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384|回复: 11

大卫书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9 15: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二王书法地位的变迁

朱道卫

内容提要
二王地位的确立决定于他们对书法的多方位贡献,其地位变迁大致经过了以下过程:1,名重当世;2,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3,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4,尽善尽美,其惟逸少乎?5,定论之后。

关键词
二王  书法  变迁



二王对中国书法的贡献不言而喻,千百年来,他们在书史上的地位不断变迁。

一  名重当世
      草书在秦汉之际出现后,经过漫长进化逐渐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大书法家。传为王羲之所著《用笔赋》载“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绮、张芝……”。张芝是最早的草书大家,他对草书的学习不遗余力,其后递相传习,影响深远,章草也日渐今草化,省简并加,连绵随作。至王羲之祖上王导等过江东,随带钟繇、索靖法书入东晋,进而形成王门家族书法群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在玄学思想影响下,王羲之淡于政治,精研篆隶,为草书的成熟作出了贡献;同时又采纳其子王献之的建议,糅和隶书、章草和今草而为行书,右军父子为行书的发展推波助澜并把行书发挥到淋漓尽致的艺术境界,留下了《兰亭序》等大批杰作。

      二王在承继中创新,使书法线条更加丰富,更具立体感,并将书法提升到审美高度,而不是定格于“尚用”层次,书法审美逐渐由曹操时代的上层欣赏下移至平民阶层,众多传说中的二王书法故事正说明书法审美的群体化、世俗化趋向。如王右军为老妪书六角扇,以道德经换鹅群,为门生书新棐几;王献之为少年书精白纱裓等,皆说明二王在当时已然名重誉显,深受喜爱,令人不难想见时人对二王书作的搜求、珍玩情况及其作品广泛流传的情况。

      王羲之可能还对书法进行过理论总结。相传为其所著的《用笔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山人书诀》等文字广泛涉及技法、品鉴等问题,并明确说写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其草节亦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并强调:“书之气,必达夫道,同混元之理”。这些文字若属其亲撰,则显示其总结成法之功卓尔不群;若非其撰文,则后人附之于右军者,尤显对王羲之的尊重和推崇,足见其名重当世。

二  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
      东晋以降,及南刘宋间,渐有尊小王之风。献之本就有“自当胜父”之说,虽“物论殊不尔”,且后人又以“胜母之里,曾参不入”隐驳之,于此可见其自负。相形之下,王右军则更多些自信:“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晋书·王羲之传》),钟、张、二王历史地形成了并举的局面,伯仲之间又分优劣,但人们一般不直接以大令较能于钟、张。

      南朝宋泰始间虞和曾上《论书表》,其中有《叙二王书事》数段,详述二王学书之事,兼载论书之语,专门比较二王父子,可以说为王献之奠定了地位:“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然优劣既微,而会美俱称,故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

      品评钟、张、二王往往有两个比照方向,一是将二王比之钟张,一是比照羲献父子。虞和所论,于其父子间虽未置定论,却有褒举小王之辞,已显齐梁间尊小王之端睨。

      《论书表》还记录了当时刘宋内府搜求前人书迹的情况,其中有“钟繇纸书697字”、“张芝缣素及纸书4825字,多简帖”、“又范仰恒献张芝缣素书398字,隐迹于二王,耀美于盛辰”。表中更以二王书迹搜求整理情况专列一项,记载颇为详备,全以“卷帙”相标,难以字数相计,大约有珊瑚轴、金轴、旃檀轴、玳瑁轴等14帙127卷,又“别有三品书凡520卷悉旃檀轴”、“又羊欣缣素及纸书、二王新书各装为六帙6O卷”。二王法书可谓卷帙浩繁,在数量上远远超出钟张之数,当时人应该可以更准确地看到二王书法的全貌。刘宋皇帝既好书法(宋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又宋孝武欲擅书名,曾与王僧虔赌书),又大量占有王书真迹,君巨所评,当为的论。所以“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的二王观是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

三  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宋齐间重小王,齐梁承刘宋之续。加以南梁占有真迹,更次梳检,又以陶弘景为首鉴定书法,梁武帝萧衍更身体力行,君臣论书,甚为周细,几乎涉及书法的各层面。在推崇小王的浓郁风气中,梁武帝萧衍更爱大王书风,以其帝王之尊,登高而呼,竟使右军为之一伸,但他又并不认为右军胜于张、钟:“世之学者宗二王,元常逸迹,曾不睥睨……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机神。肥瘦古今,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逸少至学钟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当时名臣陶弘景也附会云:“又逸少学钟,势巧形密,胜于自运”,他们在推崇钟张,拔擢大王时,又抑制小王,称献之有为晚年王羲之代笔之实一一“(右军)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从失郡告灵不仕之后,略不复自书,皆使比一人(指献之),世中不能别也”; (《上梁武帝论书启》)“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全仿此人书,故遂成与之相似。今圣旨标题,足使众识顿悟,于逸少无复末年之讥” (同上引)。
萧衍、陶弘景的共识是:王羲之的“末年之讥”实乃献之之过。其间褒贬,不言自明。

四  尽善尽美,其惟逸少乎
      南朝齐梁间袁昂著《古今书评》,梁武帝作《古今书人优劣评》,皆影响颇大,但二人对大王书的评品却不尽一致,袁标举四贤:“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荒不灭”,但袁对书家的排列不分时代先后,而是首列王羲之父子,直接把他们摆到其他书家甚至张钟之上。

      如果说萧衍确定了羲献父子间的高下地位,那么袁昂就确立了王羲之与张钟的高下关系,其品评为后人提供了参考,做好了铺垫,唐太宗李世民撰《王羲之传论》盖棺定论,实是水到渠成,所以说唐太宗为王右军书圣地位的确立可谓不遗余力,他先是在文史馆编纂《晋书》时亲自为王右军作传论,又于贞观初年下诏,出内府金帛征求王右军墨迹,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加以鉴识编目,并御选书人精工拓模,使广为流传。《王羲之传论》抑钟繇、贬大令、独崇右军,毫不隐晦:“钟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逸少乎?……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右军“书圣”地位由此确定。然后人并没有完全赞同和接纳唐太宗的观点,而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王羲之对帖学的影响却波及到以后的整个中国书法史,这与唐太宗的大力倡导显然不无渊源。

五  定论之后
      米芾《书史》说:“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后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虞世南“于右军一体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李煜语),实是隔数代传右军衣钵,而子敬“俱得之(指右军书)则失于惊急,不得其蕴藉态度”,献之变父法的“内擫”而为“外拓”,为唐太宗所不允赞,是故有“骂”。米蒂揭示了唐太宗崇右军贬大令的根本原因。

      唐时韩愈就批评过王右军书,说“羲之俗书逞姿媚”,也是见仁见智。清人钱泳《书学》说得更明确:“古之书原无所谓姿媚者,自右军一开风气,遂至姿媚横生。”二人的意见与唐朝大书论家张怀瓘的意见近乎一致。

      应该说张怀瓘在《书议》中的这段文字是较公允的——“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足贵也……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活,子之神峻,皆今古独绝也。”


              

注释
本文所引文字皆出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

《二王书法地位的变迁》,独撰,发表于《书法研究》2000年第5期,刊号:ISSN1000-6044-CN31-1069;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15: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传统到现代

——谈书法生存空间的拓展

朱 道 卫

内容提要:

1、电脑和网络技术成为联系市场的媒质;并且链接传统与现代,使古老的书法艺术更好的服务于当代书法家及书法习学者。

2、网络技术能为书法本身及书法组织的管理提供相关服务。

3、书坛上网现状及前景;部分书法网站网址介绍。

关键词:

传统  现代  电脑  网络  书法文化


    传统书法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地走到今天,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已经形成极为深厚的积淀。电脑、网络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书法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新的机遇和空间,它们之间的碰撞与契合正在使书法的各种因子发生或是巨大或是微妙的变化。一系列变化必然导致书法空间领域的拓展。

    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各领域带来的变化都是革命性的,书法和书法家、书论家们必须鼓起勇气攀上飞速行驶的信息快车,提携传统,齐头并进,开创传统书艺的新纪元。

