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陕西书协

百年俊秀.千古流芳!!!(卫俊秀诞辰百年纪念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23: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之 于 2008-9-19 22:31 发表
好!如果能够配发一些图片则更好!

谢谢杨老师照片将随后传上!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17: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卫俊秀书法一佰跋》

李建森



  以书史为象限,是一种探询尺度的体现。关于《卫俊秀书法一佰跋》,我欲以这种标尺来度量此书的编辑和出版深义。
  这深义首先要从卫俊秀先生谈起。俊秀先生一生命运多舛,因为他的《鲁迅〈野草〉探索》在胡风主持的上海泥土社出版而受株连,几十年遭遇不白之冤,直至古稀之年才得以平反。卫先生生前多次讲过,他的人生在七十岁前,是个悲剧。
  这确是一个悲剧。但是,正是这个"悲"成就了他,这并不是作为后人的我们所阐发的简明的辩证,而是他的"悲"的确作为一种厚积,已经在他的人格、学术、艺术的框架里有了根本的浇铸和力撑。这些使他的书法里有了相当审苦的成份,这种况味和高境绝非常力可为。这些命途绝境里的悲苦我们用语言和文字无法表述,我们只能在他的书法的背景里读到一种抗争、搏斗。鲁迅"真、硬、韧"的精神几乎可以概括为卫俊秀先生书法的精神本质:真力弥漫,骨气硬朗,韧劲纠结。杨吉平先生曾在《二十世纪草书四家述评》中称卫俊秀先生"成功地解决了草书的碑化问题"。这是卫先生在书史象限里的重大突破。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他是这个时代书法的标帜,是一种典范,他首先在为书者立法,继而为书法立法。但是,他的许多优秀的书作和独到的立论,无法令更多的人接触到,甚或是接触到的时间太迟,许多人还容易忽略卫俊秀的意义。这和他几十年所遇的不公正待遇有关,除早年还出版过《傅山论书法》外,他的重要的学术巨著《漆园文学新论》抄家后只字难寻。他的许多关乎书法的立论散见于碑帖批注及日记之中,直至1998年才由方磊先生辑注为《卫俊秀碑帖札记辑注》出版,2002年柴建国先生整理出版了他的日记《居约心语》,同年,《卫俊秀学术论集》得以出版。卫俊秀一生的宏愿即是教学以及做学问,但时势剥夺了他的这一最起码的权利。可以说,在几十年的不公正待遇里,卫先生不具备起码的治学条件,但他却在晚境里企及了艺术和学术的双重高度,这几乎是一个奇迹。但他出山很迟,及至于书界对他了解不多,故认识是远远不够的。
  已故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说:"卫先生的字北京没有,全国其他地方有没有,我不敢断言,很可能没有。"已故山西省博物馆馆长、书法家徐文达先生说:" 卫俊秀先生其人其书,博大精深,我们能感觉到他的热度和光芒。但要说清楚很不容易,似乎中间隔着一片汪洋。"著名学者林鹏先生也说:"对于卫俊秀先生的书法,无论给予多么高的评价,都不算过份,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帜,是二十世纪中国书法文化的最高成果之一,它里面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以上述论均未在重要的专业报刊上发表过,知之者不多,对书坛影响并不大。因此,有必要摘录于此,以敬致书界同仁。
  其次,我要说跋卫俊秀之意义。我们对于眼前的东西,可能会熟视无睹,认知需要距离,这个距离既是时间的,亦是空间的,因此,跋卫俊秀就体现了这样的双重意义。我们说卫俊秀是一位学养丰厚的书家,或者说他是一位书艺精湛的学者,这种简明的概括都是概念化的。对于卫俊秀研究,我们既需要明晰的论理,更需要准确的描述,否则,我们愧对卫俊秀先生本人。解读卫俊秀先生,不是简浅的通俗的体验,它的确需要真知和灼见。所以,百跋是一次个体参与的集体共谋。卫俊秀研究需要这样建设性的工作。卫俊秀的个人命运和他的历史际遇使他的一生一直处于相对寂寞的状态,书界对他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么多题跋为后人的研读提供了丰富的样本。百跋中许多熟知的名字足可构成当代书法的一个横断面,这个横断面也为后人研究当代书法的横向格局提供了另一种可供鉴借的书法生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主编马温才是站定在客观的编辑立场上的,全书不光辑录了褒扬的跋作,还辑录其它不同意见的跋作,这种作为是具有历史视野的。治学和从艺都需要这样的包容和大度。全书共辑录了海内外书法名家的精彩跋作131件,跋作篆、隶、楷、行、草诸体俱全,实是佳作荟萃。跋者年龄最小的只有35岁,最长者已是95岁高龄,可谓少长咸集。所有跋作按跋者生年为序,并附作者的简介,给读者检读提供了种种便利。书前还刊录了卫俊秀先生法书数件,读者可以结合跋作来全面检读卫先生的书艺。
  可以肯定地说,此跋作工程之大,参与之众,卷幅之长,在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为卫俊秀先生的书史高度,也因为此跋宏大的规模,这件跋作足可看作是一件关乎书史的百米跋卷。以书史为象限,既是《卫俊秀书法一佰跋》征集、编辑、出版的基准,也是我们研究卫俊秀所必须的基本标尺。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17: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薪尽火传

