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274|回复: 110

从“陈诗梦”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1 09: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从“陈诗梦”说起
                                              从“陈诗梦”说起


    记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曾经做过一个“陈诗梦”。

    那时我刚高中毕业,就蜗居在乡下当诗人,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背诵了将近两千首,其间,也学作了数百首旧体诗。

    记得当年,我在给一位前辈诗人的信中有这样的话:……余本痴人,自命陈诗,自以为续诗道于今世,舍我其谁!如此言语,先生或笑余痴狂,唯诗心不假……

    虽然这个梦以被现实狠狠地抽了一个耳光而暂告一段落,但她也开启了我对中华文化存在问题思考的历程……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9: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少说,有诗为证!

少不了风花雪月、春夏秋冬:


       四时歌①
          春
          一
夕阳浴长空  潭水金碧红
行经芳树下  春山月明中

          二
布谷催春早  耕牛犁地好
荷锄披绿蓑  下轭食青草

          三
春花开一路  春水满一桥
雨落乌泥润  风来绿树妖

             四
晶晶日下觅芳菲  弱柳酥黄各自垂
树在春娇人欲懒  熏风轻起乱蝶飞

          夏

          一
明月两三点  修篁四五竿
悠游如此夜  叩梦有清凉

              二
农家房舍竹篱深  上架瓜藤四向分
绿叶风轻轻过院  小黄花放近黄昏

          秋

          一
正是深秋景  独行看翠微
风寻黄叶落  鸟爱碧云飞

          二
一树荻花轻  半江秋水明
人行风月下  无语自留心

              四
晨曦独自立秋江  看柳风中异样长
思绪无端千万缕  一丝一片近朝阳

              五
一树一舟一沙岸  一人一月一中秋
当随流水悠悠去  却系江边不自由

              六
晨炊饮罢雾未明  郊游兴尽晚当归
秋林回首空空立  一片斜阳万道金

① 在闽北很难感受到真正的严冬,故四时歌中没有冬这一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9: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少不了感怀:

        有感
          一
道是余心古  苍苍千岁木
两间清气逼  铮铮立黄土

          二
独上索桥游  遑遑几度秋
有风清客梦  无语大江流

              三
秋气森森花木窘  遑遑落日下江河
天若无云少颜色  我亦横笛向天歌

            端午
无语离骚细细吟  龙舟竞渡鼓雷鸣
桥头岸上层层立  谁在江边悼屈平

      登楼远眺
登楼观景物  独自叩心音
环岫连城暗  街灯对列明
思多追远梦  看久吐轻吟
星月半空老  苍茫夜色新

        双塔
兢兢数百年  过往几千帆
壁上石斑古  阶前玉露寒
镇江迎旭日  锁岸对青山
来访穷辞客  拊之望碧天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9: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虚拟中的爱情:

        秋思
舒张拳素手  缓缓似春心
一点清露下  秋思亦无垠

       望月诗
还如昨夜去  同绕一江行
曲水浮光动  幽风暗叶鸣
魂来轻蔽月  梦逝显空灵
缱绻为君意  蹒跚是我情

             错过
苍茫人海一飘萍  碌碌风尘遂至今
知否去来非有意  安能聚散是无因
三春阳雨空灵梦  九月金风黯淡情
错过如何追忆省  可怜憔悴属芳心


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学会了自娱自乐:

            自弈诗
纹枰茫茫十九路,占角拆边着何处?
可否天元落子睨四方,然后攻战细论量。
黑也白也一时争先落,攻乎守乎转换甚频繁。
壮哉形势可以称天下,足矣实地尚得一先手。
尔敢深入看我擒龙术,落子中腹汝亦奈何我。
飞、压、点眼一时忙出错,嗡然耳热眼昏花。
嘻嘻,不必真如此,去子从来可悔当时过。
审视盘面,沉思应对。
踊跃争劫,仔细收官,还差二三目。
天元落子近无谋?!

[ 本帖最后由 虫甬 于 2008-11-11 10:3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9: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书法有关的诗歌与文字:

       值雪寻梅
初二人游远  书事余正酣
不知风来叶  不觉雨临窗
闻声忽惊起  剥啄逗身寒
飘雨吹渐没  珠玉点瓦微
无声积白羽  延伫忽心飞
三转出深巷  过桥绕银堆
寻芳茫茫里  览物得情归
愿值一佳人  欣欣言所遇
还室展宣纸  摇笔欲言真
白龙呵冻墨  我写一枝春

         独酌
独酌数杯酒  还拟醉后书
书书不如意  弃笔出门看
信步高复低  青山忽远近
野风冲怀抱  杂草碍轻行
岩牙吐月小  攀缘去处高
额汗寻小憩  随意置我身
半醉依巉岩  解襟卧高岗
心胸敞天宇  风云入我怀