一、电脑成为书法与市场联系的媒质

    这种影响最显明的例证是街市上铺面、厂店的招牌似乎在一夜之间换了模样,大量的电脑割字招牌代替了手写体匾额,书家书写匾额的浓烈个性风格为清新整一的电脑割字所覆盖;电脑排版系统的不断推广和更新使印刷工人告别了沉重的铅字,打字、排版和印刷更加轻便、快捷、劳动强度更轻。

    电脑字库中,有一类字体来自于书法家的手笔,比如行书中的任政手笔,隶书中的刘炳森手笔,更有直接命名的“舒体”(已故著名书法家舒同的手笔,应归入行书范畴)。这一类字体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其书写者本就是个性风格极为浓厚而且尤其讲究结字规则的卓有成就又富于影响力的当代著名书家。

    严格地说,电脑中出现“舒体”为代表的书家字,不能说是电脑介入书法,而是书法介入电脑,是电脑对书法的一种认同和索取,书法也乐于做出这种奉献。当然,书法与电脑和平共处,融洽和睦是经历了复杂过程的。

    我们要认识到的是,电脑的程序设计者往往不是技艺高超的书法家,他所设计的程序不可能达到创作的水平。应用程序可以很方便的对电脑中的舒体字进行缩、放、着色,加背景,作反转,但它无法改变舒体字的结字风格,书家书法的生命在于求变,“求变”是电脑目前所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恐怕也是“电脑书法”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书家的创作带有很强的“临时性”,他必须凭借深厚的传统功力和丰富的临纸经验来进行创作,这种创作具有不可重复性。电脑作文字处理却具有可重复性,而且甚至能重复到“一模一样”——这是一种反创作的特性,因此,书法家进行创作的“五乖五合”
因素目前无法纳入到电脑程序中去。

    电脑介入书法、接纳书法无疑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并且使书法本身从生活的实际运用当中淡化,很多视练字为畏途的中国人兴高采烈地从书法文化中脱落出去,走向计算机文化,但即便如此,他也无法逃逸于书法之外,因为这两种文化已经发生了融合,并且必将更好地融合,这种融合还会伸展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市场文化和市场经济。我敢猜测,电脑所打的字的总和该已经超过了人类写过的字的总和了吧?如果司马迁不是用毛笔而是用电脑处理《史记》又将如何呢?电脑打字在市场经济中早已是游刃有余,胜券在握了,有谁可与抗衡呢?

    这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电脑与书法,尤其是与汉字的这种融合会不会埋没书法,使其成为一种“夕阳艺术”而寿终正寝呢?

    应该看到,电脑对汉字的处理,更多的偏重于对美术化字体(舒体事实上已成为电脑字库中的美术字而与黑体、琥珀体、综艺体、魏碑体等具有同等意义。)作工艺性处理,表现出类似于书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铸(青铜器)”、“刻(甲骨文)”、“画(楔形文字、瓦当文字等)”的特色——喷、涂、放、缩、反转、加饰……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书法的一种手法,一种工艺过程或者说一种风格,一种时代特征,而不必担心它会取代书法,“科学技术”毕竟与“文化艺术”各有千秋。

    电脑所排挤的是书法家队伍中的伪书法家和次级书法家,对真书法家及其佼佼者,它永远会采取宽容、接纳态度。电脑也会排挤书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但它不会取而代之,相反,正因为有这种排挤,书法显得更加纯粹、更加高雅。电脑是信息时代的基础技术,它是工具,但也是工作方式,书法接纳这种方式也是必然的,应该的,这种接纳体现了醇厚的传统文化面对新生事物所体现出的博大的胸怀,一旦书法文化与电脑文化发生碰撞和融合,二者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随着电脑的进一步推广运用和普及提高及人们人文素养的进一步得到崇尚和重视,电脑与书法会越来越亲密,最终出现电脑书法与“人脑”书法并存的局面,这多少可以改变书法在大众艺术市场上的尴尬现象。

二、链接传统与现代,更好的服务于当代书法家

    借助电脑为高科技发展提供的先进工具和手段,书法家和书论家面对浩如烟海的碑帖资料和书学文献应该更加得心应手。电脑可以对处理对象作记录、复制、转存、仿真、传递、检索和梳理,更好地帮助书家、书论家挖掘、保存和继承、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尤其是电脑可以链接传统,根据已有的文献、图片或资料进行准确复制,其复制效果可达到“下真迹一等”。

    如河南《书法导报》、湖北《书法报》曾相继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书画复制品展”,该展曾在广东、上海、陕西、江苏、湖北等地展出,共计有公元4世纪以来的近400件历代书画精品的复制件参展,其中包括稀世珍品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祭侄文稿》、释怀素《自叙帖》和米芾的《蜀素帖》等。它们由日本著名的出版机构二玄社仿真复制,该社专门研制重达3吨,长达5米的大型全自动摄影机运抵台湾拍摄后,采用电脑制版,按原有尺寸和色彩、质地印刷在特制的纸、绢上,再按传统方法进行装裱,“克隆”出精美的复制品。可以说这是高科技与传统艺术的一次极好的“合作”,它使沉睡的古代艺术的精魂得以再生,得以扩散,满足了人们对“真迹”的索求,让书家“得古人数行可以名家”之梦越来越易成为现实。该报道还说,这些精美而逼真的复制品还可供选购,价在300元至万元之间。这的确让人们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名迹的神韵。《书法报》在1998年元月12日以相当篇幅刊载了一些著名博物馆负责人和著名教授及二玄社社长的谈话,对“克隆”成功表示由衷高兴。启功先生就评价说,这些复制品逼真活现,“下真迹一等”;从文物“价格”上来看,复制品究竟不是原迹,但从其艺术效果上讲,应该说是“与真迹平等”的。日本二玄社社长渡边隆男先生对致力故宫珍藏书画的复制事业非常自信和自豪,他说:“从尺寸、色调、材料到量感、笔力,复制品分毫不差地表现原迹神韵,达到了划时代的复制效果。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厅中,曾与原迹同时展出,其逼真程度可谓乱真,令专家惊而观止。”宋朝书画家、鉴赏家米芾善仿制,让人真假莫辨,但如此大量仿真复制稀世珍品,恐怕是米芾所望尘莫及的。

    而且针对书画市场的膺品盛行,做假成风的状况,中国近现代书画鉴定防伪研究中心还组织专家研制、展示了电子密码防伪图章、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迈出了书画防伪打假的坚实步伐。[ii]

传世的艺术品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的精品受时间的淘洗,其完好保存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传承,但发达的现代仿真技术及其完善和不断推广运用对那些绝迹、孤品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古代艺术珍品能通过高科技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让普通读者也能读到不是真迹的“真迹”。

    唐朝的和尚怀仁以20多年之功集完仅数千字的《圣教序》,集字之苦可以想见,如果以电脑辅助之,将王书手迹通过扫描或数码合成技术输入电脑,然后进行优化组合,一定可以把王书圣教序集得更好、更富于神韵。借助电脑获得米芾似的“集古字”之功对于正处在风格形成期的书法家和处于刻苦临摹阶段的习书者来说都是有些裨益的。

