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陕西书协

百年俊秀.千古流芳!!!(卫俊秀诞辰百年纪念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4 16: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论当代草书的文化品格
□杨清汀

  

  如何确立当代草书的文化品格

  

  1、技道合一的哲学思考

  把当代草书放在哲学的层面上思考,既符合草书艺术的发展规律,也是草书艺术本体的内在要求。如有些当代草书家,自认为苦心经营着草书技法,实际上锤炼了草书的“形”,而没有锤炼自己的“心”。对草书技法追求的过程,也是体道的过程。心中无道,空度一场;心中有道,技自生境。由先秦时的“技进乎道”发展成魏晋时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哲学反观。技与道是无法分离的。如果说,思考决定着一般行为的话,那么,哲学性的思考,则决定着更有深度和广度的行为。艺无止境这是一个老话题,其原因就在于艺术家在艺术追索中,知之无尽而行之无涯,所以艺术家在不知不觉中所感知的不仅仅是艺术,实则已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生命对时间、现实、自然的智慧关怀和人文情结。而这其间,因了艺术介质的作用,使生命有了支点,有了依托,有了飞扬,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艺术家永远生活在美的追求中。所以我们说,草书最能启人兴感,发人哀乐,抒人志气。所谓性情的智者大多于此间拉开和现实的距离,去寻他们心灵的自由王国。若李叔同不出家,他必然是一个草书大家。但他成为真正的宗教家之后,只能在青灯枯守中选择他心如止水的“弘一体”。怀素虽是释门中人,不谈经,不坐禅,亦醉亦醒见癫狂,所以他生活在草书中。草书能入世,能出世的艺术精神,在人生境界上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2、精英化的深度开掘

  当代草书,应该是精英对大众的正确引导,而不是误导。从这方面看,于右任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力倡“标准草书”的做法就很有启发性。虽然于先生和他的同仁们当时主要是从教化和实用角度提出的,但其“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艺术原则仍有历史参照性。于先生提倡草书,以期为大众接受,我们切莫误解是把草书的文化品格降低,而是恰恰有感于草书流变中的杂芜状况,其精华难以为人所取,以普及的弘愿躬行而已。至于有些人习标准草书而走到事物的反面,那是自身因素所限。因为于先生只是引人入门,进到草书的大观园,你愿意怎么游是你的事,不能怪开门的好心人。于先生自离开大陆后,越到后期,其标准草书越变化万端,沉雄博大,有道通天地的气魄。其精英化的表率作用确是我们应该研究的。所以,对当下自许草书有成的精英们来说,比照先贤,首要的问题从自身入手,以文化品格和道义感为己任,开掘草书更深更广的空间,把草书精英化而不是个人化,责任化而不是媒体化。就像当代草书家从张芝、二王、张旭、怀素、黄庭坚、傅山等古贤的作品中品读的同时,是否也让我们大众在当代众多媒体上品读出诸多草书家的文化品格。

  3、多元文化中的民族坚守

  多元文化对书法尤其是草书提供了新的思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但在文化的碰撞中,往往出现厚彼薄我,崇洋媚外的现象。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代草书对日本前卫派的引进,促生了一大批非字非画的作品,实是没有能力消化的缘故,其结果仍是无人喝彩。还有在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影响下,或以制作手段拼贴书法,或对美学中的“审丑”进行曲解,离开对中国书法本体的深入探讨,致使书法的非艺术化倾向泛滥成灾。诸种不良现象的风行,就在于一些当代书家丧失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在书法文化品格的高地上出现了精神撤退,尤其在草书上表现为简单化、粗俗化、行为化、游戏化,既少审美的成份,又无生命的迹化意义和价值,更不会有哲学层面上的人生观照。因此,在多元文化中坚守民族文化传统是正道,同时,也要兼收外来文化,经过良好消化才能丰富和发展。否则,我们孜孜以求的绝不是中国书法,而是本末倒置的另类文化。自清末以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开放策略我认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不能坚守自己的“体”,养自己的“魂”,就必然为外来的末流文化所俘虏,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草书文化品格缺失的今天,正是我们的软肋所在。