                       学书笔记

    余知诗者,生情于内,遇景于外也;余不知书,当初所以亲翰墨乃羡古人作书之佳境种种,心期或能遇之。奈何不循规矩,不事临摹,至今一事无成。好在所谓希望乃在拟想之中,若观天上之月,唯其可望,故心中有,心中有,则可以求索。譬学书之于登太华,临摹、通晓创新,此常道也,若登太华之循栏杆升阶梯甚是稳当,亦有入古人篱樊而不能出者。虽曰自古华山一条路,然樵夫药父常穿行于无路处。窃以为:灵芝异草乃在悬崖间,不循常道或能遇之;不依常道,则进步万难,常处迷途而不知返也。
    余今未谙笔法,结体尤劣,谋篇布局更是遑遑勿论,唯能欣喜于一点一划之可观。当初问道,已入歧途,余今不能又悔,长路茫茫,道险且阻,或仆或进苦乐在其中!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9: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膨胀的时候:



            神女峰
朝发三峡行梦里  烟云上笼玉女峰
大江茫茫东流去  唯此江岸驻江神
清歌一路随风远  自语情思诉佳人
曲曲石径深深路  行行碰雾微微寒
渐入云中渐无语  更上青山更无言
未仰山石横当面  匍匐跻攀似不前
如何云中探玉手  牵我直上碧云间
怎的蒙蒙不见路  旋身兀坐心茫然
    擎我宏宏志  平生当自强
    岂能低顾语  昂然入云中
    直上八千仞  万里云雾未开边
登高眺望空化羽  飘飘云气我为仙
大笑烟云开万壑  长空丽日照高林
    泠泠风激衣  昂扬不可止
    立此高山上  羡彼青云飞
    返身入林中  随心观所遇
山依杂树争红绿  水枕乱石兼声情
静时迎风坐流水  闲来高卧清泉边
岂能山中空度日  往往观望碧云天
谓我神州龙凤土  龙凤腾飞看来年
日日独行高山上  山中之气清且寒
余将诗心寄流水  泉自石出不喜平
奔流宛转碧峰下  喧嚣直向万里鸣

[ 本帖最后由 虫甬 于 2008-11-11 10:3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09: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迷惘困惑期:

            无题

              一
安能望尽天涯碧  无语旋身入画中
曲水幽行临险壑  高岩兀立对长空
心轻鸟语春山秀  意重云帆落日红
原野黄昏恒幕下  苍茫大夜一玄同

              二
常言诗是啼鹃苦  漫道丹枫泪染红
勇渡身前千万壑  愁依路畔两三松
倩人高远云天外  倦客匍匐石罅中
数点昏花堆老木  两行秋水碧朦胧

              三
月下飞思逸孤枕  游魂何处觅真身
云中飘渺非辞客  梦里依稀是倩人
足语心空横踏夜  花香意境乱飘神
我来一树临风秀  十万精晶挂碧澄

              四
千古诗魂一梦追  孤心无翼鸟飞飞
迷茫幻境栖身苦  修远征程释道微
明月得来掬在手  韶光逝去望云灰
我空我有缘君故  爱恨如何言是非

              五
黯然诗绪近三秋  自倚栏干看水流
有月迎风思远梦  无人对酒话清愁
迢迢桂影西山落  渐渐晨光东海泅
隔岸云开江雾起  安知何处是来舟

         山行
彳亍向南山  茕茕二三里
临溪观鱼散  孤芳甚可疑
谁人知我心  我心怀明月  灿灿欲生辉
顾影堪自怜  扶倚山树边
近来身病弱  清气逼我寒
独行山路远  有时还望天
心思愁云结  黯黯连千里
莫为云中阻  是向云中渡


痛苦挣扎期:

            雨 夜
雨夜昏灯静听雨  闲来坐久细扪心
我是何人复何欲  可曾尽心尽力为
或曰寄语求索者  甚矣汝之不惠  尔何怀乎旧梦
    文言云已逝  承诗可奈何
    昨夜观天象  云际微星弱  中天小月明
  我亦知其不可  奈何爱之笃深
    天涯芳草碧  或曰可以行
    再三言说汝  我实怜君故
我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汝之聒噪不亦可以矣乎
君不见仲尼登车列国转  知其不可而为之
君不见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
    诗事无所凭  唯余一生拼
    如同掬水月  水尽月还空
我之与我周旋久  夜长雨滴堪睡时
寻思向来未必都是梦
不雨黄昏余当外出觅陈诗