    当然,这只是电脑在书法训练中起辅助作用很直观的一面。在仿真制作上的可信度可以提供的帮助是让习书者更好地掌握所习对象的内在规律,以求在心摹手追上做到得心应手。

    无疑,在对古人佳作的临摹和仿效上,人的确是无法与电脑抗衡的,但是电脑毕竟不是人脑,书家可挖掘心灵深处蕴藏的个性才情,深化其内在素质的变革,电脑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电脑与书法在越靠越近时,与传统方式相比,书法将越走越远,但无论它走向何方,依然摆脱不了一个“写”字,即便是手写电脑吧,也会回到一个“写”字上。如果说未来书法与现在有何差异的话,笔者以为这种差异最为表象的特征是工具上的差异,即由笔墨纸砚组成的文房四宝将变成笔(或键盘)、油墨、打印纸(也可以是宣纸)和墨盒,而字帖也会由纸本变成仿真图片。这使得电脑在未来书法的技法学习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帮助。未来的文盲不仅仅意味着不识字,还包括不会电脑。未来的书法家更不能离开电脑,他们不仅要懂书法、懂相关艺术、了解历史、了解美学、文学和哲学,也必须懂电脑、至少了解电脑和网络技术的一般操作,“知电脑”成了书法家必须掌握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传统技法之外的一部分。技法是消融在作品中的“无法之法”,我们期待它能支撑起艺术家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之可以由技而进乎艺,为书法做出更多的事情。比如纯粹的“电脑书法”,即有人在尝试。河南《书法导报》1997年5月7日报道:美籍华人卢伟民先生于1997年4、5月间在中国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其电脑书法,以电子媒介探索书法艺术的多度空间,潜心于电脑书法的实验与创作。但还只是在试验阶段,其意义和影响尚不够深远,比之波普艺术(Pop Art)成为艺术派别那样的地步尚觉遥远。波普艺术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欧美流行的一种以大众传媒(包括电脑)为手段进行创作的艺术派别,曾经产生较大的影响。

    未来书法家在完成书法创作之余也必然会作连属作文的工作,或称之谓“写稿”。他们将大量使用电脑,这正如用惯毛笔的人也常用钢笔一样。在“写稿”、改稿和打印、传输上,电脑和网络的方便、快捷、准确和整洁会超出任何一个书法家,书法家们无法逃避电脑是不争之实,不少书法家已经或正在受到电脑在打字复印上的恩惠。这还只是电脑的最一般性的功用。

   《书法研究》1998年第2期刊载汪小玲的文章《不是幽灵——论电脑对书法的影响》,文中有一段话引起本人共鸣:

    电脑打印的汉字形体的美是符合形式美法则的,大小相同,粗细一致,浓淡均匀,上下齐整,左右对称,形式上达到美的极致,非人工、手工所能比。它必将挫败书法家创作形式美的自信力,动摇书法家形式美的创作意识,乃至迫使他放弃这种意识——形式美被清除后,书法家的创作意识得以纯化,他们将不再顾及写字的实用性而是直接确立纯艺术目标,推动书法更快发展。

    但电脑毕竟只能生产和复制作品,而无法创作作品,这将使书法艺术更加纯粹化,书法家更加专业化。书法的实用性萎缩的对立面恰好是书法艺术性的膨胀和发展,二者并不矛盾,并且同样为人们所需要。正如有了MTV(音乐电视)人们还是要看明星演唱会一样,这是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使然。

    《书法导报》1998年5月6刊发余国松《电脑与未来书法》一文,文章说:专业化却有利于推进书法艺术的档次。那时的书法家人数虽少,但都是醉心的才华横溢者,他们不受“书法热”中非艺术因素的干扰,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深入传统开掘灵性,写出更精妙的作品来……假若真的有一天书法被国人遗弃,我相信那不是因为电脑的冲击,那肯定是我们民族所作的审慎的选择,并且这种选择肯定是一种进步。此话不无其道理在。电脑能为书法家做的事情应该是很多的。书法艺术是心灵的创造,是有血有肉的艺术家的情感的强烈体验和勃发,与冰冷的机器确乎是不同的,书法家书法应以乐观的态度来迎接电脑和网络时代的挑战,迎接电脑与书法的大融合、巧姻缘。

    这种融合可以启发书法家的艺术思维,拓展书法艺术的形式,促进创作者的审美情趣、鉴赏功力和创作才能的提高;

    电脑可以协助书法家完成对传统形式的传承,扩大其发展的视野和空间,为书法家开拓出更为宽广的研究领域;

    电脑为书法组织和机构提供组织和管理的可能性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人们正在借助电脑和网络筹备制作中国书协会员名鉴、会员电脑库等,其意义在于为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研究者们提供权威性的完备而又便捷的资料库,缩短书法家和读者(含鉴赏家)之间的时空差距,更好地服务于书法本身;

    书法家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电脑为自己出个人作品集,出版幻灯、录象、VCD光盘、影视片等;书法家可以在互联网上制作网页,建立网站向世界发布书法作品等。湖北《书法报》在2000年1月17日刊登张勋安《我办网上书展》一文,文章较详尽地介绍了作者上网两年的经历、收获和深切感受,显示出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

三、网络技术提供的便利:

    因特网几乎覆盖全球,并且随着它的日渐完善,很多领域正在与网络联姻,各级政府也在积极谋求网上业务的开展。传统的书法艺术,与因特网的联系也日渐密切。今略陈其大概如下:

首先它可以提供编辑,储存和查询服务。

    1997年11月26日《书法导报》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的36件书画文物从1998年开始“走”入国际互联网,在最安全、真实状态下被推介到世界各地,并准备将其他一些精品分期推介到互联网上。其技术手段是将文字、图像、声音和视讯以最接近真迹的形态转换成数位化模式,进而进行收藏、编辑、储存、管理、保护、传递和下载。

    可以说网络技术为文化艺术精品的宣传、推广、收藏和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没有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事情是不可想象的。网络对书法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提携作用,一如上述报道,网络使传世艺术精品走向世界、走进市场。

    一些文物、博物方面的专业机构也逐渐走进互联网,提供文物、博物方面的实用信息。湖北《书法报》1998年10月26日的报道说,北京文博信息网正式开通,该信息网是北京市宣传文物法规、普及文物知识、面向广大文物旅游爱好者的专业网络,其中还设有“书画精品展览”及“拍卖指南”等信息栏目。这无疑为书画收藏者提供了了解信息的便捷途径。

    该报在1999年2月1日的报道中还公布了我国第一个利用国际互联网全面介绍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综合站点“中国文物”的网址:
http://www.nach.gov.cn

    文化事业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必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书法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开拓也必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其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书法组织进行统计和管理。

    一些文化艺术机构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在加强书法家资料的上网工作,进一步为书法组织的上网做好铺垫。“世界名人书画院”是国际商业性艺术机构,获准在香港特区注册。湖北《书法报》1999年11月29日刊登了该院国际艺术传播中心委托北京振球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于当月22日发布的启事,宣布全球第一部网上书画名人辞典出台,并征集《世界书画名人网上辞典》入典艺术家,编辑制作该辞典的中国卷。其操作方式和目标包括:建立“国际性书画人才网络库”,其网页载录“书画家个人肖像、艺术资料和艺术作品彩图”,并且“始终处在宣传状态和信息市场的大潮中,而且只要点通Internet,在全球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浏览入典书画家的艺术风采,并直接进行艺术交流或作品交易”。艺术家递交之资料经审核获得通过后,其词条将设计成网页在两月内载入网上辞典,并向艺术家颁发《世界书画名人网上辞典》入典证书。还提供网页制作与设计、终身管理和维护,在全球的网络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供20年免费上网空间,免费使用国际、国内域名,提供艺术简历和相关资料的外文翻译(作者注:这一点很重要,具有国际意识),免费修改和更新词条两次,代理入典艺术家之作品进入艺术市场如网上销售和拍卖等。可向该中心申请电子邮件信箱。该中心发布了自己的网址、电子信箱、通讯地址等。

    河北的渤海书画院在湖北《书法报》1999年12月31日刊发的约稿启事中也表明其意向称:“所有入编作者一律免费录入中国最大的世界性艺术网络——国际艺术画廊网,在全球所有网络计算机上均可阅读到入网艺术家详细的图文资料……为艺术品走向国际市场助一臂之力。”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它体现了当代的艺术家和文化艺术机构、团体的一种时代素质和特征:先进意识、科学意识、时代意识、网络意识、国际意识和市场意识。艺术团体正切实地为书法的网上开拓而努力工作。

第三,在出版书法报刊,减少读者阅读和操作的手工环节方面,网络技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帮助。

    目前已有不少报刊杂志开发了电子版业务,出版电子报刊,提供网上服务、网上阅读。书法专业报刊杂志电子版的实施相对滞后,绝大多数书法报刊杂志还是在沿用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书法也应该调整“产业结构”,由纸张、时间的“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逐步过渡和拓展。