  4、人生境界的艺术追求

  中国的艺术精神,就主体而言,以崇高为大美。因为草融入了人的生命精神,在观天法地以类万象的参悟中,崇高之境自然而生。当代草书家,闭门造车,为书而书者多,参天地造化,读古贤诗书,悟人生忧乐的极为少有。因为这些事情要花去我们书家许多酬酢、走穴、上媒体、赶场子的利益时间。正因如此,许多书家可能连写规整字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只好去写认为便捷的草书。然而这正是草书难入品入境的死症,更谈不上什么人生境界和艺术理想了。一个书法家,尽管在物质的世界里不离生老病死的人生劫难,也不离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琐事,但是,当你拥有书法的同时,也就拥有了一份精神,一份品质。按艺术创造的规律而言,一个艺术家恰恰就在这种精神空间中容许离开现实,带着现实的人生感悟去追索自己的境界,实现艺术的理想。这种境界和理想,草书给我们提供了无以言说的帮助。所谓“诗意的栖居”便是我们书法家在当代社会或多或少受到的恩惠。许多搞书法或书法有成的,但愿他们在创作中把这种“诗意”呵护得更加境阔意美,使我们的艺术生活得大自在,圆融无碍。其实,这就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文化品格。

  立足于当代的历史责任

  远的不说,就现代而言,于右任、王蘧常、高二适、林散之、卫俊秀等草书大家,因文化品格的高标特立,自然提升了其草书的格调。江山代有才人出,叩问当代,当若干年过后,我们的后人认定这段历史的时候,不知能否开列出更多的名单来。毫无疑问,若历史文脉不断,若人间正道仍在,若艺术精神还存,子孙们必然以文化品格的标准来取舍我们的草书家。一份责任,几许惆怅,无限感怀。客观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当代草书家尽管拥有举凡历史遗下的巨大宝藏,也拥有前辈不曾有的学习、生活条件,更拥有我们独享的文化合和时代,然而,就学养而言,恐怕很少有人自信能达到和前辈大家比肩的高度。在无限延伸的时光中,草书家如何在有限的当代中增强责任感、历史感,这本身就是对一个艺术家品格的考验。立足当代,看到众多书法人对草书如痴如醉的状态,我们应该相信,当代草书毕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有新文化、新理念的注入,有艺术上的多元探求,当代草书是有希望和作为的。当然,最后还是需要提醒,当代草书的文化品格,在历史基因中进行,在现实高度中完成,在未来企盼中选择,这就是我们确立其品格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 本帖最后由 陕西书协 于 2011-8-14 16:3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14: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应似高嶽固自尊 ——紀念衛俊秀先生百歲誕辰

“聊將心事寄叢殘,每對高懷強自寬。聞道書鄉消息好,但隨風月到長安。”


此乃上世紀末陝西《書鄉》雜誌創刊時,壺應邀獻醜所作。西安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舉世矚目的書法碑林,有紮根黃土高原、開一方風氣的長安畫派;還有一位深受秦晉高風熏染,遊心翰墨八十秋,默默無聞秉承中國文化精神,爲光大中國書法的文化品格而窮盡心力的布衣書法家,自稱教書匠的衛俊秀老人。


壺也孤陋,中國書法熱之前,並不知衛先生人品書藝俱有高格,亦無緣賞會其人其書風致。八十年代中期,壺步入書壇,於國中名宿及各地方家乃漸有所知。許是人生境遇不順使然,壺特別敬重那些厚道古樸、品高學富而不求聞達的遺賢野老。其中,衛俊秀先生一生歷經磨難而安貧樂道,尤爲我所敬慕。然終因天高地遠,人生路不熟,且自慚字醜才拙,無由面對大方,故始終未敢登門請益,只在一些報刊及個別愛家手中,偶爾品讀其大作,以飽眼福而已。


本世紀開歲,衛老學生有知我敬佩老人德藝者,自京寄來老人書法精品集,壺展卷捧讀,愛不釋手,旬月之間凡三過目,一睹而快慰,再讀而感慨,三讀而驚奇。快慰者,老人書風如雲氣氤氳而化,如古音繞梁不絕;慨歎者,老人一生磨難煎熬,而清貧自守、不改其樂;驚呼者,老人承微繼絕之志、抱道孤往之心,誠書壇之真隱與真儒也。


