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32|回复: 6

王献之与《中秋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2 10: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王献之与《中秋帖》


王文英

       在中国文化史上,父子并立,称雄一方而流芳后世者,除了文学史上的“三曹”、“三苏”,恐怕只有书法史上的“二王”了。

       并称书法史的“二王”,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后世又称大小王。

      东晋是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时期。书法以晋人最工,书家以晋代为最盛。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之书法,增损古法,一变汉魏质朴的书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今体,开创了中和之美与自然之美融合而“尚韵”的书风。

      二王父子无疑是东晋书法史上最为亮丽的风景。二人的书法集中体现了晋人书法的最高成就,体现了晋人自由潇洒的风姿;体现了晋人不滞于物,超然尘表之外,雅逸散淡的精神;体现了晋人尚韵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体现了雅、逸、清的时代风尚。

       大王的书法雅逸俊朗,“刚健中正,流美而静”,(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其书:“详察古今,妍精篆、素,尽善尽美”。小王书法则更洒脱飘逸,“情驰神纵,超逸优游”,(张怀瓘《书议》)英俊豪迈而饶有气势。关于他们书法艺术的比较研究,早已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大课题,历代不乏其人。而对于他们的书法艺术成就,历来也是众说纷坛,褒贬不一,所论角度、切入点也不尽相同。

       东晋最显赫的家族莫过于王、谢、郗、庾四家,而王谢家族无疑是其中的代表,成为华贵家族的象征,常常出现在后人的诗文里。王氏一族又可谓书法世家,无论书法家的数量,还是书法成就,最具代表性而为后人称道。在这个书法世家里,除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还有王导、王洽、王凝之、王涣之、王徽之,以及王珣、王珉、王僧虔等等。清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就是因为宝藏了王氏家族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远帖》而得名。像这样流芳艺术史的家族,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文化史上,或恐也是极为罕见的。

       在王氏家族中,王羲之一脉无疑是这个书法世家中的典范。他的七个儿子都雅好翰墨而为书法大家,尤以他的小儿子献之的书法成就最高。“但闻二王,莫不心醉”。(唐张怀瓘《书议》)父子二人被后世书坛奉为宗师。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中书令,世称大令。其族弟王珉继为中书令,也以书法著名,人称“小令”,以别之。

      王献之从小秉承家学,在翰墨的熏陶中长大。从小随父学习书法,得到父亲悉心的传授和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书·王羲之传》中记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献之习书,羲之秘密地从后面掣其笔而不得。于是感叹:“此儿后当复有大名!”以悄悄掣笔,得与不得,来断定日后书名大小,多少有些滑稽。凡涉猎笔墨者,皆知握笔松紧之间,与成功与否并无关系。但这个故事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献之于书法的专注与用心。

      关于王献之书艺成就,张怀瓘《书断》记载:“幼从其父,次习于张(芝),后改制度,别创其体。”献之从父学转而学汉代张芝,继承张氏的“一笔书”,而有所发展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从史书及前人的书论和典籍中,知小王“工草隶,善丹青”(《晋书·王羲之传》),不仅工行书、今草、楷书、隶书、章草,还擅飞白书。张怀瓘《书断》评:“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八分入能。”而我们今天所能见到他的碑版墨迹,只有行草、楷书,余皆不见其踪影,只能从前人的片言只语的记载或品藻中,寻得雪泥鸿爪,于想象中品味其书的神韵风姿了。

       二王父子的书法艺术成就,在世时即为社会所公认,但对二人成就的高下,当时评价不一。在二王百年之后的晋末至南朝之宋齐间的七八十年间,小王的书法为时人所重,以至“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唯不复知有元常(钟繇),于逸少(王羲之)亦然” 。( 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大王的书法受到冷遇。而到了南朝梁武帝,则开褒扬大王书法,抑小王书法之风。梁之庾肩吾的《书品》定大王与张芝、钟繇书法为“上之上”品,小王书法为“上之中”品。时光流转至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极力推崇大王的书法,贬抑小王书法,朝野上下无不如此。

       无论梁武帝,还是唐太宗,极力推崇大王书法,虽然都是基于个人的审美趣味,但因为他们统治者的特殊身份,上行下效,由此客观上奠定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

       因唐太宗不喜小王书法而不求购其书作,内府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小王的遗墨留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大王那么丰富。至宋朝初年,始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时代的《淳化阁帖》,一半为“二王”作品,“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欣赏小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其书迹增至89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可以供后人了解学习王献之书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虽然这个时尚或标准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但却可说明时尚的意义所在。审美标准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孙过庭《书谱》)从“二王”在书法史上的际遇,也可以看出书法风尚的流变。

       但无论风尚如何流转,对于“二王”的书法艺术成就,不能用简单的加减法,或者简单的排座次的方法来评判他们的优劣或高低。书法是艺术而非技术,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审美标准。书法史上的评论者,也大多从个人的审美趣味或时尚出发来品鉴对象,缺少客观的评判。

       书法史上喜欢小王书法者,对其书法,尤其是“一笔书”大加赞扬。

       张怀瓘《书议》中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籍因循,字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元俞焯曾评曰:“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入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唐李嗣真《书后品》认为:“子敬草书,逸气过父。”