[ 本帖最后由 虫甬 于 2008-11-11 10:4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我拥有一间简陋的书轩——一个长约4米、宽约1.5米,三面是墙,一面与柴火房相连的空间。轩内的陈设很简单,一桌、一凳、一躺椅,还有一墙书而已。为此我曾吟《书轩》诗一首:我有一轩独处,书巢横卧今古;清风夏夜往来,秋雨玉兰花树。
        有必要特别怀念一下柴火房后墙边紧挨着的一颗白玉兰树。四五年间,她陪我一同长大了许多,可以说是一个伴。常在月夜时分,勤递暗香,摇曳疏影,让孤寂的我生出红袖添香的想像。(听说近年,我原先居住的那幢平房已经被拆除盖新房了,不知道那一棵白玉兰树还在不在?)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做“陈诗梦”的几年期间,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学习掌握有关中华文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二是构思长篇小说《陈诗梦》;
三是尝试创作旧体诗。

    学习掌握有关中华文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概括起来就是“读书写字”。读书,主要阅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中国古典诗歌方面的书籍,遇到自认为好的篇目,就背诵下来(近两千首)。当然,其间也少不了吟咏创作。写字,因为我练字的目的是想用毛笔自由地书写我的诗歌,希冀达到像古人那样心手双畅的境界。我甚至幻想,学成之后,能够像李白那样云游天下,诗歌一路,书写怀路。所以,我练字一开始选择的方法就是用毛笔抄《草字汇》等,以期掌握行草书的结字、用笔等。为此我吃尽了苦头,直到现在仍没能写出一手像样的毛笔字来。但我相信,如今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很多,而怀抱与我相似练字初衷的人恐怕没有,“我”是独特的。)

    有必要特别说明一下,这里的《陈诗梦》是怎么回事:
    受《红楼梦》、《说岳全传》、《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及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我构思过一部《陈诗梦》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我”的性格与经历受贾宝玉、李白、辛弃疾的影响;女主角的性格与形象则由林黛玉、穆桂英等形象演绎而成。场景从书院,到战场,最后上天入地等情节的长篇小说,虽然小说没写出来,但这部小说的构思和我旧体诗的创作是有关联的。(如果将来有闲心,倒是可以尝试着将它写出来哈)

      那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解决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问题,却拿不出什么好办法,现在反思起自己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倒觉得有些可以值得关注的地方。对于一个多梦的少年而言,他天生就是诗人,也天生就具有编故事的能力,他心中的美妙感觉与神奇的想像,都是成年人所匮乏的。如果一位中国少年,通过欣赏或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在自己年幼的心灵里埋下对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存在仰慕与心仪的种子,再通过少年时期特有的“做梦”方式,通过全身心地投入对古人生活场景的模拟,人物性格的揣摩,故事情节的演绎,从而最大限度地亲近古人,乃至于将自身演绎成古人中的一员,营造出传承中华文化的绝佳心理氛围。与此同时,再辅之以诗词、书法等中华文化遗存的临习与创作,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
      我们这些成年人,虽然大多已经丧失了“做梦”的能力,但也可以通过创作出一些文言形式的作品,如诗词、文言书信等方式,来局部地接近古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10: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1988年秋天,我写下了《神女峰》一诗。此时的我,内心的冲动不可扼止,我看到了旧体诗的生长空间。也就是说,要写出与古人不同境界的旧体诗并非完全不可能,无论是情感内涵,还是表达方式,以及呈现意境等方面都有我们可以探索的地方(当然这还存在着如何言说与界定问题)。
   
    可是紧接着不久,这种虚拟情境下的旧体诗写作很快就进入了绝境(所谓绝境,当时只是一种强烈的感受,现在归纳起来大约可分为三方面:
    一是道统的绝境,即由内圣而外王之道,在现实中已没有了实践的途径;
    二是文言的绝境,即文言世界与白话世界的断裂;
    三是自然的绝境,即在古人那里,文言语境与自然世界相对和谐,而现代人的存在与自然有着根本的对立,这使得诗中的“我”追求与自然和谐,从根本上是徒劳的。 这三个方面的绝境我都无法度过,只好选择放弃)。

    此时,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在无奈放弃旧体诗创作后,我开始尝试写新诗。徜徉在文言与白话之间,使我真切地感觉到文言世界与白话世界之间的断裂存在着一个历史的伤口,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大约在1995年前后,我逐渐确立了以中华文化在现实中的存在状况为依托的抒情主体(即诗中的“我”),同时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我的思考从寻求“我”存在的理由开始,然后拓展到对中华文化在现实中的存在状况,再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存在问题,等等,问题域渐渐形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0 19:30 , Processed in 5.39043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