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308|回复: 39

杂谈若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 09: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书法家,请别忘了提高您的基本文化素养
杨卫列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之所以又想起它,源于《光明日报》刊登的一首诗。
  2012年10月23日,《光明日报》第5版选登了由其和中央电视台、中华书局、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其中有一首名为《归园田居》的诗作赫然在列,其诗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什么穿越,因为这首诗的作者标注的明明是彩信(ID:004856)137****0938,而不是什么陶渊明。不过,看到这儿,人们不禁要问,这首截取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园田居》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从众多重量级的知名教授的眼皮底下通过,并被选为优秀作品的?又如何通过责任编辑的法眼,堂而皇之的被刊登在素有知识分子报刊之称的《光明日报》上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评委走眼了。不过,一个走眼,情有可原;两个走眼,也情有可原;大家集体走眼,您信吗?也许又有人说,这是评委浮躁的结果。不过,我想说,如果评委评审时真的很浮躁,那么,这首截取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园田居》又是如何在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呢?因此在我看来,未能及时发现一首连当今的高中生都耳熟能详的、抄袭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诗作,且将其评为优秀作品,只能是源于评委们陶诗基本文化素养的匮乏,舍此任何解释都未免牵强。
  不过,基本文化素养的匮乏又岂止是在诗词界?书法界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在创作时,将孟浩然的《春晓》张冠李戴到杜甫的头上,将柳永的《蝶恋花》的著作权送给了欧阳修;在写作时,将赵孟頫的书法名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强加到苏轼的头上,将沈尹默的书法名言“无色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强加到鲁迅的头上;明明书的是陆游诗一首,却在落款处说成是书陆游词一首,明明是截取了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却在落款处说是书白居易诗一首;明明是“皇后”的“后”,却写成“先後”的“後”,明明是“子丑寅卯”的“丑”,却写成“醜陋之至”的“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是什么导致当今书法界的基本文化素养的集体滑坡呢?探究起来,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当今社会,白话文早已占据了统治地位,传统文化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生存土壤已不复存在,因此,书法家对其越来越隔膜。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再加上身处市场经济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浮躁心理日益严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书法家们已很难静下心来充实自己。三是一些书法家认为基本文化素养提高与否与自己关系不大。因为,书法家的主要任务是创作,创作出高水平的书法作品,而创作水平的高低与基本文化素养的高低无必然关系,再说,基本文化素养也不能像书法创作那样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基本文化素养的提高往往用力多,收效微,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因此,在他们眼里,写好字,提高书法水平才是正道;而基本文化素养的提高自然便成了可有可无的事了。
  果真如此吗?
  且不说基本文化素养的提高与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是否真的如一些书法家所认为的那样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但有一点至少可以肯定,这就是,基本文化素养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书法家在大众心目中地位的高低。试想一下,一个错别字随处可见的书法家,一个连上下联写颠倒了都浑然不知的书法家,一个连抄书都常常添字、少字、颠三倒四的书法家,一个连基本的文化常识都常常出错的书法家……他会在大众的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吗?而书法家在大众心目中地位的高低却是可以直接影响其书法作品在艺术市场中的地位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书法家字写得很好,但其作品的市场价格却始终上不去;而一些学者或文学家,字虽然写得并不是特别的好,甚至有些连书写技巧都未必完全过关,反而在艺术市场受到了热捧。由此可见,那种认为基本文化素养的高低与书法家无甚关系的看法,不是无知,便是撒谎。基本文化素养对书法家来说看似可有可无,其实绝非可有可无。
  书法家,请别忘了提高您的基本文化素养。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9: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楷因何备受冷落
杨卫列

  曾经极度繁荣,并被后世众多学者视为楷书巅峰,成为众多习书者必修的唐楷在书法进入“展览至上”的时代后却备受冷落,这已是当代书坛一个不争的事实。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级各类的展览为例,五体之中,行草书无论是参与人数,还是入展人数都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篆隶,最后是楷书,而在入展的为数极少的楷书作者中,又是以魏晋小楷和魏碑为主,而唐楷几乎全线覆灭。个中缘由,不能不引人深思。
  唐楷的备受冷落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唐楷的兴盛以及后来成为学书者的必修书体与其规范、易识、美观等实用性是分不开的。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悄然来临,无纸化办公已然成为现实,书法的实用性被极大的降低了,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艺术追求也越来越多元化,书法正日益脱离实用,越来越趋向于朝纯艺术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一切,必然会导致带有明显实用功能的唐楷备受冷落。
  唐楷的备受冷落与一些似是而非的艺术观念的盛行密切相关。在当代书坛,人们的艺术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些似是而非的艺术观念的盛行成为唐楷备受冷落的重要诱因。如,书法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用来抒发情感的,而在众多的书体中,行草抒情性、表现性最强,而楷书,特别是唐楷,因其法度森严,故而其抒情性、表现性最弱。又如,唐楷法度森严,章法古板,久习唐楷,会越学越死,导致下笔缺乏灵性,不利于其他书体,尤其是行草书体的学习。再如,唐楷已将楷书的书写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习唐楷终其一生也无法超越唐楷,不如另择他途,也许更易成功;如此等等。试想,有了这些艺术观念,你还会钟情于唐楷吗?