    书法期刊、报纸联网可以使读者更快捷、准确的获得信息,加强交流、下载资料、制作索引和卡片,既加强了资料的储存与整理,减少了爬梳的辛苦,又有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实是广大读者和专家进行研究、训练的忠实而得力的助手。

    电脑网络在古籍的整理方面也可以做大量一般性工作,提供一些应用上的帮助。比如历代铭文、制版、墨迹、图片的整理、加工、统计、传输等等,电脑网络都大有可为,相当数量吨位的纸张上的宠大内容可以在数十张轻便、小巧的光盘上予以容纳,还可以借助电脑和网络进行缩放、反转、异地传输、资料下载……

四、书法上网现状及前景

    河南《书法导报》在1999年元月13日配编者按语刊发了杨应时先生的文章《一片待开垦的沃土》,文章以开阔的眼界、新颖的角度、冷静的思考介绍了国际互联网上的书法网站的内容、形式及其他相关内容,指出了书法上网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建议和希望,该文应该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

    文章说,夏威夷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几乎都在工作中使用电脑网络,目光犀利、头脑敏锐的收藏家、画廊主、经纪人更是如此,没有电脑,寸步难行。作者介绍了互联网上的中英文书法网站,其主持人主要是美国、台湾人士,大陆和香港的较少。作者介绍说,书法网站内容丰富,几乎覆盖书法创作、研究、评论、收藏、销售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书法史、书法作品鉴赏、书法家及书法组织、个人书法作品集、理论著作、新闻发布、书法论坛、书法刊物介绍、博物馆与画廊及收藏销售等,给我们展示了域外网上书法的全貌。

    作者特意介绍了由裴明龙博士主持的美国《锦绣中华》综合网站上的中国书法部分,留美台湾博士创建的雅虎(Yahoo)国际网络公司、香港中国书协黄简艺术工作室制作的《书道》网站和中国大陆互联网信息中心搜狐公司(Sohu)的书法篆刻网站。作者还指出了书法网站中的一些不足,如没有英文和繁体中文;中国大陆当代书法家介绍极少,作品及个人资料在网上均可查到的书画家非常有限;网页制作粗糙,无外文翻译或译文质量较差,缺少国际意识等等。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后敏锐地指出网站上“国内书法界的最新动态则一概没有;国内近年关于书法新古典主义、现代书法等话题的讨论及当今各流派代表书家的情况在互联网上查无音讯,难怪西方对当代中国书坛的各位名家几乎一无所知”。

    杨应时先生的忠告值得根植在纯粹传统土壤中的书法家和书论家们深思。我们应该看到“信息交流极为快捷”、“图片效果异常清晰”、“制作成本相对较低,投资回报相对较高”的一面,也应正视其“学术深度不够”,对“当代书坛介绍不足”、“平庸之作较多”、“大陆网点极少”的现状,促进大陆书法网站建设在健康、正规的轨道上快速发展。

    因特网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它不再是新生事物,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无不在受着它的益处,中国传统书法应该积极与之联姻,好好地利用这一工具来为自己、为书法服务。在这一点上,中国书协会员、西安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已有两年多网龄的张勋安先生应该说是“敢为天下先”的。湖北《书法报》在2000年元月17日刊发了张勋安先生的文章《我办网上书展》。他在文中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网上活动,对网上书法充满喜悦、自豪和欣慰,对网上书法的前景充满乐观的情绪。

    文章介绍说:“上网有两个最直接的作用,一是建立个人网站,向世人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二是通过电子邮件与外界进行便捷的艺术交流。”作者深有感触地说:“在网上举办展览,除只交服务费、电话费以外,再无需其他开支,其影响范围广,时效长,省钱又省力。”作者在网上工作的范围很广,包括展示个人简历、书法作品、篆刻作品、摄影作品,并把作品制作成网页登录上网,供浏览和交流。作者还介绍了主页制作的一些思路,介绍了上网引起的社会反响。这位“全国第一位上网的书法家”还在1998年初先后创办“网上书展”、“网上印展”,引起海内外书家和书法爱好者的重视和共鸣。除上面提到的网站外,就笔者所知,目前已经上网且较具影响力的书法网站或含书法内容的网站还有:

    中华艺术,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文物、工艺品、绘画和书法等,由美国普杜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设立。网址

http://pasture.ecn.purdue.edu/-agenhtml/agenmc/china/art.html

中国书画精品艺术展,网址

http://members.tripod.com/adm/roadmap.shtml

中国书画艺术资讯中心,网址

http://wwwhome.fancy.com.tw/-peterwuu/index.html

中国书法,该网站介绍中国一些著名书法家及其部分作品。网址

http://www.chinapage.com/calligl.html

中国书法发展史,网址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history/calligraphy-history

书画名人,网址

http://www.east.cn.net.artgallery/famous

中国古今书画名家,网址

http://www.hiarts.com/arts/painter/omulu.htm

篆刻艺术,网址

http://www.chinapage.com/seal.html

《艺术家杂志》,网址

http://www.sohonet.com.tw/elec/soho/co/artist/index.html

计算机、网络与书法联姻是有着美好前景的,我们从杨应时、张勋安二位先生的文章中应该领略到这一点。大陆更多的书法家应该开始思考传统文化与当今最发达、发展最快的网络技术、网络文化的深层关系,尽快促成电脑书法(一种纯粹的书法流派)的生成。使书法在更为宽广和更具深度的领域发展。应该说还有更多的书法家正在努力借助电脑走入互联网、走向国际社会,走进艺术市场。电脑、网络与书法携手合作的前景实在是太广阔了,书法家们应该努力扩大视野,做具有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市场意识的开放型的艺术家,为书法艺术在信息时代的繁荣做出特殊的贡献。

2001年3月5日


--------------------------------------------------------------------------------

五乖五合:语见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历代书法论文选》126页唐·孙过庭《书谱》,概言书法创作的工具、外部环境和内心状态对创作的影响。原文如下: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曲,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ii] 见1998年3月23日《书法报》。



主要参考文献:

①《电脑与书法研究》 作者王焕林,载上海《书法研究》1998年第2期。

②《一片待开垦的沃土——近观国际互联网上的书法网站》  作者杨应时,载1999年元月13日河南《书法导报》。

③《我办网上书展》 作者张勋安,载2000年元月17日湖北《书法报》。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zation

ZHU Dao-wei

<The Center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ingzhou Teachers College, Jingzhou, Hubei Province 434104>

Abstract:

     Computer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becomes the medium that connects calligraphy with the market. It makes the ancient calligraphy serve the contemporary calligraphers and the calligraphic learners. And the Web technology can supply usual service to calligraphy itself and related services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calligraphic organizations, The article also deals with present condition and prospect of calligraphers’ linking up with the Internet.



Key words:

         Tradition;   modernization;

         Computer;   Internet;

         calligraphy culture;

大卫自注:《从传统到现代——谈书法生存空间的拓展》一文发表于《中国书法》杂志(中文类核心期刊)2002年第5期。该文荣获2003年度第三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被收入《第三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获奖文集》。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15: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自叙帖》的理性把握

朱道卫

提    纲:

本文着重从《自叙帖》的形式及内容关系出发,探讨其叙述方式的独特处,一是线条语言,它构成线条语汇,形成符号体系;二是作为书法作品而言《自叙帖》有其独特的文字内容,与抄录他人文字写成的作品不一样,书法家在作品中表现了对于草书的深切理解,对此本文主要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进行观照;三是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意蕴,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酒神精神和诗神精神,对后世有着强烈的震撼力。



关键词:

自叙帖  符号  叙事学  诗酒精神



怀素字藏真,湖南长沙人,相传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卒于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原姓钱,幼年出家,尝为玄奘三藏法师的门徒。《唐怀素自叙帖》系纸本草书,卷高二八点三厘米,长七五五厘米,共126行,首六行早损,为宋代苏舜钦所补书。此卷为其代表作,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宝章待访录》及《书史》上都有著录,卷末自题“大历十二年”即公元777年,全篇草书气势磅礴,字字飞动,园转之妙宛若有神,融合了篆书笔法而有所创新,正如《书画题跋记》所论:“怀素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其内容则是怀素自述其草书书写活动的经历。

