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80|回复: 0

谈谈我的篆书作品的创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7 20: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谈谈我的篆书作品的创作
□ 周毛新
“邛海千秋画,泸山万古情”是我近期创作的一幅篆书作品,与我获“兰亭奖?创作奖”的那幅“结庐人境无车马、传世贞钟有鬼神“的篆书作品风格极为相似,可惜那幅作品未能留下照片,原因是我当初选送了两幅,“本意”在另一幅——行书“与时俱进”,这也是我耗时最大的“精心之作”,作品采用了“底饰”,即用“灰墨”将从甲骨文到清代历代有代表性的十几幅名碑法贴,经精心临摹后“拼贴”成底,其构图、主题、色彩、及视觉效果都自以为“满意”,殊不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原以为这幅至少能“上”的作品结果落选,而另一幅“作陪”的篆书作品反而被“相中”,这是预料之外的,看来还是古人说得好,“无意于佳乃佳”。
从青岛参加“兰亭”终评回来,适逢州上要我写一幅作品,编入《〈走近大凉山〉》一书,要求内容要与大凉山有关,并且用“获奖”的书体来写,于是,我只好按要求进行创作。
这幅作品我首先考虑的是文字内容,既然要求“切题”,就只能在当地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上做文章。西昌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又是卫星升起的地方,被誉为“中国航天诚”。这里有许多奇山奇水,但最著名的就是西昌城外的“邛海”和“泸山”了。邛海是四川境内第一大淡水湖,面积为杭州西湖的四倍,它在高原的怀抱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苍山碧野之间;泸山雄踞邛海西岸,海拔2317米,终年绿树成荫、古刹耸立,甚是巍峨壮观,被誉为“川南胜景”。或许是激情所致,或许是“灵感”使然,我没花多少时间,便“创作”出“邛海千秋画、泸山万古情”的联句,一打平仄,还基本合拍,接下来便用篆书进行创作。
用篆书创作书法作品,近些年已呈上升趋势,不仅风格多样,而且质量也高,应当说这是一种“进步”,一方面它可以将欣赏者的眼光从过去的“认字”习惯中解脱出来,拓宽艺术鉴赏视野;另一方面,也给书法的学习和创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
长期已来,人们对书法的理解多流于表面,一提书法,便习惯地等同于“写毛笔字”,甚至与“颜、柳、欧、赵”划等号。这无疑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最简单的理解。更有甚者,一些人在展厅观赏书法作品时,竟然口中念念有词地把书法作品当作文章来“阅读”,以“能否认读”作为审美标准,这更是对书法艺术最大的曲解。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但是,至少“书法”和“写字”的概念在今天不能混为一谈,由此看来,书法艺术的普及还任重道远。
近几年来,我于先秦篆书着力较勤,越临习越发觉得其深不可及。这是因为篆书是中国书法的母体,其线条或爽利劲健、或深厚凝重、或质朴圆浑、或典雅雍容;字形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姿态各异、自然天成。加之用笔古质中含、朴拙率真,少后人习气,因而最能体现艺术“原汁原味”的东西。
创作篆书作品,我有如下体会:
1、用笔。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这种“线”不是“点”的机械组合,而是“活生生的、在纸上跳荡的、有生命的、力的线条”,(何应辉语)。先秦人写字,对线形没有更多的“想法”,其用笔也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无论粗、细,皆只有“一笔”。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单纯”,才使得他们可以全身心地倾注于这“一笔”,使线条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也正是只有“一笔”,因而对“质”的要求就更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篆书的学习,就是对线条的深化和锤炼,就是对笔法的再感悟。因此,我在书写篆书的用笔过程中,比较注重体会古人的笔意,起笔强化逆势,凌空取势,破空“杀”纸,笔随“锋势”,形态一任自然。运笔中锋束毫,使水墨内渗,造成线形“凸”感,强其厚度,并注意“手感”的灵动,以增强线条活力。同时,注意速度变化,使运笔形成强烈地运动感和节奏感,这样,方能使线条呈现出一种生动质朴、雄浑苍茫的意趣。收笔无须去“做”,而是“回头”寻找下一个“落点”,摒弃清人“重尾”的毛病,使点画之间气脉贯通、意气相连,总之,用笔要充分体现古人“写”的态势,线条要灵动、古朴、自然,还其本来面目。
2、结体。书法之字最忌大小均等,整齐划一。纵览三代书法,我们便可以发现,那些虽然没有经过“美”的洗礼,即没有被“雅化”或“规范”的文字,尽管显得有些粗糙、简单,但结字却异常生动。他们那种对空间分割的敏感力和对文字结构的熟练驾驭能力不能不令人惊叹。我们知道,无论甲骨、钟鼎,还是彝器、砖铭,或是竹木、简牍,甚至是以后的碑版、摩崖,其形制均是“不规则”的。而面对这些不规则的载体,古人却能把每一个字处理得“相安无事”、和谐统一并且变化无穷、妙趣横生,这是以后的“馆阁体”者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当然,他们当时也根本没有想到要进行“艺术”表现,而正是这种“无意”,才给字形平添了许多“天然”的意趣。他们这种随形布局、顺其自然看似最简单的表现手法,恰恰是书法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极为宝贵的生命之源。因此,我在篆书结字的处理上,始终遵循“以自然为师”的原则,笔画多的任其大,如“泸”、“情”等字;笔画少的任其小,如“千”、“山”、“古”等字;字长的任其长,如“画”字;有的字“左高右低”,如“邛”字;有的字“右高左低”,如“泸”字;有的字“上大下小”,如“万”字;有的字“上小下大”,如“山”。这样,通篇字虽不多,但尽其变化,内涵也更显丰富且随意自然。
3、章法。章法是作品总的构成形式,是展示给观者“第一眼”的首要一环,章法不讲究,整体不和谐,即使局部(用笔、结字)再好,也不能引导欣赏者的深入关注,也算失败之作。因此,当今书家无不对书法作品的章法给予高度重视。我在篆书对联的章法上,主要抓住以下几点:①、每联字距不能太小,应给人一种疏朗感,因为,篆书不象行草书,比较注重字与字之间的笔势连贯,故字距可以相对缩小。而篆书属于正书,因此在这一点上可以相对弱化;②、上下联要相互照应,即上下联不能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而在字形的大小、开合、收放及运笔的节奏等方面都要相互关照,“携手”同形,并形成对比,使篇章更富“韵   ”感;③、墨色。书法作品最忌“一片黑”而应有墨色的层次变化,也就是说要体现出毛笔在“写”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应该如此”的墨色变化的自然状态。即既要有始之“浓”,又有末之“枯”,并且,墨的运动也要有“节奏”,并尽可能加大对比,以强化视觉效果。
以上乃一孔之见,不妥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6-20 14:52 , Processed in 0.267531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