  唐楷的备受冷落与展览的导向密切相关。在当代书坛,像北宋欧阳修那样,以学书消日的人虽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恐怕也是寥若晨星,绝大多数的学书者可能都或多或少地无法摆脱对名利的追逐(需要说明的是,对名利的追逐并非是什么坏事,只要方法得当,手段得当)。而在当代书坛,要追逐名利,就不能不不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展览;而要在轰轰烈烈的展览中一夜成名,就必须对展览的风向了如指掌。而当人们对近30年的展览时代进行细致的梳理时,一个不难发现的事实是,在变化莫测、交相更迭的展览时风中,唐楷是不在其中的。如此,对那些追名逐利的者来说,谁会愿意浸淫于唐楷之中呢?
  唐楷的备受冷落与书者浮躁的心态密切相关。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慢生活已渐行渐远。当今时代也是一个追求速成和效率至上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难以摆脱的宿命。日常生活如此,日常工作如此,艺术学习自然也是如此。而生活的快节奏和对速成、效率的高追求,必然会使人远离宁静,内心变得越来越浮躁起来,而这种浮躁的心态又如何能适应楷书,尤其是法度森严的唐楷的学习与创作呢?再说,学习唐楷,是一种慢活;要想比肩前人,甚至超越前人,不仅需要创新精神,更需要有守得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寂寞。而这,以追求速成和效率至上的当代书人又有几人能够做得到呢?
  唐楷的备受冷落与唐楷作者的存在价值在当代难以得到体现有关。从事书法学习和创作,谁不想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创作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呢?但在当代书坛,唐楷作者要想通过对唐楷的学习与创作向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存在简直比登天还难!首先,中国书协的展览和书法专业报刊中几乎难觅唐楷的踪影。其二,收藏市场对唐楷也缺乏热情,唐楷在收藏市场也难觅一席之地。而当一个人长期浸淫于唐楷,最终却发现唐楷在当代书坛已没有位置时,唐楷对习书者还会有多大的吸引力呢?除了备受冷落外,又能怎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9: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攀附

  杨卫列

  攀附,原为附着某种东西向上爬,后比喻巴结或投靠某些特定的对象,以求得到某种好处。
  由于攀附的目的是以期得到某种好处,攀附的手段是巴结或投靠,这就决定了攀附必然与无法掩饰的媚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为人所不耻的。但可惜的是,此种为人所不耻的现象,从古至今,非但没有绝迹,反而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书画界亦未能幸免,悲夫!