《唐怀素自叙帖》原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珂罗版。笔者所依为珂罗版的影印本,该本由文物出版社于1986年11月出版,《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辑。

怀素的草书名作《自叙帖》表现得最为直观的是线条,其线条构成独特的语汇,其次是文字内容,欲知其内容为何事何物何情何理,首先要解读其看似粗头乱服的线条,这就要求了解草书的独特语言形式。就内容而言,这是怀素的自叙,讲述其习草和进行草书创作活动的相关经历,可以看作是其创作体会,可以看作是一个叙事文本。

其线条语汇作为形式层面上的东西,同叙事文本作为内容层面上的东西二者在这件法书中得到了最好的契合,正如《文心雕龙•情采》所言,“情以文远”。

由这种相契合的线条、文字,我他可以探究出其中所蕴含的作书者创作之际表现出来的浓郁的精神内核,即书法家的诗酒精神,既有诗神的浪漫,也有酒神的狂逸,这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所难以胜任的。

看待一件艺术作品,不知其形式而欲知其内容当是绝难的,而于书法作品尤其是狂草书而言,却并非如此。

仅仅读草书的注释文字,我们无法把握草书线条的律动,更难以领略其情趣和意味。《自叙帖》的线条语汇、文字内容及其情趣意味三者是难以分割的。在此着重从叙事学的角度观照其由形式到内容,再到情趣表现的全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15: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荆楚文字与书法

朱道卫

内容提要:文章依据相关文献和实物资料梳理楚系文字与书法,就楚系简帛书法及楚系简帛文字的使用情况、楚系文字书法与传统华夏文字书法的历史关系、楚金文系统的文字与书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归纳了古代荆楚书法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楚系  简帛  金文  书法



一、楚与楚系文字、书法

从公元前六世纪中到公元前三世纪中,西方的希腊与东方的楚竞辉齐光,宛如太极的两仪……全面认识世界古代文化,不可不研究楚学。楚文化研究的任务就是对楚国历史和文化做多层面全方位研究。华夏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北方以晋(韩、赵、魏)为表率,南方则由楚独领风骚。(1)

楚祖熊绎初封在丹阳(秭归),周成王大会诸侯时,他只配看守祭神的火堆,其子孙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后吞并许多小国,周穆王时,战胜徐偃王,独霸南方。夷王时楚君熊渠更加强大,至春秋初年,熊通正式称王,统率蛮族,不承认周天子的地位。熊通子文王熊赀迁都郢,有地千里。楚在春秋时先后吞并45国。楚国地大,北至中原,与韩、魏、宋、齐为邻,西与巴、秦为邻,南与北粤为邻,东至海滨。楚旧都郢,后迁都于若阝(今湖北宜城县),又迁都于陈,前241年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

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赵降军40余万。长平之战后,秦连年攻韩魏赵三国。前230年(秦始皇17年)秦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山东六国全部灭亡,中国开始成为统一的大帝国。

楚国境内,苗族华族与其他诸民族居民相互交流文化,产生了以巫文化融合华夏文化为基础的楚文化,华夏文化亦通过楚国伸展到吴、越等蛮族国家。东周王国与宋、鲁是当时三个文化中心,有专门技术的王官百工分散到诸侯国,有的做官,有的做师,扩大了文化的传播。前520(鲁昭公22年)周景王死,其子朝起兵争位,兵败后率召氏、毛氏、尹氏、南宫氏等旧宗族带着王室所有的典籍逃奔到楚国,这是东周文化最大的一次迁移,周人和周典籍大量迁入楚国使楚国代替东周王国,与宋鲁同为文化中心。在这三个中心地区,鲁国孔丘创立儒家学派,宋国大夫墨翟创立墨家学派,战国时楚国的李耳则创立道家学派。(2)

楚系文字和书法是楚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书法托诸文字,其内涵相当广泛,不仅包括由楚人书写、铸刻的楚国文字,而且包括被楚所灭之国在其被灭以后所书写、铸刻的文字,乃至受楚文化影响较深的南方诸国,如曾、蔡、徐、宋、吴、越、若阝、黄等国的文字,也属于这一系,因为该区域文字的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比较接近。已出土的楚系文字资料有铜器文字、兵器文字、货币文字、玺印文字、陶器文字、石器文字、漆器文字、木器文字、简牍文字和缣帛文字。楚系简帛文字数量上是战国文字之冠。(3)

从时间上讲,楚系文字不仅包括春秋战国楚系文字,还包括秦、汉及以后,即整个楚地中心地带的发展时期,从原楚地出土的大量文物上的文字。

仅以滕壬生先生所编撰之《楚系简帛文字编》而论,其定稿统计共收入字头2228个,总计字形19250文,其中过去字书从未见著录的字形有800余字,为我国古文字资料增加了新的财富。(4)



二、简帛的使用

汉字传承的主要载体是甲骨、金、石、简、帛、纸。我国在使用植物纤维制纸之前,长期以简和帛为主要书写材料。简至迟在商初就已使用,西汉时期简仍是主要书写材料,牍也使用得相当普遍;帛用为书写材料也许要稍迟一些。墨迹有写在陶器、玉版与砖石上的,最常见的还是简牍、缣帛和纸张上的墨迹。楚系简、帛等载体上的文字与书法是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传承文化和推动字体演变都有重要意义。

简是竹片,牍是木版,它们是纸张发明以前长时期内日常应用最为广泛、廉价的书写材料。制简之法是将竹子按一定规格截筒剖片,刮削其青皮(杀青),再放到火上烘出水来(汗青)。竹简较窄,一般每枚只写一行,写毕将字简用丝绳或皮绳编成“册”。

木牍比竹简宽大,通常有一尺长,每枚可写数行计百十字,多用来写信,故书信又叫“尺牍”。古代简牍书时有发现,其中在书法方面有重要价值的楚地出土简牍有河南信阳战国楚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安徽阜阳汉简。

帛是丝织品的通称,是古代高档书写材料,其成本比简牍高得多,故使用不广,传世帛书墨迹甚少。由于简和帛都很容易损坏、腐烂,早期的简帛文字很难保存下来,已发现的帛书文字以战国时代的为最早。其中以书法著名的有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篆书)、长沙马王堆西汉帛书等。帛书的字体通常有篆书、隶书和篆隶之间的秦隶(或称古隶),是战国文字中罕见的、完整、系统的资料,也是我国最早的缣帛文字,其形体扁侧,与楚简风格十分相近。马王堆三号墓帛书少数为篆文,其他大都是早期隶书,其中一部分同篆书比较接近,书写年代可能早至秦末汉初,其余的大都书写于文帝时代。汉文帝时代帛书上不少字风格与八分接近,同江陵凤凰山九号墓出土的汉文帝时代木牍上的一些字笔法类同八分的情况相近。

从书写年代看,《老子》帛书甲本字体为秦隶,是高祖称帝(公元前206年)前抄写的,部分属秦隶字体的帛书,其抄写年代应在汉兴以前至高祖时期。《老子》帛书乙本字体为隶书。此类字体的帛书抄写年代当是汉高祖在位到汉文帝初年。帛书《五十二病方》字体为篆体,应早于马王堆其他帛书,而与青川战国木牍的年代相当或更早,即应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其末尾空白处添加的医方字体同《老子》甲本相似。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为篆体,字体比《老子》甲本朴厚古拙,其抄写年代应略早于《老子》甲本。

马王堆汉墓一、二、三号出土的帛书竹简“不仅是研究我国历史最珍贵的资料,也是研究我国书法、特别是秦汉之际书体演化、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一、三号墓相继出土竹简922支,共9000余字,三号墓出土的帛书有12万余字。” (5)

有成篇文字的战国帛书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一件,也是属于楚国的,这件帛书是1942年从长沙的一个楚墓里盗掘出来的,解放前已经流入美国,上面有彩画以及很多墨书的文字,讲的是跟天文、四时有关的神话与禁忌。(6)