孙稼阜

      戴枫仲之于傅青主,傅雷之于黄宾虹,都可谓功臣。大凡大的艺术家,常是醉心于艺事而拙于生计的,徐渭如此,梵·高亦如此,其生时多悲怆艰辛,为世所轻,唯具慧眼且卓有胆识者,在世人皆轻斯人之际能独推重之。
      卫俊秀先生之遇灏文堂主人王勇超即属幸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王先生经常请西安的书画名家去他的灏文堂聚会,每次在书画家作书画后,都付酬谢。后来一次闲谈中他说:“给卫老钱送不到手上去,常是服务人员围着桌子赶上去塞进口袋里,老人家人太好了!”我想,卫先生的拒收应是真心,王先生的感谢亦为本意。他们在这看似客套的小事间肯定是更深刻地认识了对方的吧。
      九十年代中期,王先生有意在他的“关中民俗博物院”里为卫先生建一个纪念馆,将规划告诉了卫先生,极细致。卫先生感动之余首肯了这件事,还一再表示要将自己八十年代的作品整理后挑出一些送将来的纪念馆,但这事因急病住院一直到去世也未能实现。后来我同王先生谈及此事,他说:“老人家有这心,我已很感动了,我所收藏他老的作品已足够办馆。如果一些卫老生前穿的衣服、日常用品,如床等,将来家人若不欲再保留时,不要丢掉,我要在纪念馆里辟专室收藏;另外,也不白拿,我为家里买一些新的家具……”
      九十年代末,卫先生原拟出一本书法集,差一些钱,无奈之际,他老向王先生提及,说:“需二万多。”王先生在当时全力抢救性购藏关中民俗文物资金周转极困难的情况下,于当天就让工作人员送去了凑齐的三万元。此事卫先生在病重弥留之时仍耿耿于怀,似乎觉着欠王先生的。我曾开玩笑宽慰他老说:“你过去给王先生写的字现在的价值已远远不止那区区三万元了。”他却严肃地道:“账不能这么算!”他老是受人点滴之恩,牢记于心的人。
      王先生是重感情的,在卫先生去世时,他全力辅助丧事办理,不仅对丧事的整个过程都请专业摄像、摄影人员纪录,而且千方百计请来做面膜的专家为卫先生留下了珍贵的面膜,做了许多不可补做的益事。在卫先生逝世一周年时,他对我所主编的《毛颖足吞虏——卫俊秀先生纪念》一书鼎力相助,在他的画廊里办了《卫俊秀先生遗作展》;二周年时又举办了《卫俊秀书法一百跋》原作展。卫先生若泉下有知,亦会深为感动的。记得卫先生在病榻上时,曾对家人说:“王勇超是农民的孩子,人实诚,以后别断了联系。”言语朴素,但代表了他老对王先生的总体认识。从卫先生去世至今,验之王先生的所作所为,诚哉斯言!
      王先生购藏卫先生作品,从一件几十元(上世纪八十年代)、数百元(九十年代初)、数千元(九十年代末)直到数万元(近年),凡遇精品,皆全力收入。他认为将来要建的卫先生纪念馆里应全是卫先生的代表作。他的一百余幅藏品中,卫先生各时期佳作皆有,特别是卫先生晚年在灏文堂所书的一些丈六、丈二类巨幅作品,为卫先生平生仅有,而且都堪称精品,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先生为历史保留下了许多值得深入去研究的标本。
      卫先生的书法精神表现为昂扬向上、不屈不挠,是他的人的真实写照。他一生不同时期思想的起伏变化,都在他的作品中完全显现了出来。大体来说,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九五八年之前为第一时期。此期他立志在做学者,那时他虽学傅山、黄山谷,然字偏于文雅劲健。如一九四七年出版的《傅山论书法》题签及一九四八年于傅山《汾二子传》帖前的题字,都是此类特征。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为第二时期。这二十余年间,他经历了劳教、回乡务农等生活,精神上极度受压抑,但这些年间他于书法用功很深,且思考最多。他于书法点画的理解,将其化为“活”物,即发生在这一时期,是在陕北劳动时见百年古藤的感受。这一时期,他临习了大量碑帖,《圣教序》、《兰亭序》等临本都有传世。整体风格,是劲健、挺拗,结体瘦长。观之如经风霜之劲松。
       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五年为第三时期。他的历史问题得到了彻底澄清后,精神也异常轻松。他八十年代初期的作品一变结体瘦劲而成宽博雄强,其中有傅山,有王铎,有颜真卿,有云峰刻石,《瘗鹤铭》、汉中刻石等的营养,但都由他豁然开阔的心境化解吸收而纳于腕底。如果说一九八○年以前他的书法注重于人格拔俗而示挺拔的话,他此期的字着重于“大”的追求,从结体到章法,都务求于“大”而“活”,他这一时期的书论中亦多言及此思路。他这一时期字势近傅山,笔力厚实沉雄,转多而折少,翰墨淋漓,极尽雄强之能事。
      一九八五年左右至一九九○年代中期为第四时期。他将因追求雄强而过于霸悍之用笔有意识地收束,向沉厚蕴藉方向发展。他这一时期的好多作品用笔圆润,点画极含蓄,力量内潜。同时,这一时期他于章法上亦由先前一任性情所至向有理智的收放转变。这一时期他于二王,特别是《大观帖》二王法书,曾细心揣摩过,在帖上也写下了许多深刻体会。他的横幅行草小字这一时期为多。《历代名贤诗文选》、《古诗十九首》等名迹即书于此一时期。这一时期,他先前过于张扬的点画大大减少,行笔从容自在,不再过分使气,也着意于美感的追求。章法由一九八○年代初一片黑、墨色突出转向收敛,留出了大量的空白,黑白间如山间之行云与山,极和谐空灵。他曾言他八十年代末以后才真正会写字,虽是谦词,但可说明这一时期,他对书法的理解和以前有大不同,而且手下的功力亦能将他心中之象写出来。
       一九九五年左右以后为第五时期。他的字点画圆润坚实中,开始出现“虚白”处,用笔也明显加强了节奏感,有时迅雷烈风,有时如处子,不过分雕琢而妙趣横生。他越到晚年的字越向虚的方面发展,有时一件条幅,点画如稀疏之枯藤劲枝,全是一片流动的气息。他晚年对造像、墓志类书法亦十分喜爱,特别爱造像中之自然天趣,因而他晚年的小字中一片天真拙朴,毫不做作,境界极高。另外,他晚年行草的结体亦趋于自由,不再斤斤于古代任何一家,全是自家面目,点画趋于雄肆不羁,但看他的行笔又极从容自在,不见使力,而点画遒劲,不见大动作,而字势开张,管下字像全由“心”之所至,完全到了从心的境地。
      对于卫先生的书法,现在认识的人渐渐多起来,但要真正理解他的书法却比较难。先生在世时常说“佳书须慧眼”,既是告诫后学认识一件好作品须有知识储备,又隐含着自己书法知音虽少却有坚强的“自信”。他的书法中,有两个要素是极明显的。一是昂扬的斗志,这由受日本侵略、一生都未真正削减之伤痛,最后化作了对一切恶的反抗力。二是逍遥博大的襟度。这是他深解老庄,参透物理后的真得。他晚年书法中那种将刚猛不羁冲和的就是这种力量。现在学习书法的人,多注意点画间的事,至于字和人,已不太着意强调,这是于书法本质的背离,在这种情势下,卫先生的字知音少,似是一种必然。但爱国、爱民族如他者,伴随着国家、民族走向振兴,必将为更多有识之士所理解所热爱,他的艺术必将有功于国家。
      王勇超先生以保护祖国民俗文化为己任,像郑欣淼先生言“正如许多人说的,他在做着本该政府做的事”,亦大有功于国家,随着国家越来越理性健康地发展,这种有益国家、民族的事必将为大众所认知、所赞扬。先生将卫先生书法作为其一重要收藏点,亦可见其人之超拔处,他的此举不仅于卫先生个人,于书法史也具别样意义。
      卫先生去世四周年的今天,王先生欲将所藏卫先生书法精品结集出版,嘉惠艺林。这无论于卫先生,还是热爱卫先生人、字者,都是功德无量的事。也为不甚了解卫先生艺术的人提供了深入认识先生的机缘。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一千多年前杜甫所叹惜的这种朋友间时时为对方着想的交往之道,在现代经济社会里是更加罕见了。熙熙攘攘的世人,多为名来,为利往,能做到“人去茶不凉”既缘于逝者的德行,更需要生者的良知。从卫先生与王先生的交往中,我看到了许多极珍贵的东西。
      王先生不以我浅薄无知,命写序言。年轻如我,何敢当之!略述如上,佛头着粪,惶恐之极。
                                          二○○五年十月于海上也虹巢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17: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奇字古  真气纵横