  就书画界而言,攀附者攀附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三类:
  名人。攀附名人,并非专指攀附书画名人。对攀附者而言,只要人有名,皆可来攀附。因为,不论是何种名人,其常常都是在某一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由于其在某一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于是便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了一定的名人效应。攀附名人,说到底就是借助名人效应以及人们对名人的崇拜心里来提升自己,以便于无形中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权力。攀附权力,准确地说是攀附书画当权者。由于书画当权者是书画权力的拥有者,而拥有了权力,则可以突破规则,暗箱操作;可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以三天一剪彩,五天一与会。拥有了权力,垃圾瞬间成墨宝,润格年年往上翻;废话也能作珠玑,平庸摇身变大师……可以说,攀附了权力,则可能收获权力;而收获了权力,也便收获了名利。
  金钱。攀附金钱,其实是指攀附金钱的拥有者。从事书画创作的作者,在未成名(甚至是未成大名)或未成为书画权力的拥有者时,往往囊中羞涩。而举凡个展、出书、开研讨会等无一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于是,攀附金钱便成为某些书画爱好者或从业者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选择。因为,攀附了金钱,这一切往往便迎刃而解。
  不过,知道攀附什么不是问题;懂得如何攀附,这才是问题。
  曲线攀附。所谓曲线攀附,即通过第三者,甚至是第三者的第三者的第三者来与被攀附者发生曲线联系,从而最终完成攀附行为,以获得某种利益的攀附方式。当你想攀附某人却又苦于与其八竿子打不着时,这种攀附方式往往可以派上用场,甚至会助你成功。
  拜师、出书、参加培训、主办个展或研讨会。这几种攀附方式,其攀附对象往往是名人或当权者。因为能以这些方式攀附的,不是已经成功地攀附了金钱,就是本身已经拥有了不菲的金钱。否则,他又如何藉此去攀附?试想一下,拜师,参加培训,出书时攀附名人或当权者请其作序或评论,以及主办个展或研讨会时攀附名人或当权者邀其捧场,哪一项是少了金钱就能够玩转的?
  写书画评论。当你无法曲线攀附,或无法以金钱去攀附被攀附者时,写书画评论不失为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攀附方式。以这种方式攀附时,需极尽吹捧之能事,切不可为对方看了脸热心跳而担心;如果您自己实在对自己所写的书画批评感到不好意思,非要来点批评的话,那也要寓褒扬于批评之中。如此这般,久而久之,好处自然会随之而来。
  合影。合影不失为一种最经济的攀附方式,它花费少,代价小(只要有一台相机即可),且简单易行(只要见到名人,您径直走过去,让人给你们咔嚓一下即可),因而,俨然已成为眼下许多书画作者攀附名人、权力、金钱时极常见的手段。但话又说回来,此种攀附方式的优点也正是其缺点,用其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或糊弄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尚可,想用其获得切实的好处则并非易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9: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虚位”之多与“虚位”不“虚”
杨卫列

  据西部某省书法网报道,该省书法家协会于近日成功换届,选举出书协主席1人,常务副主席16人、副主席18人,秘书长1人(兼任),驻会秘书长1人(兼任),副秘书长10人。另外聘请名誉主席11人,顾问6人。
  此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因为,去除重复的两人,该省书协秘书长及其以上职位的书官就有52人;如果再加上10名副秘书长,协会领导数量则更是高达62人;即便去掉非正式的领导,也就是去掉名誉主席和顾问,该省书协官员仍有45人之多。一省的书协官员人数如此庞大,显然是与国家所力倡的精简机关团体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的,而且也已突破了善良的人们的想象,突破了整个社会所能承受的底线,真可谓史无前例,也必将成为当代书坛乃至书史上的笑话。难怪有人迅即以山东快板的形式对其予以强烈的嘲讽;有人则直接表达自己难以言说的愤怒,径直斥之为丑陋无耻;有人则言,“我们错把世事看的太简单,把公平正义看的太重要,把官人看的太善良,把书法艺术看的很神圣”;有人戏言:“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高吼秦腔。六十二个司令官,临敌布阵;九千余秦俑大战,不用刀枪”;有人不无讥讽:“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以后主席连副主席都认不全了”“都是领导,谁干活呢?”“估计以后的书展开幕式等露脸活动的站位都会成问题”;更有人则以漫画的形式予以讽刺,画面上一杆毛笔如一艘飞船,众多书协官员骑在笔杆上,春风得意;还有一人拼命抓住笔头的笔毛,身子悬在半空中,旁边的看客对此十分不解:他为什么要拼命去争这样一个看起来很虚的座位?