而今老人仙逝多年,然其作人行事、治學爲藝的敬謹態度和真醇本色,縈繞吾心,不可忘懷。爰撰此稿,寄託追慕之情。


君子正氣


壺以爲,藝術爲人生涵養所生發,人品即藝品,中國藝術所真切體現者,實乃人生態度與境界。藝術家若不以敬謹之心爲人治藝,涵泳蒙養而真修實證,便難入其玄奧、會其神妙。中國文化故新相生、知行一體之真精神,於書藝中體現尤著,古不進去便新不出來,少一分工夫便差一分火候。史上所載大方之家,稟賦才學俱佳,有宗尚有閱曆,有鑒識有涵養,方能有所悟入而卓然自立。


整個二十世紀,這樣的書法大家屈指可數,衛俊秀先生即其中之一。


衛俊秀先生,字子英,筆名若魯、景迅,西元一九零九年元月六日(戊申年十二月十六日)生於山西襄陵(今襄汾縣)景村。據今人張頷先生言,“河東衛氏,翰墨淵藪,晉宋稱盛,才士輩出,千年後衛俊秀複高出”,知其文脈承傳亦源有所自矣。景村北靠姑射山,山有神仙窟,蓋即《莊子·逍遙遊》神人所居的姑射山。村南有娥皇泉,傳爲虞舜愛女娥皇汲水處。衛先生有句云:“暫借姑射棲歌鳳,聊將娥泉活蛟龍。”山水鍾靈,宗門光耀,秦晉文化之高風厚土,俱足以讓有志向學的衛俊秀遊心其中。獨特的地域文化源流,賦予衛先生獨特的風骨氣象,無聲無息的熏染涵養,伴隨衛先生直至終老。而獨特的人世際遇,更讓這位有志之士飽嘗風霜磨難的百般滋味,成就其人其藝之大愚大智。


人之在世,能不以際遇爲意、不因得失介懷,自有其定力與正見,不隨時風冷暖、流俗好惡而動搖。衛先生志於道而遊於藝,精勤不已、決定不移,其人其字皆深具自家文化涵養與藝術風氣。


衛老於書,遵從人正字正的道理,日記中屢屢言及:“作字無他訣,不管是起筆,落筆,總須敬謹,不疾不徐,乃可。中間走筆也得恭穩,一筆草率便不足觀”;“‘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作文如此,作字如此,作人亦然”;“字如人,必須寫得深宏而雄大,給人以‘大’的感覺,提高意志,端正行爲,無有不敢擔當之魄力”……充養正大之氣,發之於爲人、行事與治藝,方爲正格。當然,正與奇互爲生發,衛老於此卓然有見,“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作字先作人,人不正哪會有正字,人不奇,字也不會出色的”。


壺拜觀衛先生古稀之年所作正書大字“西望姑射”(圖1,《毛穎足吞虜》134,以下所示圖片均引自此書),堂然正大,靜穆雍容,融篆意之圓潤、隸體之沈渾、魏碑之莊重、顔楷之壯偉於一爐,兼具《西峽頌》的寬舒平和及《麻姑仙壇記》的絕塵化氣。置諸書史殿堂,其淵源、境界可一目了然。四個大字所蘊蓄的敦厚品格、浩然氣象,充分體現衛老書法根基之深固與藝術風尚之正派。此外,一九四六年所題《魏大將軍元略墓誌銘》(圖2,頁193),一九七零年所臨《劉懷氏墓誌》(圖3,頁65),一九八零年臨《楊公則碑》(圖4,頁194),一九八零年臨《霍陽碑》(圖5,頁91)等,俱爲入微入妙之作,與其關於魏墓誌“不疾不徐,走筆雍容,心氣平和,有謙德”之論,正可相與印證,亦足見此老精研魏碑以固其根柢、正其骨體之宗尚。二零零零年衛老九十二歲所書“弘揚學術”橫幅(圖6,頁183),反虛入渾,敦厚而沈靜,溫雅而渾成,可謂人書俱老,已臻爐火純青之境。