史籍记载,简牍之出土始于汉代,其字多收入《说文》。后之所立《三体石经》即有古文一体。晋代发汲郡古墓,得策书10余万言,荀勖、和峤、杜预、卫恒等学者加以校定,其中《论楚事》一种“最为工妙”,引起书学家卫恒赞叹,于是在所作《四体书势》中专列古文一体,评述自汉武以来简牍出土的情况,并作《字势》以赞其“措笔缀墨”时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在卫恒看来,古文“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 (7)

西汉武帝末年(前140-87年)在孔子宅壁中发现的经汉代著名学者孔安国整理的战国竹简,有《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种,是用秦以前的文字写成的书籍。(8)

清末到解放后,在西北地区两汉和魏晋时代的边塞遗址里,陆续发现汉简、魏晋简;解放后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河北、甘肃、青海等许多地方的汉墓里出土了简册。

墓葬汉简里,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墓、阜阳双堆一号墓和江陵凤凰山汉墓群所出的简都属于西汉早期(汉武帝初年以前)。解放后湖南长沙、河南信阳和湖北江陵三地的好几座楚墓出土过竹简;1978年,湖北随州战国初年的曾侯乙墓出土200多枚竹简,这是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批简。曾是附属于楚的小国,文字作风与楚国基本相同,所以曾侯墓竹简也可以看作楚简。

已发现的楚简皆用毛笔蘸墨书写,多数记录随葬器物或送葬车马。此外江陵发现的楚简中有作为占卜记录和关于时日的占书,信阳楚简中有少量残简,似为古书。

滕壬生先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对简牍文字先后在楚地发现的情况做了详细统计:

一五里牌竹简,1951年在长沙战国楚墓出土,计残简38支,内容为遣策;

二仰天湖楚简,1953年在长沙仰天湖战国楚墓出土,共计43支,内容为遣策;

三杨家湾竹简,1954年在长沙杨家湾战国楚墓出土,共计72支,文字模糊不清;

四临澧九里竹简,1980年在湖南临澧九里战国楚墓出土,计数十支,尚未发表;

五德山夕阳坡竹简,1983年在湖南常德德山夕阳坡二号墓出土,共计二支,内容属记事;

六慈利石板村竹简,1987年在湖南慈利县石板村战国楚墓出土,计有近千支(段),尚未发表;

七信阳竹简,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出土两组竹简,一组为竹书,计有117支,二组为遣策,计有29支;

八望山一号墓竹简,1956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战国楚墓出土,计219支(段),内容为卜筮、祭祷记录;

九望山二号墓竹简,1956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二号战国楚墓出土,计69支,内容为遣策;

十滕店竹简, 1973年在湖北江陵滕店一号战国楚墓出土,计24支(段),文字多模糊不清;

十一天星观竹简,1978年在湖北江陵观音当战国楚墓出土,计401支(段),约4500多字,内容为卜筮、祭祷记录和遣策;

十二九店竹简, 1981年在湖北江陵九店砖瓦场出土,内容属日书,尚未发表;

十三马山竹签, 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仅一支,八个字,内容属签牌记事;

十四竹律管文字,1986年在湖北江陵雨台山21号战国楚墓出土,残律管四支,计38字,内容为音律名;

十五秦家嘴一号墓竹简,1986年在湖北江陵秦家嘴一号战国楚墓出土,残简七支(段),内容为卜筮、祭祷记录;

十六秦家嘴十三号墓竹简,1986年在湖北江陵秦家嘴十三号战国楚墓出土,残简18支(段),内容为卜筮、祭祷记录;

十七秦家嘴九十九号墓竹简,1986年在湖北江陵秦家嘴九十九号战国楚墓出土,计残简7支(段),内容为卜筮、祭祷记录;

十八江陵砖瓦场竹简,1992年在湖北江陵砖瓦场370号战国楚墓出土,计残简6支(段),内容为卜筮、祭祷记录;

十九范家坡竹简,1993年在湖北江陵范家坡27号战国楚墓出土,仅一支竹简,尚未发表;

二十包山楚简,1987年在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战国楚墓出土,计278支,12500余字,内容为记事、占祷和遣策;

二十一郭店竹简,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二号战国楚墓出土数百支;

二十二曾侯乙墓竹简,1978年在湖北随州二号曾侯乙墓出土,计240支,6696字,内容属遣策。

以上22批简册中曾侯乙墓的属战国早期,杨家湾的属战国晚期,其他的均为战国中、晚期。(9)

1993年底在香港文物市场曾出现一批战国楚简,1994年由上海博物馆收购入藏,据推测为湖北江陵一带出土,共1200多枚。(10)此即上海博物馆藏竹简,亦非常著名。

其他楚简尚有:

1994年河南新蔡葛陵村“平夜君”墓出土1300多枚简;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楚墓出土竹简1000余枚。

此外还有从荆楚大地上出土的秦、汉时期的简牍文字,它们是荆楚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亦非常值得重视: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1150余枚。这是首次发现秦简;

1991年湖北云梦龙岗6号秦墓出土竹简150余枚,木简1枚;

1975年湖北江陵杨家山135号秦墓出土竹简75枚,保存完好;

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竹简800余枚,残损严重;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竹简312枚,木简48枚;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竹简610枚,木简10枚;

1972年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西汉墓出土木简1枚;

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八号西汉墓出土竹简175枚;

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九号西汉墓出土竹简80枚;

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西汉墓出土竹简170枚;

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西汉墓出土竹简66枚;

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167号西汉墓出土竹简74枚;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西汉早期墓出土一批竹简,断残严重;

1983、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早期墓出土竹简1600余枚,保存良好;

1988年湖北江陵张家山336号西汉墓出土一批汉简;

湖北江陵高台18号汉墓出土木牍4枚;

1999年湖南沅陵虎溪山沅陵侯吴阳墓出土简1000余枚;

2000年湖北随州孔家坡8号汉墓出土简牍500余枚;

1996年湖南长沙走马楼古井出土三国吴简总计约10万枚;

20世纪还有帛书的两次重大发现,此即前文提及的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被盗出土的子弹库帛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马王堆汉墓帛书,计秦末至汉初书写在缣帛上的古书20余种。(11)

随着简牍、帛书在全国各地不断出土 ,简帛学获得长足发展。近几十年来 ,大陆及港台已发现与整理敦煌汉简、楼兰和尼雅文书、武威汉简、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睡虎地秦简、阜阳汉简、张家山汉简、尹湾汉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走马楼吴简等几十种 ,出现了一批批对汉简帛研究的高水平学术论著 ,为楚文化研究和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文物资料。(12)

郭店楚简面世之前,由于出土楚器物的独特性以及楚人精神文化别成一家的传统认识,加以文献中某些楚“不与中国”的记载,导致楚文化史学界形成了楚与中原文化分流对立的强势观点。郭店楚简的面世以及其中儒道两家文献并存、两家文献中都含有世不经见的内容的基本事实,对于重新审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分流对立的观点具有崭新的意义。(13)

晋代已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又方正耐折的纸,人们不必再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帛书写,而是逐渐习惯于用纸,纸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彻底淘汰了使用达1000多年的简牍。西晋初年时或用简,但在南方,319年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以后,几乎全用纸而不再用简牍。东晋豪族桓玄(369-404)于403年废晋安帝自立为帝后,即下令官中文书停用简牍,而改用黄纸。“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桓玄用诏令形式肯定了废简用纸的社会潮流。至唐代适合中国书法表现手法的“宣州纸”名扬天下,除偶尔有人用绫绢作书外,墨迹的载体已统一于纸。(14)



三、汉字字体演变与楚系书法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发展到石鼓文的整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继承和变异过程。我国字体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篆、隶、楷三个发展阶段,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是我国文字结体大变革时期,是从篆到隶,从古体向今体转变的时期,此即“隶变”。马王堆汉墓帛书全部是手抄墨迹,字体有篆、秦隶、汉隶和草书,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秦汉之际文字的演进。