                     ——感读卫俊秀先生书法

                                          崔自默



去年闻“卫俊秀书法艺术馆”在先生故里落成,当时为卫老倍感欣慰;现在准备写些先生书法研讨会的文字,更是思绪联翩。

十年前我游学陕西时,在某刊物上认识了先生的名字,于是,在一个星期天上午赶到陕师大,询及先生住处,敲响先生家门。开门老者文质彬彬,十分客气,请我坐下喝茶,吃水果,然后看我的字,说些赞扬的话和进步的建议。桌上有墨香阵阵袭来,我感到先生屋里的空气普通极了、自然极了,一小时后,当我起身告辞的时候,刚进门时的忐忑不安早已无影无踪,也自此对先生之人敬重不已,对先生之书法倾慕有加。

后来在一些场合遇到先生,每次先生总是热情招呼,一副谦谦仁者之风。在我毕业即将离陕之前,又去拜望先生,几次张口想求一张墨迹留念,但见先生正患眼疾,视力欠佳,只好作罢。不料,我回学校的第三天,收到一封挂号信,内有先生赠我的一张书法,还有一封短札,中有“今偶书得数字,仅供雅玩”之语,我心怦然而动,数日不绝。

1992年9月,卫俊秀书法展于北京隆重开幕并获得空前成功,董寿平、刘开渠、华君武、沈鹏、欧阳中石、许麟庐等均给予卫先生书法艺术以极高评价,尤其是董寿平发自内心的话:“卫先生的字北京没有,全国其它地方有没有,我不敢断言,很可能没有。”如此赞誉之辞,我想卫先生是当之不愧的。可惜,那时我正不知忙些什么,竟没有能够目睹如此的盛况。

今年秋,全国文史馆系统书画展于京开幕,得知卫先生也莅临的消息,我当夜前往先生下榻的宾馆,又见到了先生。虽说先生的面目比往昔确也衰老了些,但是,他依然热情洋溢、依然温文尔雅、依然谦恭博大,先生之气节没变,先生之精神不老!

无疑,卫先生书法有傅山的气息,但又绝非傅山。傅山是一个典型,他那连绵不绝、纠缠不休、气韵不断、充溢着强烈个性的书风,一直笼罩至今。可是,任何风格的确立,是有其自身特定的原因和过程的,若不明乎此,同样当你朝这个既定的“方向”走去时,往往要以“内含”的相对缩少为代价的。这一点,如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序》道及的:“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

傅山之产生,由其特殊历史背景、社会地位以及个人命运等综合决定。明朝衰颓之际,伴随社会斗争必然出现文化战线的变革。李贽接续王学左派抨击程朱理学,更阐发了“童心”说,鼓吹冲破教条的个性解放以及艺术领域的反中庸。书法界祝允明、文徵明、宋克、黄道周、倪瓒、王铎等等先后树旗,摆脱二王帖学之脉统,这些信号难免为傅山出发做了精神准备。很快,清人入主中原,仍聪明地假借程朱理学以图巩固专制,于是使得黄宗羲、王夫之、贺贻孙、顾炎武等哲学领域反叛复古主义的思潮彼伏此起。傅山则更甚,固辞博学鸿儒科而不就,著朱衣居土穴,悬壶行医自给,他独步高蹈,旁若无人。

针对当时轻滑求巧、取媚迎世、卑鄙捏作之书风,傅山提出了他“四宁四毋”的艺术主张,变化角度来间接反映他的观世冷眼,他唾弃投机苟且之徒、轻侮奴颜婢膝之辈,他太愤世嫉俗了。而只有当他拿起笔来淋漓挥洒时,才可不遮不掩、我行我素地畅所欲言、尽兴张扬。傅山的心理很不平衡,很不安静,“独善其身”何以能 “兼济天下”?除非压根就别想这样的问题。这实际境遇的尴尬,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其书法上,因为毕竟他以书法作了抒发其内心情绪的工具,而事实上这种工具并不很理想。出则儒、入则道、隐则佛,傅山的思想可说是很复杂的,故其书法也自然不便简单以“拙”概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傅山是“始正而末奇 ”(《文心雕龙·隐秀》)的,他说“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不管其书法外表如何奔放狂疏,甚至瑰怪杂陈,但他确实有驾驭笔墨“不得不然”的功夫、非常的创作心态与非凡的灵光才情,使其字里行间始终充溢着一股雄奇宕逸的凛然正气。

卫老先生有傅山的影子,正如林鹏说的,“观看卫俊秀先生的书法,首先让人感到的,是民族精神,伟大人格,铮铮铁骨,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今天,当我们抛开其它因素来正视和品鉴卫先生书法时,会发现其中已是蕴含了更多的东西。

卫俊秀书法是属于学者型的,其中融铸了先生人生观念、精神内含、文化素养、审美标准以及艺术灵性、表现才能等等内容,所以当评骘卫先生书法地位与成就时,应该着重从文化理念的角度来研究和思考,比如他为什么会采取或说形成傅山式的风格特征、在其中又发生了那些变化、这种变化之所以产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等,而最好不要简单地究诘于他曾临习过多少种碑帖、曾师法过哪几位书家等技法技巧方面来多加评说。

卫先生早岁可算命运多舛,半百之年又遭逢一段坎坷之路,但他能挺住,昂头吟唱着强劲不灭的生命之歌走过来了,所以,今天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之间,读出那种落墨雅壮、裹挟风雨的气势时也就无需惊怪了。