此路書風如圖所示,時間跨度達數十載,充分體現衛老持正守常之標格,不因時勢而易,不爲他好所奪。循之有素,躬行不怠,是爲藝也是作人,要之皆在一個“正”字。人與藝,必先正而後能奇。


學人才氣


書畫家首先應該是文化人,藝事乃文化之生發,胸無所養則筆墨無依。昔楊守敬先生論書云:“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古之大家,莫不備此,斷未有胸無點墨而能超軼等倫者也。”(《學書邇言》)誠爲的論。所謂才氣,乃飽學之士自然流露毫端的書卷氣,恒常修持教養而來的斯文氣。文而化之之人有所學有所養,其感悟大道人生的見識和境界,發而爲藝,風氣品格貫注於翰墨氣息,覽跡如見其心。


衛先生幼時有志于學,年及弱冠便在《國師月刊》第一期發表《屈原的思想及其藝術》、《荀子的教育思想》,吐露文心,闡發識鑒。三十六歲寫成研究專著《莊子與魯迅》,同時著手《野草》探索。四十六歲,《魯迅〈野草〉探索》由上海泥土出版社刊佈於世,且因此而以“胡風分子”罪名累及大半生。在備受磨難的人生境遇中,衛先生於治學爲藝始終堅定不移,未嘗稍有懈怠,無論管制、坐牢還是返鄉務農,都不曾棄筆廢學,總能以坦蕩襟懷面對現實,以達觀心態從容生活,以窮且益堅的精神鑽研學術。衛先生飽讀詩文及諸子百家,尤精於對魯迅、《莊子》、傅山之研究,其成果至今爲學術界所稱道。


衛先生就讀高等小學期間,即對寫字有濃厚興趣,畢業之際,校長師振堂的一席話——“白話文不可不作,文言文不可不讀。不可忘記寫字,寫字是你的一點長處”,爲他指引一條爲文治藝之路。他由何子貞入手,習黃山谷、傅青主,年二十五習《張猛龍》、《鄭文公》、《爨龍顔》、《爨寶子》及《石門銘》、《石門頌》、《孔廟碑》,上承篆隸鍾王,再追唐宋楷行,歷代法書傑構皆引爲典範,悉心追摹,數十年略無間斷。所臨各體各派,衛先生俱能形具神生,曲盡其妙,其學力與性情亦悉現楮墨之間。


一九八二年所臨《開通褒斜道》(圖7,頁42),筆觸拙樸生辣,開闔之中猶帶康有爲縱橫馳突風氣,而老气橫秋猶過於南海。一九八五年臨鄭板橋橫幅(圖8,頁64),奇姿逸趣一如鄭氏,然板橋靈便有餘而失之輕巧,衛先生沈穩運筆,靜中取意,以靜制動,得其安雅之致,誠爲善於取捨者也。一九七七年與二零零零年兩次臨摹《蘭亭序》(圖9、圖10,頁154),前者骨健神清,字勢章法頗合王書機趣;後者意態雍容,脫略形迹而神會右軍,與當年海上百歲老人蘇局仙書蘭亭,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又一九七五年臨集王聖教序(圖11,頁171),誠如所鑒,“右軍書法剛健秀美,乾淨麻利”,衛先生信手臨來,起止俯仰、顧盼映帶無不中節。當今臨王書者衆,罕有可與比肩者,何也?學養才氣、習古功力皆不能及也。無文近俗,過文傷朴,無意爲文而文在其中乃佳;文而化之,近於自然,尤爲妙不可言。先生養文,操存精勤,風氣卓然;治藝,入古深厚,鑒識宏博。先生有志報國而懷才不遇、屢遭劫難,遊心於藝特其寄託耳,故其以澄心養氣爲旨要,不雕而文,寓諧於莊,匠心獨到,才思別具,真可謂以文而化之之才,作大而化之之字。