  其实,所谓的“虚位”一点也不“虚”。
  “虚位”不“虚”,是因为进入主席团的每一个所谓的“虚位”,其实都是有一份相对应的薪水与之挂钩的。而这一点,常常被熟悉当代书坛现状的人所忽略。在他们看来,所谓的“虚位”不“虚”,其实与薪水无关,而是别有他解的。我以前也持这种看法。但现在看来,此言虽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显然也未必是真实的全部。如若不信,请看关注此事的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的记者肖源的采访报道便可知晓。
  记者:如果他们进入主席团的话,工资什么的也是由省里的财政负担吗?
  工作人员:那当然!那当然!他这种管理人员都是和省级的(干部)同等的。
  “虚位”不“虚”,更重要的是因为由这种所谓的“虚位”,即职位、名头给“虚位”拥有者带来的所谓的润格收益是巨大的。因为,在当代书法界,除真正的顶尖高手外,一个书法作者的书法润格往往不是取决于他的书艺水平,而是取决于他的书法职位、名头。职位、名头越高,润格越高;职位、名头越低,润格也就越低。虽然,人们早已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大加鞭挞,但在目前的书坛大环境下,要想彻底改变这种惟职位、名头定润格的不公平现象,委实乎难矣哉。明乎此,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书法作者,非书法界的在职官员,企业的高管、甚至是离退休干部,都不约而同的削尖脑袋,拉关系、走后门,甚至不惜以大量的金钱作后盾,也要买一个在旁人看来只是一种虚名的“虚位”了。
  “虚位”不“虚”,还因为这种所谓的““虚位””可以给“虚位”拥有者带来譬如入展、办展、交流、出书、办学、授徒、讲学等多方面远超他人的实实在在的利益,甚至使“虚位”拥有者成为他人公关、腐败的对象,从而让当代书坛沦落为是非之地。
  “虚位”不“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9: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入展或获奖者=书法家?

杨卫列

   当代书坛,展览至上。一个所谓的书法家,如果还没有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有过入展或获奖记录的话,那么,不管别人出于何种原因称其为书法家,他恐怕也觉得没有什么底气;就更别说什么自称书法家了。一时间,似乎只有入展了或获奖了,才配称为书法家。否则,便只好望“家”兴叹了。
  但是,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显然不是。
  首先,入展或获奖与否与书艺水平的高低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在很多人的眼里,不能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展览中入展或获奖,其书艺水平自然值得怀疑;而能够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入展或获奖,其书艺水平至少不会离谱。既然如此,入展或获奖与否自然便成为衡量一个作者是否为书法家的标尺了。其实,入展或获奖与否与书艺水平的高低是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的。因为,制约一个作者能否入展或获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作者书艺水平方面的,也有评委审美取向方面的;既有作品形式方面的,也有文字内容书写方面的;既有运气方面的,也有人情方面的;既有评审机制方面的,也有艺术评审标准相对模糊方面的。总而言之,制约因素无非书内和书外。当书外因素成为决定入展或获奖与否的主导因素时,入展或获奖与否便很难等同于书艺水平的高低;而当书内因素成为决定入展或获奖与否的主导因素时,入展或获奖与否与书艺水平的高低方庶可近之。
  不过,就算是入展或获奖是书艺水平高妙的代名词,也并不就意味着其必然是书法家。在当代书坛,尤其是书法进入展览时代之后,有一种书法观念甚嚣尘上,这便是:技术至上。在持有这种观念的人看来,书法家如同工匠。他们都追求技术的高精尖,所不同者不过是用来表现其技术的工具存在差别而已。而书法也无它,实在不过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活而已,无需人为的添加过多的附加意义。谁掌握了这种书写的技术,谁就是书法家;谁的书写技术高妙,谁就是高水平的书法家,甚至大师。而入展或获奖者,大都是这种技术大比拼的最终胜出者。因此,自然便是书法家了。