傅山是儒道释等多元合成物,他矛盾,虽隐居但放言,说遁逃却关注世态炎凉,崇尚老子“大辩若讷”可线条缠绕繁褥,提倡“拙”而笔划线条精熟详细,他讲自然实际更讲性情宣泄,他不欣赏“能而示之不能”(《孙子·计篇》),他认为“畏人之笑而不见之,于人则终无成就”(《霜红龛集》)。傅山的书法实践,实际尚未吻合于他的那套理论,未尝臻至他的理想境界,当然,原因很多,但可以认为,他所做的是物极必反或曰“棒喝”式地反应着他的美学观点和对世风的嘲弄态度。卫俊秀与傅山相比,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有相通处,就是对造化蕴涵的逐层认识、对人生境遇的深切体悟、对艺术创作的不断冲动,都没有一丝的“奴俗气”,却都有 “平原气在中,毛颖可吞虏”的淋漓豪壮。卫俊秀先生化解和整顿了曾碰到的更多矛盾,所以,他较傅山则更稚纯平正些、温文儒雅些、沉静内敛些,他在不失傅山行气跌宕的同时,有意删简太多的扭搅纠缠、辗转萦绕,他努力达到一针见血、言简意赅。在这一点上,正体现出卫先生对鲁迅文风笔调的情所独钟,自觉体味了“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作文秘诀》)的要求。若肯定卫俊秀先生是“以鲁迅精神和傅山精神作为人生支柱”的话,那么,是否可说卫先生笔势似傅山而文意似鲁迅,语言似鲁迅而口气似傅山。在这样的一个行程当中,息息相关的是他“八十年翰墨路上”寒暑寂寞用功、勤于笔砚,更是胸襟之钦奇磊落与文化修养之丰深积淀。

卫先生之书法,乃卫先生之人也。创作激情不断唤起他身心的气血,他含毫命素,经年修养的所有能量在他的调动下迅速聚集起来,然后便化作了一曲点线的律动,侧耳听时,铿锵有汉家铙声。

海内一家的卫书行草,筑基于傅山的结体纵横郁勃,但从先生书作笔划线条“举手投足”之间,亦足以透露其遍习诸体、众妙入彀的消息,而其可嘉处在于风行水上般的不留辙迹。在先生众多作品里,我更喜欢《古诗十九首》的格调,平和冲淡而颇有远意,笔致简净括约,丝丝入扣,允称佳构。对《墨池飞出北溟鱼》一作,则有与先生所说的那位景村妇女相同的感觉,“在飞,在跳,怪害怕的”。

卫夫子说过这样的话:“试想一个年近90岁的人,还有拍胸膛、作保证的本钱吗?我只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每年能给我安排几次讲课,向青年人讲讲我所知道的东西。我是一个教书匠,我所能够做的,恐怕也只有这一点点而已。”读到这话,我同时感觉了凄凉与震撼,想了许多、许久,记得在《歌德谈话录》里这样的话:“产生伟大作品所必不可少的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暇的、梦游症式的创作活动,今天已不复可能了”,“哪里还有人有足够的力量做个诚实的人,本来是什么样就显得什么样呢?”

                  1996年11月10日夜  橐庵
 楼主| 发表于 2008-9-21 17: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缕曲

回首三年倏,又欣看,九十晋一。喜增纯嘏,瘦骨支离自旺健,笔下亦然凤翥。齐物我,休嗟荣辱。蝶梦鹃声消难尽,唯仁者,挚爱犹千斛。期颐寿,同心祝。   病  中总憾时光误,更心知,学书学剑,但悬东瓠。半路出家早门径,国宝当堪目。今且  待,谈文论物。向慕先生如云水,任尘纷,赢得清芬馥。草自绿,玉回璞。(1999年  8月22日)

    这是卫先生九十一岁时郑欣淼先生写给他的祝寿的词。郑欣淼,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与卫先生过从甚密。我发表在这里,以飨读者。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5: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卫俊秀年谱

(散淡整理)

1909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农历戊申岁十二月十六日丁卯生,时为公历1909年元月7日。兄妹四人,先生最幼。父登云公性豪爽,尚义勇,喜为人鸣不平。母宋氏体弱多病,缺奶,由大姐、二姐喂养红枣一小瓮成人。胞兄俊彦公赋性温厚,仁慈爱人,于贫苦人感情尤挚。

1910年 一岁

1911年 二岁

辛亥革命发生。

1912年 三岁

1913年 四岁   

   是年丧母。大姐已出嫁,衣食生活全靠二姐照管。以虚岁计先生已六岁,胞兄送其入本村小学读书。蒙师张之杰,为清末秀才。初学《三字经》,旋改读《共和国新教科书》。

1914年 五岁。

始习字,日写一仿十六字,然后于字间添写小字。

1915年  六岁

1916年  七岁

1917年  八岁

1918年  九岁

1919年          十岁。

五四运动发生。

1920年  十一岁

  以虚岁计,已十三岁,登云公深感身体不适,遂为先生包办老友之侄女成婚,然长先生五岁。婚后一月,父登云公即病逝。

1921年 十二岁

1922年 十三岁

   夏,二姐因痨病去世。安葬完二姐的当天,大姐在回家路上悲痛之极,遂气绝身亡。接踵而来的家庭变故使先生堕人悲观主义。常想到人生问题而无以自解。

是年入本县南辛店第四高等小学就读。性安祥本分,勤学有德品,喜语文,爱书法,多次受到校长师振堂先生鼓励并获奖。接触新文化。张维汉师,博学有才子誉,课堂上经常讲述鲁迅、郭沫若、陈独秀、胡适等。先生尤仰慕鲁迅先生。

1923年 十四岁                  

1924年 十五岁

1925年 十六岁

  七月,高等小学毕业。毕业时,师振堂先生说:“白话文不可不作,文言文不可不读。不可忘记写字,写字是你的一点长处。”先生后来说这句话“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书法的种子”,影响到他的一生。

九月,考入时山西名校太原国民师范(六年制)。教师多为学者名流。包办婚姻使他时感痛苦,寒暑假不回家,留校读书习字,研读百家著作。书法师从时山西名家常赞春、田润霖,临习何绍基、钱南园、康有为、傅山诸家及汉隶、魏碑、唐宋诸碑帖,阅六寒暑未曾间断。   

开始写日记。(直到2001年4月24日92岁时停笔写日记)

1926年 十七岁

   课外研读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摘录佳句。对哲学、教育学最感兴趣。

1927年 十八岁

   读《左传》、《老子》、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著作。喜孤独,颇留心研究人生问题。

1928年 十九岁

七月,初师三年满,入高师中文科。从初师到高师日写大字十张。

1929年 二十岁

   攻读《诗经》、《楚辞》、《荀子》、《庄子》等著作。在《国师月刊》发表《屈原的思想及其艺术》、《荀子的教育思想》及白话小诗。广泛阅读欧西哲学著作,立志成一学者。

1930年 二十一岁

    受同学张青巽(即李雪峰,比先生高一年级)影响,爱好心理学、进化论等学科。读费尔巴哈、黑格尔、恩格斯诸家著作。

    兴趣由诸子百家转入清代朴学,尤喜戴震的哲学思想。

1931年 二十二岁。

五月,与同学赴北京、天津等地考察参观。

    七月,国师毕业。时山西省教育厅规定,师范毕业生必须有一年的社会实践方可考入大学。先生遂与同学吴润德、阎化祥、丁立三、王丰学等在其师范老师陈受中(乙和)帮助下,于太原后营坊街创办私立育民小学。