志士俠氣


晉出奇士,風氣使然。晉人豪俠仗義、耿直倔強,爲國爲民披肝瀝膽,風骨凜然,傅青主即爲傑出代表。其人其藝,風化一方,三百年後有衛俊秀。


衛先生平生所景仰崇敬者,莊周、汲黯、史遷、右軍,太白、老杜、山谷、放翁、青主,近世則為康南海、魯迅。獲益尤深者,《莊子》、《史記》、杜詩,青主、魯迅的人品作品。然畢生思慕宗尚者,青主一人耳。不特心氣與之相近,身世、經歷、性格、氣節亦頗有相合處。生逢亂世,國難當頭,一合也;曆盡坎坷,布衣終老,二合也;豪俠任性,傲然脫俗,三合也;嫉惡如仇,劍膽雄心,四合也;同爲晉人,澤及家鄉,五合也。有是五合,衛先生對青主之人格藝境,自然推崇備至,心摹手追、如癡如醉。衛先生的日記、課徒講稿、論壇講座,不下數十百次道及青主其人其書,見識卓拔,賞會精當。茲摘數則以供諸同好。


傅字走筆運轉銛利非常,又如行雲,自然極矣。至其字之姿致,猶如其人之脾性,與其說不遜,不如說貶俗,以天下爲混濁,不足與莊語也。

青主書法走筆神速,犀利之至,草如龍蛇,如藤蘿,莫見其端倪。全部章法可見其至性,一片天機,想見其爲人,非卓然具有遠大抱負者莫能爲。論客多謂其蕭然物外,差矣。他非出世人,乃爲欲入世而不得,彼懷在大公,非保身一流也。筆下如有氣,嫉惡如仇,志不得伸,故形之筆端耳。世外人哪得有此氣骨耶!

風馳電掣,雲薄晦冥,文章惟《史記》、杜詩中有之。書法中惟傅山字中有之。此即思想表現也,氣慨服人也。

有真情乃有真相,字亦然。氣慨不是裝得出的外觀,一目便透,假不得也。

馬遷、老杜給我以文章,青主給我以書法。有此數賢,足使我之靈魂得到無上的快慰與活力,足矣。

你崇拜哪一種人,就會寫出哪一種字。岳飛,秦檜?英雄,小人?瞞不過人,遮不出臉。沒有傅山的骨氣,如何能有他的筆勢?有之,也不過形似,非本質也。“字如其人”,確乎不假。人要有氣派,風格(至性),字亦然。輕薄桃花,水面浮萍,最無聊。


衛先生的書風追求,一如其人格宗尚,骨體堅定、神貌奇偉而氣象軒昂。就中尤以草書爲著,脫胎於傅山,旁參黃山谷、于右任、魯迅,上溯顔魯公、王右軍,經數十年蒙養含茹,洗盡鉛華,煉就神似傅山風骨氣魄之不凡身手。所不同者,誠如衛先生自謂:“傅山以魯公書法爲基礎作草書,我則擬以魏碑爲底子作草書。草以傅山筆致運筆也,當更有一番別致處。”以壺淺見,傅書出入於二王、魯公間,筆致圓融靈妙,且精通醫道、深明脈理,縱使鬱勃憤懣、點畫狼籍,然其迹畫所依託之脈氣脈象猶自綿密有緒、燦然成章;衛書則以魏碑爲骨格,筆致勁瘦蒼韌,醉心傅山書風數十載,精研其筆勢筆意而深得心法,於草書正奇互生之理,自然隨機應變,渾身都是解數,年過古稀更破門而出,一派我行我素的獨立風骨。其書論有云:“拗筆、狂筆,奇中有正,正中有奇,恣肆古樸,高漫憤俗,絕世獨立,橫空出世,氣勢磅礴,不可一世,筆墨濃重,支離杈枒,如粗枝大葉,左支右撐,橫壓斜絞,倒折在一堆者。時有藤絡纏繞,高挂其間,一片神態,難見其端倪,氣力足斷王柱,書中之畫也。汪洋辟合,儀態萬千,如長川繞梁,瀑布飛倒。”功力既臻化境,鑒識亦超形迹,則筆致之俯仰起倒、縱橫開闔,可謂乘興生發於意外,窮極變化於毫端,超以象外而得其環中,出之以大潑大寫的豪俠之氣。先生所言“當更有一番別致處”,即此之謂也。