  确实,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技术因素固然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说还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纵观书法史,那些享有盛名的书法家,其之所以被后人推崇,却又远不是技术因素所能涵盖全部的。事实上,一名真正的书法家,不仅要有过硬的手上功夫,即技术素养,同时,更要有较高的创新素养、文化素养、学术素养和道德素养;尤为重要的是,要能在书法创作中“以我手写我心”,让技术为情感服务,而不是单纯的炫技。纯技术型的所谓书法家,其可能得意于一时,但其最终是很难立足于书法之林的;以为有了技术,便是书法家,则更是为艺者自降其格。其结果便是,书法家沦为人们眼中的书写匠,很难在艺苑赢得其应有的地位。
  入展或获奖者≠书法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9: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愈演愈烈的书法展赛

杨卫列

  无论你承认与否,今日书坛书法展赛正呈愈演愈烈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在刚刚逝去的2012年,仅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展览便有20项之多;就更别说省市级别的书法展赛了。而今年,据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胡湛先生在其新浪博客中透露:截至今年1月底,中国书法家协会至少已经敲定了16项展览。今后是否会继续增加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即便不再增加,一年中“国”字号的展览达16项也已经够密集的了。
  众所周知,凡事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就必然走向其反面。适度的书法展赛,可以让传统的书法艺术得到世人更多的关注,有助于其传承,甚至发扬广大,又不致于让其迷失方向,让评审的权威性在轮番轰炸中消解;可以让评审水平在不断的评审实践中得到提高,评审规则在不断的评审实践中得到修正、补充,又不致于让主办单位疲于奔命,无暇顾及总结和提高;可以给广大的书法爱好者带来更多的希望,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有助于书法家队伍的壮大,又不致于让其疲于应付,无法将更多的时间关注书法本体;可以给广大的书法作者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开阔其视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又不致于让其发生审美疲劳,在走马灯似的时风变化中失去自我。而愈演愈烈的书法展赛,其弊却不容小觑。
  其弊之一,助长了书坛的浮躁之风。首先,让书法作者变得越来越浮躁。书法本来就是一种慢艺术,一种休闲的艺术,一种让人心神宁静的艺术。但愈演愈烈的书法展赛却改变了这一切。面对一次又一次扑面而来的书法展赛给书法作者提供的一次又一次一夜成名的绝好机会,面对一次又一次扑面而来的书法展赛给书法作者提供的一次又一次高额奖金的诱惑,我们的书法作者要做到无动于衷委实乎难矣哉!因此,他们已难得静静的坐在书桌旁,独对青灯,浸淫于古帖之中;已难得按照自己的审美意志随情任性的自由书写。他们渴望成名,渴望获利。于是,他们终日为一个接一个的展览而创作,乐此不疲。而在等待结果的日子里,他们期盼,他们焦虑。结果揭晓之后,他们或喜极而泣,或怨天尤人,或怒不可遏,或默默承受。怎一个心绪不宁了得?其次,让评委们也变得越来越浮躁。面对成千上万的作品,面对一次接一次的密集评审,面对短暂有限的评审时间,评委们已难得再用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书法作者精心创作的作品。于是,一幅又一幅作品的命运,就在两三秒之间让评委们给决定了。于是,我们便常常看到一些或平庸,或带有明显硬伤的作品入展,甚至出人意料的获奖;看到了一些刚刚还没练几天的书法作者居然入展或获奖,而另一些经常入展或获奖的书法作者却出人意料的名落孙山。
  其弊之二,助长了书坛的不正之风。首先是助长了投机取巧之风。由于书法展赛愈来愈密集,而书法作者的创作时间总是有限的,创作精力也是有限的,但他们中很多人又不愿意轻易放过任何一次成名、获利的机会。于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创作方法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以不便应万变:每一次的应征稿都书写同样的内容,一遍又一遍的书写。此次不中,彼次再投。此次入展,彼次换个形式再投,甚或连形式也不作任何改变。其次是助长了丑恶之风。由于愈演愈烈的书法展赛为书法作者成名、获利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更由于愈演愈烈的书法展赛使主办单位也疲于应付,很难及时发现、处理展赛中出现的丑恶现象;即使偶有发现,也常常因处理不力,或处理力度不够,而难以起到真正的惩戒作用。于是,一些书法作者在自身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便邪念顿生,铤而走险,他们或抄袭,或找人代笔,或企图以其它不正当的方式获取声名和利益;于是,本来就不纯净的书坛愈发地难以清洁了。