1932年 二十三岁

七月,育民小学归人太原国民师范附小。

  九月,考人山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大量阅读鲁迅著作、苏联文学及严复译著等。与同学王中青、翟大昌同住一里外间宿舍,日相勉励。立志著书。

1933年 二十四岁

决定写研究鲁迅、《庄子》的著作。

  初见《爨龙颜》完整拓片,爱而临之。并临《张猛龙》、《郑文公》、《爨宝子》、《石门颂》、《孔宙碑》等著名石刻。

  是年,赵树理由好友王中青介绍借住先生宿舍(王、翟住里间,先生与赵树理住外间)。先生与赵相处甚洽,赵时向先生借阅碑帖,先生受其影响亦用功阅读章回小说,探究民间语言。

1934年 二十五岁

1935年 二十六岁

1936年 二十七岁

    五月,山西省教育厅举行全省作文比赛。阎锡山通令全省高中以上学生必须参加,否则不允毕业。六月间,评审结束,先生获全省第一名。

    大学毕业,九月由陈受中师举荐到太原晋绥“绥靖”公署参事室任干事。

    临何绍基九十多字的临本《麓山寺碑》。

    在省政府秘书处首次见到康有为真迹“自省堂”三大字,深为震撼,遂开始临康有为《一天园记》。

1937年 二十八岁

元月调至“绥靖”公署秘书处任秘书。

  “七、七”事变爆发,八月随阎锡山行营赴雁门关督战。九月间日寇向繁峙进攻,退回太原。后先生回乡参加抗日活动。

1938年 二十九岁。

    三月,临汾失陷。

   复赴宜川任二战区长官办公室秘书。因受到阎锡山不明原因的呵斥,遂坚辞回乡,任襄陵县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秘书,参加县牺盟会、自卫队抗日活动,主编《前进报》。

1939年 三十岁

  亲历震惊晋南的“景村惨案”。时县政府、牺盟会、自卫队转移至县西北西阳、景村一带依托姑射山开展游击战争。四月九日夜日军突袭景村,自卫队长王宝泉牺牲,县长曹文宝等被俘,死难者十八人。先生急上房藏身于一堆杂草中幸免于难。

  是年,先生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悲剧婚姻。春,与本县东柴村晋铭结婚。晋铭,时年十八岁,太原女子师范毕业。秋,携眷及内弟晋聪到西安。住好友梁树家十个月,未能找到工作。

  在书院门购得魏碑拓片十数种并《杜诗》一部。

1940年 三十一岁

   六月,由梁树、李明甫介绍到黄埔军校七分校担任指导员工作。上课之余读鲁迅著作和《庄子》。是年加人国民党。

    时在陕西省政府工作的同乡刘茵侬(襄陵镇人)工书法,向先生介绍《姚伯多》、《晖福寺》、《瘗鹤铭》诸名碑,刘茵侬长先生十余岁,先生以“刘师”称之。

1941年 三十二岁

移居长安县王曲镇黄埔村。开始撰写《庄子与鲁迅》。

十一月二十日,于右任先生赴黄埔军校七分校阅兵,号召杀敌抗日。此为先生首次见到于右任,并观其作字。

1942年 三十三岁

1943年 三十四岁

九月十八日,长子卫树生。

  冬,赴重庆“党政训练班”受训。听各院长,部长及学者陈大齐、冯友兰等报告及讲演。以所写《庄子与鲁迅》书稿送请郭沫若先生指教,蒙肯定并回信,语多赞许,并向先生推荐其著作《蒲剑集》。返陕经汉中,深夜在一农户家购得《石门颂》、《石门铭》等旧拓若干种。

1944年 三十五岁

    改任七分校教官。授《理则学》(逻辑学)。受郭氏《蒲剑集》影响,在写作《庄子与鲁迅》的基础上,萌发撰写《鲁迅“野草”探索》的想法,并开始收集材料。

   春,兼任长安一中简师班教育课直至一九四七年。

   西北大学教授萧鸣籁为《庄子与鲁迅》作序。《庄子与鲁迅》是本书的篇目之一,另有《庄子的艺术思想》、《庄子的生活》、《庄子与袁中郎》、《庄子与林语堂》等多篇。

1945年 三十六岁

抗战胜利,黄埔军校缩编为黄埔军校西安督训处。

1946年 三十七岁

元月六日,长女卫臻生。

1947年 三十八岁

督训处改组为军校第二军训班。任第一科上校科长兼总教官。因被校方怀疑为共产党,即而离职。脱离国民党。

秋,《傅山论书法》由大公报社西安分社出版。

十月十日次男卫强生。

1948年 三十九岁

1949年 四十岁

任东南贵族中学教员半年。

五月二十日西安解放。

九月一日任西安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组织成立校鲁迅研究会,任会长。饱读高尔基、契诃夫、绥拉菲莫维支等苏联新文学家著作,于文学评论尤喜伯林斯基的著作。

读列宁《哲学笔记》。学校委派参加省图书馆整理古籍工作,在此结识著名作家郑伯奇。

1950年 四十一岁

加人中国民主同盟会。

十月,始写《鲁迅﹤野草﹥探索》。

1951年 四十二岁

次女卫平生。

1952年 四十三岁

1953年 四十四岁

研究鲁迅《秋夜》、《风筝》、《药》等论文在《西北教育》发表。十月十九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七周年,印行《鲁迅野草探索》

上册。

1954年 四十五岁。

调陕西师专任教,为陕西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十一月,三女陈振玲生。

十二月,所著《鲁迅“野草”探索》由上海泥土社出版。张禹《“野草”札记》作为该书代序。许广平女士以鲁迅《野草》题词相赠。

1955年 四十六岁

六月,以“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罪名被拘留校内,失去自由,受到多次批判。六、七月间两次遭受学校、省公安厅抄家。《庄子与鲁迅》九次修改稿(300字)及笔记、日记、信件及书籍等均被查抄。

1956年 四十七岁

二月,因查无实据暂解除拘留,重返讲台,但仍不许回家。

十二月二十六日,三男卫建生。

1957年 四十八岁

“问题”查清,元宵节释放,回到城内居室。

1958年 四十九岁

  三月,经西安雁塔区人民法院审判,以“历史反革命”罪名,被判劳动教养三年。到陕北富县后台被强制从事农业劳动。

1959年 五十岁

转至张村驿一带,从事大炼钢铁、修路、烧木炭等劳动。

1960年 五十一岁

辗转至铜川崔家沟煤矿作农活。

1961年 五十二岁

劳教中被评为“服役期满,表现最佳”,理当释放,却又未经任何法律程序,没有人对他作任何说明,无故被延长刑期一年。

春,转到铜川马兰农场江南站劳动。

途中作“长相思”词:“春也好,秋也好,春花秋月分外娇,只是催人老。醒无聊,梦无聊,一片赤诚几人晓,负重到今朝!”