先生作人為藝,正氣、才氣與俠氣之外,還有真隱之士的仙氣。觀其所作草書對聯“憐才有佛眼,儒雅不書生”(圖12,頁69)以及草書單條“書傅山先生丹楓閣附記”(圖13,頁165),於蒼韌遒勁之中饒有幾分飄逸仙氣,令人品味此老剛健風骨與婀娜氣韻的相與渾融。線條的純淨,喻示心境之澄定,書藝入得至精至醇、返虛若渾之境,亦如人之修煉成仙,舉止超妙,姿態飄逸,與宇宙大生命精神融爲一體,信乎此老已邁入天地自由之境也。


衛先生有詩云:“奇人絕藝最入神,物理事情古猶今。何得浮薄隨流水,應似高嶽固自尊。”先生以仁心正氣而有高風奇骨,兼君子、學人、志士與隱者於一身,對中國書法審美境界孜孜以求、鍥而不捨,實爲中國書法之文化氣脈的忠實承繼者和踐行者。以赤子品格、學人修爲、布衣心境和豪俠意氣來倡揚中國文化精神、彰顯士人風骨,先生更是一位畢生體道者和遊藝造道者。


衛翁百年,高山仰止。謹以拙文,恭致敬意與懷思。



二零零九年初冬於嘉州皇華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16: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慨歎者,老人一生磨難煎熬,而清貧自守、不改其樂;驚呼者,老人承微繼絕之志、抱道孤往之心,誠書壇之真隱與真儒也。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4: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楼主| 发表于 2012-2-10 13: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卫俊秀书法风格是何时形成的,因为诸多原因没有找到强有力的佐证,因而难以确定。不过,我们从卫先生1992年北京书展的艺术简介中似乎可以获得一丝信息。简历中有这样一段介绍:“1943年夏,卫老去重庆,道出陕南七磐关,但见一座山,状似馒头,横空出世,迎面而起,突兀峥嵘,峻高蔽日,云蒸岚横,莽莽苍苍,一驰而下,亘绵百里,一下子领悟到颜书奥妙。1955年,因胡风一案的牵连而去陕北劳动,上山砍柴歇息时,躺在山坡草间,闲看野林忽然发现多架葡萄,枝条曲绕,穿扦盘错,蜿蜒如龙,纠缠似蛇,时而上窜,时而下垂,伸而任游,屈而如蛰, 株株异势,枝枝别趣,千姿百态,目不暇给。从此悟出草书的结体和章法。”古之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怀素观惊蛇入草,人曰之为“外师造化”。但一个没有艺术功底和艺术感觉的人,是很难达到“外师造化”的,“外师造化”是风格赖以形成的前提,也是风格不断确立的时期。从这一点来讲,卫先生书风的形成当在40年代中叶到50年代中叶的10余年间,这一点还可以从卫先生稍后的一些作品中得以证实。其中《卫俊秀书法选》中所录先生60年代所书的一副作品可作为旁证。这件署名“若鲁”的行书横幅,所书的是毛泽东主席《送瘟神》中的两句诗:“天连五岭银鋤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虽然从横、撇、捺一些笔画形态上来看,依然留有着黄山谷的痕迹,但从“地”“动”“摇”三个字了一看出与其今天书风的衔接所在。可以豪不夸张地说,他近20年的书风是保留了这三个字的精神风貌,而舍弃了那些与古人书法极为相似的地方。
虽然卫先生平反后已届古稀之年,但他书法创作的势头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而且不断的有精品出现。虽然这些作品的风格是近似的,但由于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品由于创作的时间和心态不同还是有区别的。用断代的方法可以分期如下:
第一阶段:1975年——1984年
第二阶段:1985年——1989年
第三阶段:1990年以后