       而不喜欢小王书者,如南朝梁武帝,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说: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学子敬者如画虎也,学元常者如画龙。”唐太宗则直言其好恶:“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王羲之传论》)南朝王僧虔认为,“献之远不及其父,而媚趣过之。”袁昂《古今书评》又说:“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

       较之以上的评论,张怀瓘《书议》中的一段话,则要客观的多: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这些评论,对于我们欣赏和理解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不能说没有帮助,但其中的多数评论如唐太宗者,出于个人的好恶和审美情趣,而非客观的评判标准。要正确地认识二王的书法艺术及其成就,只有回归艺术的价值评判。

       虽然大王书圣的地位无人能撼,但小王的书法艺术价值并不在乃父之下。究其二王的书法艺术,各有成就,各具神采。平心而论,我以为,较之大王,小王的书法艺术的价值更值得关注。他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又笼罩在父亲成熟书风的影子里。 如何能摆脱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别开生面,是他所面临的最为艰巨的课题。

      潜移默化,本作“潜移暗化”,《颜氏家训·慕贤》中有:潜移暗化,自然似之。《辞海》中释义:“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到环境或别人的感染,逐步地暗中起变化。”潜移默化如同滴水穿石,常在不经意间左右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国艺术史上的赵孟頫夫妇,米芾父子、黄道周夫妇……,他与他或她之间,书风或画风距离都不远,皆因他们之间亲密的师从关系和生活关系。后来者往往摆脱不了前者的影响。小王幼从父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坚实的基础,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许成为无形的束缚。父亲的影响力巨大,又如影随形。小王没有守望乃父,而能摆脱其书风的左右,突出重围,树立自己的风格,终与父亲并立后世书坛。非有过人的胆识、智慧和才学,不能成之。

      《晋书·王羲之传》中说:“(献之)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又记有一段奇闻。晋太康中新起太极殿,谢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世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之事。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仲将, 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长。”谢安因此而不再相逼。《书断》也载:“人有求书,罕能得者,虽权贵所逼,靡不介怀。”足可见其胆识与器量,而成为书法史上的宗师也就不足为奇了。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祸福旦夕。献之正值盛年之时,生命之舟却嘎然搁浅,终年43岁。这个年纪,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日中之光;而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却正是初升之阳。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否则,东晋的书法史,抑或中国的书法史,是否又有别观?

      《中秋帖》行草。纸本。纵27cm,横11.9cm。3行,共22字。无署款。传为王献之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帖》为清乾隆帝宝爱的三件珍品之一,而储于三希堂。曾刻入《戏鸿堂帖》、《三希堂法帖》,著录《石渠宝笈》。前人对此帖多有疑问。明之张丑《清河书画舫》认定,“此帖非真迹,而为唐人临本。”清吴升也认为其为临本,在《大观录》中说,“书法古厚,墨彩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又因见于米芾《书史》,便进一步推定“为米元章所临无疑。”今人大多支持吴升的观点。

       据米芾《书史》记载,他曾经收藏过王献之《十二月帖》。《十二月帖》收刻于南宋曹之格摹勒的《宝晋斋法帖》。从文本上说,《十二月帖》与《中秋帖》,只是增减10字之差。《十二月帖》内容为,“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共32个字,比《中秋帖》多10字,即多第一句“十二月割至不?”并后面的“未复”和“恸理”4字。以此,有人推论:米芾所藏《十二月帖》墨迹本,乃《中秋帖》的底本。

       无论现留传的《中秋帖》,是唐人所临,还是宋人所临,是否是献之真迹,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多少传达出了王献之草书之风神,也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不多的王献之草书的墨迹本,弥足珍贵。正如米芾所评,“运笔如火升筋划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米芾《书史》)

       小王的联绵草书,是其书法中最为人称道,也最为感人的。《中秋帖》被誉为“一笔书”之典范,虽寥寥20余字,但上下映带,气脉贯通,潇洒淋漓,一气呵成,姿态生动,风神毕现,无一点尘俗之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法国作家布封有“风格即人”之论,中国有“字如其人”之说。小王书与人相映发,由《中秋帖》正可想见其人的潇洒之风神,高洁之姿容。有人认为,后世狂草滥觞于王献之的一笔书,或许有几分道理。

       王献之传世墨迹除《中秋帖》外,还有行书《鸭头丸帖》、《新妇地黄汤帖》、《二十九日帖》等,其余皆为碑版刻帖。楷书代表作《洛神赋》刻本(现存十三行)。


       参考书目:

       1、《晋书·王羲之传》中华书局
       2、《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
       3、《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4、《初唐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
       5、《中晚唐五代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
       6、《宣和书谱》湖南美术出版社
       7、《宋代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
       8、《中国书法全集·王羲之王献之卷》荣宝斋出版社
       9、《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卷魏晋南北朝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

       刊发《青少年书法报》2008年8月
 楼主| 发表于 2008-8-22 10: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献之与《中秋帖》
中秋帖.jpg
发表于 2008-8-22 10: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8-22 11: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11-4 23: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3-1 01: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2-4-18 14: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3-29 21:31 , Processed in 0.406047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