  真心希望我们的书法展赛少些,再少些!精些,再精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9: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贴   金
杨卫列

  贴金,本指在神佛塑像上贴上金箔,后多用来指利用他人或他物来夸耀美化自己。
  贴金,在当今书画界并不少见。
  比如,只是因为姓黄,便声言自己是黄庭坚的第××代孙;只是与名家通过几封有去有回或有去无回的信,便声言曾问学于他;只是参加过名家主办的为期三天的国展培训班,便声言是其嫡传弟子;只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名家吃过饭、合个影,便声言名家是其师长或朋友;只是获得名家一两句客套、敷衍或鼓励的赞语,便声言得到了其高度赞扬;只是在所谓的全国展赛中获些并无多少含金量的小奖,便声言在全国展赛中多次获奖;只是不惜花费大把的银子在媒体上广告自己,便声言自己的作品被众多专业媒体专版推介;只是将作品免费寄给几家博物馆或收藏馆,便声言其作品被众多博物馆或收藏馆收藏;只是将作品免费送给一个在中国的老外,便声言其作品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不过,并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为自己贴金的。用来为自己贴金的对象,大致有二:
  其一为人。人,多为名人(包括名家)、领导和外籍人士。名人、名家,都有一个“名”字。国人有名人情结,对名人常常膜拜有加。名人之言,是不刊之论;名人之行,是效仿的对象。因此,贴金者常常便可借名人的言行来夸耀美化自己。领导,是权力的象征。国人,多盲目崇拜权势。领导即便是信口胡言,也常常被他们当作真理;领导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也常常被他们赋予深意。因此,贴金者往往又可以借领导的言行来夸耀美化自己。而外籍人士,他们未必如名人或领导那样有什么名气或威权,但他们的外籍身份往往则是贴金者用来夸耀美化自己的最好工具。因为,贴金者深知,国人常常盲目崇洋媚外,同样的话出自外籍人士之口,那份量自然不同凡响;同样的事,出自外籍人士之手,那意味自然也大不一样。
  其二为物。物,多为知名报刊、机构或看上去来头很大的报刊、机构。贴金者之所以首选知名报刊、机构为自己贴金,是因为这些知名报刊、机构,经过长期的经营,名声在外,在大众的心目中有一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但借用知名报刊、机构为自己贴金毕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贴金者至少有一定的水平,有时甚至还需要其付出一定的金钱代价,因为谁也不愿意让他人肆易毁掉自己长期经营而积累下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于是,贴金者便又把眼光瞄向了那些看上去来头很大的报刊、机构。我们之所以说这些报刊、机构看上去来头很大,是因为它们并非真的名头很大,它们只不过是假借“中国”“中华”“世界”等这些看上去大得吓人的名头,来唬弄一些书画大众而已。不过,难以否认的是,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方式,也确实可以唬住一些书画大众的。而贴金者往往看中的也正是这一点。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你交银子,我借我的所谓名头为你贴金。
  以上所言,是最常见的贴金方式。即想尽一切方式,借助有一定名气、权威的人或报刊、机构等与自己交往或对自己的肯定来为自己贴金。不过,以这种方式为自己贴金在当下已愈来愈不易。一是这种贴金方式因越来越多的曝光已难以达到贴金者期望的效果;二是名人、名家、领导和知名的报刊、机构等,谁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成为贴金者用来夸耀美化贴金者自己的工具。于是,贴金便有了另一种新方式,即通过贬抑甚至激烈地反对有一定名气、权威的人或报刊、机构等言行来为自己变相贴金。而且,这种贴金方式在当下已不为少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9: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久未发帖,十分惭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 10: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12: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兄过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4-26 00:56 , Processed in 0.391996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