1962年 五十三岁

夏,宣布释放,回到西安。西安又不允久住,被逐回原籍襄汾县景村以“四类分子”身份从事农业劳动。

1963年 五十四岁

春,由同学、好友王中青介绍到曲沃中学任代理教师。

1964年 五十五岁

1965年 五十五岁

1966年 五十七岁

“文革”爆发。被打成“黑帮”,多次受到造反派批斗。

1967年 五十八岁

1968年 五十九岁

离开曲沃中学,回乡参加农业劳动,靠工分生活。每天劳动二至三晌,每周入山打柴一次。随身携带哲学书和字帖,于田间休息时阅读。

1969年 六十岁

1970年 六十一岁

1971年 六十二岁

三月,以学习毛泽东的矛盾论为重点,系统学习唯物主义辩证法。

四月,动手写《矛盾论》疏解。

七月,逐段写《矛盾论偶识》。

十一月,重读《鲁迅传》。

1972年 六十三岁

三月八日,胞兄俊彦公去世。

读《矛盾论》、《哲学笔记》、《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摘录《论共产主义教育》。

1973年 六十四岁

读《实践论》、《史记》、高尔基文集、楚辞。大量临习王羲之、黄庭坚、米芾、康有为、北朝墓志、汉隶、石门铭、傅眉、何绍基等碑帖。撰写书论及临习心得。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5: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卫俊秀年谱(二)

1974年 六十五岁

读《韩非子》。

1975年 六十六岁

二月,初用笔名“景迅”。到本村学校任教,并兼做班主任。

1976年 六十七岁

三月,高中班开学,为语文、世界史、图画等课任课教师。重温《列宁传》、《马克思传》、《鲁迅传》,为学生讲列宁《论学习》等篇章。

五月,读列宁《哲学笔记》。

七月,读《文心雕龙》、《杜诗》、《中国小说史略》等。

十二月,读《列子》。

1977年 六十八岁

    从山西师范学院借得傅山《霜红龛集》,校对、修订《傅山论书法》。

1978年 六十九岁

 七月,经友人介绍在临汾山西师范学院图书馆做临时工月余。旋离去,赴西安办理申请平反事。

1979年 七十岁

西安市南郊区人民法院复查,结论为:“撤消原判,宣布无罪。按退休处理。 生活由原单位安排。”

1980年 七十一岁

五月,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

六月,为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民族馆作“古国神游”榜书,被列为永久性展品。

参加西北五省书法展览。

参加黄河流域十省书法展览。

参加中国五大历史名城书法展览。

1981年 七十二岁。

十月,赴太原交《傅山论书法》修订稿。

由太原赴北京见同学李雪峰,访董寿平。

十二月,返回陕西师范大学。参加图书馆古籍组工作,整理汉魏、六朝、隋、唐墓志千余种,并做详细的读研札记。

1982年 七十三岁

元月,陕西师范大学书画研究会成立,被公推为会长。

七月,完成《康有为卑唐说私观》一文。

八月,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李何林在烟台暑期鲁迅学习班讲学时,向学员推荐《鲁迅“野草”探索》,并说这是我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鲁迅《野草》的专著,但不知作者下落。

九月,在陕师大图书馆初识启功。

首次与李何林通信, 李何林向陕西人民出版社推荐《鲁迅“野草”探索》再版。

1983年 七十四岁

六月,参加全国鲁迅《野草》学术讨论会(苏州)。与李何林首次见面。

九月,《读“野草”诠释》论文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发表。

十一月,加入中国鲁迅研究会。

在陕西汉中举办“卫俊秀、方磊书画展”。

1984年 七十五岁

六月,李何林到安讲学,并会见先生。

六月二十七日,赴山西临汾参加临汾地区书法协会成立大会并卫俊秀书法展开幕式。

七月应李雪峰函邀赴太原,在山西境内游览名胜古迹月余。李雪峰赠诗:“十载寒窗共读研,君志高洁力登攀。曾经折磨自行健,作人作字老更鲜。”

八月,在陕西师大初识欧阳中石先生。

赴太原参加傅山学术讨论会。

与鲁迅研究学者、华东师大教授许杰先生通信。

参加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览。

1985年 七十六岁

三月,参加陕西省与日本京都府书画联展。

夏,为日本夏季短期汉语班讲授书法。

九月,赴参加郑州国际书法展览。

十一月,应邀参加山西省教育工作者书法学会成立大会,被聘为该学会顾问。

十二月,《傅山论书法》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再版。

1986年 七十七岁

七八月间,山西省书协、山西省教育工作者书法学会、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教育学院,山西教育报刊社,山西省青年书协等单位举办“卫俊秀书法展览”,在太原文化宫、晋祠等处展出。结识画家许麟庐先生。

1987年 七十八岁

元月,开始剪贴参考消息等报刊中有关日本侵华的资料,起名为“能源”,至一九九七年元月改名为“动物世界”。

四月,开始与北京大学全国鲁迅研究专家孙玉石先生通信。

六月,陕西师大、陕西省文史研究馆主办,在西安举办个人书展。被聘为山西省书协学术顾问。

1988年 七十九岁

五月二十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先生的《谈当前书法艺术的书风问题》。

六月,写成《谈“四宁四毋”的精神》一文。

参加内蒙、秦、晋、京、津、沈阳六省市文史馆诗书画交流展。

九月,书行草书册页《历代名贤诗文》、《陶渊明诗古诗十九首》。

1989年 八十岁

元月,赴临汾参加民进中央、中国教育报、山西省教育工作者书法学会等单位举办的“叶圣陶杯全国中小学师生书法大奖赏’评委工作,任评委会主任。

三月,北京鲁迅博物馆主办的杂志动态第三期刊登了孙玉石为先生《鲁迅“野草”探索》撰写的序文《愿好的故事不消逝于梦中》。

韩左军任执行编辑之《卫俊秀书法选》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陕西师大出版社再版《鲁迅“野草”探索)。

十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周年书画展。

十二月,参加中韩国际书法联展。

1990年 八十一岁

三月,《悼李何林先生》一文收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期。

四月,二十一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柴建国、李晋林《作自作人老更鲜——记著名书法家卫俊秀先生》一文。