“雄”是第一阶段书风的主要特征,确切的数是雄强和苍劲。1975年春,卫俊秀先生曾临写《怀人集王羲之圣教序》,那时临写,只不过是排遣一些苦闷的日子罢了,但这篇临作却成了卫先生书法的创作、学习过程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资料。唐宋元明,临王羲之书者,以《兰亭》为最,民国以来,临王羲之书者而以《圣教序》居多。马公愚、邓散木、吴玉如都是临《圣教序》的高手,而且所临之书都趋向儒雅,可以说直逼晋人风度。而卫先生所临书与此不同,形式上可以说基本接近,但精神则趋向遒劲一路。历史上曾有人评欧、虞之书,“虞得右军肉,欧得右军骨”,卫先生似乎与欧阳率更相同。
1978年,卫先生平反之前,正值第一届全国书展在沈阳举办,山西省送展的作品业已选定,此时襄汾两位青年持卫先生书陈毅《轻松》诗拜访当时的山西书协副主席徐文达先生,徐文达展观之下,击掌叫绝,便为此青年写字数幅,换下卫先生作品,送京候选,从而得中。这段实时后来被书界传为佳话。
这件作品的影响在当时来说是巨大的,对山西书界尤其如此。不是这件作品的作者隶属于山西,而是这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征服了人们的心。许多人竞相询问作者的概况,开始注意他、研究他,而此时卫先生已平反回西安。但他的书法作品在山西却不断地被发现。是年,他写给内侄晋扶青的一副董必武《菊花诗》的草书横幅被人们所关注,后来收到《卫俊秀书法选》一书中,成为这个阶段的一个“标准器”。这幅看似草书的作品,行书的意味依然很浓,也没有后来卫先生作品中那种称为 “剑器”的竖画特征,但却充满着雄强之气。字的形体微向上倾斜,圭角处时有折笔,然较之吴昌硕却内涵的多。
1980年至1984年,卫先生不断奔波于秦晋之间,传播书艺,新作品便不断地流传开来,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说是具有经典性的。杜甫的七言绝句,杜牧的《长安秋望》和《江南春》三件草书横幅,分别写于1980年和1981年。而杜甫诗和杜牧的《江南春》写的似乎更为泼辣一些,线条的起伏与速度感相当强烈,结字的盘绕及章法的绵密,与没有年代记载的王维《鸟鸣涧》、李白的《铜官山醉后绝句》两幅作品有同工异曲之处。董寿平评其“结字如龙争虎斗,变化莫测;用笔似枯藤老梅,古拙而又洗练,老态而有生机。”这些评语大概就是针对这些作品而言的。
卫俊秀先生一方面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龙争虎斗的苍健,一方面又在作品中表现出沉雄。如草书条幅唐卢纶的《塞下曲》和宋朱熹的五言绝句。用笔中似乎《石门》《瘗鹤》二铭的一位占着上风,而章法开始由苍健走向简穆。这种沉雄、苍健而又略近简穆的书风给人的力量是很强的,有时似乎显得有些悲壮。我想,这大约和卫先生20年的冤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释放,原来聚集着的力量就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
莫正雄文。
发表于 2012-5-2 09: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5-13 21: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4: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偷闲居士 于 2012-5-13 21:28 发表

感谢支持
发表于 2012-8-21 03: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14: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望百年