关于秦隶的产生,前人已有很多论述,都只是说秦代有过隶书,不少人把秦诏版上所刻笔画方折的篆书误认为是“秦隶”,有的又把真正的秦隶归为篆书,或把“秦隶”和“汉隶”统称为“古隶”; 甚至还把《老子》甲本的书体说成是草篆。马王堆汉墓帛书和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使得这些问题迎刃面解。(15)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城关西部睡虎地墓地出土了1000余枚竹简,它们都是墨书的秦隶。据考证,它们是秦统一中国以后五、六年间的遗物,既保留篆书痕迹,又融篆隶于一体,说明秦隶是半篆半隶的书体,是由篆变隶的过渡字体,所以兼融篆隶之美。(16)秦隶的产生在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上承大篆,下启汉隶。

秦统一六国前,各国文字的字体演变已十分剧烈,但其共同趋势是力求简化,故出现了大量的异体字和破坏篆体结构的简率化草字,而且已用方折笔画代替了圆转笔画,使得以圆转线条为结体的概略示意的象形文字向以点线为符号、以方折为结体的抽象化文字转变。这是我国文字发展中最大的一次变革,篆书结构解体,开创了符号化、规范化的新文字,因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书写简便等实用价值,至汉初即已代替小篆成为主要字体,此后,汉字字体还有一次由隶到楷的演变,但文字结构基本无大变化。(17)

《五十二病方》的字体显示当时已经有了连笔和草书式的笔法,草书的形成不在汉,也不在秦,当在战国晚期。这说明书体的演化不是直线前进的,正如郭沫若所说,广义的草书先于广义的正书。故篆书时代有草篆,隶书时代有草隶,楷书时代有行草,隶书是草篆变成的,草书是草隶变成的,行书是楷书变成的。(18)



隶书起源于战国晚期,过去都认为成熟于西汉晚期,精熟于东汉末期。实际上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的书体已经可以看成是成熟的汉隶。

过去一般将隶书分成古隶和八分两个阶段,二者同属隶书,但其用笔、结体有显著差别。八分结体方整,笔画已具有有规律性的波势和挑法,字形有分张外拓之势,同时已注意用装饰笔画来加强结体变化。(19)

汉代隶书在定型过程中对字形不断进行简化、分化和同化,不仅简化了字形,还变通了“六书”之法,但汉初仍沿袭秦代书法传统。

对西汉书法的评价还得依赖于出土的汉代竹木简牍和帛书墨迹。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出土《孙子》、《孙膑兵法》等竹简4900多枚,1973年12月在湖南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简牍66枚。其书法直接继承秦隶传统,既有篆书圆融流动的笔意,又有八分的波磔与行草书的连笔,已显现真书的端倪。

至东汉桓、灵二帝时,隶书已完全定型并成为法度森严的官定标准字体。这一时期虽然也有金文、砖文、印章文字传世,但最有代表性的当首推碑刻文字,传世200多种汉代碑刻皆精妙异常。(20)

可见汉字是沿宗周、秦汉一线发展的,齐楚文化虽未全淹,但文字正统却未能沿楚文字一线延续下来,这使得荆楚书法艺术更加富于迷人的魅力,楚文字再见天日为探究其真面目提供了依据。



四、楚系其他文字与书法

荆璞先生曾系统论述楚国的书法艺术。

楚国书法的早期作品荟萃于铜器铭文中,现知最早的楚国书法作品是西周早期的铜器铭文,即楚公家钟、楚公家戈和楚夜雨雷钟(即楚公逆镈)的铭文;春秋早期的楚国书法作品主要见之于两批铜器铭文,一批是1969年在湖北枝江百里洲出土的两件铜簠和一件铜匜,另一批是1975年在河南市西关发现的两件铜簠,春秋早期楚国书法艺术的总体特征是宽舒古朴,尚婉而通,具有流畅宏伟之美,足称大篆的上乘之作。

楚国书法艺术的特殊风格和气派是在春秋中期开始形成的,此期主要代表作品是河南淅川下寺1、2号墓出土的王子午鼎和王孙诰钟铭文。

楚人在书法艺术上最突出的贡献是首创鸟书。鸟书又称鸟篆、鸟籀,因为现存所知最早的鸟书见于春秋晚期的楚王孙渔戈和吴王子于戈……楚先民视凤为图腾因而对凤怀有特殊情感,楚人对鸟类的特殊崇敬和钟情远非他民族所能比。鸟书的较繁者与楚器上的凤图案相近,较简者与楚器上的变形凤纹相似。准此以论,鸟书应创于楚国,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说,将鸟书称为凤书或许更为合适,只不过人们的称呼已约定俗成了……鸟书和篆书分属于篆书的不同变体,从形体上看虫书即蟠曲略具虫形,鸟书则翻飞描摹鸟状,二者不可混淆。

战国早期楚国铭文的字体同春秋时期相比,在用笔上更趋线条化,结构整饬统一,这个时期楚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是楚王熊章钟铭文。

进入战国中期以后,楚器铭文的字体又趋向方正,而与帛书、竹简的字体比较接近了,如战国中期的鄂君启金节铭文,就和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文字风格趋同。从总体上说,战国早中期楚国的书法已试图脱离大篆的藩篱,向小篆迈进,但此期楚国还没有出现完全意义上的小篆,只不过为小篆的诞生奠定了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楚人开辟了小篆的意匠源泉,而秦人才形成并发展了小篆的书体格式。

楚人在书法艺术方面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首创了隶书,因为早在战国中晚期的楚国竹简上就已出现隶书刍形,郭沫若先生说战国楚帛书文字“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世的隶书”,真正草创隶书的是楚人,程邈的功绩是将战国中晚期开始出现的隶书字体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建议加以推广。(21)



春秋时代,各国金文在开始时大体上都沿袭西周晚期金文的写法,后来逐渐有了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书写风格上,字形构造大体上还是相似的。

春秋战国之交文字逐渐扩散到民间,并开始发生剧烈变化,俗体字迅速发展。各主要国家中,建立于宗周故地的秦国最忠实的继承了西周王朝所使用的文字,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正体演变为小篆,其俗体则发展为隶书,秦国的俗体始终没有打乱正体的系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秦迁都于雍,它承袭西周故地,同时也承袭了西周的文化,因而秦国文字没有象东土文字那样发生地域变异,而是承继西周文字之脉,是金文的直接继承者,成为汉字的正统,《秦公敦》、《石鼓文》、《石磬刻石》、《泰山刻石》构成秦小篆的发展脉络。同时诸侯各国各据一方,称雄争霸,与此相应,各国金文也显示出突出差异,西周时较为统一的特色消失,地方色彩大大加强,于是形成了区域性的不同风格。(22)秦代虽然仅存15年,但它统一汉字,结束了“字无定形”的混乱状况,汉字渐渐淡化象形意味,开始朝笔画化、符号化、定型化、规范化方向发展。(23)

战国时期,书法因地域而风格各异。秦国地处西周本土,文学与书法沿西周文字轨道发展,属西土文字;东方各国以不同艺术追求向各自的审美趋势发展,形成不同的地域书风,同属东土文字。唐兰先生把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同东方各国文字区分开来,将前者同春秋时代的秦国文字、秦代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后者称为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范围实际上并不限于齐、楚、燕、三晋文字,而是将东方各国文字全包括在内。各国正体文字皆同西周春秋文字较接近,因此其共同性也较多,如寿县战国末年楚王墓出土巨型宗庙重器,其铭文随手刻就,风格跟楚简相似。战国时代字形因地而异的现象非常严重,远远超出了前后各个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六国文字中与秦文不合的异体都被废除,因此“六国文字”对汉字发展没有显著影响。(24)



春秋时期的货币文字、兵器文字、符节文字都属金文系统,多具装饰之美。战国晚期,写在铜器以外的材料上的文字发生质的演变,在楚帛书和秦文的草率书写中,出现了介于篆隶之间,而接近隶书写法的“秦隶”,这是从古汉字向今汉字过渡的萌芽。(25)