为亚运会陕西基金会捐作品二幅。

赴太原参加山西省文史馆大会。

1991年 八十二岁

四月,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西北分院聘为名誉院长。

九月,做白内障手术。

九月,赴山西师大参加秦晋三校书画联展。

十一月,赴运城参加“全国卫门书派书法研讨会”。

1992年 八十三岁

六月,陕西师大举办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庆祝活动,同时举办“卫俊秀书法研讨会”。

六月十四日,教师报发表刘念先《苍劲浑厚骏利飞动――记书法家卫俊秀先生》一文。

九月二日至六日,陕西师大、陕西省文史馆等单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卫俊秀书法展”。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先生为剪彩。得到中国书协,山西省书协、山西省教育工作者书法学会、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等单位热情支持。党政军有关部门领导,文史、书法界专家学者五百余人参加开幕式。北京晚报、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及、北京电视台分别发消息和专题评介。

同日,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卫俊秀书法研讨会” 。

结识刘开渠、华君武等。

1993年 八十四岁

元月,《中国书法》第一期“现代名家”栏刊出柴建国撰《作人作字老更鲜》专评文章,发表先生作品数帧。

二月,参加“纪念宋庆龄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画展”。

三月八日,做白内障手术成功。

六月九日,《光明日报》“文艺论坛”发表赵世庆研究先生书法哲学的论文。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向毛主席纪念堂捐赠大幅八条屏及对联。与其他书画家创作百米书画长卷。

与李雪峰住太原晋祀宾馆月余,参观母校国民师范旧址。

1994年 八十五岁

元月,钟明善撰《鸿飞兽骇、鸾舞蛇惊》一文在《在国际人才交流》上发表。

十一月,应聘为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博士生考委会咨询委员会委员。

十二月,柴建国、李建义编辑之《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在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为黄帝陵书对联一幅。

八月,为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书贺词。

十九日,《人民日报》专栏介绍先生。

1995年 八十六岁

五月十五日二十七日,回故里襄汾县。为山西省农业专科学校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报告。

完成《人间地狱——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一文。

十月二十日,襄汾县举行“卫俊秀书法艺术馆”开幕仪式。

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由山西省教育工作者书法学会主办,山西省书协、山西师大、山西省教育学院、山西职业师专、山西教育报刊社、宏昌学校、临汾地区书协、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临汾分校协办的“卫俊秀书法艺术及书法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山西师大举行。教育部、全国鲁迅研究会等单位发来贺信、贺电。中国教育报等作了报道。

1996年 八十七岁

元月,为美国梵萨大学《书法教育》杂志题写刊物名并题词。

1997年 八十八岁

三月十七日,澳门日报发表了张珂的《运太极笔法——卫俊秀翰墨》。

朱仁夫主编的《中国现代书法史》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评先生为“自古磨难出雄才,卫氏正是现代书法之雄才也。”

先生《﹤逍遥游﹥札记》一文发表于陕西省社科院《人文杂志》。

五月,柴建国、马温才、李建森主编之《卫俊秀书法》在北京出版社出版。书内刊出先生《我与书法》一文,林鹏《拜观卫俊秀书法》一文。

九月三日,书法导报发表了杨吉平的《长留春色与人看——记卫俊秀先生》。

九月五日,《羲之书画报》发表李正峰《面对卫体书法的沉思》。

九月十日,《卫俊秀书古诗十九首》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九月二十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三期发表了刘念先《卫俊秀书风的时代特征》一文。

十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书法教育报、陕西省文联、陕西书协、山西书协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卫俊秀书法艺术研讨会”。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柴建国《苦旅的情节,大师的足迹——读卫俊秀先生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九年日记》。

冬,经文景明介绍,先生得识柯文辉,之后往来函件不绝,终成好友。

1998年  八十九岁

《鲁迅﹤野草﹥探索》由陕西师范大学第三次印行,附录中新增了孙玉石、袁良骏对先生研究鲁迅《野草》成就评价文章。

三月,方磊辑注的《卫俊秀碑帖札记》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

四月,先生为美国马里兰州大学举办的“汉字书法教育国际大会”写成八千字的论文《汉字书法教育私观》。

王中青纪念文集收入先生纪念文《汲黯再世》。

先生论文《庄子“养身主”我见》一文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二期发表。

《西北美术》第三期发表了李廷华《书法生命和人文精神——读卫俊秀》一文。

九月,先生《人间地狱——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一文在陕西省文史馆丛书发表。

书成《先兄卫俊彦先生行述》册页。

十月,书成《先师师振堂先生行述》册页。

1999年 九十岁。

七月,香港《华人》杂志发表李正峰《老书法家卫俊秀素描》一文。

九月,柯文辉《卫天霖传》再版,先生为撰序文。

2000年  九十一岁

二月,《书法》杂志第一期发表王元军撰《卫俊秀先生随感》一文并作品九幅。

五月十七日,《书法导报》发表柯文辉为《卫俊秀书法集》所作序文《阔海长天小布衣》。

十月,《中国书法》第十期发表杨吉平《二十世纪草书四家评述》一文,将先生与于右任、王蘧常、林散之并列为二十世纪草书四家。

十二月二十三日,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老年书画协会,西安晚报社在陕西师大联合举办“卫俊秀先生书法研讨会”。

2001年 九十二岁

四月五日,撰写《为了不忘却的纪念——缅怀老友李正峰先生》。

四月二十四日,先生以心力衰竭住进西京医院。

九月十九日,《光明日报》发表贾起家《傲骨铮铮树高标——卫俊秀先生其人其书》。

十二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当代书法家精品集·卫俊秀卷》,郑欣淼、柯文辉撰文。

2002年  九十三岁

二月,柴建国编著之《居约心语•写在昨天的豪迈与苍凉》在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五月二十九日上午九时四十分,先生因心力极度衰竭,在陕西师大医院逝世。

六月六日,陕西师范大学在西安三兆殡仪馆为先生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六月二十七日,《中国书画报》发表了庞任隆《人要平平常常,字要奇奇特特——缅怀著名书法家卫俊秀》文。

七月八日,《书法报》发表杨吉平《斯翁已去,斯人仍在——怀念卫俊秀先生》文。

《卫俊秀学术论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八月,王璐主编的《卫俊秀草书古诗》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十月二十六日陕西师大举办“卫俊秀先生书法研讨会”。

2003年

二月,柴建国、陈茂林编辑之《卫俊秀草书诗卷》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四月,《卫俊秀先生墓志铭》由刘念先撰文,张颔篆盖,曹伯庸书丹。

五月二十九日,先生骨灰安葬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凤栖山。



(卫俊秀先生年谱的整理参考了卫先生的自订年谱和傅蔚农整理的年谱,特此说明.)
发表于 2008-9-22 15: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冰山雪莲 于 2008-9-22 15:12 发表
辛苦

感谢您的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9: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鸿飞兽骇 鸾舞蛇惊──卫俊秀先生的书法艺术
作者:钟明善   


