类感知、理解与创造的根基,也是人类审美意识、艺术情感和精神价值生成的源头,对书法艺术造型与审美具有深刻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立足脑神经机制研究视野下的书法艺术探索,是一个人文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的跨学科领域,也是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价值的学术研究方向,对推进书法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新华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弘扬中国书法艺术 建立高端交流平台推动书法评论创新 打造当代学术品牌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