刘兴《楚“王子午鼎”的书法艺术》认为在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的不少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不仅为楚文化的历史增添了研究资料,而且对研究楚国文字的书写艺术提出了新课题。文章主要从楚王子午鼎的书法艺术成就、南方书体与北方书体的区别、王子午鼎的书法对江淮地区的鸟书影响以及楚国文字的演变等四个方面作了尝试性的探索,认为王子午鼎改变了我国书法传统上以直线条为主的书写方法,加强了曲折变化和粗细并用的书写方法,流动、活跃。(26)其观点颇为中肯。

金文系统的文字在数量上亦颇可观,1978年在位于湖北随州的战国初年的曾侯乙墓里,发现了好几套有铭的编钟,内容几乎全是讲音律的,铭文总数近2800字。(27)

但作为楚国金文,其地方色彩深为浓厚,如《王孙遗者钟》已是较规范之作,但仍然透露出神秘色彩和浪漫气息,它以细匀笔画构成瘦长结体,大胆突出主笔长度,疏密处理夸张,打破均衡分布常规,在大幅度调整中求得结体新的平衡。横者极平,竖者极直,曲者极曲,方者极方,圆者极圆,不论曲直方圆都力求保持整个线条的平稳,一方面表现了作者艺高胆大的功力,另一方面表现了自由创作的愉悦心理,奇特造型与通畅笔势使人如见长袖之舞,如入幽渺幻境,心灵震荡,奇想联翩。(28)

荆楚书法还包括战国时楚国的玺印文字和货币文字。战国玺印大多是铜印,此外较常见的还有银印、玉印等。齐、楚、三晋等国的古印多把“玺”字写作“钅尔”;战国时楚国的货币如蚁鼻钱,其上文字的含义还不太明白。 楚国还流行一种版状金币,使用时临时称量,虽然印有文字,其实并非真正的铸币,有人称之为印子金,还有人称之为“郢爰”。(29)



五、古代荆楚书法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金文之外,荆楚书法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简牍帛书中。竹书帛书都体现了荆楚大地上先秦及秦汉时期南方书风的一些特点。荆璞先生认为,楚人的形象思维有自由、浪漫、狂放以至怪诞的传统,凡所表露必有特殊的魅力,书体亦如此。作为先秦南方书法艺术表率的楚国书法,其风格、气派与北方书法判然有别。郭沫若认为“南方尚华藻,字多秀丽,北方重事实,字多浑厚”。胡小石认为,古文字书体“分为二派,北方以齐为中心,南方以楚为中心”,“齐楚之分,齐书整齐而楚书流丽,整齐者流为精严,而流丽者则至于奇诡而不可复识”,“又齐楚不特书体有别,其用韵亦异”,齐楚这种书法艺术特征对后世影响既深且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江南北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书风:南派擅书牍,呈现疏宕秀劲之美;北派精于碑榜,形成方严古拙之美。从南派书法的风格中仍可窥见楚书法艺术的余韵流风。(30)

楚竹书用笔流畅率真,不假雕饰,横向笔画多表现为起笔粗重收笔轻细,不少笔画显出隶书形态,纵向则尽量紧缩以省空间;其线条充实,圆笔为主,粗细不均,或正或欹,轻重徐疾,和谐一体;同一字点画数量常常多变而不拘,结体则扁平,圆曲,与后世所出之秦篆大异其趣,而与后世之隶书非常相近,几乎可谓一脉传下;章法上拉大字距,摇曳多姿之态跃然简上,显得波谲云诡,美不胜收;其形体演变还能体现“与商周金文的联系,是商周金文在战国楚地的一次大的形体演进和发展”。 (31)

李正光先生分析了帛书字体上的特点。他归纳《老子》甲本字体上的特点如下:一是在结体上正方、长方、扁体不拘,主要是因字的笔画多少而定,形体上富于变化,从笔画上看,方圆并用,行笔简疾,有明显的粗细变化,捺笔粗重,并已具有波挑之势。二是形体有一部分同篆文接近,有些字还保留有篆体的意味。三是偏旁已基本上趋向规范化,用笔和结体已基本上一致,全篇无显著差别,有的偏旁还保留着篆的写法。四是已经出现有连笔和草书式的笔法,还有在篇章结尾的末一字有意把最的一笔拖得很长,给人以结尾的气势感。这些反映了《老子》甲本的字体结构一方面还保留着篆文的形体和用笔,自然带有脱胎于篆文的某些痕迹,另一方面,其主要用笔已摆脱篆体圆浑、均匀的形态,笔画具有轻、重、徐、疾和波挑之势,明显具备隶书的主要特征,已绝非初创形态。据文字演变的发展规律看,一种新字体总是长期孕育在旧字体内部,秦隶应该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就早已形成了,它产生的时间至迟可以推到战国晚期。(32)

《老子》乙本则结体方整,字体秀丽,笔墨饱满流畅,字取横势;用笔已规范化,波笔和挑笔已经成为字体的主要特色,字形有分张外拓之势,相同的字和偏旁,结体和笔法都很一致;以笔画多少来确定字的形态,字体富于变化,重心平稳,偏旁也能独立成形,错落有致,避免了板滞之势,使其具有节奏感;注意到了藏锋用笔,中锋运行,长短相聚,肥瘦结合,点画之间互有呼应,十分注意笔画之间的避让与穿插,一个字如有两个以上的波画或捺脚,则有主有次,能充分显示出书写者的深厚功力和美学修养;对笔画少的字,有意将捺和挑写成展开之势,惯于用长粗的挑和捺来加重字的体量感;布白已非常注意整体统一,天地头和行间都画有朱丝栏,横向没有界格,但上下字距有序,疏密有致,通篇章法既统一又活泼,给人以整齐秀美之感。《老子》乙本无论用笔还是结体都已具有自身规律,是技法成熟并已规范化的八分书。对比《老子》甲本,它有全新面目。其字体中虽然还保留着一些篆书的结构,但用笔已毫无篆味,显示出西汉初期的隶书已然进入其成熟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和简牍使我们看到了秦汉之际篆、隶、草书法极其精美的墨迹。其书法草率急就,自由奔放而又整齐秀丽,形意翩翩。它们不仅为解决汉字发展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也为学习书法提供了极好的范本。(33)

简帛书法是中国书法史的一部分,不少书法家于此已深有专攻或者善于从中吸取营养,从而丰富自身的书法创作。简帛书法业已成为字体实践和研究的根据地,值得好好经营和研究。

           

注    释:

(1)《楚学文库》编委会“编者献辞”,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1 版

(2)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6月第5版

(3)(4)(9)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1 版

(5)(15)(17)(18)(19)(32)(33)李正光《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序言,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2月第1 版,略有删节

(7)转引自叶培贵,赵宏《简帛文字与书学》,《美术之友》1998年第4期

(8)(10)(11)马今洪《简帛发现与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6)(24)(27)(29)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第1版

(12)于振波《三十年大陆及港台简帛发现、整理与研究综述》,《南都学坛》2002年第1期。

(13)胡治洪《试论郭店楚简的文化史意义》,《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14)参看欧阳中石,徐无闻《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马今洪《简帛发现与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16)(20)(22)(23)(25)(28)欧阳中石  徐无闻《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21)(30)荆璞《神将化合 变出无方──楚国的书法艺术》,《理论月刊》1994年第2期

(26)刘兴《楚“王子午鼎”的书法艺术》,《南方文物》1997年第2期

(31)王祖龙《楚人的竹书艺术》,《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参考文献: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6月第5版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第1版

欧阳中石  徐无闻《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1 版

马今洪《简帛发现与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 版

李正光《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2月第1 版

周有光《汉字和文化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 版

董来运《汉字的文化解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1 版

〖日〗大庭修著  徐世虹译《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 版

Wednesday, May 18, 2005



朱道卫,长江大学(东校区)文学院,

邮政编码434020,电话13997628055

E-mail david-7789@sohu.com

zdwei7789@sina.com
发表于 2008-9-9 16: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听雪斋主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16: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的帖子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发表于 2008-9-9 16: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宝贵经验。
发表于 2008-9-9 17: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8-9 12: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10-27 22: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3 15:14 , Processed in 0.43111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