  “卫俊秀先生榜书‘古国神游’被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民族馆定为永久性展品。”消息引起许多朋友们的震动。由魏晋绵延至今的山西卫门书派传人卫俊秀先生在垂暮之年崛起秦晋之间,雄视寰宇之内,而今万众瞩目。
  在秦晋两省的大学讲坛,厂矿企业、部队、农村,业余书法院校,广大书法爱好者之中,都能看到卫俊秀先生精神矍铄地以“太极拳式推手运笔法”挥毫染翰,激情满怀地传授书艺。
  他从哪里来?是挟风带雨笑傲江湖的浪人?是一生痴迷于书法的教书匠,还是还俗的僧道?
  “一片红心几人晓,负重到今朝。”这是他的词《长相思》的结句,也是他一生坎坷际遇的写照。
  卫俊秀,字子美,一署景迅。1908年生于山西襄汾。三国魏卫觊、晋卫瑾、卫桓、卫铄都是这个家族的先祖。其中卫瓘之子卫桓著《四体书势》至今仍为书论之经典。卫桓侄女卫铄更以其曾为书圣王羲之的蒙师而被世人所称颂。“卫夫人”的书名千百年来成为中国文坛的骄傲。卫俊秀不像他的远祖在魏晋之际那么幸远。在八十三个春秋中少年得意的他却经历了一大段民族与个人命运大煎熬的艰难历程。抗战前夕,1936年他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学院中文系。当时他就在鲁迅著作和傅山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936年他写了15万言的《漆言文学新论》(一名《庄子与鲁迅》)。1947年他所著《傅山论书法》出版。 1954年又出版了《鲁迅<野草)探索》一书。“这是中国鲁迅《野草》研究的第一部专著”(李何林语)。鲁迅先生,这位中国文坛巨匠的思想、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卫俊秀。傅青主“作字先作人”、“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的惊句更是他作书做人的座右铭。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中,他从颜真卿、傅青主、顾亭林、鲁迅等古今大文豪、大书家身上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与独具的艺术规律、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也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最可宝贵的骨气。“ 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即自由。”就是他的人生宣言与自白。
  1955年,在鲁迅、傅山研究中作出瞩目成就的卫俊秀,因胡风冤案的株连被无情地投入劳教行列。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我第一次在陕西老书法家陈之中先生介绍下认识他时,他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瘦削困倦的脸上有一双饱经沧桑仍然睿智坚毅而略带陌生与困惑的眼睛,清瘦的身子突出一双布满老茧的不时颤抖的手。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感到在谦逊和善的背后,深藏着一颗受到重创仍然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对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怀着炽烈之爱的赤子之心。
  一晃又是十几年过去了。83岁高龄的卫俊秀先生已是闻名遐迩的老书法家了。1992年5月由他执教的陕西师大主持召开了“卫俊秀书法艺术研讨会”。中国书协常务理事、陕西省书协主席刘自椟、陈泽秦等老、中年书法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国际友人以敬仰而又不无叹惋的心情对他的书法艺术成就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秦晋两省乃至更广大的范围内,懂书法艺术的,不懂书法艺术的都知道他的大名。他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蜚声海内外而为青年学子所倾倒,是因为他的书法作品令人感到一种强烈而博大的气势韵味。他的书法之所以有独具的魅力还在于他的笔法、笔势所造成的美的节奏与韵律。
  他作行草书并没有像人们所误会的那样要借酒助兴,但他在寄情点画,做笔墨律动时确实心儿醉了。由于他有深厚的中国书法艺术传统根基,如得道高僧禅随口出,拙璞天籁,似乖而合,似合而乖,其形骇异,其理顺通。所成之作,无一字不新,无一幅不拙朴。他的行草书是这样,他的篆书、隶书、楷书也无不是这样。返璞归真,稚拙天籁,赤子童心,跃然纸上。是傅山所提倡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难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书法审美观的最生动的体现。  


  卫俊秀先生早年师事山西著名书法家田润霖先生,从唐楷人手,建立起一生学书之坚实基础。继而研习汉隶、汉篆、北朝碑版、“二王”法书,并广泛吸取宋、元、明、清诸大家之长为己所用。从他的书法艺术实践看,他在书学领域也像在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兢兢业业地学习传统。而在研习传统时也采用了传统中最可宝贵的由形入神而后移貌取神的治学思想。离迹师神,不断变法。即使是他的临摹古帖之作,也是“虽临古帖,全是卫法”。特别是他晚年的书法作品还看不到对古代法帖刻版的“传移模写”了。他的楷行草书创作就更是寄托自我精神的自家笔法了。在他的笔下,有傅青主的活脱奔泻,有何绍基的疾涩波变,有康南海的自若天籁,有黄山谷的舒展大度,有于右任的刚健雄奇,但他又不似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他只是他自己。将古人、前人的书法、书韵自然地融人自己的灵魂,博撷约取不断变法,寻找自己的“心线”,这正是他书法新奇,个人风格强烈的原因所在。
   中华民族历来是既重书品更重书德。人品不高,书德低下,向为国人所不齿。卫俊秀先生为人忠厚谦和正直达观,对人民群众始终“甘为孺子牛”。特别是在书法艺术作品悄然地进入了商品经济的行列以后,给书法艺术家提出了两个需要立即回答的问题:

卫俊秀书法

  能不能继续保持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爱心?
  能不能继续沿着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道路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在这里卫俊秀先生等老一辈书家为我们后学树立了好的楷模。近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提倡“藏书于民”,为人作书,不计酬劳。卫先生对求书者总是认真回报,一丝不苟。对我辈后学,总是诚挚相待,热情关怀,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他作书如做人,不随流俗,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惊人之笔。始终以严肃态度坚持走中国书法自己的发展道路,绝不盲目模仿外域书法的笔墨结字、章法等技法形式。书法艺术的创新应纳入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高层艺术劳动之中,厚积而薄发,自然而然。卫俊秀先生不但以他的艺术实践而且以他的论文《谈当前书法艺术的书风问题》提出了自己对当前中国书坛端正书风的一系列明确的观点。他晚年手颤,用左手托住右手作书,朋友戏称之为“太极拳推手运笔法”,卫先生以为十分符合他现在作书的实际。他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命名。他双手作书,既给他作书带来了不便,也给他的书作带来了独具的趣味。但他不以此为意,努力追求沉着痛快而不失法度的严严肃肃的治学态度,正正派派的书法风气,书德书品,人所共仰。
  中国近代书法由于历史的原因是在沉寂中缓缓前进的。卫俊秀先生研习书法达75年之久,以他的书法、书论方面的卓越成就写下了近世中国书法史上很有光彩的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3-29 21:42 , Processed in 0.360999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