离开二十世纪十多个年头了。回望百年书法,议论依然驳杂。百年书家,谁为雄杰?
中国书法之最高境界是人书俱老,人书俱老者,人书皆能不朽也。百年当中,不朽者寥若晨星、屈指可数。有的书法家英年早逝,人未老,身先去;有的书法家人老而书不老,书未老,人已去。故百年书家,可分为人书俱不老、人老而书不老,人书俱老三种境界。
人书俱不老者多为英年早逝的书家,如陈衡恪、邓散木、潘伯英、白蕉、梁启超等既是。陈衡恪年寿仅48岁,天命未知身先去,其人虽天才卓绝,诗、书、画、印被称作“槐堂四绝”,却因天年而火候未到,终未促成一位大师。邓散木是一位书法全才,寿65岁。他的书法理论、篆刻及书法艺术造诣均高,然都停留于熟的阶段,这与他的追求有关,也与年龄有关。潘伯鹰连65岁都不及,寿62岁,诗文俱佳,学书不过二十余年,而成就斐然,见解深醇,亦未臻化境而过早去世。白蕉寿62岁,其笔墨娴熟俊美,才情远在沈尹默之上,而受天年所限,终乏雄健老到之致。梁启超寿只56岁,其作行楷食古未化,非其才短,实乃寿短也。
人老而书不老者如沈尹默、郭沫若、张大千、高二适、吴玉如、赵朴初、启功等均是。沈尹默青年时被陈独秀指为未脱俗气,其终生求雅,然至老而秀润拘谨,终于跳不出陈氏所言。郭沫若风流倜傥,作书不拘小节,多出法度之外,至老而抛筋露骨,作壮年样,乏老成之致也。张大千才调纵横、绝顶聪明,而作书止于聪明,书法奇崛有矣而苍劲不足,才子书也。高二适清高绝俗,然用笔使尽蛮力,生猛有余,蕴藉不足,盖其倔强,至老不移,书如其人者也。吴玉如书法追魏晋平淡,端丽秀雅、空灵飘逸,而数十年一成不变,人老而书风依然。赵朴初以诗词名世,一生吟咏,随手拈来,而书法从苏东坡、翁方纲得其形态,一生守成,自始至终。启功则因担任中国书协主席,世人皆知其书名,工整雅美为其一生追求,风雨沧桑不行诸于笔端,乐观一生,得失故难以言语状也。
人老、笔墨亦老而未臻化境者如沙孟海、王蘧常、胡小石、谢无量、朱复堪等是。所谓笔墨老者,行笔老到、笔墨苍劲者之谓,然因其人之修为未能与大化齐一,故未臻化境也。沙孟海作书,以宋人为蓝本,书卷气金石气皆足,而空灵不足,学者字也。王蘧常以北碑入章草,笔笔有交代,字字能独立,可为法书,而笔墨究将僵硬,乏生龙活虎之态,艺术感染力便弱。胡小石以北碑书见长,其坚实的古典文学功底使其碑书充盈着文人气息,然碑与帖方圆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终于使得胡小石未能做到食古而化,是为憾者。谢无量作书能举重若轻,然习帖太少,故其虽韵味十足,而形态终过单调,亦学者字耳。朱复堪用笔如铁,刚劲有力,以篆书笔法融于诸体,然一味中锋,恐非古法,未免单调,终乏自然,人书俱老应为自然挥洒,此其不足。
屈指数来,臻于人书俱老之境界者不过康有为、黄宾虹、齐白石、弘一法师、徐生翁、林散之、卫俊秀数人而已。康长素大笔直放而又圆融浑朴,大笔如椽,大气逼人,人书俱老,无可争议。黄宾虹寿至耄耋,人既老矣而笔墨浑厚华滋,篆书能如行书挥洒,行书能如篆书古雅,愈老愈妙,终与自然同化。齐白石篆书用笔如刀,行书复以篆书笔法为之,虽仍难脱刚猛之习,然稚拙无饰,返老还童,亦不失人书俱老之境界。弘一法师既入佛门,悟道甚深,其思想境界很早便进入老成之境,非凡夫俗子可比者,因此,其书法兀兀穷年,如孤松直立、孤峰直指,其与世无争、与大块同有之笔墨境界,楷范百代。徐生翁一生足不出绍兴县界,而胸怀古今,放眼宇宙,与古为徒,复能旁师造化,以孩童之心态参书悟道,终臻大成。林散之晚年方名声大噪,与卫俊秀同属大器晚成之属,而得日人鼓吹,遂有“草圣”之誉。其草书融碑铸帖,气息连绵从容,平淡隽永、火气尽销,入化境而无疑焉。卫俊秀八十以前,故作老到,虽笔力雄健而难免人力摆布,九十之后,无意于佳而无不佳,笔墨沉雄难有匹敌,咄咄之气直逼古人。此数家者,百年雄杰,可无疑焉,余则不敢论矣。     (杨吉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3-28 23:37 , Processed in 1.286284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